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舊中國選擇了7.92毫米子彈作為制式彈藥?

哼哈321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很簡單,主要是清末尤其是民國將德制步槍定為主要的輕武器。

大家都知道清末著名的老套筒,漢陽造步槍。

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款自產的制式先進步槍,1895年那個時代,漢陽造在當時世界上可以說是最頂尖。

漢陽造由於出色的性能,一直使用到朝鮮戰爭的50年代,時間長達半個多世紀。

而漢陽造就是德國委員會1888步槍,採用毛瑟7.92毫米圓頭彈。

根據統計,漢陽造生產總數高達100萬支以上,比後來更先進的中正式要多很多。

可以說,從民國開始各派系軍閥部隊,大多裝備漢陽造。

漢陽造也成為中國第一種全國範圍裝備的制式步槍。

可以說,從我國決定將漢陽造作為主要仿造的步槍後,我國步槍口徑就鎖定為7.92毫米。

如果說漢陽造是老舊的步槍,但1935年投產的中正式步槍就很先進了。

它源於著名的毛瑟M1924步槍,同毛瑟98k是一母同胞。

中正式是抗戰時期,中國的制式步槍,生產總數高達60萬支。

誠然,這個數字放在世界上不算多,就中國來說已經驚人了。

當然,中正式也是7.92毫米口徑,發射尖頭彈。

這兩種步槍總產量高達160萬到180萬,要知道1928年至1949年間,中國各大兵工廠共生產各式步槍不過180萬餘支。

換句話說,這兩種步槍總產量已經佔全國步槍的三分之二,那麼口徑自然也就固定為7.92毫米。

事實證明,中國選擇7.92毫米德國步槍是完全正確的。

我們不扯別的犢子,大家想一想,就憑漢陽造能夠使用五六十年,到抗戰也能和日軍三八式步槍不分勝負,就說明這款步槍設計有多麼優秀。

至於中正式,就更為出色。它的一母兄弟毛瑟98k,直到今天也被認為是上世紀最出色的單發步槍。

更重要的是,7.92毫米口徑彈藥的威力很巨大,一旦擊中敵人非死即傷,也符合中國士兵訓練不足的特點。

訓練不足那麼命中率一定很低,好不容易擊中卻打不死,豈不是搞笑嗎。


薩沙


本來是清末民初的時候,定的標準口徑是6.8毫米。在考察了7.9毫米和日本人喜歡的6.5毫米口徑步槍以後,我國認為6.8毫米子彈最適合中國人。

兼具射擊精確性,後坐力小和威力適合的優點。為此專門引進了德國的毛瑟M1904式6.8毫米步槍,準備在全國範圍進行仿造,同時稱之為元年式步槍。這種步槍重量輕,後座衝量小,精度高,結構合理,動作可靠。

裝藥量比7.9毫米子彈少了五分之一,後坐力減小的同時,威力卻沒有多少下降,而且整個步槍有1.245米長,很適合進行白刃戰。

但是清朝滅亡以後,我國立刻就進入到了軍閥混戰的階段。各個地方的軍閥開始全力搜刮財富,購買各種外國武器。特別是一戰結束以後,我國更加成為了歐美傾銷武器的主要市場。

特別是德國,捷克的大批舊步槍被引進我國,這些舊步槍都是7.9毫米口徑。為此7.9毫米子彈和步機槍開始在我國佔據了主導地位,而6.8毫米子彈和步槍並不是主流,而是非主流,在外國很稀少。

既然有大批量便宜的二手毛瑟步槍,那個軍閥還會去自己生產6.8毫米口徑步槍?更何況,他們也沒有足夠強的軍工生產能力。

還有當時軍閥們生產的子彈性能也不如進口子彈,一旦打進人體,7.92尖彈在前胸開個洞,後背血肉模糊撕開一大片,威力確實更大,對人的心理震撼也更大。當時全國有大大小小上百個軍閥,還談什麼武器制式化啊!


