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老照片:京張鐵路修築現場,詹天佑穿官服亮相


京張鐵路居庸關道岔鋪設鐵軌的工地。前幾天,京張高鐵正式開通,令人興奮。上一次北京與張家口之間備受矚目的連接,還是110年前京張鐵路的開通。藉此時機,我們通過一組拍攝於1905-1909年的老照片,感受清朝末年這段鐵路修築及通車情形。攝影師譚錦堂。

詹天佑身著官服的半身照。回顧京張鐵路的歷史,不能不提築路總工程師詹天佑。他1881年畢業於耶魯大學土木工程專業,回國後在軍事學校任教習,1888年起參與塘沽到天津、唐山至古冶、古冶至山海關、天津至盧溝橋、新城至易縣等鐵路工程的設計修築。1905年被任命為官辦京張鐵路總工程師兼會辦局務。後人將他譽為“中國鐵路之父”。

京張鐵路居庸關路軌。1906年1月,京張鐵路開始鋪軌,歷時4年建成通車。全長約200公里,投入資金693萬兩白銀。開通初期時速為35公里每小時。這是中國人自行設計、自籌資金建成的首條鐵路,整個過程沒有使用外國資金及外國工程師。


正在建設中的西撥子車站。在京張鐵路之前,清朝所有的鐵路修築,都離不了外國的技術和資金,通車後很多權益被列強攫取。因此,當1905年清廷決定獨立自主修築京張鐵路的時候,引起全國轟動,朝野上下一致認為這是一條“爭氣路”。

青龍橋火車站。修築京張鐵路是極其艱難的。從南口往北過居庸關到八達嶺,一路都是高山深澗,懸崖峭壁。別說經驗尚顯欠缺的中國工程師,就連外國著名的工程師也不敢輕易嘗試。因此,當時外國人抱著嘲笑的心態看待詹天佑的築路工程。這一點大家在小學課文《詹天佑》中都學到過。

八達嶺附近的一座鐵路橋。橋上有工人檢修鐵路,橋下有駱駝經過,這是一幅傳統與現代的對比圖。

青龍橋車站上下火車同時開行場景。青龍橋一帶地形陡峭,火車爬坡難度很大,詹天佑經過精心勘測思考,設計出了著名的“人字形”鐵路,用兩個火車頭前拉後推。如此一來,火車上山爬坡困難的問題就解決了。這張照片展示了兩列火車沿“人字形”鐵路分別上下山的壯觀場景。

八達嶺隧道北口。“人字形”鐵路設計大幅提高了火車的爬坡能力,這樣就使得線路可以經過更高的海拔,從而大大縮減了八達嶺隧道的長度。八達嶺隧道最初設計長度為1800米,結合“人字形”結構實際施工時縮短至1091米。


京張鐵路西直門火車站附近。西直門火車站是京張鐵路的第二站,起點是豐臺柳村,終點是張家口火車站。

南口機器廠的機車廠房。詹天佑還創造了另一個“第一”:第一個國有鐵路工廠南口機器廠。火車在崇山峻嶺中運行,很容易出現故障,於是決定在南口站附近建立廠房,便於搶修機車。1906年7月,南口機器廠建立,設有鑄造、鍋爐修理、模型製造等8個部分。

驗收京張鐵路的工作人員。1909年10月2日,京張鐵路全線通車,清廷郵傳部在南口站舉行了盛大的通車典禮,中外來賓達萬餘人。郵傳部尚書徐世昌和詹天佑分別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

貨運火車通過京張鐵路三堡段一段大橋。詹天佑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關,打破了外國人對技術的壟斷,在中國近代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