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縉被朱元璋視如親子,為何被朱棣埋到雪地裡活活凍死了?

秉燭讀春秋


朱元璋曾對解縉說過:“與爾義則君臣,恩猶父子,當知無不言。”朱棣也曾這樣跨過解縉:“天下不可一日無我,我則不可一日無解縉”。可見解縉在父子兩位皇帝心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那麼解縉怎麼會先是被朱元璋下令回家反省十年,後又被朱棣關入大牢五年,最終埋在雪地活活凍死呢。

解縉此人,少年得志,聰穎絕倫,有神童之稱,號稱七歲寫文章,十歲作詩十二歲讀遍《四書》、《五經》,通曉義理。十八歲參加鄉試就考中省狀元,第二年和兄長解綸、妹夫黃金華同等進士第。

朱元璋初次見解縉,就非常欣賞,命其常伴左右,甚至講出:“與爾義則君臣,恩猶父子,當知無不言”的話。

然而,估計智商高的人,情商大概都是黑洞吧。解縉也一樣,朱元璋說了句知無不言,解縉竟然非常認真的當回事了,第二天就給皇帝呈上了萬言書,主張應當簡明律法,並賞褒善政,朱元璋讀了後,稱讚解縉想法獨到,才華橫溢。好吧朱元璋這一誇,解縉更有勁了,沒兩天又給皇帝呈上了《太平十策》。直言朱元璋執政的不到和錯誤之處。

不光如此,低情商的解縉完全不懂為官之道,在朝堂上處處樹敵,指責兵部僚屬翫忽職守,引來尚書沈潛不滿,由替王國用上書為李善長辯冤。解縉指責大臣,質疑皇帝,終於惹得朱元璋不高興,直接下旨說解縉缺乏涵養,讓他回老家再讀書十年,修身養性去了。

回鄉後的解縉照舊讀書編著,完全沒意識到朱元璋的用意,才學更加深厚,而為官之道卻絲毫不見長進。

永樂元年,朱棣搶了建文帝的皇位,解縉適時歸順朱棣,被封為翰林侍讀。逐漸深得朱棣信任,奉命總裁《太祖實錄》和《永樂大典》。

有一次朱棣召見解縉騙他說:“昨夜朕的一個愛妃生了一個孩子,這是大喜事,解愛卿可以作詩一首來慶賀!”解縉聽了立馬說出一句:“君王昨夜降金龍”,朱棣聽了馬上說:“生的是個公主”,解縉立馬答道:“化作嫦娥下九重。”朱棣接著又說:“生下後發現是個死胎!” 解縉立馬說了第三句詩:“料是世間留不住。”朱棣聽了笑著說:“已經把胎兒扔進水裡面了!”解縉馬上讀出了最後一句詩:“翻身跳入水晶宮”朱棣見解縉才思敏捷,可以隨機應變,而且用語妥當精準,不由得龍顏大悅,哈哈大笑說:“解愛卿真是才思敏捷,不愧是我大明第一才子!”朱棣對解縉的喜愛一點都不比朱元璋差,甚至曾說過:“天下不可一日無我,我則不可一日無解縉”。

然而千不該萬不該,解縉捲入太子爭奪的鬥爭中。

永樂三年,朱棣招解縉入宮,詢問他關於太子人選的事情,當時明成祖的意思是想立次子朱高煦為太子,但解縉仍直言:“為長,古來如此。皇太子仁孝,天下歸附,若棄之立次,必興爭端。先例一開,怕難有寧日,歷代事可為前車之鑑”。朱棣聽了後不是很高興,但解縉仍在堅持,還說:“好聖孫”。最終朱棣同意立朱高熾為太子。從此漢王朱高煦就非常恨解縉。

永樂八年,解縉入京奏事,正好朱棣正在北征,只好先去見監國太子朱高熾,而這恰好被漢王知道,就在朱棣那告瞭解縉一狀,說他:“伺上出,私現太子,徑歸,無人臣禮”。朱棣非常生氣,就以此為罪名,將解縉抓入大牢。

五年後,在錦衣衛都指揮使紀綱的殘害下,埋在雪地了活活凍死。當然,有人說這是朱棣親自授意的。可悲可談,號稱大明三大才子的解縉落得如此悽慘的下場,

綜上所述,解縉深受朱元璋、朱棣兩位皇帝的寵愛,得益於解縉才高八斗,本身技術過硬,然而愛之深恨之切,解縉不會來事,四處樹敵,干涉皇室家室,終究為自己招來橫禍。


大侃聊歷史


解縉之所以被害,主要是因為不懂得“明哲保身”,說話太直,什麼事都參與,什麼人都評論,最後連得罪過誰都不清楚。這也許就是聰明人的“偏執”,總認為可以“有理走遍天下”,卻不明白有些時候本來就是沒有道理可講的。

