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隱祕的秩序


《黃帝陰符經》一書開頭提綱挈領的寫下了這樣一句話——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


觀察天地演化之規律,遵循天地演運之趨勢,就足夠了。


觀天之道代指“道”。


執天之行代指“德”。


德字通循字,意即遵循“道”而行做“德”,這裡顯示的是一種


道家並不是教我們參禪打坐,不理世事,那是道教所為。道家告訴我們“上士,勤而行之。”真正的有志之士,必須勤奮地行使自身的“德”性。用康德的說法就是:“實踐理性。”實踐強調的是一種自由,是一種“從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

不逾矩”的自由。


如何執行呢?


道——隱秘的秩序


莊子說:“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盡矣。”通篇《莊子》一書,從《逍遙遊》到《秋水》,都是在強調一種認知論。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就夠了。比如春天插秧,秋季收割,此乃“天之所為”,可我們求速成,求麥子早熟,於是“揠苗助長”,結果“反其道而行之”,導致麥子夭折。再比如王安石寫過著名的《傷仲永》,七八歲的年紀是一個小孩子漸漸步入青春期的過渡期,應該順應其自然真性,方能建立一健全之人格,而不去幹預摧殘,此乃“成長之道”。可為父卻因仲永稍有一作詩天賦,便每日要求其寫詩吹捧族人,導致其學業根基未穩,且詩藝不能持久,也無社會之經驗


老子痛心疾首,提出政治改革之方案——我無為而民自化;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最終提出著名的論斷:“無為而無不為”


歷來兩千年的解道之人都無法真正理解這句話的內涵,比如朱熹竟解成“全無事事”,實則是自欺欺人。老子說“動之於死地”,說人一生下來就必須有動作,有動作就會“有為”,有為就會不小心違背天地運行之機制,而入“死地”。所以,老子並不是告訴我們,天天躺在搖籃裡只張嘴吃奶便可,而是告訴我們順應天地之規律,踐行德性,方能使得自己生存度提高,免於


王東嶽先生的解釋或許更為合理些:


在無所作為的境況


雖然這樣的解釋也是“玄之又玄”,但老子的思想工具是辯證法,眾人在講“有”,他反而講“無”,眾人昭昭,他獨昏昏;眾人察察,他獨悶悶。他經常“正言若反”,提出“大巧若拙”、“大智若愚”等等稀奇古怪的論點。所謂的辯證法,也就是循環論證,強調變化和轉換。水在不同溫度之下會變成冰,也會變成水蒸氣;黑是白,白是黑,美是醜,醜


於是,他說的“無為”其實是最大的“有為”。


道——隱秘的秩序


黑,美是醜,醜是

於是,他說的“無為”其實是最大的“有為”。

什麼叫做“無為而無不為”呢?

一群人走在康莊大道,大家“尊道貴德”,大家都不會想“走在這條路應不應當”,因為這是自然而然的事,這是不知不覺的事,這是出於整個宇宙物演的總趨勢使然。可有的人類越來越偏離了這條康莊大道,走到了兩


首先,我們經常講道路。


其實,道路這是兩種不同的概念。


道是迎面能看到對方來人的臉面。


路是半山腰隱隱約約傳來對方的歌聲,是看不見來人的臉面的。


也就是說道是天地運行使然。


路偏偏是人自以為是,“有為”折騰出來的。


所以,老子氣得半死,說——


萬物,尊道而

是天地運行使然。


路偏偏是人自以為是,“有為”折騰出來的。


所以,老子氣得

的。


所以,老子氣得半


而我們人類因為文明程度提高,文明暴烈發展,結果導致我們自己走出了一條歧路,遠離了那條康莊大道,沒有德性,所以,我們必須在《道德經》大呼


而我們人類因為文明程度提高,文明暴烈發展,結果導致我們自己走出了一條歧路,遠離了那條康莊大道,沒有德性,所以,我們必須在《道德經》大呼小叫:“道德!道德!”

