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難之役時,如果馬皇后還活著,朱棣敢造反嗎?

象棋瘋子


你好,很高興可以回答你這個問題,我覺得如果馬皇后還活著,朱棣肯定不會造反。朱元璋打天下的過程馬皇后都參與了,那些開國功勳文臣武將(雖然大部分都被朱元璋殺了)都是認可馬皇后的,所以馬皇后的威望和影響力都還在,朱棣不是初出茅廬的小孩子,肯定要考慮這些的。

朱棣之所以會造反,我覺得有下面幾個原因:

1 朱棣自身實力足夠大。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給兒子們封王,其中,朱棣封燕王,駐守北平(今天的北京),從此之後朱棣就如魚得水。而且朱棣也確實能打仗,這點遺傳了他的老爹朱元璋,曾多次受命參與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率師北征,曾招降蒙古乃兒不花,並曾生擒北元大將索林帖木兒,加強了他在北方軍隊中的影響。可以這麼說,在朱元璋的兒子中,朱棣打仗是最厲害的。等到朱允炆繼位的時候,朱棣的實力在所有藩王中鶴立雞群。

2 朱允炆可用人才不多。和朱棣恰恰相反,朱元璋在位的時候,擔心朱允炆繼位後壓制不住跟著他打天下的開國元勳。所以,朱元璋就殺了一大批文臣武將,只要能威脅到皇位的,就一個字殺,最著名的就是‘藍玉案’,殺了一萬多人。結果就是,等朱允炆繼位的時候,能輔佐他的人不多,人才嚴重缺乏。所以,朱棣才能一路南下,打敗了朱允炆的部隊。

3 朱允炆急著削藩。這是朱棣造反的直接原因。朱允炆還是太年輕了,皇位還沒坐穩就要削藩,觸動了藩王們的利益,他們當然不會束手就擒。

綜上所述,朱棣才會藉著清君側,發動靖難之役。如果有馬皇后在,也許不會讓朱允炆這麼貿然削藩。即使削藩,憑馬皇后威信與人脈,朱棣也會有所顧忌。大清康熙帝削藩的情景和這有點類似,要不是孝莊太后幫襯,勝負還真不好說。


淵源歷史小課堂


如果馬皇后還活著的話,朱棣一定是不敢造反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理由如下

一、朱棣對馬皇后敬重

朱棣的生母究竟是誰,我們在史書上很難發現了,但是朱棣卻在明史上寫下了自己的生母是馬皇后,朱棣之所以這樣寫,我認為一是為了給自己正名,自己是嫡子,雖然不是長子,但也不是庶出;再有就是對馬皇后的敬重,認為馬皇后當自己的母親是很榮耀的一件事。

二、馬皇后的能量巨大

馬皇后到底叫什麼已經很難知道了,父母雙亡之後就成為了義軍將領郭子興的義女,之後被許配給朱元璋,自此之後,朱元璋南征北戰,都有馬皇后在後面為他操理內政,讓朱元璋免去很多後顧之憂,因此馬皇后也是我國曆史上為數不多的賢后之一。

馬皇后之所以賢,不僅僅是對朱元璋,還有就是對軍隊和百姓。

我們說的能量巨大,並不是說馬皇后有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能力,而是說的她的善良。馬皇后的善良,讓全軍將士和普通百姓都十分感激,關心將士和老百姓的生活問題,讓她的聲望一直都很高。

所以,如果馬皇后活著,也會贊同朱元璋讓善良醇厚的朱允炆成為皇帝,並且會全力支持他,如果朱棣想要造反,馬皇后不同意會讓軍隊中很多人都會不願意,百姓也不會順從。

三、馬皇后的存在,會讓朱棣師出無名

朱棣起兵造反,雖然我們知道是因為朱允炆的削藩危及了他的安全,但是當時朱棣起兵的理由是“清君側”,何為清君側,就是朱允炆身邊有佞臣,汙衊聖聽,讓皇帝做出了對明朝不利的事情,所以朱棣起兵,要清君側。

但是如果馬皇后在的話,馬皇后一定會成為朱允炆強力的後臺,如果朱棣還想發起清君側的話,那肯定是不成立的,清君側清誰?難道要清馬皇后嗎。

所以說,如果馬皇后還活著的話,朱棣是不敢造反的。


關注小太陽,每天都有新鮮的歷史知識雙手奉上哦。


小太陽D


馬皇后還活著的話,確實不會有靖難…

但關鍵不是在朱棣,而在朱允炆。

靖難的前期形勢對朱棣而言是非常不利的。

朱棣實際上在朱元璋時代,朱棣雖然總領北平一帶的北疆大軍,但直屬的只有燕山三護衛等王府直屬。就算加上馮勝離開之後的北平城全體部隊,滿打滿算也就是十來萬人。

而朱允炆有多少兵?全國兩百多萬!這可不是幾十年之後的那批純農奴,當中有一半以上都是百戰老兵!

所以基本上認為朱棣很早之前就蓄意起兵謀反的觀點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何況朱允炆上臺之後,不但派人收回了北平的兵權,燕山三護衛也被嚴密控制。

所以朱棣造反之初大部分緣故都是被逼無奈,小部分才是為了夢想…

反正引頸就戮也是個死,不如搏一把大的咯!

而原因就在於連續高強度削藩,而且採取的措施非常激烈!