解縉是個“神童”,朱元璋在位時期考中進士,被收為中書庶吉士,曾給朱元璋上過“萬言書”,得到朱元璋的讚賞。朱元璋將解縉改任御史,解縉卻為前宰相李善長鳴冤,李善長是朱元璋授意誅殺的,朱元璋對此很不高興。在召見近臣之父時,朱元璋對解縉的父親謝開說,“你兒子大器晚成,你先把他領回去,讓他再讀10年書,到那時候大用他也不晚。”

8年後,朱元璋去世,解縉入京向朱元璋遺體哀悼。被人彈劾“老母未葬,老父年邁,不得遠行”,於是解縉被貶為河州衛吏。之後解縉向建文帝近臣董倫求助,董倫推薦瞭解縉,解縉被任為翰林待詔。

朱棣上位後,解縉被升為待讀,在文淵閣當值,參與機要大事。

朱棣在太子問題上犯難,朱棣就向解縉詢問,解縉回答了三個字“好聖孫”,朱棣眉頭大展,一大難題解決。但也因為此事得罪了漢王朱高煦,朱高煦因為解縉錯失太子之位,就處處找解縉麻煩。朱高煦因為深受朱棣喜愛,一切用度都超過一般皇子,解縉進言,被朱棣不喜。

後來皇宮密語被洩露,朱高煦就誣陷是解縉所為,第二年,解縉就被以“廷試判卷不公”為由,貶到廣西。

4年後,解縉回京述職,恰好朱棣不在京城,解縉就去拜見了太子。這下被朱高煦拿住了把柄,彈劾解縉“私拜太子,沒有人臣之禮”。朱棣大怒,私自拜見太子是有“作亂”嫌疑的,於是將解縉打入昭獄。

5年後,朱棣翻看昭獄囚徒名單,看到解縉的名字,就說了一句,“解縉還在啊?”錦衣衛首領紀綱心領神會,將解縉灌醉,埋在雪中。解縉就被活活凍死,死時47歲。解縉死後,被抄家,妻兒宗族被流放遼東。

解縉是有才華,但他不合群,總是一副清高的樣子。解縉才智很高,什麼事都能對答如流,就如“選嫡”這件事,一般人是不會回答的,就是心中有人選也不會說,因為得罪一個皇室中人終究是個大麻煩。但解縉就敢回答,他覺得是做了正確的選擇,但也得罪了朱高煦。

解縉還過度評論皇上家事,雖然皇家的事就是國事,但誰也不願意被人評論自己的家人,這就是解縉不被朱棣喜歡的一個原因。

解縉還喜歡評論別人,無所顧忌,雖然他說的都對,但也無形中得罪了不少人,這就是解縉遭難,沒人伸手的原因。

解縉最後還是太天真,以為“身正不怕影子斜”,他覺得他沒做什麼不軌的事,只是向太子表達一下謝意而已。但“私回太子”,已經犯了朱棣的大忌,所以解縉不得不死了。


老蟲


世人皆知解縉為大才子,文采出眾,他的詩詞、著作廣泛流傳,他親自主持編撰了《永樂大典》。在無數的影視劇中,他被塑造成一個風流不羈的才子。可是世人不知道的是,此人最後的結局居然是被凍死。

永樂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415年,解縉被錦衣衛都指揮使灌醉後拖到雪地中,活活凍死。這位曾經得到過朱棣器重,被朱元璋當作親生兒子的才子,到底經歷了什麼?最後居然會落得如此下場。說起來了,都是知識分子的臭脾氣害了他,讓他雙眼被矇蔽,看不清世道險惡。

解縉此人是天生的才子,據說他在襁褓之時就會認字,這一點我倒是有些懷疑。但是他五歲時就能背誦經典詩文,七歲時就能寫文章,十一歲把四書五經通讀了個遍卻是不爭的事實。那麼接下來他要幹什麼呢?

