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感覺《三國演義》中大量的人才投奔了曹操,而不是所謂的皇叔劉備?

閃擊伯爵2


因為曹操在節節勝利,出於家族利益的考慮比如司馬懿,那就只能投靠曹操,否則就是抄家滅族的大事。

顯然,跟隨劉備是沒有收益的。比如當初對劉備吹得牛皮震天響的陳登,肯定不會拋棄家業跟隨劉備去逃亡。

因為不值得啊。

同樣,曾經在劉備手下幹過的陳群,最終獲得曹魏的宰相高位,為毛要跟劉備這麼一個喪家之犬混?

最重要的是:劉備是誰啊?

在劉備獲得徐州之前,誰認識一個織蓆販履的底層宗室?

名氣很重要。哪怕曹操這樣的太監子弟,也是因為用五色大棒打死蹇碩的叔叔,獲得了極大的政治名聲,更是擔任過濟南國相,典軍校尉。

之前的世家子弟誰認識劉備?誰聽說過劉備的才能品德與志向?

所以,北方世家忽略了劉備。

到了荊州,蔡瑁蒯越等人,寧願承擔賣主的名聲也要投降曹操,就是不承認劉備有資格有能力領導自己。

所以,混得赤壁大戰擊敗曹操的名聲,荊州世家才在諸葛亮勸說下接納劉備,張松等人吃憋後才引導劉備進入益州。


四川達州


《三國演義》中,大量的人才投奔曹操而不是劉備,主要有以下四點原因:

曹操年長,立業較早

曹操生於155年,長劉備六歲。184年黃巾起義爆發,曹操因鎮壓黃巾軍有功,被任命為濟南相。190年,隨關東軍討伐董卓,被任命為奮武將軍。195破呂布。196年迎漢天子至許昌。197年討伐張繡。200年打贏官渡之戰。自此以後奠定了曹操在北方的霸主地位。

劉備生於161年,同樣因為184年鎮壓黃巾起義而嶄露頭角,但他僅僅只被封為安喜縣縣尉。後依附於公孫瓚,195年因陶謙再三相讓而領徐州牧。196年駐守小沛。198年依附曹操。200年投靠劉表。

同樣是到200年,時年39歲的劉備幾乎一無所有,身邊文臣武將沒幾員,根據地沒一塊,東奔西走,累累如喪家之犬。所以很少有人才選擇跟他一起顛沛流離。

而時年45歲的曹操經歷過幾次大小戰爭之後,已成為了北方的霸主,天下九州得其六,影響力也在不斷擴大。

因為家大業大,加上根據地的穩定,當時不少的人才認為他會一統天下,紛紛來投,集團中文臣武將等人才的數量自然不斷增多。

出身不同,圈子不同

曹操出生於官宦世家,是漢相曹參的後人。父親曹嵩曾做過漢靈帝時期的太尉,歷侍四代皇帝,名望很高。所以曹操年輕時,結交的都是上等的公卿貴族。這為他後來割據一方擴展的人脈和積累的人才。

再加上他與夏侯家的關係,雖然僅僅是曹操一個人,但背後卻站著兩大家族的勢力。

劉備雖名為漢室宗親,中山靖王之後。但他的父親劉弘早逝,他自小與母親相依為命,以織蓆販履為生。所以對於劉備來說,他的出身地位比不上曹操,認識的人也是處於社會的中下層的人民,與人才相識的機會少。雖然後來被漢獻帝拜為皇叔,名望上有一定的提升,但作用不大,與曹操相比還是有很大差距。

名正言順,奉詔討賊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是曹操集團人才上升的黃金時段。這段時期,像曹魏集團前期的重要謀士荀彧,郭嘉等都追隨曹操。這主要是因為曹操名正言順,奉詔討賊,所以天下英雄望風而歸,一部分人跟隨曹操並不是因為他們忠於曹操,而是忠於漢室。曹操此時所扮演的角色就是漢室擎天保駕之臣,所以能做到一呼百應。

