芯片技術如此難搞如此複雜,韓國人是怎麼會的?

湖建黃輝馮


感謝邀請:我是科技數碼隨時答,很高興能回答這個問題

芯片技術如此難搞如此複雜,韓國人是怎麼會的?

迄今為止的話,全球前三大半導體公司中韓國佔據兩席,三星、SK海力士分別位居一、三名。很多人intel是最強的,但是就在2017年的時間節點,三星將英特爾擠下全球半導體營收龍頭的寶座。英特爾自1992年來連續25年“全球第一大廠”的名頭就此讓位。其實可見韓國在芯片發展方面是遠遠的領先其他國家的,為什麼會這樣呢!這就要講講歷史啦!

可能有很多人不知道中國的芯片發展之前是領先於韓國的,雖然歷史有點久遠,但是還是要說一下: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國的芯片技術遠遠領先於韓國。韓國1977年才搞集成電路,比美國晚16年,比中國和日本晚12、13年。

但是在不到40年的時光中,韓國的半導體產業從一片荒蕪逐漸生長為半導體產業之林的巨擘,離不開密集的技術援助、政府的強力保護以及企業的“死磕”。說白了就是政府的支持和國家的響應號召,在20世紀80年代之前,韓國的半導體工業仍然非常侷限,只是一個簡單的、勞力密集的組裝節點。但是為了發展自給自足的經濟,1975年,韓國政府公佈了扶持半導體產業的六年計劃,強調實現電子配件及半導體生產的本土化。


在此過程中,韓國政府還將大型的航空、鋼鐵等巨頭企業私有化,分配給大財團,並向大財團提供被稱為“特惠”的措施。1984年以後,韓國正式走上了振“芯”之路,其中政府的作用功不可沒。1983年至1987年間實施的“半導體工業振興計劃”中,韓國政府共投入了3.46億美元的貸款,並激發了20億美元的私人投資,這大力促進了韓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


從84年至87年,在連年虧損的情況下,政府仍然每年投資5-10億美元發展芯片行業。僅以韓國三星集團為例,到1988年底,一共投資17億美元,承擔高達5億美元的早期鉅額虧損,建成了有競爭力的集成電路產業,1989年集成電路銷售額達15億美元;月產1M DRAM680萬塊。1990年1-6月份月產4M DRAM10萬塊,預計年銷售額達20億美元。


但當時的中國是如何發展芯片之路的呢?上世紀集成電路作為滲透到國民經濟所有領域的基礎行業,門類、品種繁多,它的發展依賴於全社會的需求支持,但是我國卻在這一國內市場領域採取完全開放的狀態。由於開放之初沒有在政策上主動向國產自主產權的芯片傾斜,加上國際市場上的成熟芯片產品要麼比我們的先進(當然在最開始,先進的芯片並不賣給我們,當我們自己的芯片開發出來後,他們就開始賣了,甚至廉價傾銷,以擠垮中國的產業),要麼是和我們同等技術水平的進口芯片價格更加低廉(國際市場需求量大,生產量大,機器設備等固定資本轉移到產品裡,成本自然就低),導致國產芯片市場需求驟降;更有甚者是甚至存在芯片領域的崇洋媚外現象,在同等水平進口芯片更貴情況下,國內廠家仍然首選進口芯片。


當然,除了政府的保護以外,企業自身的造芯“倔強”也值得一提。中國半導體投資聯盟秘書長王豔輝曾表示,在品牌發展不順的時候,三星等韓國企業並未想到要轉去做代工,而是繼續投入,這是韓國能夠出現三星、海力士等全球領先芯片品牌的原因。


在1984年左右,全球半導體業開始步入一個低潮,內存價格從每片4美元暴跌至每片30美分,而三星當時的生產成本是每片1.3美元,這意味著每賣出一片內存三星便虧1美元。在這個時候,英特爾退出DRAM行業,NEC等日企大幅削減資本開支,而三星卻像“賭徒”一般瘋狂加碼,逆週期投資,繼續擴大產能,並開發更大容量的DRAM。到1986年底,三星半導體累積虧損3億美元,股權資本完全虧空。但轉機卻瞬間來到,1987年,日美半導體協議的簽署使得DRAM內存價格回升,三星也為全球半導體市場的需求補缺,開始盈利,從逆勢中挺了過去。


