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當中為啥蜀國最弱?

田慧雨


呂思勉先生曾經說過,《三國演義》對於民間的影響是非常深的,由於其所謂的“三分虛構,氣氛事實”,兼具歷史性和文學性,因此獨具特色。但正因為如此,很多人將這本小說當做正史,對於其中的敘述,一概不曾懷疑。由此也帶來了很多問題,如對歷史人物的臉譜化,評價歷史人物帶有極強的情感傾向,甚至對於歷史事實產生一定的曲解。

若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三國中最弱一方無疑是吳國。吳國的出場篇幅最少,且多次打敗仗,甚至在夷陵之戰中,前期也是被蜀漢吊打。但真實的歷史上,三國時期最弱的一個政權,非蜀漢莫屬。

評價三國強弱的指標很簡單,無非兩個因素:人口和軍隊。人口史政權得以存續維持的基礎,更是人才,兵員,勞動力的直接源泉雖然人口多並不一定意味著政權強大,但不可否認,其的確是衡量政權強大與否的諸多指標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軍隊,是維繫一個政權安全與穩固的決定性力量,軍隊數量的多少,戰鬥力的強弱,是一個政權國力的最直接體現。

按照這兩個指標來看,三國中,蜀漢的排名均在最末。根據著名學者梁方仲統計,並收錄於《中國曆代戶口、田地、天府統計》中:蜀後主炎興元年(263年)蜀國28萬戶,94萬人;同年魏國有52萬戶,440萬人。吳國在280年幼52萬戶,230萬人。三國的軍隊數量依次為:魏國40萬,蜀漢9萬,東吳20萬。蜀漢與魏吳兩國相比,差距明顯。東吳人口史蜀漢的三倍多,兵力為蜀漢的將近三倍;曹魏則更甚,人口數量為蜀漢的將近五倍,軍隊則比蜀漢多出三倍多。

蜀漢之所以在三國時期為最弱一方,原因有多方面。東漢將天下劃分為九州,南方主要為揚州,荊州和益州,這三個州為天下面積最大的州。然而,東漢時期,南方並沒有得到開發,因此此三州雖然地域遼闊,但人口稀少,以益州最嚴重。而蜀漢政權,僅僅具有益州一州,人口自然無法與其餘兩國相比。而東吳則佔有揚州和荊州的一部分,而揚州荊州的開發程度由優於益州,自然,國力要比蜀漢深厚;曹魏自不必說,佔據著北方發達地區,土地肥沃,生產技術先進,開發程度高。

再者,蜀漢雖然佔據益州,但其實際控制地區並不包含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對於西南地區,蜀漢僅能維持鬆散的管理,各個少數民族部落僅僅需要向蜀漢定期納貢,而不需承擔其他義務。同時,這也是蜀漢政權內部的不穩定因素,因為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約佔蜀漢統治區域的將近二分之一,且其常常發動叛亂,諸葛亮在北伐之前“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就是為了解決後方。東吳境內雖然也存在百越等民族,但其數量相對少,且與漢人接觸多,矛盾相對少。

蜀漢所佔據的益州,除成都平原之外,其餘地區皆是險峻的山嶺,不適宜農業生產。而在古代,農業乃是一國的立國之本,民生,軍事皆以農業為堅實保障,農業一旦出現問題,則政權必然不能長久。蜀漢這種極度不適宜農業作業的自然條件,是其提升國力過程中難以突破的障礙。曹魏不必說,佔據北方華北平原,單說孫吳,江南地區的丘陵亦好於川蜀的山區,農業相對發達。在基礎產業,蜀漢已經遠遠落後於魏吳兩國。

因此,蜀漢是三國時期最為弱小的一國。但蜀漢前期,在諸葛亮出色的個人能力的帶領之下,多次北伐,並且一度震撼魏國,聲勢浩大,因此給了後人一種“蜀漢有能力挑戰曹魏”的錯覺。殊不知,蜀漢的高光時刻,皆有賴於諸葛亮一人。當後來鄧艾時,人們才驚訝地發現,曹魏僅伐蜀大軍,便有十萬人,比蜀漢全國軍隊數量相加還要多,蜀漢的疲敝與弱小,暴露無遺。

