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功:魏碑代表,在北朝諸碑中,允為冠冕

在中國書法的嚴謹和發展中,有不少書體起到承前啟後、繼往開來,不可替代的作用,魏碑便是之一。有當代書家稱魏碑“上可窺漢秦舊範,下能察隋唐習風。”魏碑隋唐楷書體的形成產生了巨大影響。歷代書家也多從其中汲取有益的精髓。


啟功:魏碑代表,在北朝諸碑中,允為冠冕

“魏碑第一”《張猛龍碑》局部


作為魏碑楷書的《張猛龍碑》,立於北魏末期孝明帝正光三年(公元522年),之所以成為書法藝術奇葩,就其歷史根源來講,北魏統治者為鮮卑族,由於地處險峻,天氣嚴寒等地理原因,人的性格豪放,加上馬背上的民族的尚武精神,反映到書法中來,就形成了北魏雄強勁健、豪放縱逸的一代書風。


啟功:魏碑代表,在北朝諸碑中,允為冠冕

拓本與原碑比對

在群星燦爛的魏碑石刻中,《張猛龍碑》立碑較晚,可以說《張猛龍碑》書寫者是一位有才華的書法家,兼熔各家之長於一爐,寫出了這種眾長皆備、格調高古、藝術價值極高的書法藝術珍品。《張猛龍碑》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博得歷代書家的高度評價,被譽為“魏碑第一”。

歷代書家評價

清▪包世臣《藝舟雙楫》:正書《張猛龍》足繼大令,《龍藏寺》足繼右軍。清▪楊守敬《平碑記》:書法瀟麗古淡,奇正相生,六代所以高出唐人者以此。

康有為《廣藝舟雙楫》稱道:“筆氣渾厚意態跳宕,長短大小,各因其體;分行布白,自妙其致;寓變化於整齊之中,藏奇崛於方平之內:皆極精彩。”

啟功《論書絕句》評:“《張猛龍碑》在北朝諸碑中,允為冠冕。……惟此碑骨骼清奇,富於變化,今之形古之韻,備於其間,非他刻所能比擬。”《張猛龍碑》風格險峻誇張且富於變化,自清以來,凡學北魏書者莫不奉為圭臬。

練習《張猛龍碑》的用筆方法

書法上的用筆方法,是指書寫者運用手中之筆書寫點畫的方法,它包括握筆、掭筆、落筆、行筆、收筆等幾個主要環節。這裡,主要從臨習的角度探討落筆、行筆和收筆。

該碑運筆可概括為“嚴謹有序,沉著痛快”八字。橫畫方正起筆、轉折處方稜及點畫呈三角形等特徵,此碑以方筆為主,兼施圓筆,亦方亦圓,方圓結合,變化多端。在具體字形中,有很多精妙而不可言傳的變化,生成特殊韻味。筆畫長短、粗細、輕重的變化,在調節整個字形結構和氣息。

啟功:魏碑代表,在北朝諸碑中,允為冠冕

如“交”、“西”、“世”三字,“交”自然落筆,“西”字方筆入紙,“世”字呈漸細狀,“耳”字橫畫粗壯,中段略細。帖札之法,重視起收,有時尖鋒入紙;碑刻更重視中段,收筆時如此重頓,尚不多見。

1、 落筆

《張猛龍碑》雖屬方筆一路,它的落筆方法非常獨特。以橫畫為例,書者須先捋筆桿捉穩,然後筆鋒按上右下左的角度入紙稍駐,留出缺角,再用腕力捋筆鋒下頓,完成人們常說的“橫畫豎下”的階段。

2、 行筆

我們細心觀察此碑,其中幾乎無一筆畫像唐楷那樣平拉直過,筆畫中往往有明顯的階段性,尤其是兩筆交接之處,更顯得粘連粗重,行筆有明顯的駐筆所致,行筆要用好腕力。方法是將筆鋒撥至筆畫之中,筆桿要略側於行筆相反方向,取逆澀之勢將筆前移,因此行筆中要隨時注意停停進進,能做到留得住筆的行筆原則。

啟功:魏碑代表,在北朝諸碑中,允為冠冕

按照點畫形態粗細可分成輕、重和輕重相間三種情況。輕筆如玄”、“熙”、“讓”三字,不論筆畫多少而皆細,“玄”字可能有風化的原因“世”、“晉”為重筆,粗細對比強烈。

3、 收筆

收筆的要領是依形回收,即行筆至筆畫末端以後,先略停頓,然後迅疾回掃。這一動作有兩種用處是填充行筆未滿之處,使筆畫飽滿有力;二是借回掃之力將後拖的筆鋒重新調正,以利於下一筆畫起筆。

字體結構

全碑結體用“皺側生姿、峻拔清虛”八字來概括,展現出竭盡所能的變化。

結體取勢是通過橫畫、鉤畫、撇畫以及撇捺畫互動四種情況來完成。在通常情況下,字中橫畫呈水平或平行狀態,是字形整齊美的要求,《張猛龍碑》卻有巧妙變化:橫畫一般都斜向右上方,當字形中有幾筆橫畫時,往往有意使其中一些橫呈水平狀,與其他橫畫不平行,處理極為巧妙,看似矛盾而不和諧,細細品味卻充滿和諧美之意趣。


啟功:魏碑代表,在北朝諸碑中,允為冠冕


啟功:魏碑代表,在北朝諸碑中,允為冠冕

如“三”字三橫畫,第二個“世”字三豎畫高低錯落,“晉”字長橫畫粗重,形成極強的“視覺衝擊力”。“獨”、“闌”、“禮”三字形筆畫有粗有細。另外,轉折處理也有很多變化,“石”字輕頓後折,“中”字重頓後折斜向行筆,“明”字翻筆而下,沒有多餘動作。

啟功:魏碑代表,在北朝諸碑中,允為冠冕

“丁”、“方”、“萬”、“可”四字,橫畫較長,對照圖例,可見起筆、行筆、收筆皆有不同,臨摹時不能忽視這些變化。

啟功:魏碑代表,在北朝諸碑中,允為冠冕

“盡”、“景”、“守”、“宋”四字為一組,橫畫左側伸出極長,氣勢駭猛,先聲奪人,起筆粗大,險象環生。

啟功:魏碑代表,在北朝諸碑中,允為冠冕

《張猛龍碑》中有類字形的特別有行草筆意,極似王鐸行草書“漲墨”的效果,如“開”、“龍”二字,有一些字形已完全是行書,如“光”、“年”等字,在臨摹時注意把握。


啟功:魏碑代表,在北朝諸碑中,允為冠冕

拓片與原碑對比

唐初楷書四大家之歐陽詢,頗受《張猛龍碑》的影響,可以從歐書那“戈戟森然”的筆勢中得以證實。當代書壇,許多書家對《張猛龍碑》更是手摹心追,目前仍有一大批書法新人也在潛心臨習此碑,以期掌握其精神要領,得到更大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