這種事情並非最後一次。韓國企業有著強烈的狼性文化,擅長進行逆週期投資。2008年金融危機後,DRAM價格暴跌九成,全行業哀鴻遍野。但是,三星電子卻將上一年的利潤全部用於擴大產能,很快那些無力支撐的德國奇夢達、日本爾必達等企業就被“擠出市場”,而三星電子和SK海力士獨佔75%的市場份額。芯片產業發展是耗資巨大的,韓國的逆襲之路向我們驗證了這一點。從政府到企業,如果沒有破釜沉舟的勇氣,那麼芯將永遠不會硬,國將永遠不會強。


不過現在看來的話,國產芯片也不是很差了,不僅僅有像華為,中芯集團這樣的芯片廠商,而且還有通信方面的大唐,中興等等,這些企業也正是中國的芯片產業的頂樑柱,而我們也見證了他們的發展,雖然現在還超越不了韓國,但是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國還是會超越其他國家的,畢竟現在搞研發和科研都是國家支持的,而且像華為和中芯集團這樣的大企業現在已經算是有了自己的一番成就,所以這個對於我們來說都是一件好事。


回答完畢

點贊很容易,評論顯真情!關注更有愛,以上就是我的建議和觀點,如果你有不同的觀點或者是更好的答案可以留言,我們互相交流和學習,也希望我的解答能夠幫到正在看問題的你

科技數碼隨時答


韓國的芯片技術確切的說是三星的芯片技術確實很牛,海力士也不差。

說到芯片,很多人可能覺得的英特爾、高通、AMD、臺積電、聯發科這些企業才是搞芯片的,卻不知道三星的芯片業務在世界上具有具足輕重的地位。

可能很多人最熟悉的就是三星手機,目前三星手機世界銷量排名第一,所以很多人就以為三星只是一家簡單的手機生產商,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手機業務只佔三星總體營收入的一部分,三星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收入來源是三星的存儲芯片。根據三星2018年的業績報表顯示,2018年總營收243.77萬億韓元,約1.47萬億人民幣,其中半導體營收86.29萬億韓元,其中內存營收為72.38萬億韓元,兌換成人民幣分別為5207億和4368億人民幣。

目前三星在移動存儲芯片銷售上已經佔據了領先地位,就連強如蘋果也只能選擇使用三星的顯示屏和內存,三星電子在全球產芯片市場佔有率達到16%左右。

至於為什麼三星能在芯片領域闖出一片天地,其發展的歷史過程很多答友都說了,我們在不一一列舉,我們就來想說下,為什麼三星能把芯片技術搞好。

第一個、三星有野心,不服輸,捨得花錢搞研發

三星原來是一家做魚乾的企業,後來慢慢做到了家電,而家電需要芯片,當時三星的芯片主要從日本進口,但是在70年代,日本人不賣芯片給三星了,沒有了芯片,三星的電視機等家電產品就相當沒有了大腦,所以三星的家電業務職能停產 。被日本人擺這麼一槓,三星的創始人李秉喆感到了極大的恥辱,所以李秉喆生死看淡,不服就幹,日本不提供芯片那就自己生產,而且李秉喆下了死命令,必須研發出芯片。

但是芯片哪是你想研發就研發的?技術積累、人才在哪?再說三星宣佈研發芯片的時候,該產業已被美國鎂光、日本三菱、夏普等企業牢牢佔據,美國依靠長期以來的系統集成的技術積累優勢,日本依靠長期積累的應用科技等,具有明顯的先發優勢,這個時候三星貿然進軍芯片領域就有點雞蛋碰石頭的意思了。

然而倔強的李秉喆就是不服輸,更是咽不下被人擺佈這口怨氣,所以決定投入巨資進行芯片研發,最初投入是1700億韓元,之後也在不斷加大對芯片的投入力度,為此,三星在研發芯片最初的幾年甚至處於虧損的狀態、

比如83年,半導體價格史無前例的暴跌,日本企業依靠技術及成本優勢,大幅降價,64位芯片每片價格從4~5美元暴跌至最低時只有25美分,而當時,三星生產64位芯片的成本是1.3美元,這也就意味著,每生產一片芯片,三星需要倒貼1美元。據說1983年三星虧損了3億美元,這個在當時可不是小數目了。