按當時知識分子的套路,當然是考科舉。以解縉的才華,科舉考試簡直不在話下,從鄉試到殿試,從解元到進士,一路考到了朱元璋的皇宮裡。朱元璋看到解縉如此有才華,曾經對他說,我們名為君臣,實同父子,所有你有什麼建議,大膽向我提出來。

如果是在官場上混久了的人,一聽到皇上說這句話,就知道皇上實際上是在敷衍你,你千萬不能當真,但是不知道解縉是真的不明白,還是假裝糊塗。他在以後的日子裡,還真的不斷向朱元璋提各種建議,真的做到了知無不言。

他曾經直言犯諫,彈劾過兵部要員,質問過當朝御史,甚至給李善長說過好話。這些都讓朱元璋極為難堪,如果解縉是一名武將,那他早死多時了。但是面對這樣一個知識分子,朱元璋保持了極大的耐心,直到朱元璋去世,他也沒有難為解縉。

在接下來的朱棣朝,解縉算是過得比較開心的,朱棣比較開明,不斷的提拔解縉,最終讓他主修《永樂大典》。可是這個解縉真的不會做官,他不會去揣摩皇上的心意,而總是按照自己的理解來向皇上提意見,沒有哪個領導會一直喜歡這樣的員工的,哪怕他真的才華滿腹。真正讓解縉走上斷頭臺的是他介入了皇家的立太子事宜。

朱棣對於到底是選長子朱高熾還是次子朱高煦為太子而傷腦筋,於是問計於解縉。聰明的人就應該閉口不言,這是皇家事,選誰不選誰不是臣子說了算的,可能皇帝心裡早有譜了,只是試探臣下。

結果解縉真的上套了,他選的是朱高熾,卻得罪了朱高煦,朱高煦於是找了個理由私下把解縉關進了詔獄。明朝時詔獄就是魔窟,進去了就不可能活著出來,解縉也是一樣。再加上他平時的大嘴巴,盡說些朱棣不愛聽的話,導致朱棣漸漸對他失去了興趣。

永樂十三年,解縉被凍死,結束了自己四十七歲的一生。作為知識分子,他確實不適合活在明朝,一等功候尚且難以自保,何況一個讀書人。他更大的問題在於對官場一無所知,以為官場如同朋友圈,隨便發發牢騷,結果就丟了性命。


小小嬴政


解縉被朱元璋視如親子,為何被朱棣埋到雪地裡活活凍死了?

這個怎麼說呢,其實他死的很冤。朱棣只是被氣到了,然後呢,錦衣衛都指揮僉事紀綱受到和他有仇的朱高煦的指使,立馬就把他埋雪地凍死了。這其實和解縉本人也有關係。

解縉很厲害,從小就有神童之說,而且背過的書基本不忘。但是也和其他有才情的人一樣,做事根本不管官場的規矩,或者說不屑於那些,然後屢屢得罪人。但是,沒辦法,朱元璋是真的喜歡他,所以,基本沒事。但是朱元璋也覺得這樣不行,就把他送回家修身養性了。

朱元璋死後,解縉進京弔喪,然後碰到了他前期得罪的人了。然後被誣告,不過這次碰到的是和朱元璋差了好幾條街的朱允炆,然後就被貶了。後來,朱允炆又因為所信任的人替解縉說好話,才被召回京,過了一段時間還當上了內閣首輔。

朱棣時期,其也是得到重用的,很多建議也被採納,而且呢,還主編《永樂大典》。可是呢,這個時候他千不該萬不該,在得罪其他人的同時,捲進了太子之位的爭奪。這個時候,又因為直言,慢慢的朱棣不喜歡了。之後因為朱高煦誣陷,被貶了,路上還是直言上書,再一次惹怒了朱棣,然後就被投入錦衣衛的大牢了。

這次真不走運了。在牢裡關了5年,估計朱棣的用意和朱元璋一樣,因為解縉太聰明瞭,如果能安分守己的為自己所用,那將是一大助力。但這次運氣不好,捲入皇儲之爭,得罪了朱棣最喜歡的朱高煦,然後就被朱高煦買通的紀綱趁機殺死了。這個也是朱高煦防止朱棣再次啟用他,從而成為自己爭奪皇位的一大阻力。

以上就是個人看法,如有不妥,歡迎指正。


許願的泥菩


歷史上,深受皇帝器重,最終落得悲慘結局的人物實在太多,與其中的許多人相比,解縉的結局算不上最差的。我認為,從解縉的性格和處事風格來看,他有這樣的結局,其實並不意外。

