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千里馬
我們先來說說什麼是秘訣?秘訣就是別人知道,你不知道的,但又是你想知道的,對於你來說就是秘訣。書法中的秘訣是什麼呢?就是書法中的筆法。
趙孟頫曾經說:
“學書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筆之意,乃為有益。”古人學習書法是通過研究、琢磨古人法帖來探究前賢的用筆之道的。趙孟頫又說了:
“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趙孟頫為何要這樣說呢?其實我們可以想象一下,書法學習主要三大要素:筆法、結字、章法,其中結字和章法通過法帖就呈現在我們眼前,而這筆法確實一下看不出來的,畢竟古人寫字的時候我們沒有在身邊啊,也沒有影像能把古人寫字時的動作記錄下來,因此這字帖中的筆法到底是怎麼寫出來的,還真的需要我們仔細琢磨琢磨。
如果是墨跡版本的字帖還好說點,還好看出來一些,但是宋代之前很多的法帖都是碑刻版的,書家寫出來之後,再經過刻工的加工,就會失去很多的細節,也不像墨跡書法能看出每一筆的來龍去脈,因此古人的筆法很難掌握。那麼對我們現代人來說,古人的筆法就是我們想要學習的秘訣。
而且一帖有一帖之規摹,一個書家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寫出的帖子筆法也不盡相同。所以筆法之道,千變萬化,很值得我們後人好好玩味。那麼這個書法的秘訣還有沒有方法學呢?
其實書法之秘訣說起來神秘,其實也沒有那麼神秘。基本的筆法也就那麼多:起筆、行筆、收筆、露鋒、逆鋒、藏鋒、中鋒、側鋒、方折、使轉等,關鍵就是提按二字。這些基本的筆法通過不同的組合運用,再結合書家自己的性情和審美,就有無數的變化,不同的書家就會有不同的風格表現了。
我們現在學習書法,如何去探索古人的書法秘訣呢?最好的方法就是臨摹古帖,通過對古帖的臨摹,來學習古人的書法秘訣。如果有好的老師指導,那麼當然我們可以節約很多的時間和經歷,如果沒有老師的話,那就只好自己琢磨了。
當然,現在還有很多的書法老師錄製了自己的書法教學視頻供書法愛好者學習,大家可以去我的書法圈子《嘉禾書社-書法交流圈》,我們的這個圈子裡提供了很多名師的各種名帖書法臨摹教學,給自學書法的書友們提供幫助。
翰墨今香
古人很有意思,說話一是含蓄,二是簡潔。於是,後人的麻煩來了。
這有點類似領導講話,雲山霧罩,就是不明說,讓人覺得往東也對,往西也行。
就如一句“道非道,非常道”,六個字,你的理解可以寫出六萬字。
書法就是如此,“使轉”一詞就讓人摸不著頭腦,但若明明白白告訴你,使轉就是通過一按一提來調整筆鋒,大家一下子就明白了。
古人這樣做有其理由,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各種技能是他們安身立命的根本,當然不肯輕易示人。
這也是古代一些藝術、技術逐漸沒落乃至失傳的原因之一,一個師傅留一招,傳下來的就越來越少了。
書法上的一些技法,現在的名家們就真的不理解?真的不能講清楚?不是的,人家是大家,大家哪能講大白話?
於是,用一個專業術語解釋另一個專業術語,繞一大圈,就是不肯明說。哈哈,裝B都會。
書法,技術上的東西哪有那麼玄乎?不太容易說清楚的反而是其內涵,文化上的、精神層面的東西。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1、第一個秘訣:它最大的秘訣其實就是臨帖,去學習和模仿古人的字帖,古人的字帖就是劍譜、拳譜就是武功秘籍,書法的秘訣也不能稱之為秘密了,因為大家都知道,也都聽說過,但是如果你不去實踐,它就是真正的秘訣。很多高深的東西說起來都是很簡單的,但是時間起來就比較難了。
2、書法的另外一個秘訣就是書法的筆法,筆法這個東西你要是不跟著老師學習是很難自己學會的,因為筆法是歷代的書法家口手相傳流傳下來的,口傳心受的東西是很難通過文字內容去表達的,你去看筆法的文章基本上很難看懂,即使看懂了,也未必能夠用毛筆把它表現出來。
這個就像我們學習唱歌一樣,看關於唱歌的理論文章是很難學會唱歌的,要跟著老師去學習樂理、曲譜、聲樂,就像我們這種沒有武術基礎的人,就算給我們一本《九陽神功》我們也不會練啊,看不懂啊。
3、所以,書法的學習,臨帖和找老師很重要,能讓你的學習事半功倍,選擇一個好老師一本好字帖,基本就成功一半了。
我覺得除此以外的秘訣都說不靠譜的,比如三天速成、五天速成之類的,那都是忽悠人的。書法就是一門傳統的藝術,沒有捷徑可走,踏踏實實就是秘訣,想得到秘訣就很容易上當受騙,被一些江湖人士騙。
4、其實不管你是做什麼行業,哪有什麼速成的,不都是需要慢慢學習,一步一步的積累,最後才小有所成的,何況是書法,學習東西還得要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往前走。你覺得呢?