不過即便是虧損三星依然堅持加大對芯片的投入,正是這種冒險精神和堅持的精神讓三星笑到了最後。不過取得成功後的三星並沒有放鬆研發的投入,而是進一步加大了研發的投入力度,比如前2019年4月24日,三星宣佈計劃到2030年成為全球最大的處理器製造商,這一計劃為期10年,將耗資1160億美元。

第二原因、耐得住時間的考驗

芯片研發不是一兩天就可以完成,而是需要一個時間的積累,這個時間可能會面臨很多不確定性和風險,如果期間因為虧損而放棄,那估計三星就不可能走到今天。

比如三星在三星成功開發64位芯片,但卻落後於當時最先進的日本技術將近5年(即便是到了開發1MDRAM時,仍然落後1.5年),如果沒有鍥而不捨的精神,根本不能做到趕超日本。幸好三星經得住時間的考驗,並在在1993年成為半導體存儲器市場領域第一,此後20多年至今,三星沒有從這個位置退下來過。

第三個原因、政府的大力支持

三星的芯片的成功絕對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支持。我們舉兩個簡單的例子:

一個是政策和資金上的支持。為了發展韓國的芯片,韓國政府推動了大規模的改革,將大型的航空、鋼鐵等巨頭企業私有化,並分配給大財團;與此同時,向大財團提供被稱為“特惠”的措施,甚至為發展芯片產業,不惜動用日韓建交過程日本向韓國提供的戰爭賠款。

一個是人才的支持。發展芯片最重要的資源就是人才,為了吸收更多的人才,韓國實行了一些政策,吸引前往歐美髮達國家留學的韓國學子回到韓國,並加入到半導體產業的當中;三星方面則充分利用這次機會,招聘了近140名人才,並用了將近2年時間向三星的工程師及高管們傳授半導體產業的經驗及技術,之後三星得以開始正式建造工廠並投入量產。

第四個、三星芯片技術有偷來的成分

為了發展芯片業務,三星創始人李秉喆一度向美國鎂光及日本夏普派遣員工,以獲得半導體產業的初期技術,雖然過程並不順利,但是三星派出的這些工人對於三星發展芯片至關重要,雖然這些工人看不到圖紙,也接觸不到核心技術,但是他們通過參與到實際生產當中掌握了不少技術。比如有一位研究員通過自己的手指間距離、身高及步伐數,記錄工廠的大概面積及其他參數來記錄芯片生產的一些重要參數。

此外,三星還美國硅谷和韓國各成立了一個研發團隊,從美國的半導體公司聘用了5名韓裔美籍電子工程博士,另外加上300名美國工程師,這些在美國半導體企業中工作和大學中執教的韓裔美籍科學家和工程師,幫助研究市場、辨別潛在的技術供應商。

除了學習模仿美國和日本,三星芯片的發展還跟臺積電有不少關係。比如2009 年,在臺積電任職的梁孟松因研發副總升遷不上的問題、憤而離開研發部門,帶走了自己的一組人馬投奔三星。接下來幾年,三星的製程突然研發快速進步,從48、32、28 納米的間隔時間急遽縮短,且三星的電晶體制程與臺積電的差異快速減少。


貸款教授


為遏制日本發展,上世紀末,在以地產、資產泡沫洗劫日本經濟後。美國又調整了全球產業分工佈局,將高新技術領域的CPU製造(ARM架構)和高端存儲器(內存)生產轉移至韓國和臺灣。並提供情報,聯合設陷,協助韓國以液晶面板技術淘汰了日本等離子面板技術。

嚴格來說,韓臺所獲得的是CPU設計、加工能力,CPU製造的核心技術一一光刻機制造,則掌掘在荷蘭、日本手中,頂級光刻機只有荷蘭ASML一家能夠提供。在美國允許下,韓國三星、臺灣台積電等企業得以和美國英特爾、高通、蘋果等公司一起成為荷蘭ASML公司股東,雖無經營管理和技術開發權力,但可以購買使用全球最新一代光刻機設備。

這樣一來,日本擁有全球首屈一指的半導體原材料、電子元器件、通用IC製造能力,和僅次於荷蘭ASML的千年老二光刻機技術,但無法生產出高端CPU,面板領域也風光不再,無法形成完整的高新技術產業鏈。而韓國、臺灣在原材料、元器件、精密機床、光刻機、蝕刻機等領域毫無優勢,短板更多。