周王因被其次子告發謀反,直接貶為庶人,發配雲南;齊王也是謀反,廢為庶人;代王不明不白被廢(估計也是謀反);湘王更是因為被告發謀反,直接逼得舉家自焚;隨後繼續削岷王…手段酷烈、藉口幼稚、急功好利,而且不懂拉攏分化、軟硬兼施的道理,一味蠻幹…

朱棣又不是傻子,當然非常清楚照他這麼幹,遲早要搞到自己頭上。而一旦被削,最好的待遇都是被廢爵流放,可不是重新分封,而是以罪犯的身份被扔到邊疆,基本上也是生不如死…

那還有不拼一把的道理麼?

這也是在靖難中沒有一個藩王真正支持朱允炆,反而盡是些明裡暗裡幫朱棣的…秦、晉等藩按兵不動,寧王半推半就,谷王等打開金川門…

僅僅是因為朱棣名聲好、威望高、手段強?更多的怕是朱允炆自己作的…同為削藩,人家朱棣後來怎麼就屁事沒有?

所以如果馬皇后比朱元璋後死,那首先朱允炆就不敢這麼幹!就算削藩也會採取比較柔和的方式…朱棣不會被他逼得狗急跳牆,再加上考慮到現實的實力對比問題,自然也不會造反,所以根本就不會有靖難這件事…


不知道叫啥子3


馬皇后如果還活著,朱棣就是有一百顆膽也不敢造反,馬皇后在,就是大明王朝的定海神針。




馬皇后是朱元璋的結髮妻子,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在郭子興的主持下嫁給了時為紅巾軍將領的朱元璋,夫妻二人婚後感情深厚,在朱元璋平定天下,創建帝業的歲月裡,兩人都患難與共,可以是,馬皇后即是朱元璋的賢內助,也是他政治上親密的助手。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登基稱帝,國號大明,建元洪武,馬氏被冊封為皇后。馬皇后與朱元璋生有長子懿文太子朱標、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晉王朱棡、四子燕王朱棣(存疑)、五子周王朱橚。可見朱元璋與馬皇后感情是非常好的,五位嫡子足以證明兩人之間的感情。



馬皇后不僅是母儀天下的賢后,還是朱元璋的得意政治助手。面對朱元璋屠戮功臣宿將,馬皇后總是婉言規勸。太子的老師宋濂,因為孫慎事受到牽連被定為死罪,馬皇后直言不諱為宋濂求情,朱元璋最後赦免了宋濂的死罪,把他安置到茂州。馬皇后所生五子,都對她敬重有加,第五子周王朱橚,性格放浪不羈,長大後被分封到開封,馬皇后對他很不放心,便派江貴妃前去監督,把身上的舊衣脫下來交給江貴妃,並賜一木杖叮囑江貴妃說:“周定王有過錯,可以披衣杖責。如敢違抗,馳報朝廷。”慈母殷殷教誨,周王自是心生敬畏,不敢胡作非為。

這樣一個近乎完美的大明皇后,卻在洪武十五年(1382年)去世了,年僅51歲,朱元璋悲痛欲絕,賜諡號慈孝皇后,同年葬於明孝陵。

馬皇后的長子懿文太子朱標、太孫建文帝朱允炆皆是性格柔弱仁慈之人,建文帝即位後力主削藩,以遏制日益坐大的藩王叔叔,但是他削藩畏手畏腳,先易後難,敲山震虎,結果導致燕王朱棣奮起反抗,從北平起兵,以“傾君側”的旗號靖難起兵,我們假設馬皇后在建文帝削藩之時還在世,那麼朱棣敢造反嗎?



馬皇后生於1332年,那麼到了建文元年(1399年)她也才67歲,武則天這個年齡還沒建立大周呢。因此,馬皇后在精力上應該不存在問題。由於朱允炆是以皇太孫的身份繼承帝位,馬皇后自然要被尊為“太皇太后”,以她執掌後宮二十餘年的閱歷,及在洪武時期經常干政的經歷,應該說她的政治影響力依然還是很大,況且她母儀天下,為天下臣民所愛戴,可以說,人心是向著馬皇后的,所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朱棣造反,“名不正言不順” ,他是知道這中間存在的巨大風險的。




作為一國之母,馬皇后為天下臣民所愛戴,她與太祖相伴三十多年,感情篤深,是明朝最有威望的皇后。馬皇后若活到了建文年間,以她的威望和能力,削藩是否可行,該怎麼削,都會對皇太孫朱允炆產生影響,要知道,歷史上朱棣造反,正是因為建文帝削藩不當造成的。馬皇后具有一定的政治閱歷,因此她必定會在建文帝削藩上提供參考。

馬皇后的存在,本身就是大明王朝的定海神針,朱棣要造反,給他一百顆膽都不敢。


大國布衣


朱棣敢不敢造反不是取決於馬皇后是否活著,而是與侄子朱允炆的即位和朝廷削藩的政策,以及朱棣本身對皇位的覬覦有關。

我們先看看朱棣為何造反?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標病逝,朱元璋將朱標次子朱允炆立為皇太孫。對於父親的這個反常決定,朱棣不僅十分震驚且心中是極度不服的。

