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大樑”不如演配角,他們走出了“以劇帶人”的非主流躥紅之路

作為Q4劇集市場最大的爆款,《慶餘年》隨著劇情的不斷鋪陳開來,已經漸入佳境,性情各不相同,卻同樣鮮活豐滿的人物也成為了該劇最大的看點。其中不可不提的就是郭麒麟飾演的範思轍,這位愛財如命的紈絝少爺只要一出場,必然“笑果”不凡,幾乎搶了主角的風頭。

“挑大梁”不如演配角,他们走出了“以剧带人”的非主流蹿红之路

這一次,郭麒麟沒有靠父親郭德綱,而是靠自己的演技真真正正的火出了圈,夯實了自己演員的身份。其實《慶餘年》之前,郭麒麟已經參演了不少影視作品,就在去年播出的《給我一個十八歲》中,他首次“挑大樑”出演男主秋水,評價卻並不算太高。不少觀眾覺得,雖然郭麒麟的演技還算自然真實,但當男主似乎還是各方面都“嫩”了些。演配角時備受好評,演主角卻反而不盡人意,郭麒麟身上發生的這一現象,在娛樂圈其實並不罕見,究竟是什麼原因造就了這種風評一夜扭轉的反差?主角和配角之間難道真的有“壁”存在嗎?

“主角臉”顏值氣場缺一不可

太“套路”容易被配角“秒殺”

其實“配角”出彩、“主角”平平的現象在演員身上出現,並不能說明他的演技不夠好,畢竟能把配角塑造的深入人心,甚至壓過了主角的光彩,已經證實了其演技表現力是過關的。

既然如此,這一現象背後的成因究竟都有哪些呢?

在網絡上,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一種對演員的評價和探討:XX是“主角臉”;XXX不是“主角臉”,撐不起主角。這一概念發展至今,雖然由於無法形成精確的標準而成為了“玄學”,但其實也未必是全無道理的。

主角作為一部劇的“脊樑”,所有的劇情都圍繞著他開展,對顏值、氣場、演技的要求都非常高,可以說缺一不可,因為外在的特質在某種程度上會與演員的演技張力相融合,釋放出強大的化學反應。特別是在現實主義與古裝大男主、大女主題材的作品中,外形氣質過於清秀、纖弱,在觀眾眼中可能就沒有大氣端正、有侵略性來的更具優勢。通俗一點說,就是主角必須是一群人中第一個就能被看到的耀眼存在。

這也是為什麼有些演員在演配角時靈氣逼人,演主角卻總讓人覺得少了一些什麼。例如,唐藝昕在《甄嬛傳》中飾演的祺貴人跋扈任性,卻又不失嬌俏可愛,一個自作自受的可憐宮嬪形象被塑造的入木三分,得到了觀眾的一致好評。但她後來在《獨步天下》中出演女主角東哥卻引發了不少爭議,不少網友覺得以唐藝昕的顏值和氣場,出演這種“瑪麗蘇大女主”實在是沒什麼說服力。當然,“主角臉”也不是絕對的,在青春劇或者言情偶像劇中,觀眾的要求相對就不會那麼“嚴格”,只要女主角清純可愛、男主角陽光帥氣就完全可以勝任。

“挑大梁”不如演配角,他们走出了“以剧带人”的非主流蹿红之路
“挑大梁”不如演配角,他们走出了“以剧带人”的非主流蹿红之路

除了沒有“主角臉”之外,近年來國產劇中的主角逐漸套路化,配角反而更有看點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雖然從戲份上來看,主角必然是一部劇中最核心的存在,但在創作上卻有著不可忽視的桎梏,他們必須要符合主流的價值觀,儘量向“偉、光、正”靠攏,所以也很容易缺乏新意,變的扁平化、臉譜化。特別是女主角們,經常落入了觀眾們最反感的“聖母白蓮花”、“傻白甜拖後腿”的俗套窠臼,“懸浮”設定很難引發情感上的共鳴。

而配角有時候留給編劇和演員的創作空間要比主角更大,鮮活極致的性格特質與扣人心絃的橋段往往會出現在他們身上,帶給觀眾們強烈的新鮮感。正所謂戲份在精不在多,影視作品中配角比主角更吸粉,討論度更高的情況時有發生,在諜戰劇《偽裝者》裡,宋軼飾演的於曼麗不僅身世淒涼,還聰慧嫵媚,“秒殺”作為女主角卻蠢笨拖後腿的程錦雲,成為了觀眾心目中難以忘懷的“硃砂痣”,在《慶餘年》中,她飾演的“範閒頭號迷妹”範若若更是金句頻出、嬌憨可人。相比之下,宋軼在《心靈法醫》中飾演的女主角羅筆芯的人設就顯得沒有那麼精彩和討喜了。