相較韓國,臺灣更能擺正自身位置,像臺積電只做純代工,不做自主品牌CPU,不與客戶爭奪市場。

而韓國為走出98金融危機,以舉國體制在IT數碼、造船、造車和影視娛樂幾個領域重點扶助了幾家巨無霸級財閥企業。藉助韓流在東亞和全球的流行,打造出三星、LG、現代這樣的全球知名品牌。與臺灣不同,韓國走的是自主品牌道路,三星生產手機、數碼相機、電冰箱等系列消費電子產品,並擁有自主CPU品牌Exynos。

其實,為快速彌補CPU製造工藝領域的技術差距,三星核心技術人員是從臺灣台積電高薪挖角過來的,雖然至今在製程工藝上仍遜色於臺灣老師。正如韓國影視界從香港引入武術指導、動作設計人才,韓劇很快就青出於蘭而勝於蘭。舉國體制辦大事,好處就在這裡,有錢任性!


白馬非馬1001


本來是路過,但看了前面的回答有許多錯誤,我就不請自來湊湊熱鬧了。我們熟知的芯片主要分為兩大類:處理器和存儲,處理器是美國人為王,存儲則是韓國人稱霸,代表有三星和海力士,這兩家主要是做DRAM(用作手機的運存和電腦的內存)和閃存(用作手機的內存和電腦的固定硬盤),其中三星最能代表韓國的半導體存儲產業在全球的影響力。

三星集團的前身是成立於1938年的三星商會,主要做魚乾和水果出口的買賣,典型的小本買賣。

下面就講講三星如何在半導體存儲領域麻雀變鳳凰的故事。

李秉喆感受到汙辱

很多人以為,三星半導體起步於李健熙時代,其實最早是從他爹李秉喆(三星創始人)開始的。三星最早是賣魚乾的雜貨鋪,不過到1970年,李秉喆已經把三星變成一家家電公司,生產電冰箱、電視機等家電產品,看起來上檔次了。

但三年後,三星這種上檔次的買賣不好做了。由於三星家電產品需要的半導體採購自日本企業,1973年全球石油危機爆發,日本人對三星吝嗇起來,不供應半導體。結果,三星的電視、冰箱不得不停產。

三星介入半導體最早是從李秉喆開始,而NEC的閉門羹讓李堅定進入半導體的決心

好好的家電買賣就因為半導體停擺,而且給錢日本人也不賣。李秉喆感覺受到了汙辱(個人認為沒賺到錢心情不好也是原因之一)。

不過,將雜貨鋪幹成正規大公司,李秉喆也是有兩刷子的,他發現當時日本開始舉國調整產業政策,從鋼鐵、水泥、造船這種傻大粗的重工業,調整到半導體、電腦、新材料等高科技新興產業。

嗅覺靈敏的李秉喆同志立即聞到了金錢的味道,本著“你能賺錢我也能賺錢”的原則,決定三星也要做高大上的半導體。

李秉喆再次感受到汙辱

李秉喆找到好哥們NEC會長,提出要學習半導體技術。李同志這麼做有他的道理:交友千日,用友一時,現在考驗友誼的時候到了。他忘了“在商言商”和“親兄弟明算賬”的古訓,和NEC會長的友誼小船說翻,馬上就翻了。NEC會長說:李大兄弟,借錢可以,借技術的不行!

於是,李秉喆再次感到汙辱,而且是一生受到的汙辱中最大的一次。回去後,他給三星經營層下了死命令:“必須超越NEC!”

但決心歸決心,怎麼把決心落地才是最重要的。

三星在1982年成立特別工作小組,經過6個月蒐集、分析信息,最關鍵的是找到在美國半導體企業和大學中工作的韓裔工程師和科學家幫助研究市場、甄別技術供應商,成功地找到陷在虧損泥潭願意出售技術的美光科技,購買了64K DRAM芯片設計技術許可。

三星從此進入半導體朋友圈,不過,在這個圈裡,三星當了差不多10年小跟班。到1992年,三星當小跟班當膩了,想挑戰生產256MB容量的DRAM。當時全世界還沒有生產這麼大容量的設備,三星投入1700億韓元,花了兩年時間研發出設備,同時開發出相應的設計和工藝生產技術。1994年8月,三星全球首發256MB DRAM,領先日本、美國。