朱元璋對於讓優柔寡斷的朱允炆即位,心中也充滿了諸多的不放心,他也曾一度考慮更換繼承者,但最終被以劉三吾為主的一些翰林學士耐心的勸導住。

朱棣一直都寄希望於父親朱元璋,憑著自己的文韜武略,怎麼都能勝任大明帝國皇位這一職務。朱棣在朱元璋猶豫不決之時,曾一度看到當太子的希望。

最終卻被一群大儒給澆了一盆冷水,讓朱棣希望徹底破滅。朱元璋去世的當年,朱棣已經成為事實上的皇長子,完全有資格繼承皇位,但卻為時已晚。

由此可見,朱棣一直對朱元璋的這個決定耿耿於懷。1398年,朱棣聽到朱元璋駕崩的消息後,日夜兼程的前往京師奔喪,按理說這是違反朱元璋遺命的。

朱允炆立即下旨阻止了朱棣的奔喪行動,這讓朱棣心理由不滿轉變成憤恨。隨後,黃子澄、齊泰等人以藩王權勢過大為由,建議建文帝朱允炆削藩。

這一政策直指實力最強、威脅最大的朱棣,為了穩住朱棣,朱允炆先從實力弱且有問題的藩王下手。頃刻間,五位藩王即被拿下,這讓朱棣極度恐慌。

不到半年時間,朱允炆已將十多位叔叔要麼廢為庶人,要麼軟禁封地,甚至逼的有藩王舉家自焚。這時的朱棣已經成為眾矢之的,成為削藩最後目標。

在此危急時刻,朱棣通過裝瘋賣傻,換回了被朝廷扣押的三個兒子。至此,朱棣已然沒有任何後顧之憂,與其等著削藩被逼死,還不如起兵抗拒一番。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朱棣舉起“清君側”的旗幟,在北平起兵。朱棣的思路很清晰,他認為是齊泰等人使他們骨肉相殘,當然這只是一個旗號。

但朱棣起兵的主要原因則是朝廷趕盡殺絕的削藩政策,這個政策中朱允炆有多少話語權他是很清楚的,要致他於死地的不是朱允炆,而是齊泰一些人。

朱棣造反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心中不服朱允炆,他內心渴望得到皇權,但這與削藩相比顯然是次要原因。由此可見,朱棣造反的原因就是被削藩逼的。

馬皇后如果活著能影響什麼?

如果馬皇后還活著,她在朱棣起兵時的已經67歲,在當時也算高齡。馬皇后在世朱棣敢不敢造反,那就得看馬皇后能否影響朝廷的削藩政策與朱允炆。

據史料記載,太子朱標、次子朱樉、三子朱棡、四子朱棣及五子朱橚都是馬皇后所生。其中朱棣是否為馬皇后所生,這是存在爭議的,原因大家都懂。

朱元璋一生以勤政廉政著稱,他曾嚴格規定後宮與宦官不得干政,這在明初是任何人都得遵守的一條鐵律,馬皇后有賢后之稱,她是不會破壞祖制的。

這一原則也就意味著,馬皇后肯定不會干涉朱允炆的大政方針,削藩政策不會受到任何影響。但削藩的策略可能會發生變化,五子朱橚肯定不會很慘。

馬皇后一生追隨朱元璋,都是以賢內助的身份亮相,從未乾預過朱元璋的大政,很多人受過她的厚待,也都是在生活上,從未逾越朱元璋定製的紅線。

所以說,只要朱棣活著,朝廷和朱允炆就會有壓力,那麼削藩就勢在必行,目的就是變相的要將朱棣拿下。這一利害關係,馬皇后即使活著也不能左右。

由此可見,朱棣是否造反,取決於朝廷和朱允炆的政策,而非是馬皇后。但馬皇后可能會影響到靖難之役的過程和結果,朱棣是否還能創造奇蹟就難說了。


野史也是史


靖難之役之時,朱元璋與太子朱標都已死去,馬皇后(1332年一1382年)已先於這二位而去,但是馬皇后要是在靖難之役之時沒死,朱棣絕對不敢造反。

為什麼,先來看看馬皇后在大明初年的地位

馬皇后是朱元璋的貴人

馬皇后生於富豪之家,也算是大家閨秀,母親在生下她之後便去世了,父親為了避禍將其託付於至交郭子興手中,而後父親客死他鄉,馬皇后便成了郭子興的養女,此女聰明伶俐,被郭子興夫婦視如己出。

馬皇后二十歲時,義父郭子興起兵反元,佔據濠州,而後二十五歲的朱元璋前來投奔,朱元璋在義軍中精明強幹,不久便被提攜為大帥親兵,不久又因戰功擢升為義軍中的一位頭領,郭子興十分器重他,將養女馬氏嫁給他,所以朱元璋才能在郭子興的扶持下成為義軍中一股勢力,所以朱元璋的起家是靠“孃家人”的。

1355年,郭子興去世,其軍隊大部分是由朱元璋的女婿繼承,可想而知馬皇后在其前期的作用。此後在軍旅生涯中,夫婦二人也是夫唱婦隨,配合極為默契。朱元璋南下征戰時,馬皇后便做起了朱元璋的私人秘書,將其文書處理的井井有條,丈夫南下渡過長江攻打集慶,當時馬皇后與家眷都在和州,且長江被元軍切割,和州淪為孤島,馬氏親自鼓勵將士,穩固百姓,堅守和州,使元軍不能攻下,讓丈夫安心攻下集慶,所以馬皇后巾幗不讓鬚眉,女英雄也。