劉備雖有“皇叔”的稱號,但相信的人並不多,加上前期並沒有很出色的政治軍事能力,所以沒有多少追隨者。

性格和用人不同

曹操性格果敢堅毅、謀略淵深,用人知人善任,能夠做到人盡其才,很多人才在他手下能一展其長。而且他不僅懂政治、軍事,本人還愛好文學、音樂等,所以受到大批文人敬仰。

劉備在《三國演義》中體現得“太過仁義”,奪這個人的地盤不仁義,佔那個人的城池不道德,優柔寡斷,所以在很多人看來他有些虛假或者婦人之仁了。在用人方面也多次失誤(如關羽攻樊城,以糜竺守荊州,結果糜竺不戰而降),這也導致了很多人才不選擇追隨他。


若木小記


那陳宮,高順,幹嘛不跟他呢?

那魏延,幹嘛不跟他呢?

那關羽跟了他以後,幹嘛還要走呢?

那龐統跟了他,幹嘛還要害他呢?

袁術是皇帝。

孫權是皇帝。

劉備也是皇帝。

曹操只是一個王爺而已。

還是用幾個女兒換來的王爺。

連孕婦都欺負的人,值得你為他歌唱嗎?

他有那麼大的地盤,他有那麼多的頂級的文武,幹嘛小周郎他都打不過呢?

漢獻帝是蛇頭,曹操也就是一條蛇尾巴而已。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好像都沒有一個有曹操牛似的。


風吹青竹搖162015807


有人說曹操生性多疑是後人杜撰的,那麼歷史上曹操誅殺孔融,崔琰等人,本身就是生性多疑的體現。不過畢竟曹操是一方諸侯,多疑也不是什麼大問題,畢竟在三國時期,一個人活著還能夠繼續擴充勢力發展自身,若是一個人死了,那麼就什麼都沒有了。另外,在曹操的父親曹嵩經歷徐州的時候,不幸被殺。曹操大怒,在打下部分徐州城池之後,竟然下令屠城。可見曹操除了多疑之外,還有一個秉性,就是嗜殺。

但是就這樣的一個曹操,卻有很多名士願意追隨。即便是當初曹操最悲慘的時候,要和袁紹打仗,前途未知,生死未卜的時候,也有很多人願意跟著曹操幹,到底是圖個啥呢?讓小編帶著大家來分析一下吧。

在曹操早期的時候,確實是一個光桿司令,沒有什麼人去追隨他,只有他本家的夏侯惇願意追隨他。不過那個時候夏侯惇也算是一個地方的大員了,當初兗州之亂爆發,兗州里面,夏侯惇坐鎮東郡,他率先投靠了曹操。其他的人基本上都投靠呂布了。畢竟呂布武力值非常高,崇拜他的人還是比較多的。

不過也正是這次,讓曹操知道了誰對他是忠心的,誰對他只是逢場作戲。當初兗州可以說是曹操發家的地方了,這些人都是他的老兄弟了,但是這些人都要離開他,可見曹操本身已經沒有什麼名聲了。萬幸的是,曹操手下還是留下來了幾個比較厲害的名士,那就是荀彧、程昱和郭嘉了。這正是這三個人,給了曹操足夠多的支持,讓曹操在後來的戰爭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程昱能夠留下來,主要是看重了曹操出眾的個人能力,至少比起呂布的匹夫之勇,要強大的多。而荀彧也是一眼就看出了袁紹難以成事,跟著袁紹不是長久之計,於是選擇投靠曹操。當然,曹操也並不是憑空出來的這麼多人氣,主要還是靠他自己的作為,他刺殺張讓,討伐董卓,他作出這樣的事情,非常的有魄力,也因此吸引了很多名士前來投靠

在小編看來,多疑和殘暴雖然是曹操的弱點,但是瑕不掩瑜,曹操還是有非常多的優點的,比如禮賢下士。在許攸投靠曹操的時候,曹操鞋子都沒穿就跑出來迎接他,可見曹操本身還是很優待人才的。這也許也算是曹操的一個魅力之一吧,不知道大家怎麼看待曹操的為人呢?歡迎留言討論,謝謝觀看。




彼岸視覺


曹操,曹總,腰間掛一銀牌,上刻:國營。後來換成金牌:央企控股有限公司。


劉備,劉總,頭上纏一紅帶,上寫:個體,後來換成大旗:私企CE0


曹總公司所在地,北方中原,自古華復政治文化經濟中心,人口眾多。

劉總公司所在地,西川偏隅之地,重巒疊嶂。

曹總公司員工,有官方職稱,固定工資,分配住房。

劉總公司員工,工資看績效,前期報銷房租。

是你,選哪個去應聘呢?

