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為什麼不能借鑑宋太主的酒釋兵權,而選擇殘忍屠殺功臣?

藍夢八環


明太祖朱元璋殺戮功臣的狠勁,堪比漢高祖劉邦。他為什麼沒像宋太祖那樣“杯酒釋兵權”,和平地解決問題,應該有兩個原因,一是他的出身和性格,二是他為了子孫才這麼幹的。

第一個原因是宋太祖趙匡胤是官宦人家出身,對過去諸侯割據、天下大亂的感悟頗深,也找到了合適的應對辦法。同時,趙匡胤是個開明的君主,所以他對功臣的處理是仁義的,既避免了流血,又讓功臣們樂得其所,安度晚年。

朱元璋是窮苦人家出身,當過和尚要過飯。這點他和劉邦很相似,他們兩位都是由貧民當上皇帝的。有句話是怎麼說的,真是窮怕了,歷盡千辛萬苦得來的,特別怕失去。為了保持自己的子孫能繼承皇權,劉邦和朱元璋是不擇手段的。劉邦先後殺了韓信、彭越、英布和盧綰 等功臣,不管他們造沒造反,還把英布做成肉醬,送給大臣們吃,把大臣們嚇得心驚肉跳。

不知朱元璋是否向劉邦學習了,他的手段比劉邦還殘忍。由胡惟庸一案,朱元璋誅殺了三萬多人,逼死了明朝第一功臣李善長。藍玉案中,朱元璋又殺了一萬多人,簡直為殺人而殺人。朱元璋還把被殺的官員剝皮,做成標本,在全國展覽,這也堪比劉邦了。腥風血雨過後,明朝的開國功臣所剩無幾,除了戰死的和早死的,只有沐英和湯和得以倖免。到朱元璋孫子朱允炆繼位,朱棣起兵造反時,竟然派不出像樣的大將,以致於讓朱棣攻下南京,篡位成功。

下面要說第二個原因就是朱元璋遭遇了“接班人危機”,他精心選定的太子朱標夭折了,無奈之下只能選擇孫子朱允炆接班。年輕的朱允炆能威震天下嗎,朱元璋沒有自信。實際早在太子朱標在世時,朱元璋就胡惟庸案大開殺戒,朱標勸他不要這樣做。朱元璋卻遞給朱標一根帶刺的木棍,問朱標拿著感覺如何,然後對朱標說我這是給你去刺,讓你握著權杖舒服些。

到確定朱允炆接班後,朱元璋年近七十了,他知道自己時日不多,就更加快了屠戮功臣的步伐。幾乎殺光了功勳名將後,他把自己的兒子們封為王,去鎮守邊疆,輔佐年輕的皇帝,他的第四個兒子燕王朱棣就是由此崛起的,成為諸王中的佼佼者。

朱元璋沒有想到,他的精心佈局很快就流產了。建文帝朱允炆害怕藩王做大威脅自己,急迫地削藩,朱棣藉機造反奪位,把明朝陷入戰亂和仇恨中。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朱元璋,從他對功臣大開殺戒開始。


瀾石記


在中國歷史上,明太祖朱元璋創造了兩個之最,一是出身最低的開國皇帝,二是屠殺功臣最多的皇帝。據統計朱元璋共殺了六個公爵,三十三家侯爵,被誅連的高達好幾萬人。最後幾乎所有的開國功臣都被屠殺殆盡,只有湯和、徐達等幾個得以善終。

雖說朱元璋是泥腿子,但能力和見識還是勿容質疑的。前面有宋太祖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為他嬴得了身後美名,朱元璋為什麼不效仿呢?這樣既能不屠殺功臣,又能收回他們手裡的兵權,還為自己留個好名聲,何樂而不為呢?其實不是朱元璋不想,而是他辦不到呀!

