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愙齋書法」草書創作的筆法、筆勢、筆意

草書看似隨手塗鴉,實則包含著非常嚴謹的法度。欣賞時你會發現,原本長的寫短了或短的寫長了,該斷的連了或該連的斷了,多一個彎或少一個彎。如果創作時不注意,都有可能變成錯字或別字。

「愙齋書法」草書創作的筆法、筆勢、筆意


草書的點畫猶如天馬行空,又如飛花散雪,某些點畫則如枯藤老樹,瀉瀑鳴泉,其神韻無窮。宋代姜夔《讀書譜》中有這樣一段話:“古人作草,如今人作真,何嘗苟且。其相連處,特是引帶。嘗考其字,是點畫處皆重,非點畫處,偶相引帶,其筆皆輕。雖變化多端,未嘗亂其法度”。這裡很清楚地說明了草書的點畫和引帶遊絲的關係,今草和狂草都不例外。孫過庭關於草書的點畫也有很精闢的見解,“草以使轉為形質,點畫為性情”。

草書中,沒有筆直的豎畫和橫畫,在轉角時圓筆較多,鉤畫筆變化較多,撇和捺都可以處理成點。點畫相連也可以處理為豎畫和橫畫。草書同樣也具有三大要素,就是筆法、筆勢和筆意。

「愙齋書法」草書創作的筆法、筆勢、筆意


草書筆法

“魏晉筆法”是指書法由漢代簡帛書寫過渡到章草,再至魏晉時期演變成“今草”時期的一種書寫筆法。宋代米芾曾提出“草書若不入晉人格,輒徒成下品”。對於草書形質的重要性的使轉,就是線條運動方向發生變化的過程。所謂形質,就包含骨力在內的一種書體基本架構支撐。草書呈現骨節點濃縮了草書的形質之美,是草書的點睛之處,而點劃流暢使情性通達賦予了草書的神采之美。使轉的目的就是為了增加書法的立體感,筆鋒在運動時始終保持主鋒(中鋒)在筆劃的中心,副毫在筆畫的四周,這就叫中鋒行筆。這樣筆端所含的墨汁就從點畫的中心,向四周滲出。因此寫出來的筆劃重心即在中間,呈現立體感。

使轉用筆可分為下筆,行筆,收筆三個部分。每一個部分都是相互關聯,不可分割。用筆的基本要求,儘量使中鋒垂直於紙面,不使筆毛散亂。在使轉過程中的提按就是為了讓毛筆恢復原狀,始終保持中鋒。在書寫過程中有提按使轉,提就是讓筆離開紙面,讓筆恢復原狀,按就是鋪毫行筆。在轉折處,提筆以鋒尖抵紙,中鋒恢復垂直的圓錐狀,再向任何一面出鋒都可以保持中鋒。

「愙齋書法」草書創作的筆法、筆勢、筆意


1、變鋒法。通過毛筆與紙張接觸角度的變化,營造出中鋒和側鋒的變化,在變化過程中使轉,營造出飽滿又富於變化的轉折線條。(基本操作方法是側鋒引入——中鋒行筆——側鋒轉折——中鋒收筆),這要根據不同書寫人的習慣靈活變化。

2、捻管法。即不改變毛筆和紙張的角度,通過手指捻管,輕微轉動毛筆來完成使轉,使線條更加流麗飽滿,此方法需有真興情和手指神經敏感之人方可融通,靠書寫人的心領神會。

「愙齋書法」草書創作的筆法、筆勢、筆意


草書筆勢

以“勢”論草書,強調了草書勢給欣賞者以強烈動勢感,即草書形態運動和力的表現,為草書之美的根源。所謂筆勢,指書寫點畫時筆在紙上往來運轉之勢。看一幅書法作品是否氣韻生動、神采飛揚,具有藝術魅力,就得看筆勢運轉是否起承照應、筋脈相連,或筆斷意連,含蓄迴環。

