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深夜聽到笛聲,大筆一揮,寫下這首思鄉詩,入選了教科書

賀知章的鄉愁,是“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杜甫的鄉愁,是“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陶淵明的鄉愁,是“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鄉愁,是每一位在外的遊子魂牽夢繞的、不可避免的、無法徹底斷絕的情感,已經滲入血脈、融於骨髓。

縱觀李白的一生,大多都是在外遊歷,幾乎沒有回去過自己的家鄉。那麼,屬於他的鄉愁是怎樣的呢?

《春夜洛城聞笛》

【唐】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一天夜裡,李白聽到了遠處傳來隱隱約約的笛聲,便思念起了自己的家鄉,難以入睡,彷彿笛聲是從自己的家鄉隨著春風飄到自己耳朵裡的,還叫自己不要離去。此情此景下,他大筆一揮,寫下了這首思鄉詩,流傳了數千年,還入選了教科書。

李白深夜聽到笛聲,大筆一揮,寫下這首思鄉詩,入選了教科書

第一句中“暗”字是隱隱約約、偷偷摸摸之意,形容此時的笛聲很小聲且斷斷續續,不是那麼明朗清楚,突出了“誰”,是誰家在吹笛子。“散入春風滿洛城”這笛聲被春風攜帶著充滿了洛城,表現了笛聲傳播範圍之廣。古人一般都認為傷春悲秋,在春季起了濃濃的思鄉傷感之情,也為下文埋下了伏筆。

第三句中《折楊柳》是首有關思鄉的古曲,“柳”諧音“留”,在古代,送別友人時常常會用,表明不想讓其離去。而後文“何人不起故園情”,詩人聽到了《折楊柳》這首古曲,開始深深思念家鄉,由自身想到了所有在外的遊子,沒有人不因著笛聲而升起對家鄉的思念。

李白深夜聽到笛聲,大筆一揮,寫下這首思鄉詩,入選了教科書

縱觀全詩,詩人通過寫自己春夜聞笛,而產生了思鄉之情,從而推己及人,擴大到像他一樣的遊子都聽到了這笛聲而產生了思相之情,表達了遊子內心所對家鄉的深深思念,而又回不去的痛楚之情。

明代文學批評家、詩人胡應麟在《詩藪》評論道:“太白七言絕,如楊花落儘子規啼、朝辭白帝彩雲間、誰家玉笛暗飛聲、天門中斷楚江開等作,讀之真有揮斥八極、凌屬九霄意。賀監謂為謫仙,良不虛也。”由此可見,李白寫詩手法之高超,個性率真自然、情感充沛、逍遙灑脫,易於引起他人的共鳴,不愧是詩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