朱元璋和趙匡胤兩人的思想不同,所處的時局也不同,所以處理事情的方法也就不相同。

趙匡胤是通過“陳橋兵變”當了皇帝,然後再逼後周恭帝禪位。也就是說擁立趙匡胤的功臣們,不是農民起義的泥腿子,而都是後周的將領。他們無論是做後周的將領也好,還是做宋朝的將領也好,都有現成的國家政權,他們從軍就是為國家(或者也可以說是皇帝)效力,然後皇帝給他們名和利。所以當皇帝認為他們權力太大,拿高官厚祿換取他們手中權力的時候,他們是可以接受的,畢竟他們從軍所要得到的名和利都還在,若是真的因權力太大而遭到皇帝的清除,那才真是得不償失呢!


朱元璋所面對的情況則不同。朱元璋和他的那幫功臣元老們本就沒有君臣之分,甚至有好多和他還是異性兄弟。他們就是一群農民恰逢亂世,想到一起打天下,朱元璋就是他們的頭頭。打下來的天下他們也理所應當的認為應該共有。所以這些功臣們認為爵位、權力都是他們應該分得的,甚至有好多的人還侵佔農民的土地,貪汙軍隊和地方的銀子,他們認為天下是他們打下來的,這天下的土地和財富他們可以隨便去拿。在這種情況下,朱元璋想要兵不血刃的拿掉他們的兵權,顯然不可能。所以朱元璋就只能誅殺那些他認為可能威脅到他統治的功臣們。


朱元璋和趙匡胤的思想也是不一樣的。趙匡胤拿掉了功臣們的兵權後,會提拔另一批年輕的、更容易控制的將領。可朱元璋把這些功臣殺掉以後,把他們的兵權和爵位都給了自己的兒孫們。說到這裡就不得不說一下朱元璋的這個人太疼愛自己的子孫了,他把自己的兒子們全都封到各地,做有實權的藩王。他想的是太子做皇帝,其他兒子做藩王保衛邊疆,天下便盡在他老朱家的掌控之中。所以借胡惟庸案,朱元璋殺了李善長等大量的功臣,但還是留下了不少人的,這些人都是太子朱標的親信,可以作為太子登基以後的肱骨之臣。可是天有不測風雲,1392年,太子朱標去世,朱元璋廢盡心力培養的繼承人沒有了。傷心無比的朱元璋立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此時的朱允炆還不到二十歲,本來太子手低下的強大的武將班子這時候就顯得十分扎眼了。朱允炆太年輕,這些人他壓不住,所以1393年,朱元璋藉由藍玉案把剩下的那些功臣們也基本上殺乾淨了。


朱元璋為皇太孫掃除了一切障礙,想讓他平平穩穩的做皇帝。但他沒想到朱允炆剛登帝位,他的四子朱棣就蠢蠢欲動,發動靖難之役。而他把有能力的武將都殺光了,至使朱允炆無將可用,生生被朱棣趕下了臺。朱元璋所幻想的他的後代中嫡系當皇帝,支系做藩王守邊疆的政治格局,也很快被打破了,這也是朱元璋最大的敗筆!


孔六十三


宋太祖是篡奪了人家的江山,屬於半路皇帝,身邊的親信武將就那麼幾個。而朱元璋是從無到有,一步步闖出來的,打下的地盤比趙宋的江山大了好幾倍。跟隨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宿將就有二十萬左右,而且個個都不是省油的燈,拉幫結派的小集團就有上百個。這些人在老朱在的時候還能鎮的住,老朱一掛,就難說了。


靜夜思160519196


朱元璋不能杯酒釋兵權,而是屠殺功臣株連甚廣。
是因為下面三個原因
一、朱標死亡立皇孫,主少國疑下死手

二、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明殺胡惟庸,趁機廢掉丞相制度
三、偏激殘忍很變態


下面一一分析一下:

一、太子死亡立皇孫,主少國疑下死手

朱元璋本來就是一個偏激殘忍的人,用當年明月總結的那句話,要麼不做,要麼做絕。換句話就是,要麼不殺,要麼殺絕。

1392年,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標去陝西視察工作回來,受了風寒,病死了。朱元璋白頭人送黑頭人,痛徹心扉。

無奈中,立十幾歲的朱允炆為皇太孫,將來繼承皇位。

但是皇太孫年幼,而且性格和太子朱標類似,溫文爾雅。年邁的朱元璋就想到,如果我死了,那些活著的驕兵悍將會不會造反呢?