不二齋
這個真有。
元代鄭杓、劉有定《衍極並注》載:
“鍾繇見《筆經》於韋誕,求之不得,誕死而發其墓。又秘之,將死,授其子會。太康中,許人破冢,宋翼得之……”
又載:
“王羲之《筆論》,同志求之弗與,誡其子孫勿傳……”
結果是蔡邕的《筆經》和王羲之的《筆論》都被公開並流傳下來。
我的理解,所謂“秘訣”就是在大量實踐中獲得的頓悟、成功的經驗。得之則可免走彎路甚至走一點捷徑。
但必須與實踐結合才會有效,因為書法是以技術層面作基礎的,最終落實於動手能力,因此就是秘訣盡知卻不練習,手上也寫不出來。
大悔憶智冰
在古代,不要說書法,任何一門技藝都是有秘訣的,老師傅傳藝留一手,留的就是秘訣。古代技藝的傳承,向來有外姓人不傳,傳男不傳女等保守思想,這些保守思想致使古代很多高超的技藝失傳也不足為怪。李小龍在美國時,中國武術非國人不傳,也是李小龍打破的規矩,才使中國功夫名揚世界。
蔡邕《熹平石經》
古代書法自然也是有秘訣的,用筆的規律,結字的規律等,都可稱得上是秘訣。舉一個我親身經歷的例子,我兒時學書法,跟的是一位鄉賢,年齡自然很大了,跟隨老先生學書一年半,只給我做過一次示範,還是我再三要求,而且示範僅僅是一個捺畫。老先生年齡大,受得就是這種保守思想的影響。
鍾繇《宣示表
》
三國時期,鍾繇曾向好友韋誕借閱蔡邕書論《筆論》。韋誕自然是不會借,氣的鐘繇雙手捶胸,直至吐血。就這樣,韋誕還是不借。韋誕死後,鍾繇第一時間掘取好友韋誕墳墓,盜走《筆論》,從此鍾繇書藝大進。《筆論》即是書法的秘訣。
王羲之《黃庭經》
當代自然是沒有書法秘訣了,很多有名的、有水平的老師,開班教學,如何臨帖,如何創作,還包括各種示範,做的面面俱到,一幅完整的書法作品是怎麼寫出來的,讓學生一覽無餘,根本就已經毫無秘訣可言了。
古風書法
秘就是藏著,訣即體會和經驗。別人書寫的方法,體會,經驗不告訴你,這就成了秘訣。好似什麼是道,有的感覺是天,,有的想到是自然,有的悟為是事物之規律。書法在臨,在學,在練,在悟。這就是秘訣。
一葉小舟82704
我認為,書法真的有秘訣。科學、系統、正規、專業的訓練方法就是秘訣。如果是初學者,一起步入門就直接照著字帖寫,而沒有其他輔助練習方法,這種作法是錯誤的!
我認為,對臨法,非但不算是秘訣,還是引導人們誤入歧途的“法寶”。對臨法,不適合前期基本功訓練使用,只能對後期模擬創作練習有一點點意義。
對於真正懂書法的人來說,書法並不神秘,僅僅是書寫技藝方法而已。這種技藝方法,是前人和今人在長期的書法實踐活動中,不斷探索發現的具有規律性的法理,進而歸納整理出來的定義,謂之書法論述。如此,類似這樣的經驗性的作法是值得借鑑的,並且能從中受到啟發,不是故弄玄虛。
由於每個人的學書經歷不一樣,對技法感悟及其心得體會自然有別於他人,可以說,各自都有道理。
我覺得,書法=技術+藝術,它們的總和才是書法。
簡言之,技法訓練有特定的套路,藝術創作有規範的法則,不僅要有深厚的功底,還需修煉字外功。
總之,無論是古人或今人的書法學術理論,都是管窺之見,在當時那個年代肯定是正確的,而隨著歷史發展,有些理論,就像時裝一樣,過時了,甚至作廢了。有的理論只能借鑑,有些說法要重新定義……因此,我們是現代人,書寫條件與應用環境等,與古人大不相同了,所以,不能全盤生搬硬套已有的定論,應當重點學習研究與時俱進的書法理念,探索新的訓練模式……
以上是我的學習心得。感興趣的朋友請點贊,或關注我,翻閱之前發佈的相關信息,會有您預想不到的驚喜。謝謝支持!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可以肯定的說,有!
有?又在那裡?
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比如:
如何對執筆,筆法,結構,墨法,章法的理解,掌握和熟練?
如何選擇法源即選帖,即選擇學習方向?
如何高效的臨摹;臨摹中出現的偏差和問題怎麼處理和解決?
如何從臨摹過渡到創作,如何處理臨摹和創作過程中出現的這樣那樣的問題?
如何從初步創作過渡到建立自己的風格,在這個過程中需要解決什麼問題?
如何正確理解古今書法理論,如何以理論指導自己的書法實踐?