不要以為是搞笑,事實上比喻的準確度十分制過了7分。你以為是在揚曹貶劉無厘頭,那說明你受小說《三國演義》的帶偏太深了。

演義只是文學作品,而且是主觀性強的文學作品。但是你通過此書,增強了心向仁善忠義,討嫌邪惡奸佞的價值觀,也是挑指贊你。

客觀的講,《三國演義》帶有很強的傾向性,開場立旨:劉備及劉備集團就是第一男主,忠正善良,志向高遠。那麼為了突出這一形象這一集團,與他對立的勢力就得壓低、反襯。有了這一思想開始入筆,那麼筆墨該濃在哪兒淡在哪兒,就已帶好了框架。儘管此書一直沿著歷史走向的大脈絡沒有出現偏差。



古代文化普及率低,百姓活著,最理想的意願通常是期望,在上有明君,遇事有清官。判斷事情的是與非,也通常是簡單的善惡觀,也就是好人、壞人之分。

群雄爭霸,本是利益之爭,各為其心。用簡單的好與壞來區分是過於含混、籠統的。文人著書的筆稍一歪斜,就能整出水花來。

換位思考,假如文人小說家用曹操作主角寫演義,志於一統,剿滅群亂可行嗎。絕對也可行,這樣寫出來,肯定會突出魏方集團,張遼、徐晃的篇幅自會再加大,典韋許褚的勇猛可能上升到無敵。可是這種角度寫出來,不會傳世。為什麼呢?它侵害了封建社會君王制的家天下理念。宣傳架空皇權的曹操為雄才、正義,在世民中流傳謳歌,讓當朝執政者情何以堪。往後是個有能力的大臣一鬧騰,民意先有曹車之轍可參了。所以,以曹為正角,不適合當時皇權社會的要求。皇權統治者希望是忠君、節烈的典範多多出現。

以歌頌、標榜劉備復漢,傳於民間,也是有原因的。歷史上東晉南遷,五代十國亂世及南宋在杭州,皇權偏安,上層都有復土還國的政治意願,劉備、諸葛亮伐魏,自然被拿出來做了慰藉、勵志的樣板。上意宣於下,民間相關評話演義圍繞三國正非,就多了起來。

明初羅貫中寫此書時,各種素材已具備了很大的雛型。但羅高明在於,他象一個超級廚師,把各種原料做成了一道膾炙人口、家喻戶曉的大餐。而那時民間文化現象不高,時人多是通過茶社聽書、田頭秀才講古而瞭解,再散播。菜太美味,食者莫不以為精奇,思維認知擴散有限,莫不以為真史。

到了今朝,文化蓬勃、視界開闊,人們有了超越好與壞定義,指向書背後,指向人性、邏輯的擴散思維,有了個性化的辯別、欣賞能力,《三國演義》的文學藝術小說性越來越突出,世人曾經多以為它就是正史的印象,逐步得到弱化。但《三國演義》作為中國第一部長篇歷史小說,宣傳的主旨揚善祛惡、忠義處事,其正能力是永不會磨滅的。其功至大。
我是愛看古書侃歷史的散發弄舟,歡迎同好關注交流賜教。


跨越時空—散發弄舟



如果我們拋開劉備漢室宗親的身份,我們看到了一個什麼樣的劉備?