於是,朱標死去的第二年,也就是1393年,有人告發藍玉謀反,朱元璋趁機大搞株連,藉機會殺掉了一兩萬人。其中,冤死者比該死的要多的多。
朱元璋本來就變態,這次就更加變態了。

二、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明殺胡惟庸,趁機廢掉丞相制度

1380年,朱元璋以謀反罪滅丞相胡惟庸九族,同時殺掉御史大夫陳寧、中丞塗節等數人。除掉胡惟庸後,朱元璋廢除了丞相制度,設大學生供皇帝做為顧問。朱元璋借胡惟庸案,結束了中國的丞相制度,加強了專制皇權。

胡惟庸是否謀反,現在中國史學界依然沒有定論,雖然胡惟庸獨斷專行,經常不請示皇帝,而且貪汙腐化,結黨營私,但是是否謀反一直存疑。


朱元璋借胡惟庸的人頭,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藉此徹底廢除了丞相制度。

1390年,朱元璋又以胡惟庸同黨的罪名,處死韓國公李善長、列侯陸仲亨、已故的滕國公顧時的子孫等開國功臣。後又以胡惟庸通倭、通元(北元),究其黨羽,前後共誅殺3萬餘人,時稱"胡獄"。

朱元璋這個殺人狂,這次的牽連,完全是一次歇斯底里的大屠殺。


三、偏激殘忍很變態,“剝皮揎草”無人性

朱元璋出身極為貧苦,從小從血淚中成長起來的,缺乏正常的同情心、同理心,基本沒有人性。


朱元璋從小深受貪官汙吏的殘害,對貪官汙吏有刻骨的仇恨,建立大明後,嚴懲貪官汙吏。不過手段過分殘忍了,比如“剝皮揎草”、挑筋、斷指、斷手、削膝蓋等酷刑。“剝皮揎草”刑法,就是把那些貪官拉到每個府、州、縣都設有的“皮場廟”剝皮,然後在皮囊內填充稻草和石灰,將其放在處死貪官後任的公堂桌座旁邊,以警示繼任之官員不要重蹈覆轍,否則,這個“臭皮囊”就是他的下場。


朱元璋在明初四大案中,搞出了無數的冤假錯案,其中很多都是笑話。比如藍玉被告發謀反,明太祖朱元璋任命皇太孫朱允炆和吏部尚書詹徽審問藍玉,吏部尚書詹徽一拍驚堂木,"藍玉,招出你的同黨"。

藍玉大呼:“你就是我的同黨!”

話音剛落,皇太孫朱允炆大喊:‘來呀,拿下詹徽。"

武士們便把詹徽拿下,其他官員目瞪口呆,無人敢再審藍玉。

三天後,朱元璋將藍玉剝皮處死。

詹徽也被殺,藍玉一案,案犯互相攀扯,無辜死亡者上萬人。胡惟庸案和藍玉案,前後被殺者四萬人之多。

詹徽之死,完全是藍玉的誣告和攀咬,誰敢審我,我就拉誰下水。

朱允炆連這個都看不出來,所以是個糊塗蛋,智商有問題,後來皇位被四叔朱棣搶走,也是活該。
朱元璋可是一點不糊塗,他藉著胡惟庸藍玉的案子,把開國元勳和他們的子孫部下的勢力一掃而光,充分暴露了朱元璋的獸性,顯示了朱元璋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毫無人性的真相。