先說一下解縉的經歷。

解縉是江西吉水人,才華橫溢,洪武二十一年考中進士,擔任中書庶吉士,經常接觸朱元璋,朱元璋很欣賞他的才華。幾年後,李善長案起,解縉替案中一些人鳴不平,朱元璋就給瞭解縉的父親一大筆錢,讓他把兒子領回去,回家再學習十年,到時候也許能有大用。

八年以後,朱元璋駕崩,此時解縉的母親剛去世,父親也九十多了,他趕往南京祭拜孝陵,同時也希望能再次為朝廷效力。結果被指控違背朱元璋聖旨,不忠不孝,打發到大西北的河州衛當了一個小官。在一位禮部官員的幫助下,建文帝把他召回來,做了翰林待詔。

永樂年間,解縉升為翰林侍讀,入直文淵閣,幫助朱棣處理機要事務,相當於秘書,擔任《太祖實錄》的總編。以後升為右春坊大學士,地位接近六部尚書。

永樂五年,解縉因為在科舉考試中讀卷不公,被貶到交阯的化州,督運糧餉。永樂八年,解縉進京辦事,正趕上朱棣御駕親征,在漠北打仗,解縉拜見了留守的皇太子,也沒有等朱棣回來,就起程返回。結果被批評沒有人臣之禮,被抓回來投入錦衣衛大獄。

永樂十三年,錦衣衛的紀綱把獄中的囚犯名錄呈給朱棣,解縉名列其中,朱棣簡單問了一句:“(解)縉猶在耶?”

這是朱棣特有的一種表達方式,說明他想除掉解縉。當初他對待朱元璋的養子平安也是這樣。紀綱明白了朱棣的意思,到獄中把解縉灌醉,埋入雪堆之中凍死。

此時解縉四十七歲,被抄沒家財,妻子和宗親被流放遼東。

那麼,年少有為、才華橫溢的解縉為何落得如此下場呢?我認為主要有這樣幾點:

第一,解縉最大的錯誤是不知深淺,介入皇帝的家事。

朱棣選立皇太子時,在朱高熾和漢王朱高煦之間猶豫不決。朱棣曾經秘密詢問解縉的意見,解縉支持皇長子朱高熾,認為他仁孝,深孚眾望,然後他又加了一句:“好聖孫。”

解縉誇讚的是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這讓朱棣下定決心選立朱高熾。解縉因此而大大得罪了漢王朱高煦,後來朱高煦一直搞小動作,陷害皇太子和解縉。

如果朱高熾足夠出色,解縉的下場還不至於那麼慘,偏偏朱高熾一直讓朱棣看不順眼,不滿意這個皇太子,越不滿意,越恨當初支持朱高熾的解縉。

另一方面,朱棣偏愛朱高煦,平時的一些禮遇超過了親王應有的規格,解縉提醒朱棣這樣會讓朱高煦生出妄想,加深他與皇太子之間的矛盾。道理是這個道理,但在朱棣看來,解縉是在離間他們父子兄弟,因此大怒。

而且,朱高熾自己地位不穩,關鍵時刻根本不敢替解縉說一句好話,擔心連累自己,所以解縉倒黴是必然的。

第二,解縉有才華,但缺少政治智慧。

解縉年少成名,早早到了皇帝身邊做事,但在政治上很不成熟。朱元璋時代,他就因事得罪了兵部尚書,朱元璋讓他改做了御史,他又和都御史袁泰鬧矛盾,還替李善長一案的相關人物辯白。

洪武年間大案頻出,形勢相當兇險,不論是文臣、武將,稍有不慎就會掉腦袋。朱元璋讓解縉回家再讀十年書,如此委婉地對待解縉,相當不容易。

如果解縉一直留在朝中,他能不能活過朱元璋都是未知數。另外,他曾明確質疑明朝的分封制度,認為如果藩王勢重,必生禍端。幸虧建文帝時代沒有重用他,否則他大概也和黃子澄、齊泰等人一樣的下場。

第三,解縉的另一個問題就是有話直說,喜歡評點人物的長短,過於直率。

解縉和另外六人入直文淵閣,朱棣鼓勵他們直諫、敢言,解縉當真了。當朱棣派兵出征安南時,解縉明確反對,讓朱棣很不爽。

朝中哪位大臣有優點,解縉都會大力舉薦,如果誰有缺點,他也毫不留情。偏偏他又在皇帝身邊做事,不知道哪句話就會葬送一個人的前程,所以大臣們特別提防他。有意無意之間,他得罪了很多人。

