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彈速度達到10馬赫時,就已經能夠突防全球所有的現役防空系統。請大神科普為什麼?

評也


因為被攔截物與攔截物的速度差要大,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戰鬥機與空空導彈,戰鬥機最快能飛3馬赫而空空導彈最快6馬赫。

現在攔截彈道導彈的作戰過程是發現→測算→計算→發射攔截彈→攔截成功,這個過程是首先偵查設備偵查到彈道導彈發射,然後通過戰略預警雷達對它的彈道進行追蹤,彈道計算機計算出彈道之後進行攔截點計算,這個過程完成之後就能發射攔截彈攔截彈道導彈,整個過程是基於彈道導彈助推段結束之後無動力下降,整個過程是可以計算出來的。

那麼攔截彈速度太慢的話導彈可能都落地了,中段飛行的洲際彈道導彈速度在10馬赫以上,那麼助推段結束之後它在地球引力的重力加速度之下會越來越快,類似於東風41這種導彈落地速度可達到接近30馬赫,如果你攔截彈太慢東風41就落地了。

再者就是現在的導彈都可以機動變軌,如果彈道導彈中程變軌的話你攔截物被被攔截物速度一樣的話你覺得你追的上嗎?一般來說攔截物的速度至少大於被攔截物50%-100%,否則的話類似於抖音裡面那句臺詞送你。

追不上我吧!啦啦啦啦啦啦。



李曉偉


導彈速度達到10馬赫,就算是高超音速導彈武器了,目前世界上能夠達到這個速度的導彈只有俄羅斯的先鋒導彈、我國的東風17導彈、星空2導彈等,至於俄羅斯的鋯石高超音速反艦導彈和匕首空射高超音速導彈、我國的凌雲高超音速導彈,都無法達到10馬赫的速度,最多達到7馬赫。

圖為東風17高超音速滑翔式導彈。

導彈速度到達10馬赫左右就無法攔截,原因有3點。第一是飛行高度問題,導彈能飛10馬赫,肯定不會在低空飛行,但是高超音速導彈也不會和彈道導彈那樣自主在外太空飛行,他們飛行的高度大都在臨近空間高度,這個高度對於防空作戰系統而言非常尷尬,因為一般的防空導彈夠不著這個高度,而能夠得著的反導作戰系統又無法對這種高速飛行的大氣層內機動目標實施攔截,他們只能攔截計算好彈道和軌跡的彈道導彈。

圖為我國最新展示的東風17導彈,它將會是世界上最早實現部署的滑翔式高超音速導彈。

其次第二點,高超音速導彈飛行10馬赫,意味著所有的防空系統都來不及做出有效的反應。比如說,俄羅斯的S300PMU2防空導彈系統從開機到完全展開所消耗的時間是20分鐘,如果導彈飛行速度為10馬赫,那麼在防空系統展開之前導彈就已經命中了目標,而即便是導彈系統有足夠的時間展開,他也沒有足夠的時間去攔截,就算是攔截了,也只有1次機會,而這次機會還根本無法接戰,因為這1次機會究竟是用防空導彈還是反導攔截彈都無法確定,一旦攔截不到,又是被直接命中,連尾追都來不及。

上圖為美國X51A,下圖為美國X43,都是美國研究中的高超音速飛行器,但是進展緩慢。

最後是第三點,有些高超音速導彈,甚至具備機動能力,比如我國的東風17滑翔式高超音速導彈,這個導彈使用滑翔式彈頭,飛行速度達到了15馬赫以上,在大氣層邊緣可以和打水漂一樣改變飛行軌跡,多次再入大氣層,這樣的軌跡太過於靈活多變,任何導彈防禦系統都不可能對其飛行軌跡進行預測,何況他飛行速度還很快,這個局面下,這種導彈根本就無法實施攔截。

上圖為美國X51A高超音速飛行器,下圖為我國的凌雲臨近空間高超音速飛行器,實際都是高超音速導彈。

所以說,高超音速導彈武器目前代表著軍事科技發展的未來,也屬於中美俄三大國手裡最新的戰略利劍,他的意義不亞於洲際導彈核武器,他使得三大國的戰略打擊力量再次趨於平衡,對於世界戰爭發展史有重要的意義。


