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道家為什麼沒落了?

白丨芍


道教是沒落的,但道家呢?

道家的東西在民間也遺失不少我承認。

但還是蓬勃發展的,例如道法、拳法。

我們從道家創始人老子說起,

祖師爺是公元前571年農曆二月十五生人,

對,道家還很年輕,才兩千多歲。

這時候,道家還只是一個哲學思想。

幾百年之後,到後漢時,公元184年,

有一群農民出來挑事,叫黃巾起義。

這有點道士的雛形了,因為現在道士還叫黃冠。

領頭大哥大,張角創立了太平道,

為什麼叫太平?就因為他得了本道經《太平經》,

《太平經》可以算的上道經的老太爺爺

我們說道家的沒落,一定要從道教開始。

同時期,還有位高人叫張道陵,比太平道還早。

他是道教正一派的祖師爺,因為入教要交五斗米,

被稱作五斗米教,這是俗稱,廣場舞大媽的說法

人交個五斗米,也就相當於跟普通人劃清了界限。

這就是道教和道家的區別了,道教有統一的組織。

這之後,很多皇帝都是崇道的:

例如隋朝,隋文帝,他的年號是“開皇”,

這詞就來自道家,道家稱有五劫,

龍漢、赤明、上皇、開皇、延康。

劫不是不好,是個時間節點,例如他的年號:

開皇劫,就是生天立地,走進新時代的意思

唐朝的皇帝和道士更是熱乎,皇宮裡都很多。

全國各地興建道觀,有官方的,還有私營的。

據說官方道觀,唐朝前後一共修了1900所。

武則天還挑大拇根極力推薦,說:

《道德經》是好書啊,得設為考試科目。”

這可好,貢士和舉人又多了本教材。

再往後,宋朝還是興盛的,

宋徽宗,自稱教主道君皇帝。

再往後,金元時期,又開一新教派,叫全真教。

威海人應該對他很熟悉,

王重陽來煙威地區收了七個徒弟,叫全真七子

威海很多全真七子修煉的遺蹟,

我第一次辟穀就是在聖經山。

全真七子裡面,屬丘處機發展的最好,

他又創立了龍門派,名號很響亮

70多歲的時候,成吉思汗喊他喝茶,

他從山東,一直往西走了兩年多,

跑到了阿富汗去了,當時成吉思汗的地兒。

丘祖在時,道教還是很興盛的。

回來元朝政府,揚佛避道,燒道書燒了好幾次。

讓全真派道士,削髮為僧。

這算是沒落的開始。

明清時期,道教都抬不起頭了

王小二過年,是一年不如一年。

道教天師在明代是正二品官職,

乾隆時直接將到五品,還不允許傳度。

道光更狠:“天師不得入朝。”

再往後,文革認為道教是落後的文化,

是封建主義的玩藝兒,是四舊。

道觀被破壞,道士被驅散。

這就是道教的沒落史。道教是沒落的,

但道家思想我認為還是早晨的太陽。

道家思想融化在我們每一言一行

我們每天都在用,就是不自知。

在拳法裡,你不合道,就不會贏;

在養生裡,你不合道,就會生病。

道法的博大精深,遠遠超乎我們的想象的。

《道藏》是道家經典大合集,是百科全書。

別唸錯了,“藏”念“zang”,第四聲

青島博物館收藏的明代《道藏》,

一共有4516冊,整整120箱,就這還不全

這一套《道藏》原來放在嶗山太清宮,

文革時要燒,被文物部門攔下的。

我輩衣食住行、琴棋書畫拳,

那一樣離的開道家?