故而,雖然劉備是蜀漢政權的創建者,但蜀漢奠基人,卻非諸葛亮莫屬。


庭州行者


魏蜀吳三國中,魏國的實力最強,吳國實力其次,蜀國的實力最弱。蜀漢滅亡時,魏國共有103萬戶,人口443萬,總兵力大約60萬;吳國有52萬戶,人口230萬,總兵力23萬;蜀國僅有28萬戶,人口94萬,兵力約10萬。從這組數據可以看出當時全國人口都比較少,蜀國人口最少。我們也可以看出三國時期老百姓的負擔有多重,幾乎兩家人就有一個人當兵,差不多9個人就要養一個兵。在古代農業社會,人口是決定一個政權強盛和興衰的最重要因素。蜀國的人口最少,也就可以意味著蜀國的實力最弱,蜀國的抗打擊能力也最弱。從國土面積來說,蜀國的面積也最小。蜀國僅有66萬平方千米,吳國國土面積為145萬平方千米,曹魏國土面積大約397萬平方公里。從經濟發展水平來看,蜀國的實力也最弱。為什麼蜀國會是三國中實力最弱的一方?



劉備發跡太晚。劉備、孫堅和曹操都是同一時代的人,他們年齡相差不大。他們起兵的時間也都差不了太多。相比較來說,劉備的起點最低。當曹操在北方叱吒風雲的時候,劉備還在北方到處流浪,孫堅之子孫策已經在江東建立政權。劉備請出諸葛亮之後,才開始逐漸穩定下來。此時曹操已經基本上統一了北方,佔據了當時中國經濟最繁榮的地方。孫權也基本上穩定了局勢,江東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劉備佔領荊州五郡的時候,天下除了益州基本上都被曹孫兩家佔據。劉備吞併益州實力達到鼎盛時期,他的領土面積也是最小的。劉備在搶奪地盤上已經失去了先機,好地盤都被別人搶走了。



其次,劉備所佔領土面積小,導致蜀國發展潛力不大,蜀國強大的基礎太小。天下13個州孫權佔領3個,劉備只佔領了1個,剩餘皆歸曹魏。如果放到現在可以依靠高科技,即使國土相對狹小也可以造就強國。當時是以農業立國,國土面積和人口直接關係到國家興衰。劉備和諸葛亮縱使有經天緯地之才,也不能僅僅憑藉一州之地讓蜀國凌駕於其餘兩國。諸葛亮已經足夠優秀了,他利用一州之地打得曹魏防禦多年。

蜀國可利用土地太少。益州雖然號稱天府之國,但是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所謂的天府之國其實也就是成都平原一帶。天府之國沃野千里到底有多大,也就是1.9萬平方公里。這就是蜀國可以利用的最大塊平原,也是蜀國最大的產糧區。此外蜀國的重要產糧區還有漢中谷地,面積也就是1萬平方公里。魏國僅關中平原就有3.4萬平方千米,更不用說華北平原了。吳國佔有的長江中下游平原大約20萬平方千米,而且吳國靠近大海還有魚鹽之利。蜀國的平原面積小,意味著蜀國的農業發展受限制,意味著無法養育更多的人口,意味著強大的基礎小。加上當時北方是中國的經濟重心,南方經濟沒有得到開發,南北方經濟差距更大。這也是蜀國十幾次北伐都不能削弱魏國,魏國一舉滅蜀的重要原因。



蜀國人口稀少、人才匱乏。我們前面說過蜀國人口只有94萬,在三國中最少。人口稀少既是蜀國弱小的重要標誌,也是蜀國弱小的重要原因。蜀國人口稀少意味著可以徵召入伍的士兵少,蜀國軍隊力量就不會特別強大。人口稀少也意味著勞動力缺乏。缺少勞動力,農業經濟則很難發展起來。人口稀少也意味著國家可以徵收賦稅也少,國家財力就會限制。蜀國人口稀少,人才更缺乏。蜀國當年流傳“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可見蜀國人才凋零到了什麼程度。沒有人才,根本談不上強大。



兩次大敗損耗了蜀國的元氣。蜀國實力本來就弱。襄樊之戰、夷陵之戰兩次慘敗極大消耗了蜀國的元氣。雖然諸葛亮用了五年時間恢復了部分元氣,但是損失的人口,喪失的土地,有利的戰略條件卻無法恢復。荊州和上庸等地的喪失,蜀國失去重要糧食產地,失去了大量人口,失去了人才來源地。蜀國被關進四川盆地,徹底失去了充當大國資格。

綜合多方面原因,蜀國成為三國中實力最弱小的國家,也稱為最先滅亡的國家。


依稀說史


第一。是關羽攻襄陽、宛城。而丟生了荊州。首先當時勢如破竹出秦川,收取。但是關羽見川蜀戰事報捷,關羽安奈不住自己求功之心,曾也曾說,“命一上將將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之眾出於秦川”,於是就出師北進,但是荊州卻被呂蒙所襲