海事先鋒


目前全球範圍內性能最好的幾款防空、反導系統,所使用的反導導彈最大飛行速度也就在10馬赫左右,如美國的THAAD末端反導導彈飛行速度約6馬赫、以色列的“箭2”反導導彈速度約為7馬赫、俄羅斯的A-135反導系統使用的53T6攔截彈速度約為10馬赫。從上面的數據可以看出, 理論上將只要導彈飛行速度超過了攔截彈的最大飛行速度(也就是10馬赫),基本上就完全佔據了主動權。考慮導彈攔截彈的射程以及探測、跟蹤系統的反應時間,其實作為進攻的一方,即使導彈速度只有5馬赫,對於現役所有反導系統來說都是極大的挑戰,任何一款反導系統都無法保證能夠大概率的攔截。

俄羅斯A-135反導系統採用的53T6攔截彈飛行速度可達10馬赫

THAAD攔截彈的結構組成

反導之所以如此困難,最重要的原因還是應為來襲導彈的飛行速度太快,對於反導系統的探測跟蹤以及攔截彈的精度都極端苛刻。以現有各國裝備的洲際彈道導彈為例,其射程均在10000公里以上,末端打擊速度在20馬赫以上,這樣的飛行速度超過任何一款攔截彈,如果以相對30馬赫的速度飛行,哪怕只偏差0.01秒,那麼相對位置就會偏差100米!因此,想要準確擊中來襲導彈,不僅要攔截彈飛行速度足夠快,還需要跟蹤系統能夠精確的鎖定目標並指引攔截彈精準命中。雖然目前包括THAAD、標準III等攔截彈在內都已經裝備自導系統,但是不論何種導引方式都需要反應時間,在“差之毫釐謬以千里”的反導過程中,些微的延遲都將會之間影響攔截結果。俄羅斯A-135反導系統試驗

美國海基X波段反導預警雷達

在應對速度超過10馬赫的來襲目標時,現有攔截系統主要開始通過精確預測來襲導彈的飛行軌跡的方式進行“迎頭攔截”,這樣的攔截方式對於飛行軌跡相對單一的彈道導彈來說還有些用處(不考慮中、末端的機動),但是如果面對的是具有一定機動性能的來襲目標,就是其飛行速度低於10馬赫,現有的反導系統也難以攔截。對付具有機動能力的高速來襲目標,要求攔截彈一定要用於高於來襲目標的機動能力,就像防空導彈打擊飛機一樣,在發現目標機動後,防空導彈必須要以更加迅速的機動能力提前導彈飛機將要抵達的位置才能保證擊中,反導也是同樣的道理,只不過來襲導彈的機動能力要比飛行強的多,而反導系統的攔截難度也將以量級形式增加。


不按照常規套路出牌的DF-17“水漂彈”,幾乎無法攔截

“天下武功 唯快不破”,這句武俠小說中的經典臺詞用在現代武器裝備方面也同樣適用,何況還有一句“最好的方式就是進攻”,超高的速度以及處於主動地位的導彈,想要成功攔截所需要的難度可比來襲導彈高出一個層次,也就是在同樣的技術背景下,10馬赫的攔截導彈攔截10馬赫的來襲目標,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反導技術雖然難度極高,但也是世界大國的追逐的目標


威吶解析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先人總結的“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至今仍是真理。導彈能夠突破10馬赫極快的速度,就是每秒鐘能飛行3.4公里,以2500公里的射程算就只需要不到13分鐘。要想攔截這樣的高超音速導彈,目前的防空反導系統很難做到。

▲央視公佈的國產超高音速武器圖像

目前防空部隊反應時間較以前有一定進步,例如S-400行軍到完全展開需要10分鐘左右,從展開完到戰備狀態需要3分鐘左右;高超音速導彈在這個時間內已經完成發射到命中目標的任務。如果防空反導部隊處於展開狀態,S-400系統的雷達最大探測距離為600公里,10馬赫的高超音速導彈飛行時間只有不足3分鐘,導彈還未射出就已經被摧毀。即使防空反導部隊的上述反應時間大為縮短,在高超音速導彈命中前將導彈發射出去,防空導彈主動攔截還不考慮飛行速度,但防空導彈攔截目前的幾倍音速飛行器還存在著失敗率,這一數據在高超音速導彈天頂俯衝攻擊或高速滑翔飛行的攻擊面前還將進一步提高。

