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關鍵之年繪藍圖,助力國企改革“重頭戲”

本文大概2100字,讀完共需

3分鐘

「解读」关键之年绘蓝图,助力国企改革“重头戏”

作者劉典系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本文刊於2019年12月28日中國網。

近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在總結今年經濟運行情況的基礎上,本次會議為來年的經濟工作劃出了六大重點。作為“十三五”規劃的最後一年,2020年既是我國經濟工作多場攻堅戰役的關鍵一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在關鍵的歷史節點交匯之處,本次會議對未來我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而在一系列政策佈局的配合下,國企改革將成為明年經濟工作的一大重點。

國企改革成收官之年“重頭戲”

本次經濟工作會議以“穩”字當頭,而在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的大背景下,要實現經濟的穩定增長,就要著力解決目前我國經濟的結構性問題。

國企改革是結構性改革的關鍵一環。本次會議強調,要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而作為供給側經濟結構改革的重點,本次會議也對國有企業改革提出了具體要求。會議指出,要加快國資國企改革,推動國有資本佈局優化調整。要制定實施國有企業改革三年行動方案,提升國資國企改革綜合成效。2020年經濟工作,國企改革勢在必行。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是釋放國有企業活力、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主體的重要途徑。當今的國際市場,已由單個企業競爭轉向整個產業鏈和價值鏈的競爭,發展國有經濟和民營經濟形成共贏格局,國有企業多處於產業鏈上游,國有大企業發揮產業價值鏈條的重要帶動作用,通過提供平臺,整合資源,創新商業模式,促進了產業的快速發展;民營企業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有效的競爭環境、市場需求和分工協作,通過兩者的相互補充發展,拓展了可持續增長的利潤空間。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也是加快實現要素流動的必然要求。

要素流動方面,會議指出,要進一步加快要素市場化改革,健全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分配的機制,更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真正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政策“組合拳”為高質量發展創造有利環境

進入2019年以來,全球經濟增速放緩,我國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經濟下行壓力。宏觀層面,國際市場上的不確定性明顯上升,全球動盪源和風險點顯著增多,全球供應鏈和產業鏈佈局受到衝擊,世界銀行已經多次下調今明兩年世界經濟的增長預期。微觀層面,結構調整陣痛繼續顯現,高槓杆下的債務可持續性壓力增加,地方政府資金缺口壓力加大,政策之間的協調性不夠。

但同時,我們也要看到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穩中向好的長期趨勢。國際方面,雖然保護主義政策盛行,但多邊主義下的區域經濟合作仍為大多數國家所接受,RCEP、中美經貿談判第一階段協議預示著不確定性降低的可能。另一方面,5G、人工智能、新材料等引領的新一輪技術革命方興未艾,全球治理格局朝著更加公平、更加合理、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加快調整,發展挑戰和機遇並存,而我們具備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物質基礎和制度優勢。

創造穩定寬鬆環境、加快要素流動將是明年經濟政策的整體佈局。本次會議強調,要堅持宏觀政策要穩、微觀政策要活、社會政策要託底的政策框架,提高宏觀調控的前瞻性、針對性、有效性。針對貨幣政策,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貨幣信貸、社會融資規模增長同經濟發展相適應,降低社會融資成本。要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增加製造業中長期融資,更好緩解民營和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穩健貨幣政策更加鬆緊適度,既不能搞大水漫灌,也要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合理流動性支持,並根據形勢變化保持足夠的靈活性,在穩住總需求的同時,繼續在供給側發力。而財政政策仍是明年逆週期調節的重點。因此會議指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大力提質增效,更加註重結構調整,堅決壓縮一般性支出,做好重點領域保障,支持基層保工資、保運轉、保基本民,著力營造穩定宏觀環境。

打好關鍵戰役,實現經濟穩定高質量增長

2020年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關鍵一年,“十三五”規劃與第一個一百年目標重大歷史節點交錯,打好2020經濟工作的關鍵一戰,關係到破解深層次發展矛盾、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大局。

當前,我國經濟的體制性結構性矛盾大於週期性矛盾,解決好結構性問題,2020年我國經濟有條件保持總體穩定,“十三五”規劃的各項目標也有望如期實現,這需要繼續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豐富“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字方針內涵,並轉化為實際行動。科學穩健把握宏觀政策逆週期調節力度,就是要求從逆週期調節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結合點發力,應對多重挑戰,實現多重目標。這不僅在當下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同時又是根植於中國實際的宏觀管理實踐創新。這對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陽)成立於2013年1月19日,是重陽投資董事長裘國根先生向母校捐贈並設立教育基金運營的主要資助項目。

作為中國特色新型智庫,人大重陽聘請了全球數十位前政要、銀行家、知名學者為高級研究員,旨在關注現實、建言國家、服務人民。目前,人大重陽下設7個部門、運營管理3箇中心(生態金融研究中心、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近年來,人大重陽在金融發展、全球治理、大國關係、宏觀政策等研究領域在國內外均具有較高認可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