首先,出身邊郡,劉備涿郡人嘛,裴松之引用《英雄記》的記載,說呂布第一次見到劉備,就對劉備說,嗨,老劉,我們都是邊疆人啊。(布見備,甚敬之,謂備曰:我與卿同邊地人也。)

其次,劉備的軍隊裡有大量少數民族戰士。《三國志·先主傳》裡顯示,劉備去徐州的時候,有一千多軍隊以及來自幽州的雜胡騎。

另外,劉備也不是儒家士人出身,雖然他曾在盧植處學習了一年儒學,但是從目前記載來看,他並不是一個好學生,不但好華服美酒,而且也不好好學習。要知道,劉備在盧植處學習時是公元175年,此時正是東漢儒學士人最風光的時代,不通經義的人根本沒辦法在東漢官場走很遠,很顯然,劉備並沒有珍惜難得的學習機會。

不僅如此,劉備揚名天下時賬下也沒什麼知名的士人,只有孫乾和簡雍這兩個寒門文士。

最後,劉備的脾氣也並不好,而且脾氣一上來,無法無天,曾經鞭打過督郵。督郵這個職務按照《漢官儀》記載,是郡國裡非常重要的職務,用今天話說肯定是班子成員了。如果不是因為後來天下大亂,就憑劉備鞭打督郵這一條,他這輩子都很難出頭了。如果放在東漢中葉,劉備這就叫驕縱,這就是典型的小不忍則亂大謀,不是一個可以學習和效仿的對象。

出身邊郡、好用塞外雜胡、非士人、脾氣暴躁、士人不依附,大家會不會覺得東漢某年有一個歷史人物和劉備很像?


(董卓)

是的,董卓在禍亂天下之前和劉備一模一樣,雖然沒有漢室宗親的身份,但是官職上比劉備高太多,還是汝南袁氏故吏。

在董卓進入洛陽之前,他先後擔任了幷州刺史、河東郡太守、中郎將、前將軍、幷州牧,可以說論與東漢朝廷裡大臣們的關係,董卓比劉備深得多,董卓本來就是東漢官僚體系裡的一員,還是其中的佼佼者。

論與士人的關係,他至少是袁隗的故吏,說出去比劉備曾在盧植處學習過不到一年儒學這點關係,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董卓這樣東漢兩千石高官,一旦執掌中樞就肆意妄為,還大肆誅殺中原地區的士人。劉備名揚天下的時候,距離董卓敗亡還沒幾年,而與董卓、劉備身份類似的呂布風評也相當不好。

這種情況下,飽受董卓荼毒的中原士人為什麼要去投一個出身、經歷、興趣愛好、軍隊構成和董卓如此類似的劉備呢?

如果說劉備是漢室宗親,可劉備早就出了五服,再說了,董卓還世受漢恩,兩千石高官,汝南袁氏故吏呢,不一樣荼毒士人嗎?


當朝食邑千戶的斄鄉侯、幷州牧董卓能翻臉無情殺戮士人,難道一個前漢中山靖王之後,當朝一個小小三百石縣令就信得過了?

誰能保證,誰敢保證劉備不是第二個董卓?

從公元191年劉備開始登上漢末歷史舞臺再到公元208年,荊州地區大量士人投奔劉備,這中間足足過了17年。劉備用17年時間向天下士人證明了自己雖然出身經歷和董卓呂布類似,但他真不是董卓。

而這十七年時間正是曹操統一北方的十七年,我們捫心自問,如果我們是北方士人,我們是投奔雖然出身閹宦家庭,但卻是大宦官家族,家裡有錢有人又勢力,彼此知根知底,並且尊重士人的曹操呢,還是投奔一個邊鄙地區,只有千把人,其中還有不少是胡人,個人經歷和董卓那個魔王很像,不知道真假的漢室宗親劉備?

我相信絕大多數士人都不會選擇劉備。


蘭臺


其實,小說《三國演義》與歷史不一樣,《三國》中的曹操論才志,能力,精明遠比劉備和孫權。曹操用人任人為賢,不在乎人的有沒有汙點,只要擁護他,敢打仗,打勝仗的人,都提拔利用,加官進爵。也善於籠絡人心,所以大量人才都投奔了曹操也在情理之中。