三星半導體在李健熙手裡完成超越對手的目標

後來的故事大家就比較熟悉了,三星在前面跑,陸續超越對手,日本半導體企業逐漸從老大位置退居吃土專業戶,一大波日本半導體企業開始走上變賣家產的沒落生活。

簡單總結一下,三星在半導體領域麻雀變鳳凰的秘訣:

  1. 向行業第一名持續不斷髮起挑戰,同時制定配套的落地措施,包括組織調整、業務分工以及詳細實施計劃,並設定超出員工現有能力的目標,迫使從管理層到普通員工產生危機意識,帶動工作積極性和效率;

  2. 逆週期戰法,在行業不景氣對手縮頭過冬時,三星逆勢加大投資於設備和工藝研發,當行業復甦時,三星可以領先對手早早投入新品搶佔市場;

  3. 為學到技術,不在乎路子野不野。典型的做法是,想辦法(各種姿勢都有,能學到就行)把供應商的技術經驗學到手,消化吸收改良後變成自己的技術,然後想辦法申請專利;

  4. 產品開發有自己的一套,通常的做法是購入對手產品,仔細分析三星產品和對手產品的差距,找出差距產生的原因、背景,制定解決差距的方案,確定超越的方法,然後推出產品超越對手。


魔鐵的世界


感謝您的閱讀!

這句話,韓國人可能會說:芯片技術那麼難搞,華為怎麼會的?韓國芯片以三星的獵戶座為代表,它雖然並沒有成為市場上主力芯片,但它的性能不容忽視,就拿三星目前最強的Exynos 9810來說,它在CPU排行榜上和845以及齊平,段位高於A11和麒麟970。更為主要的是,它在2017年的芯片營收超過了巨頭英特爾。

技術難,但是處理器性能不低,韓國的芯片之所以能夠一騎絕塵,並不比英特爾,高通,蘋果差,主要在於它肯下功夫。從借鑑(模仿)到如今的研發創新,它的成功是常年累積的結果,從上世紀70年代的就花鉅額資金投入研發,三星派遣員工到美國、日本學習,從國家支持到財團支持,三星吸引了眾多的人才,三星的半導體的成功絕非偶然,而是在長期的研發、人才等等方面的配合,才形成了三星在半導體市場的霸主地位。

其實,我們從中可以看到,即使技術複雜,但是隻要願意去研發,專項研究,就能讓我們的芯片得以成功。而我國的華為同樣如此,從海思2004年成立,和三星相比基礎薄弱,起步晚,但是華為能夠在15年的時間裡,生產設計出7NM工藝的麒麟980,甚至在手機CPU領域不必高通、三星等處理器弱,這就說明了問題:芯片確實複雜,但是隻要願意投入,加大研發力度,就能夠獲得成功。三星如是,華為也是。


LeoGo科技


首先,並不是韓國的技術有多牛!

沒有誰不是從零做起的,從零到壹是一個充滿血與淚的掙扎史。

芯片有多重要?未來科技發展的命脈。美國對華為一系列舉措便是最好的證明,好在華為科技儲備充足,備胎計劃直接反擊。說到芯片,大家只知高通、英特爾,但今天我們以韓國三星為例來回答一下作者對於韓國芯片製造的疑惑。

現如今的半導體芯片製造公司中,穩居世界第一的不是高通,亦不是英特爾,而是韓國三星。電子產業於20世紀50年代於美國興起,隨後逐漸向日本轉移。在1955年到1970年這一段時間裡,日本的電子產業得到迅速發展。

到1985年,日本的半導體芯片領域的成就已經有了世界第一的趨勢,其DRAM芯片在世界範圍的佔有率高達80%。彼時世界上最大的半導體公司是日本的NEC,英特爾遠遠被甩在身後,而韓國芯片還不知道在哪個角落。

然而,如今的三星,穩坐世界第一寶座!三星,是如何在重圍中殺出血路,登頂王座的呢?我們可以大致勾畫一下二戰之後世界產業的轉移路線:美國、日本、亞洲四小龍、中國、東南亞及南亞地區……

