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包總上演奇葩育兒:你的“豆腐心”一定要“刀子嘴”嗎?


在孩子的人生跑道上,有一個人,既是引路者也是陪伴者,既是指導者也是崇拜者,這個人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


小包總上演奇葩育兒:你的“豆腐心”一定要“刀子嘴”嗎?


好的父母,是開啟孩子幸福人生的一把鑰匙;

好的父母,是孩子的引路者,帶著孩子;

好的父母,從不做孩子的差評師,是用肯定與鼓勵的形式去填滿孩子成長道路上的每一個坑,為孩子在成功的路上做出奮力託舉。




《爸爸去哪兒》我之前追過很多季,爸爸們在節目中表現出的育兒方式很讓人眼前一亮:田亮、林志穎、黃磊、郭濤、張亮……這些平日裡一直忙碌於事業的爸爸們都格外珍惜這份珍貴的親子時光,極盡所能,給孩子最好的陪伴。

最近,第六季播了,它現在改名叫《一起出發吧》。

《歡樂頌》中的小包總扮演者楊爍和兒子楊雨辰是本期嘉賓之一。

一集看下來,楊爍對兒子的教育方式,真的太可怕了。

我收集幾個了片段:

01 下車

僅僅是父子倆相處的10分鐘片段,看完我都想報警。

下車後,楊爍和兒子分別從車尾和車頭走到主路上。

楊爍開始不爽。

父:"我從哪邊走的?"

子:"那邊(車尾)"

父:"(大手一揮)走回去"


小包總上演奇葩育兒:你的“豆腐心”一定要“刀子嘴”嗎?


就幾步路而已,他讓兒子重新走一遍。

常識來說,走車尾會更安全一些。楊爍可能是想幫兒子學會保護好自己,但是必要語氣那麼冰冷那麼兇嗎?

02走路

下坡路,小孩走的歪了些。

當爹的又開始了:

"走路不會走嗎?"

"腳尖衝前...腳尖衝前!"

"不會走是吧?"

"跑上去!"


小包總上演奇葩育兒:你的“豆腐心”一定要“刀子嘴”嗎?

楊雨辰確實是有點內八,但這是天生的,及時糾正是一朝一夕就能糾正的嗎?而且這是在高原,你讓一個六七歲的孩子跑上跑下?確定是親爸?

03拍照

半路,楊爍想拍照。

他一直在提問↓

"你要不要拍?"

"拍還是不拍?

"我不想跟你拍"

"拍不拍??"

換位思考,你剛被"教訓"了一路,你有那個心情拍照嗎?


小包總上演奇葩育兒:你的“豆腐心”一定要“刀子嘴”嗎?

楊雨辰怎麼敢不拍:因為爸爸早已一把拎起兒子的書包把他拽到旁邊。

04選房子

這段才最氣人。

楊雨辰手氣不太好,選到了路途最遠海拔最高的五號房。

攝像大哥好心提示:"等下如果楊雨辰不舒服的話,你就可以適當抱他一下"

抱他一下?沒揍他一下就不錯了

"我不管,他自己選的,自己承擔"

"你不是(說)五是你的幸運數字嗎?太棒了,邁過去!"

"這個是不是我要選的?是我要選的嗎?你要選五號,棒棒的。"


小包總上演奇葩育兒:你的“豆腐心”一定要“刀子嘴”嗎?

我真的不想把這幾句理解為"諷刺挖苦"。

快到家門口的時候,楊雨辰已經開始出現輕微的高原反應,喘氣聲音開始變粗。

然而楊爍"你能不能快點?不能我再讓你跑到村口再走回來!"

只能說,這個嚴父太嚴,當他兒子真是倒了八輩子黴。

05疊褲子

楊爍示範了好幾次,楊雨辰都沒學會。

最後他一把搶過來,那個眼神分明是面對階級敵人。

訪談時,他說:"兒子,我覺得就應該嚴厲一些"


小包總上演奇葩育兒:你的“豆腐心”一定要“刀子嘴”嗎?