愛國40335


曹操

1、在士人集團根基深厚,有人脈。

2、祖上在宮裡混,有財力。

3、當機立斷,善於抓住機會。從刺董、挾天子以令諸侯、用許攸計勝官渡之戰等等都可看出。

4、用人方面唯才是用。

5、佔據地盤物產豐饒、人力資源豐富。

6、名義上一直是漢相,這點兒很重要,實際到最後曹操也未稱帝,而劉孫卻都有稱帝。

7、有文采、有詩情、有格局、有胸懷。

劉備

1、出身卑微。

2、家境貧寒,無財力。結義後先靠張飛資助,後吃糜夫人軟飯,可見一斑。

3、任人唯親。

4、無根基無人脈。

5、地盤小。


坐而論道之異想天開


我來回答。很好解釋啊,只能談正史,不以演義來說

曹操扶持的是皇帝

一代梟雄曹操,出身卑微卻胸懷大志,憑藉對權謀與智慧的妙用,在東漢末年的董卓之亂中崛起。到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獻帝至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依靠如此優勢, 雖然曹操有挾天子以令諸侯之嫌,但是漢獻帝還是正兒八經的皇上,曹操並沒有篡位。

至於漢賊之說,也是在周瑜在赤壁之戰所言而已:“不然。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也。

明顯一支優質股!

(劇照:曹操)

人和

曹操任人唯賢,身上有毛病沒關係,只要不涉及大是大非的問題,基本可以忽略不計。曹操會用人,這在歷史上幾乎是公認的。他可以說是深知“用人之機”。但問題並不在於他做了什麼,而是怎樣做,以及為什麼這樣做。也就是說,重要的不是“術”,而是“道”。那麼,曹操用人之道的“道”是什麼,他又為什麼能夠掌握“道”呢?

一“知人善任,唯才所宜”,《三國志》在評價曹操的用人之道時,說了十六個字:“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

陳壽《三國志》:

“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二 “推誠取信,用人不疑”。這一條,原本就是用人的原則,歷史上會用人的人幾乎都是這樣做的。但是對於曹操,卻尤為重要。

據《三國志·于禁傳》

繡復叛,太祖與戰不利,軍敗,還舞陰。是時軍亂,各間行求太祖,禁獨勒所將數百人,且戰且引,雖有死傷不相離。虜追稍緩,禁徐整行隊,鳴鼓而還。未至太祖所,道見十餘人被創裸走,禁問其故,曰:“為青州兵所劫。”初,黃巾降,號青州兵,太祖寬之,故敢因緣為略。禁怒,令其眾曰:“青州兵同屬曹公,而還為賊乎!”乃討之,數之以罪。青州兵遽走詣太祖自訴。禁既至,先立營壘,不時謁太祖。或謂禁:“青州兵已訴君矣,宜促詣公辨之。”禁曰:“今賊在後,追至無時,不先為備,何以待敵?且公聰明,譖訴何緣!”徐鑿塹安營訖,乃入謁,具陳其狀。太祖悅,謂禁曰:“淯(yù)水之難,吾甚急也,將軍在亂能整,討暴堅壘,有不可動之節,雖古名將,何以加之!”於是錄禁前後功,封益壽亭侯。

意思是:

張繡第一次投降又反叛時,曹操猝不及防,被打得落花流水,全軍大亂。只有于禁“勒所將數百人,且戰且引,雖有死傷不相離”,最後“徐整行隊,鳴鼓而還”,還順便整治了作亂的青州兵。青州兵就是投降曹操的黃巾軍,軍紀本來就差,曹操對他們又很寬容 ,所以趁火打劫。于禁卻不客氣,“乃討之,數之以罪”。青州兵便跑到曹操那裡惡人先告狀。然而於禁回到大本營,卻“先立營壘”,並不馬上去見曹操。當時有人就說,青州兵都把你告了,還不趕快去說清楚!于禁:追兵在後,說來就來,不早做準備,怎麼對付敵人?再說了,曹公是何等英明的人,他們告狀又有什麼用!於是不慌不忙安營紮寨,一切就緒以後才去見曹操。曹操大為讚賞,說你于禁真是有古之名將風度呀!便封他為益壽亭侯。


在曹操的隊伍時,既有原班人馬,也有從別的陣營裡投奔過來的,說沒有疑心,是不可能的。

在這樣一種情況下,誠意和信任就格外重要。作為領導,曹操不管是出於真心還是做秀,都必須表現出誠意和信任。看他對

張繡、魏種、畢諶,對這些背叛過他的人那麼寬容,無外乎就是為了向天下人表示:我阿瞞是誠心誠意的,是充滿信任的,即便被人騙了,也無怨無悔,你們儘管放心投奔我吧!