以上,是我總結的,請大家批評指正。

這是我在悟空問答的第138篇,如果您喜歡,請加關注,查看我前面的137篇。


陳健4396


朱元璋的情況和趙匡胤不一樣,趙匡胤當皇帝的時候三十多歲,和他一起謀劃黃袍加身的人大部分都是活不過他的人。

他沒有必要殺害這些人,可以說只要他活著,這些人都是他可以掌控的了的。實在不行,若是不聽話的話,趙匡胤一樣可以殺他們。

畢竟趙匡胤還年輕,現在不殺他們,不代表以後不殺他們。

但是,趙匡胤在49歲的時候,還是離奇的死亡了。

這是他沒有想到的,若是他不死的話,在他晚年的時候,要不要殺功臣,給自己的兒子掃清障礙,也是說不定的。

也正是如此,趙匡胤得了一個沒有殺功臣的美名。

那麼,朱元璋為何不能想趙匡胤一樣,而是選擇大肆的屠殺開國功臣呢?

原因就是他的兒子,也就是太子朱標死了。

若是朱標不死的話,相信朱元璋也不會殺功臣的。畢竟朱標得到了老爹的真傳,他處理政事,掌管整個國家還是沒有問題的。

關鍵是當時的所有文武大臣,他們都是擁護朱標的。

但是,偏偏朱標死了。而且還是死在了朱元璋的前面,這下朱元璋就開始慌了。

再加上朱元璋沒有想把自己的皇位傳給其它兒子,而是讓自己的孫子繼位。

要知道自己的孫子繼位,他也就是一個十多歲,很有可能不到二十歲的孩子。這樣的孩子,他的政治經驗肯定是有限的。

再說了那些開國功臣,都不是省油的燈,他們都是踩著敵人的屍體活過來的。一個小皇帝上位了,沒有打過任何仗,沒有立下任何軍功,他們對這個小皇帝服不服氣,還不一定的。

總有一些大臣,他們頭上是長有反骨的。若是他們不把小皇帝放在眼裡,那時候老朱已經死了,他也不能為自己的孫子做什麼了。

在這種情況下,朱元璋只能把那些看著長得不像好人的,尤其是功勞比較大的人,給殺了呀。

這樣就沒有人敢對小皇帝下手了。但是,朱元璋想了所有可能造反的臣子,他唯一就是沒有堤防自己的兒子。

最終還是他的兒子,把他的孫子給打敗,然後篡奪了皇位,當了皇帝。

這就是為何朱元璋要殺功臣的原因,恰恰也正是他活著的時候,殺了太多的功臣,導致了最終朱棣篡位的成功。

畢竟朱元璋的孫子,朱允炆身邊沒有什麼能臣武將了。


史學達人


兔死狗要不要烹,從來都是開國之君所面臨的最大問題。烹,則開國功臣有可能揭竿而起;不烹,則對皇位之穩固,有著巨大的威脅。

在這個問題上,宋太祖選擇了不烹,而明太祖則選擇了烹。

宋太祖趙匡胤雖然沒有“烹”開國功臣,那些對皇位有著明顯威脅的功臣,依然要想辦法解決。於是,趙匡胤選擇了另一條消除隱患的方法——杯酒釋兵權,也就是花錢將開國功臣的兵權買走。

這個錢怎麼花呢?且看趙匡胤是怎麼“勸”功臣的:

“人生苦短,白駒過隙。眾愛卿不如多積金寶,廣置良田美宅,歌兒舞女以終天年。如此,君臣之間再無嫌猜,可以兩全。”

翻譯過來就是:人活一輩子,就那麼區區幾十年。有的人誤入歧途,正當享樂的壯年,反喪了卿卿性命;有的人,積累無數金銀,終日享樂,最後頤養天年。你們要是選擇後者,朕可以保你們縱享絲滑。

趙匡胤這番話,不啻於在說,你們快“想辦法享樂”吧,我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眾開國將領則是心領神會,紛紛為趙匡胤點贊。

在這裡,如果這些將領沒有領會皇帝的意思的話,就是站在了皇帝的對立面,其後果必然是“兔死狗烹”。

為了讓眾將徹底放心去做,趙匡胤還特意做了個例子。

鎮守關南將李漢超強娶民女,按例當斬,可是這件案子捅到宋太祖那裡之後,又是怎麼處理的呢?