1360年,陳友諒大軍直攻南京,強敵環伺,南京內人心惶惶,不少官員和士兵準備臨陣脫逃,馬皇后當即前去撫慰人心,並拿出財物犒賞士兵,穩固了軍心,為朱元璋大敗陳友諒大軍起到了重要作用。

所以,朱元璋的部將對馬皇后十分尊敬。馬皇后對其子女也是嚴加管教,對其教育曉之以理,是一位慈愛的嚴母,她的子女對其十分敬畏。

而且朱元璋也十分聽馬皇后的話,很多大臣都因為馬皇后的勸諫減少了刑罰。比如李文忠守嚴州時,楊憲誣告李文忠不遵紀守法,本就十分猜疑的朱元璋當即召回外甥李文忠準備責罰,但是馬皇后當即就勸導,她相信養子李文忠(李文忠曾被朱元璋夫婦撫養)不是這樣的人,且陣前換將實在不利,朱元璋同意了馬氏的建議。果不其然,李文忠大敗張士誠大軍,守住了嚴州。

學士宋濂獲罪被朱元璋判了死刑,但是馬皇后認為宋濂罪不至死,以吃齋為由向朱元璋反抗,結果朱元璋才反應過來,不應該對宋濂這樣的飽學鴻儒執行死刑,這樣會傷了天下士子之心,就將宋濂安置到了茂州。

馬皇后的作為使許多功勳免遭責罰,還十分愛惜人才,設置紅倉供養太學生的家屬。這與馬皇后信奉黃老之學有關,要知道黃老之學之中的與民休息十分適合剛剛經歷戰亂之後新生王朝初期,所以馬皇后是一個有遠見的女政治家。

朱元璋唱黑臉,馬皇后唱白臉,使許多將領、大臣都敬畏者這位國母,最後馬皇后病死,朱元璋又開始了殺戮。所以馬氏在將領中的地位是十分重的,當時朱棣能夠造反是因為朝中無將可以與之匹敵,還有北方諸將大都是朱棣部下,所以,前期的朱棣是十分順利的。所以,假如馬氏活到靖難之役,北方諸將必然不敢依附朱棣,朝中大將也不會被朱元璋殺掉,朝中就有可征戰之將了。

馬氏是朱棣嫡母,是朱棣能夠篡位的藉口

其一明朝是以孝治理天下,這是朱元璋所定下的國策。當初朱棣攻打濟南時,鐵鉉堅守不出,三個月都攻打不下,久攻不下,朱棣引黃河水水淹濟南,還是未能攻下,最後鐵鉉詐降,差點殺死朱棣,死裡逃生的朱棣惱羞成怒,用重兵圍困濟南城,並大炮轟擊濟南。眼看城池將破,鐵鉉將太祖畫像懸掛城牆,將大批太祖靈牌放置城門各處,朱棣見狀不敢繼續炮擊,最後久攻不下,無奈撤軍,最後南下進兵時,再也不敢取道濟南。

所以,城牆上有太祖畫像便不敢進犯,若是南京城內馬皇后真人還在,朱棣怎敢造次。

(朱棣)

其二朱棣即位的理由便是馬皇后之子。當初,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時,朱棣的三位哥哥都已經去世,第四子朱棣便成了嫡子。當初南京城破之後,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蹤。朱棣便奪得大位,但是朱棣向天下說明,自己不是繼承了侄子朱允炆的位子,而是以嫡子的身份繼承朱元璋的位子。當時天下人因為反對朱棣,紛紛說明他不是馬皇后所生,乃是側妃所生,並非嫡子,面對天下人的質疑,朱棣只有為自己辯解自己是馬皇后所生。

所以,朱棣能夠即位,以馬皇后所生為藉口,是嫡子是有資格繼承大位。所以,馬皇后在世,朱棣是不是嫡子身份也就是馬皇后一句話的事。


海浮人


靖難之役時,如果馬皇后還活著,朱棣必不敢造反。理由如下:

一、馬皇后在朝野的聲望會讓朱棣師出無名。

朱棣的親生母親到底是誰,歷史上並沒有真正的記載。大家可以想想,馬皇后是支持親孫子還是別人的兒子?即使如後來朱棣所說馬皇后為其親生母親,馬皇后為維護大明朝正統和朱元璋遺訓,也會支持朱允文。朱棣在起兵的時候給了自己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清君側。朱元璋在世的時候為了防止權臣挾天子以令諸侯,就給予了地方諸侯在必要的時候起兵“清君側”的權力。《皇明祖訓·法律》明確記載:如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則親王訓兵待命,天子密詔諸王,統領鎮兵討平之。如果馬皇后在世,一句話就能讓這個冠冕堂皇的理由灰飛煙滅。有馬皇后在,朱棣的正義性和合法性都會出現顛覆性轉變,而且無可爭辯。