在《道德經》大呼小叫:“道德!道德!”


道家的“自化”如何解釋?就是種下一顆種子,靜靜在一旁觀看它的發芽成長,而不去擾動侵犯。種下的種子內部有有一隱秘的生長機制,它在推動著種子的生長,這是人力所無法替代,這是一種隱秘的秩序使然。


道——隱秘的秩序

這個隱秘但“輔萬物之自然”的秩序就是“道”,它是一種潛力,它是一種內部的生機。


所以,西方到了十八十九世紀,英國人亞當·斯密,被奉為“經濟學鼻祖”,他的經典著作《國富論》。在這本書當中他鄭重其事的提出了整個的“市場經濟”的理論架構,影響至今仍舊不衰《國富論》當中只是提出一個非常著名的觀點,就是市場經濟當中的“看不見的手”,亞當·斯密認為政府只是一個充當市場管理員的這樣一種身份,也就是隻維護市場的治安,其餘的經濟領域政府一概不能插手干預。要充當市場內部的自我協調能力,最終自然會讓貧富分化趨於天平狀態。 這套理論在三四百年前當中提出來,中國人卻在三四百年後才做到。


而 “道”就是這樣的隱秘的秩序,它使得一顆種子生根發芽,但不去操縱它的生長過程,這顆種子該長成什麼樣,該活多久,此乃天道運行使然。而我們人類則是越想操縱它,越想控制它,最終適得其反,得不償失,這樣的例子已經足夠多了。


所以,老子說:“知者我希。”知道我的人太少。他又繼續說:“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我的話非常容易知道,非常容易做到,天下人卻無人知曉無人奉行。


老子教我們“柔弱”,這不僅是母體道的基本特性,而且是道的實現方式。


什麼意思呢?


還是回到老子的那句話——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


我們先看“孔”字的甲骨文。


道——隱秘的秩序


孔的甲骨文左邊寫一個孩子的“子”,右邊畫一個半抽象的乳房。孩子吮吸媽媽的奶水成長,但常人從外邊看卻看不到乳房是怎麼流出奶水的。這就是一種自然運作的隱秘秩序。就好像你不能感覺到地球是在公轉自轉,你感覺不到萬有引力一樣,這些都是隱秘的內在運行規律。


老子教我們“柔弱”,這不僅是母體道的基本特性,而且是道的實現


什麼意思呢?


還是回到老子的那句話——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


我們先看

的那句話——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


我們先看“孔”字的甲

“孔”字的甲


可你雖然沒有感覺地球的轉動和萬有引力的作用,但你卻被它們的互斥力牢牢地吸附在地球上。

媽媽的奶水成長,但常人從外邊看卻看不到乳房是怎麼流出奶水的。這就是一種自然運作的隱秘秩序。就好像你不能感


因為過去已然過去,孔子說過:“既往不咎”。未來則具有不可預測性,沒有哪個人能夠知曉未來,於是只能參考今天的客觀條件,來為今天做一番打算。

我們再看一則信息:


不少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說我一個周計劃、月計劃還能執行,可是一個一年的計劃、五年的計劃多半都不靈。這是為什麼呢?其實啊,這種現象不是個案,在互聯網時代,這可是個普遍現象。凱文•凱利在《失控》這本書裡提到一個觀點,說所有的長期預測都是錯誤的。混沌研習社的李善友教授就在一個演講裡專門解釋了這種現象。他說,這本質上是因為,互聯網時代,認知會改變世界本身。


其實在工業時代,長期預測就不會失效,而是非常精準。為什麼呢?因為在工業時代,客觀世界是可以測量的,數學家拉普拉斯就曾經說過,只要一個初始條件,加上科學定律,就可以算出它最後的狀態。最著名的一個例子就是牛頓運動定律,你看,我只要知道一個物體的初始速度,和它的加速度,我就能夠知道在一段時間以後,這個物體的速度大小。除了牛頓和拉普拉斯,計算機之父馮•諾依曼,他也認為一切預測都在於計算機的計算能力,不準確的預測都是因為計算機能力不行。