▲美國X-51高超音速飛行器

速度快還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高速變軌,琢磨不透在哪攔截。高超音速具備多次變軌的能力,即使空中有高空預警衛星做到實時識別和監控,防空導彈也不可能多次改變飛行軌跡攔截目標,只能看著它命中己方設施而無能為力。防空導彈攔截飛行器必須做到精確,差一毫都有可能擦肩而過,10倍音速導彈在一毫秒已經飛出去3.4米,當彈體有多大啊!即使防空導彈能夠做到變軌攔截,這中間傳輸信號也需要相當時間,反應過來高超音速導彈已經進行下一次變軌。

總的來說,目前的防空反導體系攔截數倍音速目標已經顯得困難重重,況且還是具備多次變軌飛行的高超音速導彈,以目前的防控體系很難將其攔截,即使同時用多枚導彈進行攔截,成功率也不會太高。


軍見


題主的說法有誤,中導不易攔截不代表10馬赫速度無敵!現在洲際導彈速度可以達到16~22馬赫,但是這種速度依然無法逃脫反導系統的攔截。

中導難以攔截的主因並不是因為速度大,而是因為預警時間不足。攔截導彈的原理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在導彈發射後,發射另外一枚攔截彈提前在導彈飛行路線上設伏,進而擊落導彈。所以呢,攔截導彈必須要提前知道飛行導彈所到達的軌道才能半路等攔截。這便顯得預警的重要性。

一般來說,導彈在上升或者下降衝刺的時候是無法攔截的,因為這兩個狀態無法提前計算所能到達的軌道路線,攔截彈也就無法提前在行進軌道上等著。

唯一能夠攔截導彈的時間是在導彈平飛階段,這個時候軌道已經固定了。但是這也是中導難以攔截的主因,中導的平飛階段非常短,以某風為例,射程3100公里,從發射到落地總共也就9分鐘時間,而平飛階段也不過3~4分鐘,這3~4分鐘時間裡必須要造成預警,發射導彈到既定軌道去守株待兔非常難,如果再碰到可以機動變軌的中導那就更加難了。


優己


高超聲速導彈是近年來非常熱門的一種先進武器,這種導彈的速度往往超過10馬赫,最大瞬時速度甚至在20馬赫以上。經過不斷測試和改進,全球已服役的高超聲速導彈,其射程也十分可觀,部分導彈的射程超過了1000公里甚至2000公里。在研究高超聲速導彈方面,中國已然走在了世界前列。前段時間亮相的東風-17導彈就是一種高超聲速導彈,它的速度超過10馬赫,射程超過1500公里,而且它所使用的全程滑翔技術更加先進,攔截難度更大,足以突破現有的任何反導系統。

東風-17的全程滑翔彈道技術

據專家介紹,東風-17雖然只是一種中近程導彈,搭載的也是常規彈頭,但是卻被列入了戰略武器,主要原因是東風-17不同於普通的戰術導彈,而是一種幾乎不會被攔截的高超聲速導彈。有軍事專家表示,東風-17導彈是全球第一種實際服役的全程滑翔高超聲速導彈。傳統的中近程導彈大都是“水漂彈”,飛行軌跡採用的是“水漂彈彈道”或者“桑格爾彈道”,導彈在大氣層邊緣高度進行反覆彈跳,整個飛行過程是先彈道式,再彈跳式,最後是滑翔式。此外還有一種“錢學森彈道”,是先彈道式,再滑翔式。

兩種彈道均未考慮氣動熱影響,高超聲速導彈的氣動熱峰值可能會超過現有冷卻材料的防護極限值。而東風-17採用的全程滑翔技術,非常適合高超聲速導彈,是對“錢學森彈道”的改進升級。使用此技術的導彈具有高升阻比,在飛行過程中不會飛出大氣層,依靠自身的升力和重力實現飛行平衡,從而實現遠距離滑翔。

現有反導系統為何無法攔截?