但是,包總,那只是你覺得,眼前的是一個六歲的孩子,你非要拿一個成人的標準來要求,雖然你很愛自己的兒子,你只是希望他能夠更加獨立自主,但是講真,你的刀子嘴蹦出來的每句話都極具殺傷力。

小男孩,特別是10歲之前的男孩,他們發育是比女孩要慢一點的,你想一步登天,

在他們7、8歲就非常完美,基本不可能。

我曾經試圖理解楊爍的教育方式,可分分鐘看到的都是分明仗著自己人高馬大在欺負孩子啊。

父母對孩子說過的某些話,做過的某些出格事兒可能會使他一生都活在痛苦中。

語言,是一種精神層面的持續性傷害,跟肉體的暴力傷害相比,真的不會更少。

比起暴力教育帶給孩子毀滅性,語言暴力帶來的傷害更甚。

教育學家阿黛爾法伯也說:"永遠都不要低估了你的話,對一個孩子一生的影響力。"

所以,每一個父母,在教育孩子這件事兒上要學會釋懷。


小包總上演奇葩育兒:你的“豆腐心”一定要“刀子嘴”嗎?


《上帝給我一個任務》中寫到:

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太快,蝸牛已經盡力爬,

為何每次總是那麼一點點?

我催它,我唬它,我責備它。

蝸牛用抱歉的眼光看著我,

彷佛說:"人家已經盡力了嘛!"

我拉它,我扯它,甚至想踢它。

蝸牛受了傷,它流著汗,

喘著氣,往前爬…

真奇怪,

為什麼上帝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每一個讀過這首詩的人內心會瞬間柔軟。

我們每個人希望孩子是孝順、聽話、堅強,但是我們忽略了他們需要時間與閱歷獲得成長,我們忽略了他們需要漫長的成長過程。

我們都害怕自己的小孩輸在起跑線上,但是人生不是短跑,也不是中長跑,是一場馬拉松--馬拉松從來沒人搶跑,因為絕不會"輸在起跑線上"。

黃磊在育兒方面很有一套方法。

他曾在《嚮往的生活》裡談到對女兒的教育,他說:我從未把她當做孩子,她是一個有思想的人,她有她的秘密,她的想法,她的人生。

她不屬於我,我們之間是彼此獨立的個體,我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她,我們像朋友一樣相處。

小包總上演奇葩育兒:你的“豆腐心”一定要“刀子嘴”嗎?


多多一直想打耳洞,夫妻倆便支持她打耳洞,還會為她的勇敢點贊。

不僅如此,黃磊也曾在微博,曬出一張多多自制的"別針耳環照片"

並配文:"多多人兒,昨晚自制的耳環……"

就像黃磊說的,"她願意去哪兒,我都支持。因為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志向,我不會去說你一定要去哪兒,或者一定不能去哪兒。

父母的無條件的支持與鼓勵,是多多能夠健康成長的底氣,更是她自信的源泉。

黃磊的這種放手式教育方式,並不是全然對孩子不管不問,而是有智慧的、引導性的讓孩子逐漸獨立。

巴黎時裝週上,多多帶著妹妹一起為某奢侈品童裝走秀,美麗又自信的模樣獲得了一大波好感。

在鼓勵多多愛美的同時,他們也不忘培養女兒的學習習慣。

他們經常在社交平臺上曬出多多看書、畫畫、演話劇、彈鋼琴的照片和視頻。

現在還有了自己創作、翻譯、配圖的英文詩……

即使面對女兒的感情問題,黃磊也表示多給她們戀愛自由,而且對早戀也是非常支持:

小包總上演奇葩育兒:你的“豆腐心”一定要“刀子嘴”嗎?