深度軍事


在舊中國的時候選擇7.92毫米作為步槍的口徑,是因為中國是在漢陽兵工廠仿製德國1888式委員會步槍,也就是非常有名的漢陽造,它的口徑正好是7.92毫米。再加上後來的中正式步槍,口徑也是一樣的。這兩種步槍在當時中國佔絕大多數,所以舊中國的步槍主要採用7.92毫米。




說起漢陽造,人們在小說中還有影視劇中都可以看到,只不過很多都被為視為是落後的代名詞。那主要是在民國的時候那麼說,因為漢陽造是在清朝末年,也就是1895年在漢陽兵工廠開始製造的。在當時,漢陽造步槍確實算得上是世界先進的步槍,仿自德國1888式委員會步槍,也算得上是世界名槍。



不過後來因為德國強佔膠州灣,中國出現過抵制德國的現象。而且當時經過各方面分析,認為7.92毫米口徑過大,不適合於中國的國情,所以晚清和北洋初年曾經議定的統一口徑是6.8mm。因為當時認為小口徑步槍有很多優點,初速高,彈道平穩,後座力也小。而且子彈輕,利於後勤補給運輸。當然也有一定的缺點,就是威力小。



但是想法是好的,現買情況卻沒有那麼簡單,因為清朝不久就滅亡了,後來軍閥混戰,不同的軍閥進口了多種制式的武器,當時中國被稱為萬國武器博物館,這樣就導致步槍口徑非常混亂。而且漢陽造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自始至終都在中國佔據極大的數量。在國民政府統一中國後,又開始仿造7.92毫米的毛瑟1924式步槍,就是大名鼎鼎的中正式步槍。





當時,7.92毫米的步槍佔全國步槍總量的85%,可謂是佔了統治地位。所以,最後國民政府為了統一口徑,便於管理,所以以7.92毫米子彈作為制式彈藥。


天龍論史


從19世紀末洋務運動開始,一直到20世紀50年代,中國軍隊的主力步槍始終都是7.92毫米口徑的德式步槍。對於舊中國的士兵而言,雖然其威力相對較大,但其後坐力也很大。特別是舊中國的軍人普遍營養不良,難以承受如此巨大的後坐力,對戰鬥中的效果影響較大。而反觀日本方面,其就根據東方人的身體特徵設計了6.5毫米口徑的武器,雖然停止作用較差,但後坐力小,精度高,實戰中的使用效果並不差。那麼,為什麼中國軍隊沒有使用類似的口徑呢?

事實上,早在20世紀初,清政府就曾向歐洲訂購過一批新式步槍。當時7.92毫米口徑的漢陽造步槍已經暴露出了後坐力較大的問題,因此清軍希望能裝備一種後坐力較小的新型步槍,而這批步槍採用就是中國設計的6.8x57毫米口徑。這些步槍的原型為毛瑟G98長步槍,結構也基本一致,只是更改了口徑,以便發射這種新型步槍彈。除了毛瑟廠,斯太爾-曼利夏公司也設計了同一口徑的步槍。但由於滿清政府內外交困,幾乎拿不出錢付貨款,最終只有極少數樣槍被運往中國。辛亥革命後,新成立的民國政府也無力對武器進行換代,只能維持原有的7.92毫米槍彈和步槍生產線。除中央政府外,地方軍閥也會自主生產其他口徑步槍,如閻錫山所控制的兵工廠便始終生產仿製的日本三八式步槍以及配套的6.5毫米步槍彈。直到解放後,人民政府得到了蘇聯的援助,才擺脫了這種現象。


軍情導航


步槍的口徑之爭在晚晴就開始一直到1932年國府召開制式兵器會議才塵埃落定。

晚清和北洋初年議定的統一口徑是國產的6.8mm而非德式的7.92mm。

當時以張之洞為首的練兵處對大小個口徑步槍進行考察,

結果:

小口徑步槍“7mm以下,日本的6.5mm為代表”的優點是初速高,彈道平穩,後座力小, 也就是說打得準 打的遠,而且因為子彈輕 利於補給運輸。缺點是威力小 尤其是日俄戰爭的經驗 高大的俄軍士兵被日軍6.5彈擊中往往不會致死,傷口容易癒合。