眾所周知,美國的反導系統是最完善的,反導技術也是世界領先。美國構築了一體化的反導體系,主要包括三個系統,分別是攔截系統、探測系統、指揮控制系統。其攔截系統可分為陸基中段防禦系統、宙斯盾反導系統、陸基宙斯盾反導系統、末段高空區域攔截系統(THAAD)和愛國者3導彈系統(PAC-3)。美國陸基中段導彈防禦系統主要是部署在本土的地基攔截彈。宙斯盾反導系統也稱海基反導系統,主要力量是部署在全球各大洋上的幾十艘宙斯盾戰艦,攜帶有標準3艦載防空導彈。末段高空區域攔截系統也就是大名鼎鼎的薩德系統(THAAD),總計有7個導彈連和200多枚攔截彈。愛國者3導彈屬於末段大氣層內反導系統,美國總計有上千枚PAC-3攔截彈。

美國反導系統攔截彈的主要類型及性能

導彈被攔截,起直接作用的就是反導系統的攔截彈。那麼,美國防空導彈系統主要使用哪些攔截彈呢?它們的性能如何呢?首先看一下陸基中段防禦系統的攔截彈。中段攔截彈由三級固體助推火箭和“大氣層外殺傷器”(EKV)組成,最大射程4500公里,採用GPS+慣性+末段紅外/光學聯合制導方式,通過陸基導彈發射井發射。該攔截彈的長度為16.26米,彈徑約一米,發射重量14.68噸,彈頭重量64千克,攔截速度超過7馬赫。宙斯盾反導系統的攔截彈主要是艦載標準系列防空導彈,主要是標準3導彈。該導彈增加了第三級火箭發動機,換裝了動能殺傷的EX-142型動能攔截器,能夠攔截射程3500公里以下、採用有限突防措施的中近程彈道導彈,攔截高度為70~500公里。薩德系統(THAAD)的攔截彈由一級固體助推火箭和動能殺傷飛行器(KKV)組成,最大射程300千米,最大速度不到6馬赫。愛國者3導彈系統的攔截彈主要是ERINT導彈和MSE導彈,ERINT攔截彈的射程只有幾十公里,最大速度約5馬赫。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美國反導系統攔截彈的速度均在高超聲速導彈之下。

隨著超高音速導彈的不斷髮展,美國現有的反導系統和導彈攔截系統已經無法應對,因此美國也開始了高超聲速武器防禦項目。2018年9月,美國導彈防禦局一口氣授出21份合同,用於開展“高超聲速武器防禦系統方案定義”研究,準備研製採用動能或非動能方式攔截滑翔段或末段飛行的高超聲速武器。美國還啟動了一個名為“滑翔破壞者”的項目,針對高超聲速武器開展動能殺傷技術研究,希望能夠提升美國對高超聲速武器的防禦能力。這也從一個側面印證了,高超聲速導彈在現階段幾乎是不可能被攔截的。


老豆說軍武


道理非常簡單:

1.十馬赫導彈速度就是每秒鐘大約三公里,十秒鐘就可以飛行三十公里。

2.十馬赫導彈如果貼近地面飛向目標,敵方雷達由於地表面的曲率最遠只能發現三十公里的目標,而目前所有防空導彈、反導系統從發現目標到鎖定目標再到發射攔截導彈最快也需要十幾秒鐘,所以攔截就會徹底失敗。

3.十馬赫高空導彈攻擊目標一般都是從太空中垂直向下打擊,而且帶變軌和釋放誘餌的,目前的雷達和反導系統無法實現垂直頂空搜索目標、鎖定目標、攔截目標,可以說垂直頂空就是一片盲區,所以無法攔截。


明宇智遠


這個說法是不太確切的,只有速度的話,並不能保證“完全突防”,不然目前各主要國家也不會發展彈道導彈的機動變軌技術以及“水漂式”彈道了。

單一的速度10馬赫,並不是一個很突出的數字。對於一般的彈道導彈來說,中近程的就可以達到6-12馬赫,中遠程的可以達到18馬赫左右。

而目前的反導系統,無論是美國的薩D系統、標準3系統,俄羅斯的S-400/500系統,以色列的“箭3”系統,我國的紅旗19/26系統,都可以對非變軌的中近程的彈道導彈進行有效攔截——當然,攔截率是另外一個問題。其中,美國即將服役的標準3導彈的改進型,可以對最大射程3500-6000,最大速度18-20馬赫的中遠程彈道導彈進行攔截;現役的GBD陸基中段導彈防禦系統(使用GBI攔截彈,目前部署近40枚),甚至可以對最大速度24馬赫以上的洲際導彈進行攔截——當然,可靠性和攔截率更是一個問題。