綜上所述,解縉出事應該是遲早的事。


於左


解縉之死不在於別人,而在於自己。身在官場,卻不懂官場之道,最終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怎麼死的。



解縉雖然被朱元璋視若親子,深得朱棣器重,但其不曉得處理好君臣之間、同僚之間關係,最終導致自己的悲劇。

【一】不會處理君臣之間的關係。

在朱元璋時期,他深得朱元璋的喜歡和欣賞,朱元璋在私下對他說,在面上彼此是君臣關係,在私下裡彼此就如同父子之間的關係。在得到朱元璋的肯定後,他開始發揮出他直諫的本能,一股腦提出了N多的意見和建議,因為朱元璋愛惜的才能,為了保護他,朱元璋召解縉父親進京,將解縉帶回家,閉門著述。



在朱棣時期,朱棣也十分欣賞解縉才能,而且還委任他為永樂大典的總編纂,解縉與其他六人進入文淵閣,為朱棣服務。而在這個過程中,他依舊保持自己的直諫性格,尤其在立太子的問題上,與朱棣產生巨大的分歧,使其與朱棣之間產生間隙。

【二】不會處理與同僚之間的關係。

因為解縉的脾氣秉性,只要看到有悖於長理,或者不合適、不好的現象的時候,他都會直言納諫,不是給皇帝上奏章,就是直接給予指出,使得很多大臣沒有面子,導致很多同僚對其意見非常大,紛紛在皇帝面前說他的壞話。在這樣的工作環境中,可以想象到解縉所遭遇的困難。



正是因為解縉不善於處理以上的兩大關係,才導致了他最終被殺。

這還要回到他與朱棣之間關於立太子的事情上,本來朱棣的意思是想立次子朱高煦為太子,而解縉堅決不同意,要求立嫡長子朱高熾為太子,這次討論可以說不歡而散,而這件事情不僅使其與朱棣產生了間隙,更惹得朱高煦對解縉的憎恨。後朱棣並不喜歡太子,而展露出對次子的熱愛,解縉再一次勸諫,這次徹底激怒了朱棣和朱高煦。



於是,朱高煦誣陷解縉將朝廷機密傳達延外,又誣陷他閱卷不公。永樂八年解縉進京奏事,正趕上朱棣北伐未歸,於是解縉就拜見了太子朱高熾,於是朱高煦乘機進誨言:伺上出,私現太子,徑歸,無人臣禮!朱棣為此大怒,以“無人臣禮”罪下詔獄。就在發配的路上,解縉看到民間旱災嚴重,不顧自己當前的現狀,仍然繼續上奏章,這徹底激怒了朱棣,下令將其入獄。

永樂十三年,錦衣衛都指揮檢事紀綱上囚籍,朱棣見解縉名字問:縉猶在耶?紀綱會意,用酒將解縉灌醉,而後拖到積雪中埋起來,最終解縉被凍死,時年四十七歲。



解縉是明朝大才子,主持編撰《永樂大典》讓他名垂千古,也可以看出朱棣對他的信任。


但解縉之死,也是因為他的才華,這有點矛盾,悅史君給大家做一下解答。

解縉從小就很聰明,人稱神童,高中進士後被朱元璋任命為翰林學士。

朱元璋對他很器重,說是恩若父子,解縉也就開始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


但解縉實在鋒芒畢露,彈劾很多高官,還為李善長說情,朱元璋最終讓他回了老家。

朱元璋駕崩後,解縉回京,但建文帝因小人矇蔽,沒有重用他,直到岌岌可危時,才在推薦下任用了他。

朱棣登基後,解縉再次得到重用,春風得意。


但解縉介入了皇儲之爭,引發朱棣不滿,不僅一貶再貶,還被抓入大牢,最終落得雪中去世的悲慘下場。

說到底,解縉的死是必然的,因為皇權無情,悅史君認為,這也是王朝政治的殘酷吧。


歷史這樣說


謝縉是明代著名的文學家,出生在江西吉安一個書香門第,小時候就非常聰明,記憶力也非常好,人們都稱他“神童”。二十歲就中了進士,深得明太祖朱元璋賞識。

謝縉也犯了很多文人都愛犯的毛病,恃才傲物,覺得自己很聰明,驕傲自滿,別人都比不上自己有文化有學問,所以有時言辭會欠妥,不懂為官之道,官場那一套一竅不通,得罪了別人吧,自己還沒感覺。

