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蘇軾《定風波》:人生向來多風雨,何須哀嘆且徐行

賞析蘇軾《定風波》:人生向來多風雨,何須哀嘆且徐行


蘇軾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豪放派的代表詞人,其一生仕途坎坷,為地方官時頗有政績,但是卻不適應錯綜複雜的朝堂政治鬥爭,經常因為自己針砭時弊的詩詞和言論,陷入到新黨和舊黨的政治鬥爭漩渦當中。大概上天給了他如此橫溢的才華的同時,也不得已為他關上了一扇叫做“圓滑通融”的性格之窗吧。說起蘇東坡在朝堂的挫折,最為著名的就應該算是【烏臺詩案】了。今天我們就來賞析一下,蘇軾【烏臺詩案】之後所做的詞。

賞析蘇軾《定風波》:人生向來多風雨,何須哀嘆且徐行

▲蘇世畫像

烏臺,也就是御史臺,是北宋時候專職監察的機構,是替皇帝監察百官的。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因為在上書宋神宗的《湖州謝上表》中,忍不住寫了幾句牢騷的話,被當時的新黨人士抓住漏洞,說他妨礙新政,影響惡劣,隨後又不斷找出他詩詞中的“疑似諷刺”話語,不斷攻擊他。蘇軾雖然為此被迫入獄百天,但是也受到了各方的營救。可有意思的是,替蘇軾求情,使得蘇軾從輕發落的人正是那些他口中諷刺的“新黨之人”,比如王安石、章惇等人,而平時蘇軾引為知己的舊黨人士反而躲之唯恐不及,人情冷暖由此可見。

蘇軾最終從輕發落,被貶黃州。

賞析蘇軾《定風波》:人生向來多風雨,何須哀嘆且徐行

▲蘇軾畫像

黃州第三年的某一日,蘇軾和自己的朋友們外出遊玩,然而風雨突至,眾人皆狼狽,蘇軾卻有感而發寫下了這首詞。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軾先是介紹了這次出行的時間、地點以及隨行人員,說了為什麼寫這首詩,也就是作者的寫作起因是什麼。三月七日那天,蘇軾因為被貶在黃州做黃州團練副使,官微言輕,還要受到黃州各級官員的監視。處於人生的低谷,所以煩悶之餘,他帶著朋友們到沙湖附近遊玩,結果老天爺一聲招呼不打,就下起了磅礴大雨,伴隨而來的還有狂風不止,由於僕人們拿著雨具離開了,他們沒有可以遮雨的工具,瞬間就成了落湯雞,同行之人都覺得非常狼狽。但蘇軾就是蘇軾,那個豪放不羈,不怕風吹雨打的蘇軾,他毫不在意。等到雨停了,蘇軾便做了這首詞,記錄了當時的感受。

賞析蘇軾《定風波》:人生向來多風雨,何須哀嘆且徐行

▲滂沱大雨的意境圖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此句非常形象,就好像看到蘇軾走在雨中,張開懷抱,抬頭看向那漫天狂亂的風雨,告訴自己和友人,不用理會那狂風吹亂樹林,暴雨痛擊樹葉的聲音。為何不迎接這大自然狂躁而壯闊的一面呢?何不從容漫步用大聲咆哮來回應這激盪的風雨呢?讀罷,一股豪情壯志油然而生,就猶如那在暴風雨中海燕一般,咆哮著說:“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

賞析蘇軾《定風波》:人生向來多風雨,何須哀嘆且徐行

▲高爾基的海燕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平常人都希望在這暴雨中快點歸去,“快馬加鞭歸家”自然遠遠好過“竹杖芒鞋淋雨”,但這又有什麼可怕的呢?我蘇軾會怕嗎?比這更大的人生風雨都沒有把我打趴下,更何況這山林之風雨呢?誰怕?一蓑煙雨任他風吹雨打,我照樣從容堅定過我的一生。“竹杖芒鞋輕勝馬”這句雖帶有比較,但是卻沒有落差感,原先蘇軾沒有被貶之前,“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那是何等的豪放。但是如今即使只有“竹杖芒鞋”,即使經歷

了人生的重大打擊,如此不如意之下,卻也能夠不抱怨,坦然處之,這難道不正是另一種意味的豪放與豁達嗎?此種境界,可以說比之前者更勝一籌,返璞歸真。

賞析蘇軾《定風波》:人生向來多風雨,何須哀嘆且徐行

▲竹杖芒鞋意境圖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豪情壯志已過,凜冽的春風吹醒了蘇軾,讓他感到寒冷,而山頭逐漸出現的斜陽,卻帶給他暖意。

人生不也總是如此跌宕嗎?起起落落,絕望中總孕育著希望,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此句頗有點辯證法的味道,事物的變化需要看到它的兩面性,只有這樣才能夠對待困難泰然處之。

賞析蘇軾《定風波》:人生向來多風雨,何須哀嘆且徐行

▲也無風雨也無晴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回首剛才來時風雨交加的情景,此時都已經歸於平靜,歸去吧,管他是風雨還是晴天。這句話頗有點禪機在裡面,自然界之風雨,即使再狂暴,再厲害,也終究有歸於平靜的那一刻,那我蘇軾人生中的風雨,又算得了什麼呢?它們遲早也會歸於平靜,所以只需要坦然處之便好,如此,才能夠得到自在。“風雨”或是“晴天”都是人生必有之經歷,坦然處之,則自然能夠寵辱不驚超然物外,此刻的蘇軾獲得了內心的寧靜與空靈,是一種精神的昇華。

一場風雨以後,蘇軾還是那個豪放的蘇軾,他的詩詞也依舊豪放,只不過,多了一分超然與空靈。


賞析蘇軾《定風波》:人生向來多風雨,何須哀嘆且徐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