26年追趕超越,從零到壹,這是一部血與淚的掙扎史

我們將世界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此時的世界產業的重點在於美國,韓國三星正在做農貿,以生產化肥為主。世界貿易的不景氣,讓三星的創始人李秉哲感受到了發展的萌芽。1969年,李秉哲成立了三星電子公司,主要是給日本代工和生產冰箱。

5年之後,三星也僅是建立起了相關電子產品的生產線,核心電子配件依舊靠進口。此時的芯片領域,巨頭雲集,美國鎂光、日本夏普、三菱群雄割據。對於三星要做芯片的事情,三菱的CEO表示:GDP較低的韓國,不適合發展半導體。此時日本的GDP是韓國的30倍左右。

李秉哲先後向鎂光、夏普等尋求技術,但都遭到了拒絕。就連交情很好的NEC(日電)都表示,借錢可以,技術不行。作為一個追趕者,技術落後25年,想要在這個領域有一番建樹,著實困難。

芯片,無疑是世界產業史上最複雜的生產科技。所需的兩點:技術密集、資金密集。然而知易行難,但李秉哲和其子李健熙下定決心,三星一定要有自己的芯片。於是在1974年不顧管理層勸阻,入股美國Hankook半導體,一年後實現業務整合,三星半導體正式成立。

十幾年之後,1983年,三星研製出64位芯片,但技術落後於日本整整4年。這些生產出的芯片每賣出一塊還要倒貼1美元。80年代的三星以一個追趕者的身份在行業中不斷掙扎。月月虧損,年年虧空,但三星依舊沒有放棄。

李秉哲去世之後,三星4M KDAM推出,落後世界先進水平6個月。但技術靠的就是積累實現蛻變,沒有捷徑可走。16M,落後3個月;64M,技術持平;256M DRAM,三星正式超越美日企業。這條追趕超越的路,三星用了26年。

1985年,世界看不見三星;1993年,三星躋身前十;2000年,三星躋身前五;2006年,三星僅次於英特爾。如今,半導體行業三星問鼎世界第一。追趕超越的路不好走,但梅花香自苦寒來!


時空放映室


在一粒米這麼大的面積上雕刻出複雜的電路,這個電路圖,相當於一個城市的規模,每一條街道,每一棟大樓都不能錯,而且功能齊全,要活起來。

這要解決的問題,不光是電路之間的邏輯聯結,更重要的是如何解決感抗,與容抗互偶的問題。硅片的純度,與硅,鍺,硒,這些半導體的純度,濃度,雕刻的工藝。

邏輯電路的設計模擬化。

許多在使用中出現的各種各樣的問題,在數字電路中,如果改進。

比如過去的老舊手機,到今天的智能手機,一代一代的改進,電路的合理性,實用性,大規模的綜合性。

模擬人腦的分析性,與記憶存貯量。

這是一個過程,而需要時間來積累。

集成電路的製作,首先要在一個大型的電路板上裝備,實驗,實驗它的電路的邏輯性,實用性,然後才能把這個電路光刻在一個微小的芯片中。而且芯片技術又有一套技術與理論。

軟件開發與設計,把軟件電平安裝在電路存儲器裡面,再有執行與運算操縱電路的有程序工作。

芯片技術要做到這樣,這條路複雜囉嗦,還要時間的總結。

今天我們的手機,打開蓋子,看見的都是外國的標碼,而看不見中文。

要說蓋一棟大樓容易還是做一塊芯片容易呢?

做一塊芯片不容易。

但是會者不難,難者不會。

我們打開手機看見了中文的標碼作為一箇中國人來講,我們將所向披靡,所向無敵。


寶樹白石


通常人們更加喜歡看表面的風光,選擇性地忽略了背後的艱辛。對於韓國的芯片技術來說,三星電子在背後經歷的磨難並不在少數。芯片可以大體上分為兩類,一類是處理器芯片、一類是存儲芯片。當前處理器芯片依然是美國處於領先地位,三星真正領先的是在於存儲芯片。


一起來看看三星是如何走上芯片研發的這條不歸路吧!三星芯片的研發起始於李秉喆,發展壯大於李健熙,先後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並且韓國政府給予了很大的政策傾斜。1982年三星成立特備項目小組,並且通過美光科技購買了64K DRAM芯片技術許可。就這樣,三星通過十年的時間進行技術積累,