二、有馬皇后在會阻止朱允文犯錯。

靖難之役中朱允文在擁有巨大優勢的條件下,為何會慘敗如斯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二方面的原因:一是急二是軟。朱允文皇位還未坐穩,就開始實施所謂的“新政”,這導致他失去了一大批支持者,畢竟朱元璋以前確立了不得變更祖訓的規則,這難免落人口實,讓別人拿住不放。在削藩戰略上,朱允炆急於求成。在諸多藩王中,最有實力的是晉王和燕王,但是晉王早死,剩下燕王“一支獨大”。朱允炆實施的策略是“翦燕手足”,即先廢除勢力較小的周王、齊王等人,然後在一舉消滅燕王。殊不知這卻給了燕王養精蓄銳、招兵買馬的機會。所以,當朱允炆密令臣子逮捕朱棣時,朱棣就已經做好了起兵的準備。登基後,朱允炆雖然極力削藩,但是他重用的都是以“齊泰、黃子澄”為核心的文官,武官受到冷落,所以在戰爭發生時,大多表現出了觀望的態度,只能重要老將耿炳文和未經沙場的李景隆,弔詭的是,在朱棣兵臨南京城下時,打開城門迎降的是昔日朱允炆重用的李景隆。與朱棣相比,朱允炆的弱被凸顯得更加明顯。朱允炆性格溫和,仁厚,而朱棣性格猛烈,甚至可以說是“殘暴”。在靖難之役成功後,朱棣就瘋狂報復,他可以將方孝孺“誅十族”、也可以對建文一朝舊臣家屬實施殘酷的“瓜蔓抄”,不留活口。手段至此,‘近爾將士與燕王對壘,無使負殺叔父之名’的朱允炆恐怕是做不到的。

如果馬皇后還活著,必能阻止朱允文犯這些錯誤。馬皇后長期跟隨朱元璋東征西討,應當不會犯這種小兒科的錯誤。

三、若馬皇后在世,朱允炆絕對不會用暴力的手段進行削藩。朱允炆引起諸王不滿的,並不單純是他削藩的政策,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暴力的削藩手段,眾多藩王都是朱允炆的叔叔,但朱允炆對這些叔叔,可謂是絲毫不念親情,所有被削去職位的藩王,幾乎沒有一個人有好下場,其最好的歸宿居然是被革職為庶人,可見朱允炆削藩手段之殘忍。這種幼稚的手段,必然會招致反抗。因此,如果馬皇后一直在世,朱棣未必敢謀反。

綜上所述, 靖難之役時,如果馬皇后還活著,朱棣必不敢造反。


江陽龍門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其實我們更應該先搞清楚馬皇后是誰,她有什麼能耐阻止朱棣造反呢?其次我們還需要搞清楚朱棣為什麼要造反?最後還需要明白為何朱棣造反能夠成功?

如果以上問題都弄清楚了,那才可以對這個問題進行一個準確性的回覆,所以接下來,我就帶大家從這3個方面來深入瞭解一下靖難之役。


一、馬皇后何許人也?

馬皇后(1332—1382年),“有智鑑,好書史”,大約在1352年左右被義父郭子興許配給朱元璋,後來在1368年朱元璋登基成為皇帝后,她也水漲船高成為馬皇后。

馬皇后主要的功績就是幫助朱元璋處理好後宮事情,她“講求古訓”,在後宮治理方面是個能手,除了後宮治理之外,馬皇后還有最大的優點就是給朱元璋做些提醒,防止朱元璋濫殺無辜。

比如朱元璋為了保住朱家江山,肆意殺戮功臣時,馬皇后就多次建議朱元璋不要繼續殺戮,朱元璋也還是聽取了一些馬皇后的建議。直到1382年馬皇后去世之前,還依舊叮囑朱元璋要“求賢納諫,慎終如始”,並願“子孫皆賢,臣民得所”,《明史》中對馬皇后的評價是“母儀天下,慈德昭彰”。

縱觀馬皇后的一生,我們根據客觀事實而言,其實她就是一個賢內助,對於權力的控制,她並沒有什麼建樹,要說她活著,頂多也就是給皇帝朱允炆提些任用賢臣以及聽取納諫的建議,至於權利本身,還是掌握在朱允炆手上,因為馬皇后從歷史資料而言對權利並不感興趣,也不會像武則天一樣讓朱允炆成為傀儡皇帝自己掌權。

單純從馬皇后的生平事蹟以及能力而言,她對於控制朱棣或者靖難之役並沒有什麼決定性作用,換言之,也就是說即使馬皇后在世,靖難之役一樣要發生。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接著往下看。


二、朱棣為何造反?

朱允炆原本是朱元璋大兒子朱標的第二個老婆生的孩子,朱元璋登基之後將朱標立為太子,可惜朱標太早就去世,去世後朱元璋才把朱標的第二個老婆扶正成為太子妃,然後立嫡孫子朱允炆為太子。



朱元璋這個操作,其實我是無法理解的,他的兒子朱棣,在朱標以及前三個哥哥相繼去世之後,按理來說就是最年長的,而且朱棣戰功赫赫,沒有理由不立朱棣為太子,朱元璋的做法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也就讓朱棣以及其餘兒子都在內心有些許不滿,只是不敢說而已。

後來朱元璋於1398年去世,朱允炆登基成為皇帝,這個年輕的皇帝史稱建文帝,可是由於年齡太小,而且朱元璋只給他留下“三文一武”大臣來輔佐支持朱允炆處理朝政,可以說難度係數較大。

朱允炆沒有賢臣相伴,自己還急功近利,一上任沒有幾天就開始削藩,對他的叔叔們權利進行限制收回,他的做法還相當殘忍,先後將周王以謀反之罪直接貶為庶人,發配雲南、齊王也是謀反,廢為庶人、代王被廢、湘王更是被逼得舉家自焚。

削完這些之後他還打算繼續削岷王、燕王朱棣,他的手段殘忍,沒有留下絲毫餘地,已經徹底引起各地藩王反感,可是朱允炆還沒有自知之明。

輪到朱棣的時候,原本朱棣也沒有想造反,可是他派人收回了朱棣北平的兵權,還把朱棣的燕山三護衛嚴密控制,朱棣一看形勢不對,再看看那些兄弟的結果,最終朱棣也是綜合利弊不得已而謀反發動靖難之役。



三、朱允炆為何會失敗?