第二,劉備因關羽之死,心無報國之思。

一心為關羽報仇,失去當時北伐的主動局面,將士無心了,揮師東進,結果,卻被陸遜一把火,灰飛煙滅。蜀國精銳失去大半,等於多年積累的軍事力量受大挫折。其中張飛也死了,蜀國大將已去其二,之後大將相繼離去。於是蜀國當時北伐的力量又需重新儲備。

第三。是劉備大興全國之兵發動夷陵之戰。若勝。則國勢大漲。若敗則跌入低谷。劉備敗了。劉備東征孫權,被陸遜一把火燒了乾淨。夷陵一役,燒沒了劉備的雄心。

第四。蜀國人才的匱乏。導致諸葛亮北伐還在用跟隨先主的人才。外來人口只有姜維和夏侯霸。沒人人才的國家能強盛麼。第四。諸葛亮的不斷北伐。最終僅僅得到了幾郡之地。而且就這幾郡也未能保住。幾乎是在空耗國力。只舍而不得。

第五。蜀國的土地少。人口就少了。人口就少了。你相同的賦稅。別人人多。當然收的多。你人少就收的少。如果你增加賦稅。百姓苦不堪有。很有可能流失到別的國家。導致你的損失。


小宇的VLOG


受到《三國演義》影響的很多人認為曹魏最強,蜀漢次之,東吳最弱,真的是這樣嗎?

不然,真正意義上來說,曹魏最強,無可爭議,佔領面積之大,人口之多,又多為平原地區所以曹魏最強無可爭議;其次實際上是東吳,只不過在《三國演義》中是已蜀漢為中心進行寫的,所以對東吳來說,他們不沾光;最弱的當屬蜀漢,為什麼呢?我們一一分析!


一、軍事實力與人口

在古代,誰強誰弱看的就是軍事實力,軍事上厲害,你才有可能戰勝它國,說到軍事實力必須要說與統治區人口有關,所以先看軍隊的數量與人口。

1、蜀漢:根據記載軍隊大概就是8-13萬左右,國家人口28萬戶,人口數量在90-120萬之間。

2、東吳:根據記載軍隊數量大概在20-25萬人左右,國家人口52萬戶,人口數量約230萬人,因為東吳參與戰爭比較少,人口數量始終維持平衡或有少量上升。

3、曹魏:根據記載軍隊數量大概在40-50萬人左右,國家人口約100多萬戶,人口數量約前期440多萬人,到最後時期有記載說人口高達1000萬人。

從對比上看,蜀漢無疑就是最弱的那個,尤其是在關羽丟失荊州之後,要知道那可是80多萬人口的地區啊,也讓蜀漢失去極大的力量。

二、統治疆域與經濟實力

在那個拼地盤的時代,疆域的大小很多時候也代表這力量的強盛;而經濟實力不言而喻,是一個國家戰爭的重要支撐啊!

1、蜀漢:根據記載共有22郡、僅益州一州;經濟上雖然諸葛亮想盡辦法恢復經濟,但是連年的北伐也給經濟上始終帶來很大的負擔,所以蜀漢的經濟一直是三國中最差的一個。

2、東吳:根據記載共有32郡及三州:荊州、揚州、交州;經濟上東吳因為土地肥沃,而且航海事業在東吳有很大的發展也看得出,東吳的經濟上是很不錯的。

3、曹魏:根據記載共有87郡及十二州,有:司隸、徐州、青州、豫州、冀州、幷州、幽州、兗州、涼州、雍州、荊州、揚州;經濟上因為曹魏繼承了東漢的基礎上,又實行輕搖賦稅,實行屯田等等,使北方的社會轉向穩定,經濟也得以快速的增長,在當時是實力最強的。

從上兩點可以看的出,無論在軍事上、人口、經濟實力和統治疆域都被魏吳超出不少,所以綜合來看即使《三國演義》描寫上感覺蜀漢強於東吳,弱於曹魏,但是實際上來看蜀漢確實是三國之中最弱的啊!


中華文武君


很多人認為在魏蜀吳三國之中,蜀漢的國力是弱於曹魏而強於孫吳的,實際上這種看法是錯誤的,是收到了《三國演義》的影響,實際上在當時的三國之中,蜀漢的綜合國力自始至終都是三國之中最為弱小的。蜀國不僅在三國之中最晚形成,就連滅亡也是排在三國之首的,因此毫無疑問,蜀國是三國之中最弱的,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加以分析:

一、蜀國的地理位置以及國土面積:

熟悉三國曆史的人恐怕都會清楚蜀國的地理位置和國土面積,蜀國在鼎盛時期曾經據有整個益州之地和半個荊州之地,但是隨著關羽的被殺,蜀漢是佔據的荊州領土全部為東吳所佔據,夷陵之戰後蜀國勢力徹底退出荊州,收縮到了益州之內,這也就是曹魏集團譏諷蜀國僅為“一州之國”的原因。國土面積的狹小決定了國家的經濟實力,也決定了國家的綜合國力。蜀國在三國之中面積最小,因此戰略縱深也最小,這也是其最早被滅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就是蜀國佔據的這一州之地實際上也是當初東漢王朝境內幾乎最為落後的地區,益州四面環山,交通閉塞,由於群山阻隔,通往蜀中的道路極為坎坷。這就導致了外面的人很難攻打進來,裡面的人也不容易打出去。易中天就曾講過,蜀國適合做偏安一隅的霸主,至於統一天下是很不容易的事。雖然益州號稱天府之國,可以自給自足,但是與外界溝通不暢,這實際上也限制了蜀國的發展,自古以來以蜀地為根據地進而統一中國的似乎除了劉邦之外沒有第二個。

二、蜀國建國後長期戰爭拖垮經濟:

蜀國自從建國之後,其戰爭的的形勢就沒有結束過,整個國家始終處於一種戰爭的狀態,夷陵之戰使蜀國由盛轉衰,元氣大傷的蜀國之後在諸葛亮的治理下經過了短暫的休養生息。隨後諸葛亮便開始連年北上用兵,先後發動了大規模的“伐魏”之戰,這一些列戰爭在歷史上被稱為“六出祁山”,然而諸葛亮的北伐結果卻是敗多勝少,蜀漢也從未實現“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美好願景,而六出祁山的結果使蜀漢經濟瀕臨崩潰,諸葛亮死後,其北伐事業的繼承者姜維更是連年對外用兵,其規模和次數甚至超過諸葛亮,上演了一出“九伐中原”,由於時機不對和實力欠缺等原因,姜維依舊沒有實現諸葛亮的願望,反而加速了蜀國的滅亡。蜀漢的經濟也在連年的戰爭中被拖垮,整個國家處於一種積貧積弱的狀況。

三,制度落後人才匱乏及皇帝昏庸:

蜀漢建國後,其國內依舊奉行兩漢時期的察舉制,而曹魏則廢棄了已經不適用當前國情的察舉制,而是繼承性的發明了九品中正制。魏文帝曹丕在建國後採納吏部尚書陳群的意見,於黃初元年制定的制度,這項制度最終於至西晉時期漸趨完備,南北朝時又有所變化。從曹魏始至隋唐科舉的確立,這期間約存在了四百年之久。九品中正制在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古代中國封建社會三大選官制度之一,實際是兩漢察舉制度的一種延續和發展,或者說是察舉制的另一種表現形式,但是其對於知識分子和人才的吸引力明顯強於察舉制,在當時是一種先進的制度,這種制度為曹魏選拔和吸引了大量的人才,而蜀國奉行的察舉制則越來越沒有了市場,以大漢王朝繼任者身份自居的蜀國君臣又無法摒棄這個代表漢朝的制度,因此只能抱殘守缺,以至於蜀漢人才匱乏的局面愈演愈烈,最終出現了“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的局面。

後主劉禪得昏庸無道也加速了蜀國的滅亡,蜀國在劉禪當政的四十多年間越來越衰弱,與魏國的差距越拉越大,最終被魏國滅亡。

以上為什麼蜀國會成為三國之中最弱小的國家原因。總的來說就是地理位置、常年戰爭這些外部因素和國無賢臣、小人作祟這些內部因素綜合在一起造成的。蜀國在三國之中建立的過程是最為艱難的,同事國祚也是最為短暫的,實力也是最為弱小的,這些因素的背後,都是蜀國弱小的真實寫照。


歷史課課代表


我們對三國時期歷史的瞭解,很多都是從小說《三國演義》裡得知的。在小說中,劉備的蜀國給人的印象最好,劉備自己是個明君,還有諸葛亮這樣厲害的軍師,有關羽、張飛、趙雲等英勇的武將,很多人都會覺得蜀國才應該是三國中最強的啊。

但我們換個角度想一下,如果蜀國真要這麼彪悍,應該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才對,為什麼沒有逐鹿中原,一統天下,反而是三國中最先滅亡的一個。其實這都是受小說《三國演義》的影響,真實歷史中,蜀國確實是三國中最弱的,下面我們就從三國的國力來分析一下,為什麼蜀國最弱。

先來說領土,魏國的領土是三國中最大的,包括了幽州、冀州、青州、幷州、徐州、兗州、豫州、司州、雍州、涼州等十個州,基本上相當於今天的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遼寧、陝西、寧夏、甘肅、以及江蘇、安徽、湖北的一部分。在當時,長江以北的地區,基本上都歸魏國所有了。