1992年開始挑戰256M容量的DRAM芯片,期間投入了1700億韓元,1994年開始三星已經超越了美國、日本。當然,其間包括梁孟松的加入,日本芯片產業的沒落,三星從鉅額虧損到逐漸盈利的一個過程。鑑於三星在韓國的地位,可以說是舉國之力研發芯片也不為過。芯片研發不僅僅靠的是科研實力,這也是一項持續燒錢的產業。


為了確保邏輯芯片上的領先地位,三星決定未來十年將會持續投入1158億美元用於研發。三星本次的目標是超越臺積電,成為全球第一大芯片打工企業。同時維持對英特爾的領先,坐穩全球第一大半導體廠商的位置。相比較而言,我國的芯片產業依然落後,三星電子在未來勢必會成為我國芯片產業上的強大對手。


一方面是三星這樣的企業涉足芯片領域歷史已久,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和技術專利;另一方面是韓國的開放環境使得三星能夠與世界同步,自韓國獨立後幾乎沒有錯過任何一次科技浪潮。

<strong>


手工浩


這句話,韓國人可能會說:芯片技術那麼難搞,華為是怎麼會的?韓國芯片以三星的獵戶座為代表,它雖然並沒有成為市場上主力芯片,但它的性能不容忽視,就拿三星目前最強的Exynos 9810來說,它在CPU排行榜上和845以及齊平,段位高於A11和麒麟970。更為主要的是,它在2017年的芯片營收超過了巨頭英特爾。

芯片研發不是一兩天就可以完成,而是需要一個時間的積累,這個時間可能會面臨很多不確定性和風險,如果期間因為虧損而放棄,那估計三星就不可能走到今天。

比如三星在三星成功開發64位芯片,但卻落後於當時最先進的日本技術將近5年(即便是到了開發1MDRAM時,仍然落後1.5年),如果沒有鍥而不捨的精神,根本不能做到趕超日本。幸好三星經得住時間的考驗,並在在1993年成為半導體存儲器市場領域第一,此後20多年至今,三星沒有從這個位置退下來過。

三星從此進入半導體朋友圈,不過,在這個圈裡,三星當了差不多10年小跟班。到1992年,三星當小跟班當膩了,想挑戰生產256MB容量的DRAM。當時全世界還沒有生產這麼大容量的設備,三星投入1700億韓元,花了兩年時間研發出設備,同時開發出相應的設計和工藝生產技術。1994年8月,三星全球首發256MB DRAM,領先日本、美國。

芯片研發不僅僅靠的是科研實力,這也是一項持續燒錢的產業。為了確保邏輯芯片上的領先地位,三星決定未來十年將會持續投入1158億美元用於研發。三星本次的目標是超越臺積電,成為全球第一大芯片打工企業。同時維持對英特爾的領先,坐穩全球第一大半導體廠商的位置。

相比較而言,我國的芯片產業依然落後,三星電子在未來勢必會成為我國芯片產業上的強大對手。


重慶好易付


韓國芯片的發展史,可以說就是三星的發展史。

(👆紅框框出的是三星世界排名的前進腳步)


那麼我們回到問題本身:芯片技術如此難搞如此複雜,韓國人是怎麼會的?

答案是:背水一戰,硬上。

1.目光長遠

不得不說,三星真的是一家非常能忍的企業。

早先,三星管理團隊對於進軍芯片領域一直舉棋不定。一是因為芯片是技術密集型產業,難度大,需要很多精密設備和核心材料。二是還需要大量的研發投入。這些條件都是當時的三星根本不具備的。

但李秉哲和兒子李健熙堅信,三星不能只是買芯片,必須有自己的芯片。

(👆三星創始人李秉哲)


所以1973年,石油危機重創西方經濟體後的一年,李氏父子不顧三星管理層的勸告,自掏腰包入股了當時已經瀕臨破產的美國Hankook半導體公司。1977年,業務實現整合,成為三星半導體。這些舉動在當時幾乎沒有其他人看好。

而後來的64K DRAM攻堅戰,也是一項註定失敗的戰鬥——美國和日本早在4年前就已經完成了64K DRAM。三星當時的成本是日本的四到五倍,即便賣出去產品,每賣一片芯片不光不賺錢,還要倒貼至少1美元。最終,即使有韓國政府的盡力補貼,64K DRAM芯片還是給三星帶來了1400億韓元的虧損。


整個1980年代,三星一直只是一個追趕者、陪跑者,電子財報幾乎年年報虧,股權資本全部虧空。

想象一下,一家公司十幾年來連年重大虧損,卻還在投入更加多的人力、財力。按照常理,我們是不是該認為這家公司是瘋了?