原本朱棣手上所有兵力加起來也就十萬左右,而朱允炆全國兵力差不多接近200萬,實力懸殊如此之大,為何朱棣還能反敗為勝呢?

其實這就和朱允炆的軍事能力以及經驗謀略有直接關係,年輕的朱允炆論經驗以及手段謀略斷然趕不上朱棣,關鍵身邊還全是一群能力不足的大臣。

在這樣的情況下,朱允炆才開始就已經陷入悲哀之中。比如最開始朱允炆叫朱元璋留下來的武將耿炳文帶領13萬大軍去平叛朱棣,原本按照當時實力而言,朱棣肯定要失敗。

可是朱允炆倒好,眼看56歲的耿炳文被朱棣先後襲擊損失三萬兵馬,就開始坐不住了,耿炳文一再強調要守城熬死朱棣,讓他兵力耗盡,就可以不戰而勝。

但是朱允炆斷然不聽耿炳文的,而是聽取一個文臣黃子澄的建議用李景隆那個乳臭未乾尚無作戰經驗的孩子作為主帥,最終導致朱棣運用游擊戰術將朱允炆十萬大軍逐漸消耗,再抽時間去內蒙古找到寧王朱權借兵八萬,讓朱棣實力雄厚,勢不可擋,最終朱允炆大敗。



也許你會好奇,全國接近200萬的兵力,為何當時只有13萬去平叛朱棣呢,這就和朱允炆削藩有很大關係,由於他的殘忍手段讓所有藩王都感到害怕,如今朱棣起兵造反,大家當然選擇隔岸觀火,沒有人願意插手幫忙,所以調遣兵馬難,想要尋求支援更難。

在這樣的形勢下,基本相當於朱允炆已經失去軍心,又怎麼可能勝利呢?


結語

綜上分析,我覺得即使馬皇后尚且在世,她對整個靖難之役又能怎樣控制呢?朱允炆是皇帝,即使馬皇后對他好言相勸,朱允炆又何嘗會聽呢?至於朱棣,生命垂危,迫不得已,又憑什麼聽取馬皇后意見不起兵造反?

所以歷史始終就是歷史,某件歷史事件的發生,遠遠不是某個人可以阻止或者徹底改變的,而是需要整個大環境的配合,才可能將一件事情做成功。清朝時期的曾國藩看著朝廷腐敗,自己用一生的努力去改變,到最後換來的一樣還是自己累死,而國家依舊走向衰亡。



嗔痴歷史觀


靖難之役,發生的根本原因是建文帝朱允文看到叔王們的權利都非常大,讓他有一種危機感,於是下令削藩,也就是將權力掌握到自己手裡,畢竟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更何況是帝王。
(馬皇后像)

但削藩政策觸動了藩王們的利益,而且被削藩的皇叔下場都不好,這就讓燕王朱棣為了自保,打著清君側的旗號,也是為了告訴世人:我朱棣不是想篡位,是我的侄子聽信小人的話,將我們老朱的江山搞得遍體鱗傷,我是出來收拾殘局的。同時朱棣還說自己是馬皇后的兒子,是嫡出的皇子,也是在為自己後面做永樂帝鋪路。看到這裡,試想下,如果馬皇后還沒死,朱棣還敢反嗎?答案只有兩個字,不敢!

燕王朱棣名不正,言不順

據《明史》記載:後仁慈有智鑑,好書史。後勤於內治,暇則講求古訓。母儀天下,慈德昭彰。

馬皇后作為中國歷史上少有的賢良淑德皇后,明史也給了她非常高的評價。馬皇后從小家境殷實,父母死後被郭子興收了義女(朱元璋職業生涯中的貴人),文化水平也非常高,屬於知書達理,溫文爾雅的女性。朱元璋南征北戰的時候就一路相伴,可以說在軍隊中也是有一定的威望。

而且馬皇后性格非常溫和,深受百姓及群臣愛戴。舉個例子,朱元璋在建立大明朝之後,殺伐之心很重,馬皇后就經常勸諫他。當朱元璋因胡惟庸案要殺太子朱標的師傅宋濂時,馬皇后就出面立保,最終宋濂才得以平安無事。朱元璋也想動劉伯溫的時候,她也立馬隱晦的告訴劉伯溫讓他趕緊離開是非之地,劉伯溫也是立馬辭官,多活了幾年。
(馬皇后劇照)

因為馬皇后關心百姓及群臣這個特點,導致她的威望很高,很多將領也願意聽她的。如果她堅定的站在朱允文這邊,或者明確發佈懿旨,老朱的後代不準窩裡鬥,我想這對朱棣來說是致命的。這也會導致朱棣發起這場戰爭的正義性及合法性蕩然無存,而且連辯解的權力都沒有,也就是朱棣名不正言不順,是篡位的行為,會被所有人批判。