吳國的領土包括揚州、荊州、交州這三個州,後來又分交州東北部為廣州。但這其中的揚州和荊州並不是吳國獨有,而是與魏國共有。吳國的勢力範圍大致就是現在的江南和華南,包括浙江、福建、江西、廣東、湖南,以及江蘇南部、廣西還有越南北部等地區。雖然領土也不小,但仍比不上魏國。

蜀國的領土只有一個州,就是益州。益州也相當大,四川及雲南、貴州北部、陝西南部等地,都屬於益州。蜀國領土也是三國中最小的一個。

再來說人口,我們列舉一下三國滅亡時的人口數據:魏國共66萬戶,共443萬人;吳國共52.3萬戶,共230萬人;蜀國共28萬戶,94萬人。人口數據更直觀,魏國人口比吳蜀兩國加起來還要多。

與人口相關的數據,是士兵與官吏。蜀國的士兵有大約10萬,官吏有4萬;吳國的士兵有23萬,官吏有3.2萬;;魏國其實沒有很明確的士兵和官吏數據,據推測士兵應該有40萬以上。這些數據中,魏國是佔有明顯優勢的。而且蜀國的人口還不到吳國的一半,但是官吏人數卻超過了吳國,這也能看出蜀國官員隊伍臃腫,行政效率與財政壓力都是統治者要解決的難題。

知道了士兵數量,我們再來分析軍隊的性質。三國的形成,可視為軍閥之間大魚吃小魚的遊戲,大軍閥吞併小軍閥, 最後決出了三個勝利者,就是三國的三位君主。

不過這三大軍閥之間,也還是有區別的。魏國的軍隊隸屬國家,並把一些私人軍隊也整合為中央直屬,堅持中央集權,國家對軍隊有控制權。吳國則相反,吳國豪族勢力很大,因為孫氏父子屬於外來政權,在當地勢力並不大, 所以不得不跟當地的豪族勢力尋求合作。但這也造成豪族勢力過大。所以吳國的政體表面上看,屬於中央集權,實際上近似各大豪族的聯合政權。至於蜀國軍隊,與前兩者還是差距比較大的。因為劉備不像曹操和孫權那樣出身豪族,劉備更像是個“流浪漢”,因為他大半生都在各地輾轉,他的軍隊更像是一個由流民聚合而成的武裝集團,這樣的軍隊戰鬥力並不能跟魏國和吳國軍隊相比。

最後來說一下人才,如果按照《三國演義》中的故事來看,蜀國顯然人才最多,最厲害的文武人才都跑到劉備那去了。但實際上卻恰恰相反,人才方面曹魏政權佔據絕對優勢。曹操在歷史上是出了名的求賢若渴,他執掌政權時期,給魏國招募了很多人才。更何況魏國領土處在中原和華北,這些地方本來就是當時人才匯聚之地。吳國的魯肅、周瑜、陸遜等,也都是三國時代一流的人才,但吳國問題在於缺乏英勇善戰的武將。其實人才最少的還是蜀國,五虎將是被三國小說神話的人物,而且劉關張的年紀,是比諸葛亮大了將近一代人,劉備三顧茅廬時,諸葛亮還未滿三十歲,正值當年,而關羽、張飛都已經年過四十了,他們的戰鬥力在逐年下降,雖然之後還有過很出色的表現,但畢竟年齡擺在那,巔峰時期都所剩無幾了。所以,關於人才方面,蜀國才是三國中人才最少的一個。

綜上所述,我們從領土、人口、軍隊、人才等來分析對比後,其實蜀國在各方面都處於劣勢,也毋庸置疑的是三國中最弱的國家了。


文化歷史那些事


三國當中蜀國並不弱,整個看蜀國比魏國弱,但是蜀國比東吳強。

我所說蜀國不祘弱,因為:

一,蜀國所據地盤是,荊州,益州,漢中,即是富傑之地,也是戰略要地。

二,人口稠密,糧產豐富。

三,文武人才齊全,文有諸葛亮,龐統,當時流傳誰得到二人中,其中一人,就能得天下,看看劉備全得了。武有關張趙馬黃五虎上將,能與五虎單打獨鬥,簡直沒有。

蜀國文臣武將都是超一流,頂尖的,不管從那方面看,都非常強。

那麼為什麼蜀國表現非常弱,而且最先滅忘呢?請看:

一,劉備思想自私,自利,親疏關係不分,不是認人為賢,而是認人為親,償罰不明,

拜把兄弟原始股,即當大官,又撐實權,如關羽,那怕關羽放了敵對首領曹操,給劉備帶來無窮後患,而不受罰。參股又不是弟兄夥的,立了大功也得不到相應獎,如趙雲等。

二,為了報兄弟之仇,而不顧國家利益,傾全國之力,帶全國之兵,殺向東吳,結果帶來毀滅性失損。

三,二弟關羽,自認為是,看不起人,清高孤傲,不團結人,結果襄樊之戰,要人沒人,要支援無人支援,眾叛親離,最後被敵對方殺害,使劉備蜀國損失巨大,是蜀國滅忘前奏。

四,諸葛亮,不顧國力,人力,物力,軍力,6次發兵北閥,造成國力衰退。

五,在用人方面,諸葛亮也不是認人為賢,只認人為親,如戰略要地街亭,派視如義子守,而不用久經沙場,身徑百戰魏延守,結果失敗,諸葛亮不培養人才,造成後繼無人。

綜上所述,蜀國不逐漸弱,不亡才怪。


徐老大


蜀漢的強弱其實並不是一直存在的,但長時間確實最弱的。

自從赤壁之戰後,孫劉聯軍打敗曹操,曹操敗北。周瑜和劉備就開始爭奪南郡與曹仁對戰,不過南郡久攻不下,劉備就表劉琦被荊州刺史南下攻取了荊州四郡。劉備擁有了根據地,後期又與周瑜攻下南郡,與東吳做了交換。此時劉備擁有荊州五郡。而後劉璋邀請劉備入川抵禦張魯,劉備入川后並沒有攻打張魯而是在當地廣施恩德,之後與劉璋反目,劉備奪取益州。後又與曹操決戰漢中,曹操又被劉備打敗,劉備奪得漢中七郡,實現了橫跨荊益。此時的劉備集團是僅次於曹操的,比東吳要強一些。

不過好景不長,關羽趁劉備攻下漢中,開始舉兵北伐曹操,攻打襄樊水淹樊城,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一時曹操想遷都避其鋒芒。不料曹操與孫權聯合,孫權偷襲荊州,曹操也讓徐晃與關羽作戰。關羽知道荊州丟失後,快速撤退不過在麥城外被東吳殺害。

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此時的蜀漢經過荊州失敗後,丟了荊州三郡,上庸新城魏興三郡,損失了關羽等一大批將領,關羽父子被殺,糜芳傅士仁投降孫權,孟達投降曹操,劉封因欺凌孟達被殺。後來劉備為了奪回荊州為關羽報仇舉兵伐吳。張飛因心急令手下籌集糧食被手下殺害。夷陵之戰劉備被陸遜一把火燒死了四五萬人,隻身逃回白帝城。蜀漢徹底退出荊州地區。

蜀漢在劉禪繼位後,只擁有益州一個州,被稱為一州之國。在蜀漢被鄧艾攻下之後,益州只有不到百萬人口,軍隊十萬二千。蜀漢之所以弱是因為國土太小了,益州雖然大,但是比起漢十三州,蜀漢只擁有一州。東吳擁有揚州,交州和荊州。其餘的全是曹魏擁有的地方。


國土小,人才也很少,益州地處西南,蜀中人口為主要的,像南中這些地方那時候還屬於未完全開發地區。蜀漢前期人才來源於劉備從北方帶過來的人,荊州收攏的一些人才,之後佔領益州擁有的人才。可是在荊州丟失和夷陵之戰之後大部分荊州老將都一一離去,夷陵之戰還損失了不少青年人才,人才斷代嚴重,後期蜀漢基本上人才太少。

益州人口較少,軍隊無法擴充。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遷了不少人口到漢中,原因就是益州人口太少了,兵源得不到補充,自然無法與魏國和東吳爭強。再加上資源也很少,連年戰爭蜀漢經濟無法恢復。

蜀漢之所以是三國最弱是因為沒有佔到地利和天時,國土太小人口太少,無法支撐國力。


三國讀史


三國中蜀國並非一直最弱,蜀國是由弱轉強,再由強轉弱的一個趨勢。


首先來看最開始的“弱”


公元208年,孫劉聯盟,曹操南下破劉表,赤壁大戰隨即爆發。曹操兵敗撤走之後,荊州的郡縣被孫劉兩家重新佔領。劉備奪得武陵、零陵、長沙、桂陽郡縣,這四個郡縣可以說是為劉備稱霸一方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strong>

後來劉備等人便從此發家致富,不過此時的劉備還是三國之中最弱的,佔據的也只有荊州這一塊地盤,曹操仍是最大的諸侯。那麼此時還有西涼的馬超、韓遂,益州的劉璋、漢中的張魯等,劉備就算和這些人比起來,也只能是排最末一位。