上述這些問題,在書法學習過程中,繞不過去,必須有一個清晰而明確的認識和理解,並逐一在實踐中加以解決並逐步得以提高。
書法學習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都有個人無法解開的疑惑,都有共性的難題,也都有相對高效的解決辦法和方案。有的問題,靠自己琢磨,感悟,無法分解,或許學習書法的路就此走不下去。但老師一句話就能點開。說是“秘訣”,也不為過。
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全面系統的知識要把握,點點滴滴的知識要積累。如果沒有人引導,靠自學,成功的幾率幾乎沒有。(以鋼筆自由體換成毛筆在宣紙上隨便寫的不算;想寫寫玩玩的除外)。
“故弄玄虛”?得有“玄虛”弄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事,這“玄虛”給誰弄去呢?
不排除有些培訓班“故弄玄虛”,但在書法上,“秘訣”是實實在在是存在的,而且不少呢。
我是過來人,談個人體會,一家之言,歡迎批評!
關注“快樂書法營”,快快樂樂玩書法
快樂書法營
書法的秘訣當然是有的,就像中國功夫、中國中醫以及很多民間工藝一樣,都有一些秘訣,這些秘訣在傳承的過程中,逐步失傳。最為典型的是中國瓷器,儘管現代瓷器的燒治工藝加入了太多的現代科技成分,但現今的瓷器品質和唐宋的瓷器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書法也有秘訣,這個秘訣就是——筆法。通過書法史料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出中國書法秘訣“筆法”的傳承譜系:
1、蔡邕傳之崔璦及女蔡文姬▼
2、文姬傳之鐘繇▼
3、鍾繇傳之衛夫人▼
4、衛夫人傳之王羲之▼
5、王羲之傳之王獻之、郗超、謝拙▼
6、王獻之傳之外甥羊欣,羊欣傳之王僧虔▼
7、王僧虔傳之蕭子云、阮研、孔琳之▼
8、蕭子云傳之僧智永,智永傳之虞世南▼
9、世南傳之歐陽詢、褚遂良▼
▼其一,歐陽詢傳之陸柬之,柬之傳之侄陸彥遠,陸彥遠傳之外甥張旭,張旭傳之李白、徐浩、顏真卿,顏真卿傳之柳公權、懷素、鄔彤、韋玩。
▼其二,褚遂良傳之薛稷、李北海 。
從書法秘訣“筆法”傳承中我們可以總結出三點:
第一:筆法傳承有嚴密內部關係,只存在於父子、親戚、少量師徒之間,不是誰都能有機會傳的。
第二、筆法的傳承沒有明確的文字記載,唯一的《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就是張旭給顏真卿傳授筆法的一段問答記載,從中一般很難理解領略筆法的真意。
第三、筆法的傳承到唐朝就終結了。這也唐朝以後再也沒有出現大書家的原因之一。至於現代人在哪裡挖掘筆法,多數都是臆斷猜測。就像我們不能把宋朝的燒瓷大師叫醒問他們燒瓷的秘訣一樣,我們沒辦法叫醒顏真卿問問書法秘訣筆法一樣。也正因為如此,書法的秘訣才被越傳越神秘。
水滴國學
毛筆書法,是有一定的方法和技法的,如果不掌握方法的瞎練,只會南轅北轍,最終即使不說“貽誤終身”那麼嚴重,那也是虛費年華,給別人看看笑話而已。
在下亦見過,有的年級大的愛好者,他自己說什麼帖什麼帖臨過多少遍,每天花多少個小時寫了幾十年,可是看他寫出來的點畫綿軟無力,結構也是散亂,甚至寫的時候腕都提不起來。他自己可能已經深陷“自娛”的書法怪潭,也不會聽取別人的意見,再說別人看他年紀大了,也不可能再提什麼意見了。但是,這樣寫下去,終究不上路,其實也沒有意義了,只能惋惜了。
其實,一門藝術首先是技法,然後才能談藝術,所謂“技進乎道”。書法的技法也沒那麼高深玄奧,無非是中鋒、側鋒、提按、轉折、入筆、收筆、運腕,等等等等。這些技法,需要演示,甚至需要手把手的一遍遍重複教。如果有老師教習,也許會比較容易掌握,(掌握的好壞要看各人的悟性),當然也有天賦高者會自悟。但是大多數人,有老師教習,尚且學不會、學不好,更別說自己去領悟了,那是純粹瞎寫了。
這些技法在瞭解之後並熟練掌握便可以入門,(所謂入門就是沒有走錯路,已經上了大道),老師初步的指導就到這裡了。但是要登堂入室,還需要自己的一些悟性。每個人領悟能力不同,領悟點不同,就導致各人的書法風格和方向不同,這是老師要給予建議和把脈,一旦你走偏或有問題,老師負責糾正一下,(至於聽不聽就看你自己了)。如果,你已經具備一定的臨帖和創作能力,基本上一到兩種書體創作不是大問題且具一定水平檔次,那麼你就登堂入室了。
登堂入室之前,其實大部分以技術為主,之後可以慢慢上升到藝術成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