趙匡胤將民女的父親召至京城,問他:“你閨女能嫁給啥人呢?”其父答道:“和我一樣的平頭百姓吧。”趙匡胤又問他:“李漢超沒有到關南時,契丹又是怎麼對待你們的呢?”其父又答:“橫徵暴斂,暗無天日。”又問他:“現在呢?”答曰:“現在比以前好多了。”

問道這裡,趙匡胤捋了捋鬍子,責問道:

“漢超,朕之貴臣。汝女為之妾,難得不比農婦強?假如沒有李漢超,你閨女早就被契丹人搶走了!”

說完,不等其父辯訴,就將他趕走。

而強搶民女的李漢超,趙匡胤非但沒有追究他任何責任,還把他叫來,先是一番安撫,勸他以後做事不要太張揚。最後賜他一大筆錢,算是“精神損失費”。

皇帝包庇縱容到這個地步,這些武將還不知道該怎麼做嗎?

那些原本對民秋毫無犯的武將,則受到了趙匡胤的冷遇,甚至責問。比如石守信、王全斌,原本都是仁將,作戰英勇,重義輕利。正是在“杯酒釋兵權”之後,他們才意識到自己危險的處境,若不“同流合汙”,必當受到皇帝猜忌。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很隨意地就將兵權攬入手中。可是,杯酒釋兵權也有弊端,武將不得倚重,就勢必重文。如此,宋朝雖然很富有,戰鬥力,卻始終都是“弱雞”的狀態,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南宋滅亡都沒有改觀。

趙匡胤的這種做法,在所有開國之君裡,絕無僅有。

朱元璋則不同,他對待功臣,採取了最激烈的措施——斬盡殺絕。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不同呢?

究其根本原因,朱元璋起點太低了。他非常清楚自己能當上皇帝,經歷了怎樣的奇蹟。朱元璋要確保萬無一失才行,否則,任何一個失誤,都可能導致成果付諸東流,甚至自己慘死街頭。

能保證萬無一失的方法,唯有將潛在的危險統統消除。

於是,那些跟著朱元璋打江山的人,除了極個別,其餘大部分都被整死。起點同樣低的劉邦,也是不得已選擇此法。

至於杯酒釋兵權,本身就是一件技術含量很高的事,搞不好很容易脫靶。會脫靶的事情,以老朱的性格,他會去搞嗎?


祗樹


這個跟趙匡胤和朱元璋的出生有關。趙匡胤是後周護聖都指揮使趙弘殷(宋宣祖)次子,母為杜氏(昭憲太后),從小條件優厚教育良好,視野開闊,思維綿密且手段大氣。朱元璋出生貧寒,家裡排行老八,小名朱蟲八,生活艱難困苦。在朱元璋的價值觀中更多的如何按去爭奪實物,手段慘烈,而不會去追求共贏。劉伯溫正是看到這點,便再三辭官想告老還鄉。




秋刀魚的心願


所謂“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明朝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就是這樣的人,他在統一天下做了皇帝之後,為了鞏固政權,大開殺戒,幾乎殺光跟他一起開疆闢土、出生入死的所有開國功臣,手段十分殘忍。朱元璋這種只能共患難,不能同富貴的行為為世人所詬病。

而宋朝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卻採用“杯酒釋兵權”的權利交易方式,他對開國功臣說“人生苦短,猶如白駒過隙,不如多累積一些金錢,買一些房產,傳給後代子孫,家中多置歌妓舞伶,日夜飲酒相歡以終天年,君臣之間沒有猜疑,上下相安。”開國功臣都磕頭謝恩,馬上稱病辭職,帶著豐厚的賞賜回老家去享福去了,從此君臣相安無事。