大口徑步槍“7mm以上毛瑟7.92mm為代表的”簡單點就是威力大但精度相較小口徑差。


討論國產子彈口徑正值德國強佔膠州灣,為避免出現資敵7.92mm彈藥被淘汰。

最終清軍決定使用全新的6.8mm彈藥(介於6.5和7.92之間)。原則上其他口徑的彈藥和步槍不再生產,當然實際情況沒那麼簡單,清軍的裝備仍然非常的混亂 各種口徑的國產進口步槍混雜,想要短時間統一是不容易的,就這個時候辛亥革命爆發了,清廷退位了。

接下來執政的北洋政府決定繼續推行6.8mm口徑的國產之路,當然和清朝一樣困難。

從表中可以看出6.8彈雖然被定為制式口徑,但並沒有完全取代其他諸如7.92 和6.5的彈藥。

接下來就是軍閥混戰了,每個司令一把號 各吹各的號,統一口徑更是成為泡影。


到1930年張學良改旗易幟,效忠南京國民政府中國理論上重歸統一,這時候統一裝備和步槍口徑再度被提上議程,當時經過數十年的動亂和分裂 中國軍隊的武器裝備可以說是當時世界軍械博覽館。

當時國內擁有7-8種各國口徑的步槍,其中甚至還有馬蒂尼這種古董。數十年的軍閥混戰期間各地軍閥大部分沒有自己的兵工廠就算有廠能也未必足夠,主要還是要通過進口武器來滿足需要,首當其衝當然便是各色毛瑟步槍,尤其是一戰後德國淪為戰敗國大量剩餘物資湧入中國 其中最多的就是各種7.9口徑的毛瑟步槍,其次就是和中國隔海的鄰居日本的6.5口徑步槍。

國府統計當時7.9步槍佔85% 6.5步槍佔11%,而晚晴和北洋定為國產統一口徑的6.8步槍已經成為雜式步槍。

會議最終決定的步槍就7.9mm的毛瑟1924式步槍。

當時最重要的原因就是 7.9步槍數量最多,如果要換口徑那就是把這些步槍全部扔了,換誰都不會做這樣的決定。

結論:7.9成為舊中國的制式口徑的原因其實就是容易買到,越攢越多,性能又還過得去,自然就一直用下去了。


附1932年國府制式兵器會議規定的制式兵器一覽表

我們可以看出除了步槍是德式裝備以外,並無其他德國裝備,反倒是法制裝備最多,這點上我們可以看出 舊中國並沒有所謂的德國執念和崇德思想,只不過是特點時局下的選擇而已。



倫敦上空的噴火


近代,中國就是以引進德國造的步兵槍械為主,大清洋務派對德國的軍火情有獨鍾,李鴻章訪問德國受到的可是元首般的待遇,令中堂大人非常滿意,於是,德國1888式委員會步槍,簡稱Gew 88,就成了中國的漢陽造步槍,並命名為88式步槍,因是漢陽兵工廠生產,軍隊包括民間稱其為漢陽造。

造步槍,槍槍長不超過1米,槍重含彈倉子彈尚不足4公斤,採用7.92毫米口徑,5發彈倉供彈,手動拉栓式單發步槍,雖然存在裝彈退單困難,以及可靠性不佳等問題,但相對於先前只能發射一發子彈的步槍,已經是巨大的進步,特別是其無煙發射藥步槍彈要遠比黑火藥步槍彈先進許多。

漢陽造步槍,成了清軍以及此後中國軍閥的制式步槍,在中國服役了許多年,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53式騎步槍裝備解放軍,才正式將漢陽造步槍從軍隊中除役,此槍除了存在故障率較高的缺點外,漢陽造式步槍的另一個問題是這種最初源自法國的曼利夏式彈倉不太好用,必須用彈夾裝填,且彈夾必須留在彈倉內,在打光彈倉前不能再繼續裝填。

此外,抗戰前夕,中國又引進了捷克ZB-26輕機槍,這種採用20發彈匣供彈的輕機槍,有效射程高達1000米,採用7.92毫米口徑毛瑟步槍彈,中國引進包括國內各地兵工廠的仿製,由此產量不低於10萬挺,成了抗戰時期缺少重機槍火力掩護的中國軍隊最有力的步兵支援火力,此槍子彈與中國軍隊7.62毫米的步槍子彈通用。