GBI攔截彈的彈體本身就是以洲際導彈為基礎的

因此,目前正在發展的高超音速武器,並不只是速度大,而且許多能夠機動變軌,比如我們最新亮相的東風17高超音速導彈,其採用的應該就是“水漂式”彈道了。即使是常規的彈道導彈,目前比較先進的型號,也會採用機動變軌技術,以求更大的突防能力。

而實際上,先進的彈道導彈,甚至洲際導彈,為了保證突防能力,不僅會使用機動變軌技術,還會使用假目標、電子對抗等手段,可見,只是單一的速度,是不能滿足需求的,更談不上“突防全球所有的現役防空系統”。畢竟,目前現役的防空系統,是可以攔截洲際導彈的。

在未來,激光反導系統會逐漸服役(美國ABL空基激光反導系統早在2010年左右就進行了實際攔截測試),後續導彈在考慮突防時,還會增加應對激光攔截的考慮(增加反激光鍍膜等)。

總之,隨著反導能力的不斷增強,導彈突防技術也會不斷進化,這就是盾與矛的關係。


晨曦談兵


通過兩天的消化和腦補,各路大神大咖才慢慢反應過來,開始對東風17等高音速的東西進行反撲。可惜,連大老美都只能用射老“民兵”來壯膽,這本身就是防不住只能對攻的節奏。基本上的潛臺詞就是,兔子:我有東風17。老美:我有民兵!兔子:我有東風41。老美:我有民兵。兔子:我有巨浪二。老美:尼垢啦。。。。。😂


吳楚古邑一一菜根譚


導彈突防能力的反戰和反導系統的發展,就像是“矛”與“盾”之間的關係一樣。由於戰場上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任何反導系統都無法百分百攔截導彈,任何導彈也都存在被攔截的幾率,只是攔截成功率的大小不同而已。例如一些原始導彈的攔截成功率可能高達70%,而一些高性能導彈被攔截的幾率可能只有10%,這種攔截概率較低的導彈,就已經具備了突破全球所有的現役防空系統的能力。


飛行速度並不是影響導彈攔截率的唯一因素,導彈的變軌能力,導彈的分導能力也都會影響到導彈的攔截成功率。導彈突防速度達到10馬赫之後,反導系統攔截導彈的成功率會比較低。不過飛行速度達到10馬赫的導彈並非一定無法攔截,在中段反導技術出現之後,即使是飛行速度超過10馬赫的洲際導彈,也有攔截成功的試驗案例。當然如果導彈的飛行速度超過10馬赫,同時擁有較強的變軌能力和分導能力,那麼反導系統攔截的成功率將會大大降低。

在導彈不斷髮展進步的同時,反導系統的攔截能力也在不斷的提升,很多人只看到了導彈的進步,卻沒有看到反導系統的進步。現代反導系統攔截導彈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在導彈末端突防的時候,進行末端反導攔截。一種是在導彈中段飛行的時候,進行中段反導攔截。現代導彈按照射程的不同,可以分為近程導彈、中程導彈、遠程導彈、洲際導彈,射程越遠的導彈,飛行的速度越快,攔截的難度也越高。

以洲際導彈為例,洲際導彈的射程在8000千米以上,末端突防速度能夠超過20馬赫,中段飛行速度也不低於10馬赫。因為洲際導彈的速度快,末端變軌能力強,在以往的時候,洲際導彈號稱是“無法攔截”的導彈。然而在近幾年,很多反導系統都宣稱擁有攔截洲際導彈的能力,一些反導系統更是通過公開試驗的方式,證明了洲際導彈並非是“無法攔截”的導彈。



例如俄羅斯的S500防空系統,就號稱能夠攔截速度接近20馬赫的“隕石”。假如S500防空系統攔截“隕石”的宣傳屬實,那麼S500防空系統肯定也具備末端攔截洲際導彈的能力。在2017年5月美國曾經進行了一次陸基中段反導試驗,這次中段反導試驗中反導導彈攔截的對象就是一枚洲際導彈。因為洲際導彈的飛行速度普遍超過10馬赫,這次試驗的成功也說明飛行速度超過10馬赫的導彈並非是無法攔截,只是攔截的難度比較大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