我女兒要15歲談戀愛我覺得正常,我不覺得叫早戀,戀愛就是戀愛,青春期懵懵懂懂地情竇初開,開始喜歡一個人是很正常的事,我覺得是美好的。

在安全範圍內,適度放手讓孩子學會自己做決定,自己承擔結果,得到更多的鍛鍊和自我成長。

黃磊對孩子的教育,都關注孩子本身的需要,特別接地氣,就像是尋常人家的幸福家庭,沒有多餘的味道,一切都是剛剛好。

韓國的古書,說過一個小故事。

一位名叫黃喜的相國,微服出訪,路過一片農田,坐下來休息,瞧見農夫駕著兩頭牛正在耕地,便問農夫,你這兩頭牛,哪一頭更棒呢?農夫看著他,一言不發。

等耕到了地頭,牛到一旁吃草,農夫附在黃喜的耳朵邊,低聲細氣地說,告訴你吧,邊上那頭牛更好一些。

黃喜很奇怪,問,你幹嗎用這麼小的聲音說話?

農夫答道,牛雖是畜類,心和人是一樣的。我要是大聲地說這頭牛好那頭牛不好,它們能從我的眼神手勢聲音裡分辨出來我的評論,那頭雖然盡了力,但仍不夠優秀的牛,心裡會很難過。

……·

由此想到人,想到孩子。


小包總上演奇葩育兒:你的“豆腐心”一定要“刀子嘴”嗎?


對照那個對牛的心理體貼入微的農夫,世上做成人的,做有權評判他人的人,是不是經常在表揚或批評的瞬間,忽略了一份對心靈的撫慰?

父母常常以為小孩子是沒有或是缺乏自尊心的。

隨意地大聲呵斥他們,為了一點小小的過錯,嘮叨不止,恨不得揍扁、壓平。

不管是什麼場合,有什麼人在場,只顧自己說得痛快,全然不理會小小的孩子是否承受得了。

以為只要是良藥,再苦澀,孩子也應該臉不變色心不跳地吞下去。孩子越痛苦,越說明對這次教育的印象越深刻,越能夠起到舉一反三的效力。

這樣的父母,實在是想錯了。

小包總上演奇葩育兒:你的“豆腐心”一定要“刀子嘴”嗎?


畢淑敏說:能夠約束人們不再重蹈覆轍的唯一韁繩,是內省的自尊和自制。它的本質是一種對自己的珍惜和對他人的敬重,是對社會公有法則的遵守服從。

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就在無窮的心理折磨中喪失了尊嚴,無論他今後所受的教育如何專業,心理的陰暗和殘缺都很難彌補,人格將潛伏下巨大危機。

結語

紀伯倫在《孩子》中寫到: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小包總上演奇葩育兒:你的“豆腐心”一定要“刀子嘴”嗎?


為人父母,我們要做的,並不是去告訴孩子好與壞、美與醜,而是應該教會孩子如何去評判好與壞,如何去發現美與醜。

批評永遠是雙刃劍。使用得好,犀利無比,斬出一條通達的道路,使我們快速向前。使用得不當,就可能傷了自己也傷了他人,滴下一串串淋漓的鮮血。

如果不是以理解、鼓勵的態度去幫助他們,而是以高壓的方式,那隻會把孩子推得越來越遠,表面上是屈服了,心裡不知道多怨你。

對於孩子來說,最有效的不是按著父母的規劃按部就班地長大,而是學會探索真實的自己,去發現生活的美好。

每對父母都想讓自己的孩子永遠清澈,永遠善良,但作為父母得第一步,得先把自己修煉好。

小包總上演奇葩育兒:你的“豆腐心”一定要“刀子嘴”嗎?

也許你給不了他人生所需要的金錢、學識、思想,但你可以教會孩子努力去爭取,實現精神上的富養。

希望我們都能在為人父母過程中早早學會做孩子的最積極的點贊者。

希望每一個孩子都能在尊重、接納、理解與肯定中找到自己的人生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