朱元璋讓他提建議,他就洋洋灑灑上書了近萬言,該說的不該說的,他都一股腦兒說了出來,朱元璋內心是很不滿的,但是又不好發作。後來因為韓國公李善長被殺,謝縉為其辯解,朱元璋趁機讓謝縉的父親把他領了回去,變相貶官回家了。

後來朱棣登位成為皇帝,想做點事為自己正名(帝位是從朱允文那裡搶來的),就召回謝縉主持編纂《永樂大典》。

這下謝縉又覺得春風得意馬蹄急,一日看盡長安花。覺得大明朝不能沒有他,還是離不開他,志得意滿,又開始驕傲了。

朱棣在立太子上拿不定主意,問謝縉什麼意見,謝縉說立長子朱高熾,孫子朱瞻基是聖孫,朱棣本來不喜歡長子的,但是非常喜歡這個皇孫,於是就立朱高熾做了太子。這下謝縉就得罪了另一個皇子朱高熙。

朱高熙自然是懷恨在心,逮到機會就把謝縉貶到廣西去了,謝縉非但沒有反省,還是積習難改,終於招來殺身之禍。

謝縉回京述職順便拜會了太子朱高熾,恰好朱棣沒在皇城,去打仗了。拜會了太子也就罷了,沒等朱棣回來,他又走了,這就犯了大忌。朱高熙抓住這個把柄,在皇帝朱棣面前參了一本,果然朱棣大怒,說謝縉勾結太子,圖謀不軌,就抓起來下了大獄。

又過了幾年,朱棣問,怎麼謝縉還沒死,還活著啊?身邊紀綱聽出了皇帝的意思,於是請謝縉喝酒,灌醉他之後,就埋在雪堆裡把謝縉活活凍死了。

可惜了一位大才子文學家,就這樣被處決了。




雲淡故風輕


與徐渭、楊慎一起被稱為明朝三大才子之一的解縉,其最大功績是主持編纂了《永樂大典》,但他之為世人樂道卻並非因為其曠世才華,而是因為他因才而生出的“傲”和因“傲”而導致的蹊蹺死亡。

解縉生於1369年,即明朝定國號洪武的第二年,此時明朝的皇帝是明太祖朱元璋。1388年,才華卓越的解縉中了進士,這一年他才19歲。

19歲中進士,解縉創造的這個記錄足以震動當時的明朝。對於這段歷史,明朝遺老錢謙益在清初編撰的《列朝詩集小傳》中這樣描述到:


“······年十九舉進士,倚待動輒數萬言,未嘗起稿,善為狂草,揮灑如雨風。才名炫赫,傾動海內。”

正是在這一年,年19的解縉官至翰林學士,這個職位最大的好處是可以常伴君側,同時,歷朝歷代的宰相也都從此中被選出。

此時,解縉的前途一眼看去唯“一片光明”可以形容。

可從來“伴君如伴虎”,真正伴君而能全自身的,唯有運氣和謹慎俱全者。可在“老虎”旁側的解縉卻不僅不謹慎還相當傲嬌、狂妄,他的傲嬌、狂妄在朱元璋說了一句話後開始迅速升級。朱元璋對天才解縉說的那句導致他狂妄升級的話大意是:

“我和你從道義上說是君臣,從恩情上說猶如父子,你應該知無不言。”

本就傲嬌、狂妄的解縉聽到這話後,立馬就像封印被解除一樣,瞬間便開始“解放自我”了。

最初解縉向朱元璋進言還稍微講究一點點分寸,可後來,他卻剎不住車了,一日,他竟對好殺戮的朱元璋道:

“天下皆謂陛下任喜怒為生殺,而不知臣下之乏忠良也!”

朱元璋聽完這話心裡自然是不悅多過其他了,這之後不久,解縉竟還跑到朱元璋這兒直言道:

“陛下分封二十幾個皇子的做法實在不妥。”

批評完後,解縉還對其“為何不妥”進行了補充說明,朱元璋臉上雖不動聲色可心裡早已如萬馬奔騰。

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將以胡惟庸黨追問,將李善長連同其妻女弟侄七十餘人一併處死。在群臣不言語的當口,解縉卻公然為慘遭滅門的韓國公李善長鳴冤。

當日,解縉的話出口後,朱元璋立馬就滿臉黑線了,群臣自是噤若寒蟬,可解縉卻完全沒有要住嘴的意思。

這之後不久,終於受不了解縉的朱元璋找來了解縉父親,對他說:

“你的兒子是大器晚成的命,現在不如歸去,多讀點書。”

見完其父後,朱元璋又在單獨召見解縉時道:

“你回去盡心於古人,十年以後再來大用,還不晚。”

這本是朱元璋為解縉敲響的一次警鐘,尋常人在聽到這樣的“鐘聲”時多半是會反思的,可他卻不以為然。

1398年,朱元璋過世,此時正是解縉離開大明朝廷的第八年,該年,他年29歲。這一年,壯志難籌的他再次抵京出仕為官,可不久後,他便被扣了一個“違反聖旨”的罪名被貶到了邊遠地區。

後來,解縉苦求董倫才得以重被召回京城出任翰林侍詔。

之後,燕王朱棣篡位後,解縉頗為“識時務”地為其起草了繼位詔書。

朱棣繼位後裳瞭解縉一個五品官服,他還賜解縉等人與尚書待遇相當的“金綺衣”。完成這一系列的動作之後,朱棣和他父親朱元璋一樣對解縉說了一句頗讓他中意的話,這話的大意是:

“我想做唐太宗那樣的明君,所以你解縉以後當做如魏徵一樣直言極諫的臣子,如此,天下大患才可得治。”

都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昔日朱棣父親在位時解縉聽到一句類似話後便開始橫衝直撞地“直言”,今時,他再聽到類似的話時,雖年歲已漸長可在做法上卻依舊不改往日風。

這以後,用“魏徵”上身來形容此後的解縉當一點不為過。以下,是解縉進過的言的“部分”:

吏部尚書“其資重厚,中無定見”、戶部尚書“有德有量,不遠小人”、兵部尚書“雖有才幹,不知顧義”……

噼裡啪啦幾下,朝中大臣包括六部尚書都被解縉評價了個遍,而且評價多是直指要害。如此,轉眼的功夫,朝中大臣便都被他得罪了個乾乾淨淨。

要是單就這些也就算了,可偏偏解縉還開始在朱棣面前評價起朱棣的三個兒子來了。朱棣繼位後一直未再生育子嗣,所以太子之位只能從這三個兒子中挑選。

朱棣自己最喜歡的是跟他一起南征北戰的二兒子朱高煦,原因很簡單:像他,並且跟他最親近。可解縉卻空有一肚子學問,全然看不出這裡頭的門道,只一心想支持長子朱高熾。

於是,在朱棣就太子之位問向解縉時,他想都沒想地道:

“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以孽奪宗,自古致亂。”

說完這句後,解縉還補充道:

朱高熾之子朱瞻基是“好聖孫”。

這樣一來,解縉得罪朱高煦自是必然了。可這解縉對自己所為全然不在意,他甚至還在之後就朱高煦之事批評朱元璋太過寵愛朱高煦,言其行為將“開啟爭端。”

影視劇中朱高煦

人在面對情感時往往不理性,身為帝王的朱棣也是如此,因為偏愛朱高煦他自然對解縉這些言論很是反感,日久後他甚至開始覺得解縉是在離間他們的骨柔情。

見父皇有意疏遠解縉,早就對解縉恨之入骨的朱高煦決定對他展開報復。於是,一紙汙衊解縉洩漏宮禁秘密的奏摺被送到了朱棣手裡,緊接著,揭發他上年廷試閱卷不公的奏摺也被送到了朱棣手中。

很快,勃然大怒的朱棣就將解縉貶為了廣西參議。

朱高煦辦妥這一切後,解縉曾得罪過的眾臣便一躍而起了,他們開始揹著他各種捅刀子,直捅得解縉被貶為交趾參議。

永樂八年,解縉終於回京述職了,可他回京時恰好朱棣率軍北征了,於是他只好向臨時監國的太子彙報工作。朱高煦抓住此事,將它小事整大說成了:解縉不顧人臣之禮私自覲見太子。

這頂帽子下去之後,解縉便被投到了監獄。

五年後,錦衣衛指揮使紀綱呈給皇帝呈上了一份在押囚犯名冊,這份名冊裡便有解縉,朱棣看了一眼後頗有些不耐煩地說了一句:解縉還在啊!