當然,後來的結果證明,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明知道沒有經濟效益,卻偏偏要做。因為明白,越是尖端技術越沒有捷徑可走,只能靠積累來實現迭代升級的。這一點真的是現在許多隻想著割韭菜、掙快錢的公司應該學習的。

2.一個字:拼

三星的搶灘點是64K DRAM攻堅戰。相比於CPU芯片來說,DRAM技術難度較低,容易介入。

當時李秉哲下達指令,開始建設三星芯片工廠的第一條生產線。他深入施工現場,一面指揮,一面帶領工人日夜奮戰,僅用了6個月,就完成了日本需要十八個月才能完成的工廠建設任務。

1987年11月,李秉哲去世。幾個月之後,三星推出4M KDAM,但仍然比世界先進水平慢了半年。

16M KDAM,三星仍然落後3個月。

64M KDAM,三星已經追趕上日美先進企業。

到了256M DRAM,美日韓幾乎同步投入256M DRAM芯片研發。三星投入了1700億韓幣研發,工程師加班加點,終於搶在美日企業前面推出256M DRAM。


可以想象,那時候三星工程師的日常應該就是像一臺機器一樣不分晝夜地工作和追趕,也正是這批人的血汗才換來了三星的崛起。直到今天,不惜血本投入也仍然是三星成功的底氣所在。

3. 人才培養

李健熙曾說:“我的一生,80%時間都用在育人選賢上。“

早在正式進軍半導體產業前,李秉哲就在日本和美國建立了情報機構。他們不僅負責收集最新的技術動向,更為重要的目的是:秘密邀請日本和美國的技術人員來韓國擔當顧問。

1986年,三星邀請時任東芝半導體事業部部長的川西剛訪問三星,並給予最高規格的禮儀接待。隨後,三星要求回訪東芝的大分工廠,在那次參觀之後,三星不僅挖走了他們的生產部部長,還建了一個幾乎和大分工廠一模一樣的工廠·····

(👆這就是那次別有用心的參觀)


1990年後日本經濟泡沫,日本電子企業縮減了芯片研發的投入,並對研發部門進行裁員。而這些研究人員被三星悉數接收。

數據顯示,當時三星的外籍顧問一共有77人,其中57人為日本籍顧問。三星為這些技術人員開出了三倍於他們在日本的工資,並且提供4室1廳的公寓,配備秘書、司機和廚師。

同時三星也給他們安排了有關技術轉移的任務,廣泛程度涉及日本製造商的研發體制,所使用的製造設備和人力資源情報。

通過情報,三星得知東芝研究出了新型的閃存芯片,於是向東芝提出了聯合開發閃存芯片的提議,深陷經濟泡沫困境的東芝無奈答應了三星的提議。

(👆東芝的閃存顆粒)


結果就是,東芝研發的閃存技術成了三星的主場,三星輕鬆在DRAM和閃存領域佔據了世界第一,並保持至今。

4.國家支持

三星之所以能夠一直不計代價地投入,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韓國政府在背後不遺餘力的支持。

其中韓國政府對三星最大的幫助是,放任他們在金融系統內吸納資金。

李秉哲曾經說過:我在銀行搭上一萬股股份,就可以調動它們十萬、二十萬的資金。

1981年5月,韓國實行了一般銀行民營化,陸續把15家一般銀行交給壟斷集團和大企業經營。三星集團一口氣購買了商業銀行、大邱銀行和長期信用銀行的股份。

80年代末,韓國大型壟斷企業的負債率平均在400%以上,高負債經營讓三星創造了奇蹟。

雖然這也帶來了副作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後三星電子面臨被惡意收購的危機。此後又經歷了多次被惡意收購風波。如今,三星約有55%的股票份額為外資所持有,不過所幸公司整體的管理權仍掌握在李氏家族手中。



最後,總的來說,“敢”和“拼”這兩個字大概是對這個國家逆襲的最簡單概括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