在抗戰前,中國開始生產以德國1924年式毛瑟步槍為基礎的24年式步槍,使用7.92x57mm毛瑟尖彈,作為國民政府軍的制式步槍,用以取代老舊的漢陽造步槍,但由於24年式步槍(此後更名為中正式步槍)產量不高,至抗戰結束也僅裝備了70萬支,相對於幾百萬國軍,中正式步槍裝備量依然非常有限。

綜上,自大清洋務派引進德國Gew 88步槍作為大清軍隊的制式步槍開始,7.92號毫米步槍彈,先是圓頭彈,此後發展成尖彈,就一直成了中國軍隊制式裝備和口徑,在中國使用了數十年,隨著捷克ZB-26輕機槍成了中國軍隊最主要的輕機槍,由此中國軍隊自然而然地選擇了7.92毫米子彈,作為漢陽造、中正式和捷克ZB-26輕機槍的配套彈藥。


國平軍史


這個是先有槍,後有彈的問題,什麼樣口徑的槍就有什麼樣的子彈!

子彈口徑的大小關係到槍械的威力以及殺傷力,正常來說,子彈越細,打出去越穩定,精準度越高,距離越遠,但是缺點是殺傷力小,以日本三八大蓋6.5毫米口徑的步槍來說,經常是打穿人的身體,如果不是要害部位,可能產生不了致命傷;子彈越粗對槍械的性能要求越高,殺傷力也就越強,一個子彈出去,往往打的是血肉模糊,非死即重傷。

舊中國應該指民國,民國時期中國武器是典型的萬國造,各種口徑,各種規格的子彈數不勝數,從來就沒有過制式槍和制式子彈,相對來說,7.92毫米口徑的槍械最多,使用的子彈也最多。

我國從洋務運動時期就開始大量從西方引進火槍以及仿製,當時中國從德國採購裝備最多,包括中國獨具特色的抬槍就是仿造毛瑟步槍,變成了毛瑟步槍PLUS版。正是因為清朝從德國採購大量裝備,李鴻章訪德的時候,德國秉承客戶就是上帝的理念,李鴻章受到了德國最高規格的接待。

隨著清朝軍工的進步,到1899年已經可以生產製造德國產的1888式步槍,也就是我們中國的漢陽造,該槍在當時的清末具有重要的影響力,據說辛亥革命打響的第一槍就是漢陽造打出的,從辛亥革命一直到解放戰爭,漢陽造一直在戰場上發揮作用。

可以說,漢陽造是清末民初最主流的武器之一,而漢陽造的口徑就是7.92毫米子彈。

國民政府時期老蔣當時興致勃勃要師德,打造60個德械師抵抗日本的侵略,因此也購買了大量的德國槍械。除此之外自主研發的第一款步槍,中正式步槍一樣延續了毛瑟家族血統採用7.92毫米口徑的子彈。

在老蔣外購的大量裝備中就包括大量的機槍,機槍是武器中最省子彈的槍,在機槍方面中國曾經仿造和購買總數超過10萬挺7.92毫米口徑的捷克式輕機槍,在重機槍方面金陵兵工廠以馬克沁重機槍為藍本仿造的7.92毫米口徑的二四式重機槍。

可以說,正是因為中國比較得意德國造,因此7.92毫米口徑子彈逐漸成為主流。


史論縱橫


近代中國的武器裝備大多購買自外國,因此造成槍炮的口徑不統一,這就給後勤保障帶來了很大的麻煩。清末編練新軍時,練兵處奏定的陸軍槍械的口徑為“快槍,槍支口徑擬用六密裡八,槍筒長一百十五倍口徑。子彈初出槍口速率須六百五十密達以上,用無煙藥,其燒化之速,以子彈將出槍口藥始化盡為度”。這裡所說的六密裡八就是6.8毫米口徑,但是這種口徑的步槍在中國並沒有大規模生產。