可是在咱們互聯網時代,這套理論就不靈驗了。因為你的認知會改變世界本身,再加上互聯網本身在連接上非常發達,你的認知傳播和改變的效率也會大大提升。就拿我們都熟知的微信來說吧,微信這麼牛逼的產品,難道是張小龍長期預測和規劃出來的嗎?當然不是。張小龍說他自己都不知道兩個月以後的微信是什麼樣子,因為在這兩個月當中,微信團隊的認知又會提升很多。產品都是演化而可不是規劃出來的,微信每個版本該做什麼都只能等上個版本發佈以後才能確定。所以說,長期預測就是個童話世界,而童話裡都是騙人的。


道——隱秘的秩序


不過,雖然長期預測失效,但這並不意味著所有預測都是無效的。凱文•凱利的導師、著名物理學家多恩•法默就認為,雖然長期預測不可能,但局部預測是可能的。法默在年輕的時候,和幾個科學家做了一套數據預測設備,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智能產品,主要就是對未來可能發生的事件做概率預測,然後他們帶著這臺機器去拉斯維加斯的賭城玩輪盤賭,賺了很多錢。後來,拉斯維加斯滿足不了這批人的野心,他們乾脆進軍華爾街,用這種技術來預測金融市場的波動,甚至成立了一家公司,就叫“預測公司”。法默發現,雖然整體來看股市不可預測,但在每天快收盤之前的15分鐘,通過大量數據的採集和分析,預測是有效的。這就告訴我們,預測的時候,雖然長期不可知,但是短期的信息是可以掌握的。基於新的信息,在認知上領先別人半步就能獲得成功。法默把這樣的思考方式叫“正面的短視”。


互聯網時代,很多東西都是因為“正面的短視”而成功的。比如說Uber,人家的營銷為什麼做得這麼靈活?就是因為它的每一次預測都很“短視”,人家只做這周或者下週的計劃,而每個活動從籌劃到執行基本都只有很短的時間,這樣可以讓產品和營銷策略能夠快速迭代。同時,這種快節奏衍生出的靈活性,根本就沒辦法預測到,所以會給人創造出一種驚喜感。你看,這就是一種雖然短視,卻能不斷創造價值的預測方式。


當然,要想做到這種正面的短視,你必須得有一種心態,獵豹CEO傅盛把這種心態叫空杯心態。比如說,咱們聽了劉強東或者馬雲的一場講座,讓你回去三天之後寫下你感觸最深的三個關鍵詞,你會寫什麼呢?傅盛說,大部分人寫的都是在聽講座之前就同意的三個詞,只不過在講座裡獲得了驗證而已,這叫篩子心態;如果你寫的三個詞,都是原來根本不知道或者根本不同意的,那你就是空杯心態。這兩種心態最大的差別就在於,篩子心態不創造新的認知,但是空杯心態卻能產生新的體驗。只有具備了這樣的心態,你才能更好地接收新事物,做到“正面的短視”。


所以說,在互聯網時代,做一個五年十年的規劃都是沒什麼意義的,有一個大體的方向感,把每次短期預測做到極致,更容易取得成功。


德就是讓我們做“正面的短視”,以此來把短期的計劃項目做到極致,這


新的體驗。只有具備了這樣的心態,你才能更好地接收新事物,做到“正面的短視”。


所以說,在互聯網時代,做一個五年十年的規劃都是沒什麼意義的,有一個大體的方向感,把每次短期預測做到極致,更容易取得成功。


德就是讓我們做“正面的短視”,以此來把短期的計劃項目做到極致,

這樣更容易成功。這就是“以今道,御今有”的奧秘。


你是要做一名揠苗助長的愚昧的農人?還是做一位“輔萬物自然而不敢為”的有德之人呢?

位“輔萬物自然而不敢為”的有德之人呢?


其實,道自在人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