“挑大梁”不如演配角,他们走出了“以剧带人”的非主流蹿红之路“挑大梁”不如演配角,他们走出了“以剧带人”的非主流蹿红之路

貼合特質,頭部製作

配角存在感自然不輸主角

雖然我們經常說好演員要千人千面,但眾所周知,再優秀的演技也不可能把所有角色都演到100分,無論是主角還是配角,演員只有找到最擅長、最適合自己的人物,才能達到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否則不僅挖掘不出演員最閃光的一面,還會違和感滿滿,由此可見,有些演員“擔正”不出彩可能僅僅是選錯了角色。在《麻雀》和《諜戰深海之驚蟄》這兩部諜戰劇中,闞清子飾演的李小男和餘小晚都是表面上天真美豔、熱情奔放,內心卻自有溝壑的女子,她們大情大義的格局打動了不少熒幕前的觀眾。而在《如若巴黎不快樂》中,闞清子飾演的女主角阮曼君則是獨立堅韌、溫和冷靜的職業女性,從觀眾反饋的結果來看,可能她還是與性格外放、活潑的角色更適配一些。

“挑大梁”不如演配角,他们走出了“以剧带人”的非主流蹿红之路
“挑大梁”不如演配角,他们走出了“以剧带人”的非主流蹿红之路

其實對於一部影視作品來說,演員只是其中一個環節,成功與否主要還是取決於製作團隊的整體水準,比如說導演、編劇、美術等等。行業頭部內容一般都製作細膩、精良,極易出現爆款,並且哪怕是對待配角也會像主角一樣不惜工本,在劇本創作階段就儘可能的把其刻畫的生動細膩,這樣一來演員通過表演成功塑造人物的幾率也會比較大。但如果一些在大製作中出演配角的演員想要自己“抗劇”,咖位和資源就決定了他們只能參與制作不那麼頂尖的作品,劇集本身的質量難以在市場上激起“水花”,角色自然也就無法被認可。例如在《無心法師》和《橙紅年代》中表現都很出彩的陳瑤,由於經紀公司唐人沒有力捧,在女主資源上一直很“虐”,到目前為止也沒有一個非常有記憶點的女主角色。

“挑大梁”不如演配角,他们走出了“以剧带人”的非主流蹿红之路“挑大梁”不如演配角,他们走出了“以剧带人”的非主流蹿红之路

除了以上這些原因之外,行業風向的變化也促使配角站到了更醒目的位置。在近年來的劇集市場中,“群像劇”佔據了高口碑電視劇、網劇的半壁江山,雖然該類型劇的創作難度並不低,但只要成功就是口碑爆款。所以在觀眾已經對大男主、大女主逐漸審美疲勞的當下,製作方們紛紛把目光轉向了“群像劇”。在故事鋪陳上,它採用了多線索交叉的模式,情節豐富充沛,雖然人物眾多,但每一個角色都立體完整,即便有些配角在戲份上不如主角,仍舊能給觀眾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例如蔣欣飾演的《甄嬛傳》中華妃、《歡樂頌》中的樊勝美,都是非常典型的“群像劇”中的重要配角,話題度和存在感並不遜色於劇中的主角,與自己“擔正”的角色相比更是優勢明顯。

“挑大梁”不如演配角,他们走出了“以剧带人”的非主流蹿红之路
“挑大梁”不如演配角,他们走出了“以剧带人”的非主流蹿红之路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同一個演員演繹,配角更容易出彩,或許也意味著觀眾賦予配角的期待值本身就比主角要低,正因為沒有被寄予“厚望”,反而容易帶來驚喜。

結語:縱觀近年來的影視劇市場,整個行業迭代迅速,不少規律已經在靜默中發生了改變,今天我們探討的這一現象的出現或許也能帶來一些啟示。

1、目前觀眾的審美已經逐漸趨於冷靜化和多元化,對咖位與人氣的迷信度開始下降,更注重演員演技與角色本身是否精彩。

2、比起依靠“以人帶劇”,近兩年“劇帶人”的現象更加明顯,觀眾對人設出色的角色有著巨大的興趣,從而助推演員本人的熱度。並且只要搭上口碑劇的“順風車”,哪怕是配角也有一夜爆紅的機會

3、對演員們來說,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與其削尖了腦袋去爭番位、爭主次,不如選擇去嘗試各種不同的角色類型,用心鑽研演技,把人物塑造的鮮活、精彩,觀眾自然會主動為你點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