第三是“令行禁止,賞罰分明”。這一條也是用人之道的基本原則,但曹操卻有特別之處。一是以身作則,二是實實在在。“恩之所加,皆過其望”;“慮之所周,無不濟也”

曹操治軍是很嚴的,他在建安八年(公元203年)五月曾頒佈命令:“自命將徵行,但賞功而不伐罪,非國典也。其令諸將出徵,敗軍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其實不但敗軍失利要受處分,違反軍紀也要嚴懲,就連曹操本人也不例外。曹操曾經下令,行軍時不能踐踏麥田,違令者死。於是騎兵都下馬步行,用武器扶著麥子走。然而曹操的馬卻跳了進去,結果是曹操用劍割下自己的頭髮,表示受罰。這就是有名的“以發代首”的故事。

(電視劇照:荀彧)

關鍵人物荀彧

最先是荀彧從袁紹那裡跑了過去,在漢獻帝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荀彧只有二十九歲。

《三國志·荀彧傳》說,荀彧出走的原因,是他發現袁紹成不了大業(度紹終不能成大事),就投奔了當時還只是東郡太守的曹操。

曹操得到了荀彧,喜出望外,說這就是我的張良啊(吾之子房也)!


建安元年,太祖擊破黃巾。漢獻帝自河東還洛陽。太祖議奉迎都許,或以“山東未平,韓暹、楊奉新將天子到洛陽,北連張楊,未可卒制。”彧勸太祖曰:“昔〔晉文納周襄王而諸侯景從〕,高祖東伐為義帝縞素而天下歸心。自天子播越,將軍首唱義兵,徒以山東擾亂,未能遠赴關右,然猶分遣將帥,蒙險通使,雖御難於外,乃心無不在王室,是將軍匡天下之素志也。今車駕旋軫,〔東京榛蕪〕,義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感舊而增哀。誠因此時,奉主上以從民望,大順也;秉至公以服雄傑,大略也;扶弘義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雖有逆節,必不能為累,明矣。韓暹、楊奉其敢為害!若不時定,四方生心,後雖慮之,無及。

”太祖遂至洛陽,奉迎天子都許。天子拜太祖大將軍,進彧為漢侍中守尚書令常居中持重,太祖雖征伐在外,軍國事皆與彧籌焉。


曹操要荀彧再推薦一些人才,問他“誰能代卿為我謀者”


<strong>太祖問彧:“誰能代卿為我謀者?”彧言“荀攸、鍾繇”。先是,彧言策謀士,進戲志才。志才卒,又進郭嘉。太祖以彧為知人,諸所進達皆稱職,唯嚴象為揚州,韋康為涼州,後敗亡。

至於劉備,自稱為中山靖王之後。出道時也就是關、張二人,後來有了趙雲、孔明。到處寄人籬下,自己還投奔過曹操、袁紹、陶謙、劉表。一直到赤壁之戰後,才開始有立足之地。

劉備有了自己的隊伍,也屬於在野黨

漢獻帝覺得孤立無援,才把劉備當成一根救命稻草,尊稱一聲皇叔而已。其實也就是一草根。所以,士族對劉備不屑一顧也就很正常了。


實際上三國時期以魏為正統,只是羅老師在《三國演義》中揚劉抑曹而已。


國內ERP專題


一隻獅子帶著一群羊,羊也有獅子的風度,一隻羊帶著一群獅子,獅子也被馴化成了羊。劉備穿一身大褂,總是皇親國戚自居,階級固化,天天桃園三結義,圈子固化。看看曹操,不自稱皇親國戚,階級沒有固化,原意和老百姓出來的草根一起打天下。劉備有臥龍,也有鳳雛,啥時候與他們也結義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