師父常說武醫不分家,醫道也是不分家的,

古代大醫葛洪、張仲景、孫思邈都是修道之人,

葛洪《肘後備急方》、張仲景《金匱要略》、

孫思邈《千金方》,都在《道藏》之中。

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是四舊沒錯。

舊的也不一定就不好,大家都說的話也不一定對

所謂的沒落,是推廣力量太小,那是我輩的恥辱。

信而好古,我覺得這四個字,應是我輩的責任


玄同說太極


作為道教弟子來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道家只是一種學術界給定義的學說上的流派,而道教作為一種宗教是從祖天師張道陵開始的。

其次,不提道家與道教之別,“道”這種獨特的思想學說,並沒有什麼沒落興盛與否,興盛沒落都是“道炁”運轉所致,作為道家弟子當行大道,正確的看待這個問題。

世間所有都在道的規律下運轉。即使你所說的道家沒落了,“道”依然存在。


由於道家,天人合一,融入自然等思想,道家弟子大多並沒有特立獨行,好多在家修行的道家弟子,可能就在你身邊,他們也有會說髒話,抽菸喝酒燙頭什麼的,所以看起來道家好像已經沒落不見了,其實並沒有只是不顯而已。

道本來就是“百姓日用而不知”,早已滲透陰於到我們各類文化思想中,所以是沒有沒落之說的。

最後,作為道教弟子也希望“諸天炁蕩蕩,吾道日興隆”


術數天地


非常遺憾,道家真的在沒落,佛家也在沒落,傳統文化其實都在沒落中。

肯定有許多喜愛傳統文化者憤怒,哪裡沒落了,佛寺道觀不是越來越多,信道家佛家的中國人還有許多人嘛!那麼,這些佛寺道觀進去要買門票嗎?燒香價格又如何?許多人進寺觀僅僅燒香請願可以視為信眾嗎?

要看一件事的成敗可以觀察青年人是否熱情關注和支持,現在又有多少年青人看過佛經與道德經?又有多少年青人經常談論佛經道藏易經八卦?如果燒個香戴個珠串掛個神像就是信眾,那麼這門檻是否太低?

而且,許多人入佛寺道觀並非信仰三清、信西方三聖,他們只信趙公明大財神,他們只是希望諸天神佛為其財富之路大開方便之門!甚至專門坑蒙拐騙的也不忘燒香求保佑一路順風!社會風氣如此。道家佛家的香火越旺,卻離真正信仰越遠!又如那位某地道協副會長,家產上億,豪門風範,道家學問無師自通,這是什麼情況?

還有一點非常關鍵,古代時道家往往掌握天文曆法、武術、醫術、機關術、帝王學、風水術、音樂等等,等於是站在當時之科技潮頭,是最高人文、藝術、技術的傳承者,現在又如何?只念經不入世,只定坐不行善,這道還能夠修練嗎?

最大證明就是→談論明星事蹟往往有上千言論,而談論佛道的人數很少,道家要推廣很的很難!











雲靈尋道


道家文化並沒有沒落,它只不過是蘊含在我們中國人的思想深處了。

之前看南懷瑾的文章,他說到儒家文化就像中國人的糧食鋪,是需要我們時時刻刻從中汲取營養的,道家文化就像藥鋪,當我們的民族和社會生病時,我們需要從道家文化中獲得救治藥方。

我沒有深入地去了解過道家文化,只是很粗淺地對道家文化和儒家文化有一個整體上的認知。我覺得儒家的思想從某種意義上講曾經構建了完整的古代思想與社會制度。先師孔子推崇的“仁”,其實師傳於道教文化,道是萬事萬物的根源,是生化萬物的根本。老子提倡的“德”,則是道統文化在人類社會中的體現。孔子提倡的“仁”是給每一個個人都提出了一個切實可行的修道的方法。我們基於自身的德性,對我們的行為提出合乎道統的要求,這是千百年來中國文化的總體模式。

從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我們中國的思想文化就已經達到了一定的高度,百家爭鳴的時代就已經成為過去了。其實這個問題有好也有壞,儒家文化確實有它的合理性和一定的高度,只有治世才適合這樣的思想推廣。就如我們的先師孔子,在他那個年代要推行“仁政”確實很難,因為各個國家都在不斷的互相吞併之中。只有到了治世,到了漢朝的太平盛世儒家文化才有機會發揮它的功能。