而後公元214年,劉備率軍圍困成都,劉璋投降。

這時候劉備得到了益州和荊州之地,兵力也有了將近十萬,情況開始好轉起來,正在由弱轉向強的過程之中。

<strong>

接著看蜀漢“強”的時間段


公元214年,劉備從劉璋手中奪得益州後,發展兵力,休養生息,直到公元217年,漢中之戰爆發。公元217年,劉備派遣張飛、馬超等人出擊下辮,曹操派遣曹洪、曹真等人抵禦,由此漢中之戰開始。

公元219年五月,曹操調派曹彰從都城趕到前線,可等曹彰到達長安的時候,曹操已經率軍撤出戰場了。最後這場戰爭以劉備勝利結束,同年七月劉備稱漢中王。

<strong>

漢中之戰結束後,劉備派遣義子劉封和孟達東進上庸等地,乘勢奪得了上庸、魏興、新城三郡。而此時劉備的蜀漢集團算是已經到達了頂峰時期,地跨荊益兩州以及陝西漢中甘肅臨洮等地,擁有數十個郡縣,相當於今天的四川、雲南、重慶、貴州以及陝西和甘肅部分地區。

<strong>

再者,此時蜀漢的兵力也達到了一個頂峰。在漢中之戰時,留守益州的兵力有3萬多,然後漢中一線兵力6萬多,東三郡也就是上庸等地的兵力有1萬多。再來看荊州集團公元215年已經有荊州軍兩三萬了,那麼漢中之戰結束時,我們從後面關羽圍攻曹仁在樊城,可以推測出打仗的應該就有三萬多,那麼留守荊州的至少也得一萬吧,所以整個荊州集團至少也是4萬多。

這樣算下來,此時總兵力還是有15萬左右的。

<strong>

這便是蜀漢政權最強的一段時期,沃野千里,物產豐富、帶甲士兵數十萬,如果此時嚴格按照諸葛亮隆中對戰略規劃來佈局,蜀漢極有可能統一天下。可惜好景不長,如曇花一現。


最後看蜀漢由強轉弱


公元219年,漢中之戰結束後,關羽在同年七月北伐,發動襄樊之戰。斬龐德、擒于禁、水淹七軍、圍攻樊城,嚇得曹操都準備遷都洛陽了,關羽在短短數月內名震華夏。可惜就因此,孫吳背盟,荊州被奪,關羽本人被殺。

<strong>

此一戰之後,蜀漢在兩三年內,發生了連續的雪崩事件,劉

備夷陵大敗、蜀漢大將相繼離世,劉備集團瞬間從強勢轉為弱勢。再加之後來蜀中內亂,以及諸葛亮後面幾年連續北伐,內耗巨大,後主劉禪昏庸無能,所以從此蜀漢淪為三國之中最弱的國家。

<strong>

總結

蜀漢其實並非一直處於弱勢地位,尤其是在漢中大戰結束後,甚至一度要趕上曹魏。

可惜後面接二連三雪崩式的事件,導致諸葛亮的隆中對成為空談,蜀漢也由此淪為三國中最弱國家,再也沒有翻身。


不住聊三國


強弱從來就不是永恆的,而是一直在變化的,秦漢時期,項羽雖強,最後不也敗給了弱小的劉邦;三國時期,袁紹雖強,不也在官渡之戰中被看起來弱小的曹操打得全軍覆沒嗎?

三國之中唯有蜀漢的建立是白手起家,一個白手起家的蜀漢,在起跑線上就已經輸給了曹操和孫權,如果你要問為啥蜀漢最弱?

那麼答案顯然就是劉備輸在了起跑線上。

曹操起兵是以家族雄厚的財力及家鄉譙沛地區豪族支持,曹操的祖父曹騰官至大長秋,也就是皇后寢宮的宦官負責人,一生歷經四代皇帝,至漢桓帝時期地位達到頂峰,曹操的父親曹嵩官至太尉,到曹操這一代時,不說曹家如日中天,起碼在朝中頗有勢力。

孫權更是官二代,有父親孫堅和兄長孫策打出來的一片江東六郡的江山來繼承,19歲就成為江東集團的首領。

可劉備有什麼?掛著皇室宗親的名頭,幹著織蓆販履的工作,苦苦的支撐一家人的生活,就連劉備讀書也是靠著宗族的支援,才能有機會識字,但是劉備的宗族除了有機會讓劉備讀書之外,再也沒有任何能力支援創業。

劉備能夠一步一步從底層,歷經千辛萬苦、百折不饒、永不放棄,逐漸開始小有成就、招賢納士、如日中天,劉備靠的只有自已的努力、汗水、青春和熱血。

輸在起跑線,人生還能贏嗎?