連筆生勢。草書的書寫速度較快,點畫之間很自然地出現了鉤挑和牽絲,鉤挑的出現使點畫互相呼應。牽絲偶爾為之,可以豐富點畫血脈感。若運用過多,則會給人一種連綿纏繞,眼花繚亂之感。

回顧取勢。“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行草作品的氣脈正是這樣形成的。一般來說,筆勢的行進總是向前的,或者是下行的,但是我們在行雲流水的筆勢中適當“遏止”一下,也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意趣。

收斂的目的在於蓄勢,好似打拳一樣,收臂的動作是為了把拳打出去更為迅猛有力,這種趨長避短、以縮為伸。一個字筆勢的產生,關鍵在最後一筆。在開合伸縮的變化上,往往合勢多於開勢,縮勢多於伸勢,形不貫而氣貫從而神采飛揚,氣象超逸。

「愙齋書法」草書創作的筆法、筆勢、筆意


以點斷勢。以點斷勢也與“收斂蓄勢”同理,行草作品有流暢圓轉之美。如果我們在作書時寫得鋒芒畢露、圓滑,就會顯得一覽無餘。要是在作品某些字當中適當加上一點,就有留止筆勢的妙用,如“神”字在懸針上補上一點,有李太白詩“抽刀斷水水更流”的意味。

欹側變勢。因結體的欹側變化而產生的筆勢又稱“體勢”,在一些書作之中,我們發現有些點畫和字與字之間並沒有明顯的呼應關係,但字體欹側變化,映帶而生。

南朝書法家王僧虔在《筆意贊》裡面就明顯指出: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於古人。

「愙齋書法」草書創作的筆法、筆勢、筆意


草書筆意

唐僧懷素看到雲展雲舒,突然有所悟,領會到了寫字運筆的道理。宋人翟院身看到天上的雲彩,宛似奇峰絕壁,由此作為畫譜。同樣都看到天邊的雲彩,有人悟到筆意,有人作為畫譜而心領神會而到達藝術的更高境界。宋黃庭堅學習書法是從划槳中悟到筆意的,現在我們看黃庭堅的書法作品,長槍大戟,馳騁沙場,或許與其悟到划槳筆意相關,書法史上講“宋人尚意”。唐張旭從公孫大娘舞劍中得起書法筆意。筆法可以使漢字的點畫有一個好的質感和形態,筆勢可以賦予漢字以生命。漢字有了生命力,緊接著就引發出一系列帶有生命特徵的問題。正如一個有生命力的人,從表面上人們可以看到他的肢體是否健全,比例是否勻稱,生性是否活躍,具有什麼樣的常態等外在特徵。但這還不夠,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些外在表象,進一步感知他的性情、氣質、修養、追求等這些靈魂深處最核心的精神狀態。這在書法上就稱為筆意。從客觀上講,如果說筆法、筆勢仍屬“外在形態”的技法範疇的話,筆意則是一種法形之上的,超然於筆墨之外的,意識形態領域的產物。是意識、意象、意念、意味的總稱,是貫穿作品始終的一種不可能完全靠理性把握的抽象的精神狀態。筆意是人的主觀意識的產物。中國的寫意畫之所以有如此的魔力,就在於它突破了具象再現的寫實手法,實現了具象與意象的巧妙結合。以傳神達意為最高境界,使人透過一沙看到整個世界、透過一花窺視一個王國。方寸之間可神遊萬里。比真實更典型、更動人。中國畫以中國書法作為底蘊,而中國的書法將線條的表現力達到了無有窮盡的程度,它能淋漓盡致地反映陰陽、剛柔、違和、黑白、虛實等自然現象。它的精神意趣,與紙墨以外的自然環境中的一切形態契合。無聲而有音樂的和諧,無色而具圖畫的燦爛。

「愙齋書法」草書創作的筆法、筆勢、筆意


因此,中國書法給創作者提供的創作空間遠比繪畫大得多。它可以不受任何客觀物質世界的制約,不受客觀物質形態的限制,創作主體可以超越情節,跨越時空,直接用線條逼近理想中抽象美的境界。

「愙齋書法」草書創作的筆法、筆勢、筆意

文中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