古代的時候,之所以道教的存在感漸漸地降低了,就是因為道統文化是亂世的治世良方。當我們的國家出現朝代更迭和政治動亂的時候,我們國家往往會出現撥亂反正的道家人物,不管是歷史上的諸葛亮,還是後來的武則天,他們都極力推崇道家思想。也正如南懷瑾所說的那樣,儒家是治世的糧食,道教是亂世的良方。

當今時代,與過去的時代更為不同了。在上個世紀,我們傳統的道統文化面臨了危機,西方先進思想的傳播給我們帶來了民主科學等思想,國內的精英們開始開眼看世界,去尋找不同的治理國家的方式。在這個時候,十月革命的一聲炮響,給我們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我們的革命先輩們在實踐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中,形成了毛澤東思想。爾後的實踐中,我們偉大的領路人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提出了許多科學的治世思想。

而如今,我們的國家已經進入社會主義新階段,我們的領導人提出了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口號,我們國家也在慢慢地恢復國學教育。其實我們的儒家思想和道統文化不是什麼維護大地主階級和封建王朝的理論武器,恰恰相反,儒釋道的古老思想是我們中國人不可以拋棄的思想根源。拋除了這些思想,我們中國人就會像日本一樣成了沒有內核的“洋蔥文化”。而事實是,我們中國有著幾千年不曾中斷的治世思想,我們也永遠不會走入像日本一樣的文化死衚衕。日本人在明治維新時期甚至提出要徹底拋棄日語,而改用英語。這在我們中國人看來是難以理解的。也許這正是因為我們中華民族綿延幾千年而不曾斷絕的原因。現在我們雖然是共和國體制,但是我們國家的古老思想也正在與世界交流的過程中生髮光彩,相信經過正確的引導,古老東方文化一定會在與世界的交流中,在與我們馬克思主義實踐的結合過程中重新煥發青春。

道教文化從未走遠,它那超越時空的智慧只會愈加強大。


冷風及月


“中國道家”並沒有沒落,而是融合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了。

道家文化,最早起源於五千年前的“軒轅黃帝”,而後集成於道教的道祖“老子”,被後人稱為“黃老之學”,在如今,中國道家文化,看似已經沒落,但是我覺得,中國道家並沒有沒落,而是深深融合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了,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中國道家的禮儀,節日,經文經典等,都已經融入到我們的生活了。下面我們舉幾個例子:

正月十五“天官賜福”,與正月十五吃元宵“迎福氣”。

在道家文化裡,正月十五是“三官大帝”之一的“天官大帝”下凡賜福之日,道士們會舉行儀式,展開燈火,迎接天官大帝。後來道家文化融入到我們的生活中,成為:“元宵節”其中吃元宵,猜燈謎,舞龍,舞獅儀式等,來迎接福氣,道家文化中的節日,還有很多都融入我們的生活中了,例如:

七月十五中元節,又稱鬼節,

中元節在農曆七月十五日,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節,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時行禮如儀。七月十五上墳掃墓,祭拜祖先。

在道教七月十五,是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虛大帝,隸屬上清境。地官由元洞混靈之氣和極黃之精結成,總主五帝五嶽諸地神仙。每逢七月十五日,即來人間,校戒罪福,為人赦罪;

道長們會念誦“中元地官大帝寶誥” 以及度亡方生等科儀。

綜上所述:“中國道家”並沒有沒落,而將道家文化,深深融合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了。


金吾文化


誰說的?我們一直都在。

在以後的時間裡,我們會越來越好。

不是自我感覺,而且現在社會太過於浮躁功利!

就像南懷瑾老先生所說:道家是良藥。

這病,得治!