當然能。劉備的故事告訴我們,只要努力,理想是會實現的,雖然劉備沒有背景、沒有地位、沒有宗親支援,也沒有家大業大,但劉備總算是實現了理想。

如果將魏、蜀、吳三國的前身作一個比較,你就會發現誰強誰弱?


公元200年前後,正是官渡之戰的時期,當時曹操的勢力已經算是整個天下僅次於袁紹的第二大勢力,袁紹有北方並議處、冀州、幽州、青州四個州的地盤,曹操有中原兗州、徐州、豫州、司隸州四個州的地盤,所不同的是袁紹的北方人口眾多,而曹操的中原由於長年戰亂,人口稀少,不過好歹曹操當時是天下第二大的勢力。

當時東吳的前身,正處於孫策的領導和創業之下,已經打下了吳郡、會稽郡、丹陽郡、豫章郡、廬陵郡、廬江郡等江東六郡,至少地盤勉強算的上一個州,稍微少點,也就是在這一年,孫策遇刺身亡,江東六郡處於斬時的不穩定狀態,當年輕的孫權接班之後,江東開始穩定下來並持續發展。

而公元200年前後的劉備呢?無寸土之地,無容身之所,還在袁紹之下寄人籬下,兵,不過數千,還是袁紹給的,將,不過關羽、張飛、趙雲,還是靠劉備個人魅力與關係才留住的,天下之在,哪有劉備的一寸土地,劉備是弱小中的弱小,當然就是最終的了。


七年後,也就是公元207年,這一年的曹操早已統一整個北方,袁紹的四個州已經完全被曹操吞併,曹操雄據天下十三州中的八州,三分天下有其二。

孫權也在江東六郡的基礎上繼續向外擴張,也就在這一年,孫權斬殺了劉表的江夏太守黃宜,奪了江夏郡一半地盤,再加原來的六郡,孫權也算佔據了一個州。

而公元207年的劉備呢?這一年劉備已經投靠了荊州劉表六年了,為劉表駐守荊州北境,劉表出錢出人,劉備出力出血,與其說是投靠,不是說劉備是僱傭軍,靠出賣武力維持生計,兵是劉表給的,錢糧是劉表撥付的,劉備有什麼?同樣的無寸土之地,無容身之所,與曹操和孫權相比,劉備是弱小中的弱小,當然就是最終的了。


赤壁之戰後,劉備開始鹹魚翻身,在赤壁之戰的第二年就奪取了荊南四郡,之後又向孫權借來了南郡,到公元210年前後,劉備就有了荊州五個郡,實力大大增強,可是和雄據天下八州的曹操及世居江東的孫權相比的話,仍是不足為道,當然是最弱小了。

可是劉備前進的步伐沒有停,211年劉備入川,215年劉備奪取益州,同年,劉備與孫權湘水劃界,將長沙郡和桂陽郡以還南郡的名義劃給孫權,217年,劉備發動漢中之戰,2年之後,擊敗曹操奪取漢中郡。

公元219年註定是劉備集團的頂峰,如果強弱以綜合國力來比的話,劉備仍是三國之中最弱小的,但是如果強弱以軍事能力來比的話,219年的劉備可算是最強的。

先是在漢中之戰中耗時2年擊敗了曹操,接著劉封、孟達奪取了魏國的上庸三郡,最後關羽北伐打得曹魏節節敗退,不僅襄陽、樊城二城被圍 ,而且魏國僅有假節鉞權力的大將於禁被俘虜,連同七軍三萬多人一同被俘虜,猛將龐德被斬,關羽威震華夏,這是三國曆史上唯一的威震華夏,就連不可一世的魏王曹操都想著遷都避開關羽的鋒芒。

雖然之後從關羽失荊州之後,蜀漢開始了一系列的失敗和衰弱,到劉備在夷陵之戰大敗後,蜀漢的勢力跌到了谷底,之後便在諸葛亮的大力治理下,開始了穩定數十年的統治,雖然諸葛亮時代的蜀漢仍是三國綜合實力最弱小的國家,可是諸葛亮時代,不僅主動進攻曹魏,而且基本上是壓著曹魏打。

如果蜀漢是三國最弱小的,為什麼面對最強大的曹魏,反而持續勝利?

所以強弱並非永恆,實力並非強大,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呈現出一個由弱到強、達到頂峰,再持續衰弱的過程。也許劉備建立的蜀漢是三國時期綜合實力最弱的國家,但絕不是三國時期最窩囊的國家,絕對是三國中最有血性的國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