紀綱是個聰明人,平日極會察言觀色的他立馬懂了:該是為君王解憂的時候了。

說來,紀綱為君王解憂的方式也頗為奇特,他將解縉灌醉後埋在積雪中,讓他活活凍死了。紀綱之所以這樣做,自然是為了造成解縉意外而死的假象。

解縉死後,他妻子和其他親屬自然也沒落到好下場,他們全部被髮配到了邊遠的遼東。

中國古代思想家荀子曾在《荀子•仲尼篇》中論述過君臣之道,他說君臣相處通常有兩種情況,即:“達”和“窮”。

達,顧名思義,就是指君王對臣子比較親近信任時,此時的臣子最應注重的是恭敬、謹慎、拘守、慎比。

窮,就是指君王不喜歡、不信任臣子時,此時臣子最應該做的就是不生二心,不怨不怒。

無論是哪一種,最終的落腳點只有一個:就是謹慎。

以此看,解縉大約是用自己悲劇一生反面論證荀子“君臣達、窮論”正確性的人了。

謹慎二字,大抵也是如今部下與領導相處之道的道中道了。


記者李滿


解縉字大紳,出生於江西吉水,明代著名大臣、文學家,也曾被人列入明代三大才子之中,除此之外,他還擔任過明代首輔,深受明初二位帝王的寵愛。


解縉自幼聰慧過人,他寫出來的文章嚐嚐被人讚歎,有人甚至認為他是仙人下凡。他不但在詩詞和文章方面有著很深的造詣,他的書法水平更是值得讚揚。他精通小楷、行書和草書。他的草書更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但就是這樣一位明代大才子最後卻被埋入雪堆凍死,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解縉早年的仕途之路

解縉因為聰慧過人被人稱為"神童",他於洪武二十一年考中進士,很快,過人的智慧不但使他官至翰林學士,而且還得到了朱元璋的信任和器重,他趁機發表了自己對治理國家的一些獨特見解,還寫了一篇萬言書上奏朱元璋,他在書中指出要簡明律法,懲惡揚善,更要施展仁政,只有這樣才能夠得到百姓的愛戴和擁護,朱元璋讀後非常高興。


但是很快,解縉就遭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個挫折,由於他聰慧過人又敢於直諫,這使得朝中有許多人羨慕嫉妒恨,他們經常連起手來共同誣陷解縉。由於解縉早年曾指責兵部尚書翫忽職守,使得他對解縉有著極大的不滿,終於他抓住一次機會誣告解縉,解縉被朱元璋貶了官。

解縉終於迎來人生巔峰

雖然朱元璋將其貶了官,但是他還是非常器重他,他認為此時的解縉雖然有著很深的文化底蘊,但是缺乏一定的涵養,朱元璋給了他十年的時間來增加自身的涵養,十年的時間他校改《元史》,補寫《宋書》,完成了許多著作。


明成祖朱棣上位後,解縉贏來了自己的人生巔峰,他憑藉其獨特的觀點和過人的之後深受朱棣的喜愛,除此之外,他還接手了《太祖實錄》和《永樂大典》等一系列著名書籍的編輯,這使他的地位變得更加崇高了。

解縉的人生大起大落實在太快,令人惋惜

解縉為什麼慘死,可以這麼說 解縉是當時明朝政治鬥爭的犧牲品。這就要說到朱棣選太子的故事了。

朱棣的大兒子叫朱高熾,二兒子叫朱高煦,按道理來說,皇太子的位置是要留給朱高熾的,但是朱棣相對來說更喜歡朱高熙,他想將朱高熙立為太子,這一點遭到了解縉的反對,終於在他的據理力爭之下,朱棣同意將大兒子立為太子。但是這也為解縉後來的慘死埋下了鋪墊。


喜歡看明史的人們估計都知道後來的朱高煦發動了叛亂,雖然叛亂最終以失敗而告終,這也可以看出朱高煦是有著非常大的野心的,他不滿足與只做一名王爺,而解縉,這個阻攔他登上皇位的大臣勢必成了他的眼中釘,肉中刺,他非常怨恨解縉,再加上解縉嚐嚐直諫朱棣,也在朝中惹到了不少人,他們秘密的走到了一起,目的就是各種汙衊解縉。時間一場,朱棣就覺得解縉破壞了他們父子之間的感情,非常怨恨他,解縉再一次遭到了貶官處理。

隨後發生的一件事情使得朱棣更加火大,解縉進京面見聖上,有幾件事情想要啟奏,但是此事的朱棣還在與北元交戰沒有回來,解縉在情急之下面見了太子朱高煦,這一下立馬被人抓住了把柄,朝中對他有意見的人們分分指責他不忠於朱棣,解縉最終慘死於別人的口舌之中,最後被埋入雪堆凍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