順便發幾張我修行的道觀照片吧





玄真觀三澤


道家確實沒落了,而且,不止道家,佛家,基督家(包括天主家、耶穌家、東正家等等在內),伊斯蘭家都沒落了,沒辦法,這是現代文明進步的必然。現代文明之前,大多數人,都很閒,閒下來,就要有精神追求,而精神追求,信任宗教,尤其是到具體的宗教活動場所活動,成為很是興盛的活動。

但現在的人們:

第一,工作真的很忙。早七晚十,這成為常態。早上七點一睜眼,忙碌一天,就晚上十點了。然後最多玩一會兒手機,就睡覺了。

到了週末兩天,睡大覺,看了電影。我去,一天沒了。第二天聚個會,收拾個家,洗衣服總得吧。然後,又開始週一了。

他們,真的沒時間,理這些道傢什麼的啊。

第二,娛樂活動多。尤其是智能手機和移動互聯網發達後,這倒逼著,道家也得在自媒體上活動,以吸引信徒的注意了。

人們的業餘時間,被各類娛樂活動,尤其是手機佔據了。他就不再有精力,去關注別的。

最後,不得不說的一點兒是,雖然道家沒落了,但道教的信仰,在中國,還是非常廣泛的。大多數人,只是不去道家參加活動,不關注,但內心,還是信仰的。


董江波


我就簡單講兩點。

第一點,道家與道教雖然區別很大,但是二者關係榮損與共,道家喜歡隱居,弘道的職責全由道教擔當。作為一種文化而言,傳承的主要載體就是語言與文字,道家有些密法就是口傳,如果師傅還沒傳下衣缽就暴卒,那麼道統就此失傳。所以最為穩妥的辦法就是著書,白紙黑字或者石刻,廣為印刷,即使兵火蟲雨,總能保存一本。那麼後人如何得到傳承?首先必須識文斷字吧?那麼如何識文斷字?在古代,官辦學館,民辦私塾等等大都由儒家把持,傳授儒、史、算、律、兵、醫……等知識,而且為了迎合皇帝的信仰,同時開講道、玄、佛等知識。加上佛教開壇講經,玄道設帳授法,如果遇上一位信道的皇帝,道家則會井噴式發展,三歲入道的傳說大有人在。對比當代,九年制義務教育取替三教,教化職責由《思想品德》擔任。一句話,道家沒有了生存的土壤,啟蒙這一步已經落後,等到三十四歲啟蒙,建樹能有多大?只有啃著古人的牙慧,發表曇花一現的觀點,瞬間就被歷史淹沒。

第二點,社會知識中西合併,包羅萬象的道家無法隻手遮天,古代的軍事家、醫家、科學家、數學家等等諸子百家必定會被拉入道家範疇,那個時候道教橫行,摩尼教的典籍都被收錄《大宋天宮寶藏》,保羅也被清初《真仙通鑑》封神,誰敢道個不字,現在能行麼?

✌接下來我再補充兩點。

第三點,道家的一些觀點在當代已不適用,比如《道德經》所說:“小國寡民……使民復結繩而用之……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這種思想往小了說是愚民,往大了說是反人類反社會。不教人民識字,全去結繩記事,好神奇[摳鼻]還有“絕仁棄義,民復孝慈”,這叫什麼話?老聘愚民、反仁義、反主觀能動性的觀點非常濃郁,黃帝也被他鄙視過,詳見《莊子·外篇·在宥》,這裡就不貼全篇:“昔者黃帝始以仁義攖人之心。”攖就是撓亂的意思。這些觀點道教大抵修正過來了,你敢傳道時說做人不要講仁義,口水都會淹死你。

第四點,手機打字累,都散了吧。


上古真蟲


道家沒落了嗎?其實這是你看到的假象,好像社會上很少有人再宣揚道家思想,反而在近現代以來有許多國外的思潮湧入到國內,什麼個人主義,存在主義,馬克思列寧主義或者自由主義等等甚囂塵上的思潮佔據了人們的視聽,如此一看似乎道家思想確實給人一種日漸式微的感覺。

其實不然,道家思想的核心價值已經早已經說透了,說明白了,已經沒有什麼讓人覺得不可理解的地方,倘若有那也只是個體的領悟深淺而已。道家思想實際上早在幾千年前就已經為世人熟知,它真正面臨的難題不是去解讀它,而是人們是否做好了選擇它的準備。

《道德經》是道家思想的核心理論,現在人人都可以花十幾塊錢買上這麼一本凝聚了偉大思想的著作,市面上同時也有大量的解讀《道德經》的書籍,幾乎可以說要讓一個人理解《道德經》究竟闡述了什麼思想並不是難事,但其根本問題在於人們是否敢於按照《道德經》所闡述的思想去經營自己的生活乃至國家?