對待功臣的問題上,為什麼朱元璋不借鑑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我覺得有如下三個原因:

一、 繼承人年幼,害怕功臣謀權篡位:

朱元璋擔心他死後,太子沒有能力節制功臣,有被功臣篡位的危險。朱元璋開始立的太子朱標,雖然聰明異常但過於仁慈,朱元璋擔心他會被這些文臣武將所利用。朱元璋剛開始大開殺戒時,朱標不忍曾勸說:“陛下誅過濫,恐傷和氣”,朱元璋拿來一個荊條,告訴朱標:這根荊條就好比是我們朱家的江山,而我現在就是為你拔掉這根荊條上的銳刺!後來太子朱標暴亡,又立長孫朱允炆為太子。朱允炆年齡更小,更加重了這種恐懼感,於是朱元璋幾乎把開國功臣屠殺殆盡。可見,朱元璋的濫殺功臣,是在為大明王朝消除隱患,以確保他子孫後代皇位的安全。

而趙匡胤沒有這方面的擔心,因為他讓自己的弟弟晉王趙光義做自己的接班人。趙光義年富力強,任殿前都檢點,掌管中央禁軍,軍國大事也讓趙光義參與決策。趙光義是趙匡胤一手培養起來的,各方面能力很強,能掌管軍政大權,節制開國功臣。

二、 疑心甚重,容易濫殺功臣:

朱元璋出生地位的卑下,所處的環境惡劣,一生遭到了很多的精神打擊,都在他的心裡留下了太多的創傷。一旦做上皇帝,過大的反差使他有一種恍然若夢的感覺。他常常懷疑這至高無上的權力是否真實的存在,唯恐得而復失。自卑、恐懼、危機意識糾結在一起,迫使他在精神上形成了一種隨時被害妄想。通常一人犯罪,按一家一族進行屠殺。

趙匡胤出身軍人家庭,他心地清正,寬仁大度,虛懷若谷,好學不倦,勤政愛民,嚴於律己,不近聲色,崇尚節儉,以身作則。趙匡胤一生厚待功臣,很少殺功臣,並立誓保全柴氏子孫,不殺士大夫。趙匡胤的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的做法深得後世欣賞。

三、不能忍受功臣貪汙腐敗:

朱元璋自幼出身貧寒,對官員貪汙腐敗尤其憎惡,他對貪汙腐敗官員處以極其嚴厲的處罰。在朱元璋主政期間,大批違法貪官被處死,包括開國功臣朱亮祖,女婿、駙馬都尉歐陽倫,其中甚至因為郭桓案、空印案殺死數萬名官員。

朱元璋在鐵腕反腐的同時,他還鼓勵民間反腐,允許民告官,還鼓勵百姓越級告狀,甚至鼓勵普通百姓把貪官直接綁赴京城治罪。由於朱元璋的吏治嚴厲,在明初相當長一段時間,功臣和官員腐敗的情況得到有效遏制。當然,朱元璋殺貪官目的不光是為了反腐,更多的是政治鬥爭,殺掉那些可能危害皇權、破壞統治基礎的人,客觀上達到了加強明王朝的集權統治,鞏固政權的目的。

而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無異於給貪汙腐敗開了一張許可證。有一些功臣乘機囂張跋扈,巧取豪奪,幹盡惡事。例如鎮守關南的大將李漢超,強娶民女為妾,貸民錢不償。當受害人上京告御狀的時候,宋太祖也是極力庇護,巧言以辯,勸誡一番之後,還賞賜給李漢超三千兩白銀。你說這事荒唐不荒唐?