張之洞創辦的湖北槍炮廠(後來更名為漢陽兵工廠)引進了德國所謂的“毛瑟步槍”的全部生產線,實際上引進的根本不是毛瑟步槍,而是德國步槍委員會的M1888式步槍,該槍使用的是7.92毫米口徑的無煙火藥彈藥,德國軍火公司欺騙清政府購買了這種步槍。中國購買了這種步槍的全部生產線之後,並加以了一些改進,就是在中國使用了長達半個世紀之久的“漢陽造”步槍。正是由於“漢陽造”作為中國批量生產的步槍,它使用的7.92口徑的彈藥的技術相對來說比較成熟,而且“漢陽造”步槍的子彈口徑和德國的毛瑟系列步槍、捷克式輕機槍、馬克沁重機槍的口徑是一樣的,這樣就能夠減少後勤的壓力。


歷史軍魂


這個主要是歷史的繼承,清朝末期已經引進了7.92毫米槍械和彈藥,並投入仿製生產,而到了民國時期也是如此,於是導致7.92毫米槍彈在我國的軍事史上有些極為重要的地位。

清朝末期一直想提升軍備實力,而在步槍方面最終被德國的1888式步槍忽悠了。這款步槍使用7.92毫米彈,但是實際表現不好容易炸膛,被德國商人宣傳成了新式毛瑟步槍,於是清朝政府便引進了過來,由於漢陽兵工廠產量巨大,因此被稱為漢陽造。該槍可以說是清軍的主力步槍,也造就了7.92毫米彈的地位。

而到了辛亥革命後,各地軍閥雖然有引進其他國家的步槍的做法,但是依然有大量軍閥的部隊使用漢陽造步槍。需要說明的是,後來的國民革命軍,得到了蘇聯的援助,所以使用的主要是蘇式莫辛納甘步槍,而其對手北洋軍閥則是漢陽造步槍。

國民黨名義上統一中國後,國民黨為了提升軍事力量,選擇了和德國的軍事合作,引進了一批德式武器,而且仿製生產了中正式步槍、民二四式機槍,引進了ZB26、MG30等一系列同樣採用7.92毫米彈的武器。作為國民黨嫡系的中央軍主要是用的就是漢陽造中正式等這些武器。

即使到了解放戰爭,採用7.92毫米彈的武器依然扮演著重要角色。最終新中國建立,開始採用蘇械作為制式裝備,7.92毫米彈才開始逐步退出使用。


戰壕


在中國民國的時候,選中了7.92毫米子彈作為中國製式彈藥。這主要是因為當時這種口徑的步槍在中國佔了很大一部分,再加上新引進的步槍也是打算用這種口徑的,所以最後中國的制式彈藥就變成了7.92毫米。

尤其中國人造武器就不得不提清朝末年最大的兵工廠,漢陽兵工廠。漢陽兵工廠是當時由湖廣總督張之洞創辦的,他和漢陽鐵廠一起可謂是中國洋務運動的標誌性企業之一。而漢陽兵工廠當時仿造的主要是德國1888式委員會步槍,口徑正好是7.92毫米。這款步槍在漢陽兵工廠開始是從1895年開始製造,到清朝末年產量非常的巨大,佔據當時中國製式步槍的80%以上。

後來中國人經過研究發現,7.92毫米口徑的步槍並不太適合中國的國情,因為7.92毫米的子彈重量比較大,會給後勤造成一定的負擔。加上後來德國又強租膠州灣,導致中國跟德國的關係變得差起來。所以在清朝末年當時,經過一番研究,準備把6.8毫米的子彈作為中國製式彈藥。不過由於漢陽造的數量的巨大,短期內想用6.8毫米的子彈全部替代,是不大現實的,這需要一個長期逐步的過程。

不久,武昌起義之後滿清王朝很快就滅亡了,所以統一口徑這種事情自然變得遙遙無期了。而且當時在中國大地上出現了眾多的軍閥,每個軍閥都各自通過不同的渠道引入了不少的武器,這使得中國步槍口徑更加混亂。那段時間中國有來自於各國的武器,因此中國被稱為萬國武器博覽館。

直到國民政府北伐統一中國之後,這才把統一步槍口徑提上日程。當時經過幾十年的生產,漢陽造步槍的數量在中國佔據絕對的統治地位,再加上國民政府新的兵工廠生產的中正式步槍,這個步槍仿製德國的毛瑟1924步槍,口徑正好也是7.92毫米。這兩種步槍的數量在當時中國武器中佔據了90%左右,所以最後7.92毫米口徑毫無爭議地成了中國製式彈藥。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和點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