削藩或許將不會實施

馬皇后是在太子朱標去世前就已經病逝,朱元璋也是再也沒有立後以表達對馬皇后的思念。朱元璋為了給朱允文留下一個太平盛世,將可能威脅到皇權的功臣,斬殺殆盡。同時在朱元璋死之前,老二秦王,老三晉王也都病逝,燕王朱棣是資格最老的皇子。

如果馬皇后在,或許朱元璋哪怕在朱標病逝後,都不會殺了那麼多功臣,因為馬皇后肯定會出面保下一部分,比如大將軍藍玉等。如果藍玉活著,朱棣還敢反嗎?估計朱棣就得掂量掂量自己的家底了。退一萬步,如果馬皇后無法阻止朱元璋清除功臣,時間點來到建文帝時期,或許削藩就不會進行。


削藩是為了將皇權集中,也是消除潛在的危險。如果馬皇后依仗在軍隊裡的威望,或許朱棣軍隊裡就有不少受過她的恩惠,真正跟隨戰爭的人可能就不多了。建文帝倚靠馬皇后,心裡就有底了,或許還會跟皇叔們關係處的非常好,畢竟有馬皇后從中協調緩和。
(朱棣像)

哪怕削藩勢在必行,馬皇后也會讓朱允文不要對皇叔們趕盡殺絕,先來看看削藩的王爺們的下場:周王朱橚貶為庶人流放雲南,湘王朱柏不堪受辱全家自焚,齊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緶都被貶為庶人流放到明朝邊境。可以說朱允文對待叔叔們沒有一點親情可言,暴力過激,心腸硬的像石頭。而恰巧馬皇后是有慈愛之心,她說的話,相信朱允文肯定會聽,或許削藩就變得結局非常圓滿,中央集權也完成了,叔叔們也都願意交出權力跟地盤。

結合這兩點,朱棣在造反之前就得好好想想,天下民心都不在朱棣這,而且從歷史上可以看出,朱朱允文心腸軟,朱棣才勉強贏了,如果馬皇后還在,借一百個膽給朱棣,他都不敢有所謀反之舉。
(朱棣劇照)

馬皇后如果還在,朱棣起兵就是謀逆之舉,同時或許連削藩都不會實施,因為馬皇后可以掌控全局。


歷史每日說


看了好多回答,就覺得可能大家掉到一個洞裡面去了。

馬皇后,是朱元璋的正室不假,可是她能量未必有今天我們讀到的這麼大。

歷史是可以篡改的,特別是朱棣這個強橫的天子,發火就誅殺方孝孺十族的猛人。天子之位都可以篡奪,史為什麼不能篡改呢?

那麼我們大可以這樣看這段歷史:馬皇后的確是朱元璋的糟糠之妻,有一定的影響力。可是太子朱標是誰親身的呢?《南京太常志》記載,淑妃李氏生懿文太子(朱標)。可是正史上面卻沒有記載她生了孩子。詭異,詭異啊。

一切的結果只有一種可能,就是朱棣在篡改史書,可是沒能改全了。

那麼,我們先把這個放一放,那麼朱標也好,馬皇后也好,乃至於朱元璋也死去了之後,朱棣篡位成功了。當然,這話只能現在說說,要放在當時必須叫做“靖難”,否則可能要全家砍頭,說不定滅九族。

朱棣拿下了江山,並不安心,因為有太多人罵他燕賊篡位。那麼就殺吧,殺殺殺之下,也必須給自己正名,自己才是正統皇帝。

我不想寫那些日子朱棣殺了多少人了,那麼我們看看之後的工作:

一,頒佈了一條命令,朱建文時期的法律法規只要是和朱元璋時期不同的,全部廢除,改用朱元璋的。

這是為了證明自己才是朱元璋精神的繼承者。

二,重新修訂《太祖實錄》 ,本阿里朱建文已經修訂過的,可是裡面有一些東西,不適合朱棣的味覺。這時候,一個顯赫的出身出現了,朱棣赫然變成了馬皇后的親生兒子。馬皇后是正室,那麼正室的兒子朱棣當皇帝是理所應當的。實錄中間還寫出了小說的語調,朱元璋本來應該傳給朱棣的位置,被朱建文用無恥的陰謀得到了......

《永樂實錄》記載:高皇后(馬皇后)生五子,長懿文太子標……次上(朱棣)

這是正史,可是是在朱棣指導下寫的,說什麼呢,就是朱元璋和正室生的大兒子是朱標,四兒子是朱棣。什麼意思呢?就是朱標是名副其實的太子,如果他過早死亡了,那就該是朱棣了吧,沒朱建文什麼事情的。

朱棣反覆修改史書,企圖掩蓋真相,可是還是有些人,會從有些地方發現破綻。

明史《黃子澄傳》中,其中記載:“子澄曰:周王,燕王之母弟。” 這是說,周王是朱棣同母兄弟。

《太祖成穆孫貴妃傳》中,有記載如下:“洪武七年九月薨,年三十有二。帝以妃無子,命周王橚行慈母服三年。” 這是說朱棣同母親兄弟為孫貴妃守孝三年。

《太祖成穆孫貴妃傳》庶子為生母服三年,自妃始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就是沒有嫡子,那麼庶子守孝三年,這規矩是從孫貴妃這裡開始的。

那麼事件浮出水面了,朱棣的同母兄弟是周王。周王不是嫡子。那麼朱棣當然也不是嫡子啦,鐵打的庶子。

還有一些證據,比如說《南京太常寺志》中確實寫明,朱棣的母親是碽妃。不過這本書現在沒了。但是不要緊,因為《國史異考》、《三垣筆記》中都記載過,《南京太常寺志》中確實寫明,朱棣的母親是碽妃。