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走的是兩條截然相反的道路,道家崇尚無為而治,儒家卻推崇有為而治,所以兩者相比,道家並沒有像儒家那樣建立一套精細的“有為而治”的理論和措施,而這恰恰是道家思想無為而治的表現。

通過分析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就會發現兩者的不同之處,道家提倡“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其目的是達到“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的境界。而儒家則不同,《論語》、《大學·中庸》都是在建立一套標尺,這是兩者之間根本性的不同。

由於儒家有了這麼一套精細化的標尺,所以被推崇為治國理政的指導思想,而道家則鮮少得到重視,那麼是否可以說道家沒落了呢?

不然,實際上道家思想已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極其重要的一部分融入到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無為思想,修身養性,人生哲學等等都已經成為中國人思想的一部分。但是由於道家思想提倡“無為而治”,所以它具有一定的操控風險,故並沒有成為治國理政的指導,更多的是變成了人們生活的一種方式。

道家思想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核心,“道”一直以來是中國文化圍繞其發展的原點,幾乎可以說中國文化根本就是在圍繞著這個“道”在發展,什麼君子之道,為人之道,治國之道,天道,人道,婦道等等都是圍繞著這個“道”字。

所以你能說它沒落了嗎?

考察我國古代歷史就會發現,道家思想絕大部分情況變成了文人騷客們的一種消極的隱世思想,比如仕途失意的文人很喜歡隱居山林,以排遣憂思和痛苦,或者暫時尋求一種寧靜的生活。然而,這些都是他們被迫尋求的退路,鮮少真正有主動迎合道家思想而隱世而居的人,主要也是由於董仲舒獨尊儒術以後使得文人的思想統一為了“治國,平天下”,所以就造成了這些人在思想上形成儒前道後的局面。

也就是說人們在思想上首要認可的是儒家的治國理論,只有當這個理論破滅的時候,道家思想才會跳出來發揮作用。所以,如果說儒家思想是中國人施展抱負的舞臺,那麼道家思想就是這些人獨善其身的庇護所,中國人對山水文化的情有獨鍾實際上就是道家思想的表現。

另一方面道家思想也在無時無刻指導著人們的思想,中國人做什麼事都會下意識的向著一個道字靠攏,深怕違背了“道”而淪為眾矢之的,歸根結底,幾千年的發展孕育讓中國人對“道”充滿了敬畏和崇尚,既害怕違背了“道”,但又崇尚依“道”而行,什麼天人合一,替天行道闡述的就是這個思想。所以,並不是道家思想沒落了,而是它已經融入到了中國人的思想習慣裡,你只是已經不在關注它而已。

其實,如果你對《道德經》稍有了解的話就會發現它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的基石,沒有了這塊基石,中國文化這座大廈就會轟然倒塌。


文化十分鐘


貧道不會求佈施,不懂得斂財,道教沒錢,沒在各處建廟豎像,沒有組織活動。蘇洲的三清殿也知人剩少。從外世來看,沒有佛教有錢,建的寺廟多,豎的佛像多,信徒也多,內蒙古各地又蓋起了喇嘛廟。和佛教相比,是很冷落。

不過,人們的家裡,帖著財神爺的像很多,要比佛像多的多。財神爺是道教裡的神。

人們在婚、白事上、搬家、開市、出行、動土等要折個黃道吉日。有的人想預先知道點兒事兒,要打一卦,求神仙指點。這都歸道教管。其實,道教溶入在了人們的思想觀念之中,只是,沒有一個去燒香拜神的場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