由於趙匡胤的縱容,必然會產生上行下效的效應,從而敗壞綱紀,藐視律法,動搖國之根本。在“杯酒釋兵權”這場政治交易中,縱容功臣貪圖享樂聲色犬馬的現象,以貪汙腐敗換兵權的交易,無異於是一種慢性毒藥,在不斷破壞國家制度,吞噬老百姓的利益,最終導致爆發了王小波和李順起義、宋江起義、方臘起義。雖然這些起義都被鎮壓下去了,但是打擊了宋王朝的統治階級,撼動了宋王朝的統治基礎,可謂自毀長城。

由此可見,對待功臣問題,杯酒釋兵權這個解決方法也有利有弊,並不是萬能解藥,還需要從法律上、制度上、思想上、社會發展上尋找解決辦法。不知大家怎麼看?歡迎交流,謝謝!








竹林先賢


明太祖朱元璋和宋太祖趙匡胤皆為一代英主。但在對於功臣有可能擁兵自重覬覦皇位方面,卻採取了兩種截然相反的手段。原因如下:

一、性格迥異。

朱元璋的性格暴戾,殘忍好殺。往往實行誅連,一下手殺個幾萬人,是家常便飯。比如說胡惟庸和藍玉案殺了四萬人,最離譜的是公元1376年發生的空印案,空印的方式雖違法,但是也是約定俗成提高效率的一種有效手段。朱元璋不管三七二十一,把全國各縣的一把手縣令,全一股腦的抓了起來共同問罪,這樣各縣的二把手都撿了個大便宜,被升官了。反觀宋太祖趙匡胤宅心仁厚,不忍心採取誅殺的手段,解決與自己出生入死打下江山的功臣圖謀皇位的問題。而是採取另一種和平、智慧而有效的手段,“杯酒釋兵權”,一舉解決了這個困擾歷朝歷代皇帝的大難題,然其性格過於仁厚,雖察覺趙匡義有不臣之心,但念在兄弟之情不忍下手,終被其所害。這事兒要是落在老朱身上,趙匡義就是有100個腦袋也不夠砍的。

二、文化程度不同。

朱元璋出生低微,早年當過和尚,討過飯,飯都吃不上,哪有錢去讀書,所以大字不認識幾個,雖然宋太祖杯酒釋兵權的故事發生在前朝。由於文化程度所限,所以朱元璋很可能無法從書中得知來借鑑,更沒有人敢告訴他。而宋太祖趙匡胤,能夠制定出崇文抑武的國策,自己想必也是一個飽讀詩書之人,在總結前朝皇帝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創新的發明了杯酒釋兵權這種最智慧的方法,有效的解決了功臣謀位的難題。

三、心有疑慮。

朱元璋害怕這些功臣,即使被解除了兵權,但能力還在,萬一被那些又有實力又心懷叵測的人所利用,對大明社稷就是一個威脅,比如說朱棣之流,總不能把自己非皇位繼承人的兒子全殺了吧,不如把功臣一殺了之以絕後患。而宋太祖趙匡胤雖然把功臣都放歸到地方,雖然這些人的能力都在,但是已沒有了用武之地,宋朝的軍權已收歸中央,藩王已經不能像明朝那樣擁有自己的武裝,功臣們要想自己白手起家招兵買馬,圖謀帝位,那是太難了,不如享有現有的富貴頤養天年,基於此,趙匡胤一點兒都不擔心他們有不臣之心。

所以說人比人得死,貨比貨得扔。二位開國皇帝由於各個方面的差異,所作所為各不相同也就不足為奇了。


輕吟古風


現代心理學認為人成年以後的行為特點可以從他們的童年經歷找到原因。我覺得也可以解釋下趙匡胤與朱元璋的不同。趙匡胤出身于軍官家庭,童年過的是普通人的生活,不愁吃喝,父母慈愛,兄弟和睦,小趙眼裡看到的是溫馨溫暖的有人味味的世界。

而朱元璋生於元末亂世,吃不飽穿不暖受人欺壓,甚至親人餓死無處埋葬。他的眼裡是個妖魔鬼怪的吃人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