就好像,我在頭條上發了我看過《我的團長我的團》的紙質小說,主角叫做龍文章一樣,以後要是《我的團長我的團》失傳了,那麼後世的人仍然可以證明,在以前有本紙質小說叫做《我的團長我的團》,裡面的主角叫做龍文章。

那麼,我們這麼辛苦證明朱棣篡改歷史,幹嘛呢,你看我週末本來想休息一下的,卻一下寫這麼多出來。

朱棣除了篡改歷史書,還做了別的,比如說,打得蒙古人找不著北,有空就去抽打一下蒙古人,沒有原因也抓住蒙古軍隊一陣揉捏。原因有的,因為他想向所有人證明他是最能打的皇帝朱元璋的嫡子,他也確實能打,五六十歲砍人的不多,五六十歲還能騎馬砍人的皇帝天下就這一個了。

武功只能到這個程度了吧,周邊也沒有人打了,天下無敵,四海臣服。那麼再做點別的,幹什麼,修書,一部巨大的龐大的《永樂大典》此書收錄上自先秦,下迄明初各種書籍七、八千餘種,共計一萬一千零九十五冊,二萬二千八百七十七卷,三億七千萬字。

我驚歎了,設想一下,就像我這樣的半文盲,一輩子不做事了,也看不完啊,這不是小說,是文言文的經典啊,精讀一本,可能要幾年,這裡有幾萬本啊。

《永樂大典》 文治,巔峰。

再幹點別的?好呀,乾點窮一點的帝國都不敢想的事情,遷都,又南京遷都到北京,他又做成了。歷史上朱棣的光芒確實是完全遮蓋了朱建文了。

那麼馬皇后,她在正史上為什麼會顯得那麼賢惠偉大善良,早年為了給朱元璋送滾燙的大病,燙傷了胸口都會記載下來?朱元璋一發火就要殺大臣,馬皇后說情,就不再殺?

是真的有這麼大能量,還是朱棣在史書上動了手腳呢?

我們可以假設一下,朱棣動了手腳把馬皇后寫成這麼大能量有何好處。

那麼朱棣既然是能量極大的馬皇后的親兒子,嫡子,那麼當皇帝是完全有資格的。

還能走得深遠一點嗎,如果你還沒有看煩,老李接著假設。

朱元璋,面對貪腐是很嚴厲的,殺了無數的人頭了,那麼歷史上朱棣這方面確實沒有什麼名氣呀。為什麼,因為要用人啊,不貪不腐的如同方孝孺之流不肯效力啊。朱棣是馬皇后的親兒子,生性善良,不會殘殺,和朱元璋這一點不同。

朱棣所用的人,貪一點,可是服從朱棣,這樣的人當然不能殺啦。要不沒人用了。其實朱元璋在開國給大臣們定下的薪水,是很少的,隨著經濟增長,物價增長,後來的皇帝應該給大臣增加薪水才對,可是這又遇到了朱棣上臺頒佈的第一條禁令:朱建文時期的法律法規只要是和朱元璋時期不同的,全部廢除,改用朱元璋的。 堅持朱元璋的精神絕不改變。

這麼一來,能做的只有讓大臣們自己搞點貪汙什麼的,只要你們歸順我朱棣,明面上又不壞了朱元璋的規矩,那麼腐敗,那就默認了。這一默認,就持續了幾百年,明朝不貪的官有海瑞,高官至今天的“大明帝國最高檢察院副院長”了,買了兩斤肉,還會上今日頭條,那麼,還有誰不貪呢。

大明之後的年代,幾乎每個官都貪,大家都知道的貪,老李認為,大明亡於此。

貪這變成了一種重病,要治療,需要慢慢調養,最好是不要服用猛藥,慢慢的提高補給,緩慢治療才是最好的。可是朱由檢(崇禎)上臺的時候,未必懂得這個道理,他下令精簡驛站。那時候驛站的油水並不多,可是還是能養活一些人,僅僅是養活,國家油水養活。可是精簡之後,有名驛卒丟了飯碗,他叫做李自成。

週末的晚上就寫了一個問答了,都十一點半了,可是似乎跑題了。

其實。老李我沒有跑題。回到正題,馬皇后的巨大能量有大部分都是朱棣製造出來的,在殘酷的歷史中,馬皇后的優點僅僅限於給朱棣提供幫助。如果是按照歷史正常發展的話,那麼馬皇后是否在世,對於朱棣是否能篡位成功,影響並不大。

實際上,大腳馬皇后的故事,是一個燈謎諷刺朱元璋的正室馬皇后的,朱元璋暴怒要狂殺人,馬皇后制止了。那麼,這個故事流傳下來,會不會有官方的宣傳或者縱容呢。哪個朝代會允許民間傳唱皇后的腳啊,這種流傳恰恰證明的朱棣在其中起到的作用。老李一直不願意讀歷史,穿越時空去判斷百年,千年前的偉大的,能推動歷史車輪方向的人物,好累,好累。

最後,終究就是一種感覺,我老李比那些幾百年前的人物,見識還差太遠太遠太遠......

歷史,天文,地理,真的不建議朋友們去研究,我們只能活幾十年,投身進去,連個灰塵都不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