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的15條人生哲理,精闢簡短,耐人尋味

《論語》反映了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學術思想和教育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經典。在諸經中,《論語》得到的評價極高,對後世影響的時間最長久、地域最廣遠。東漢經學家趙岐稱“《論語》者,五經之錧轄,六藝之喉衿也。”清末滿族學者唐晏稱《論語》“群經之鎖鑰,百代之權衡”。宋代開國宰相趙普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名言。

《論語》中的15條人生哲理,精闢簡短,耐人尋味!

《論語》中的15條人生哲理,精闢簡短,耐人尋味

1. 三思而後行。

做事情,一定要通過反覆的思考,再去行動。

2. 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

不學《詩經》,就無法表達自己的意思;不學習《禮記》,就無法在社會中立足。

3.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通過不正當的手段,去獲得名利地位,對於我來說,就像是浮雲一樣。

4. 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年輕人是值得敬畏的啊,你怎麼知道他之後不如當今的你呢?

5. 民以君為心,君以民為體;辛莊則體舒,心肅則容敬。

百姓將國君當做是自己的心臟,國君將百姓當成是自己的身體。內心舒暢,身體便會舒服。內心肅然,這樣就會恭敬地對待別人。

《論語》中的15條人生哲理,精闢簡短,耐人尋味

6. 不怨天,不尤人。

遇到事情,不去抱怨上天,也不要去責備別人,應當能夠捫心自問,好好地反省自己。

7.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沒有在哪個位置上擔任職務,就不要去考慮那個職位應當過問的事情。

8.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我曾經用盡全力,但是孔夫子仍然卓立在我的面前,我想要去追從他,但是總覺得沒有辦法能夠追上去。

9.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孔子杜絕了四種弊病,不妄意,不妄下決斷,不固執,不以自我為中心。

10. 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子路問孔子說:“我大膽的請教您,死是怎麼回事呢?”孔子回答說:“還不知道生是怎麼一回事,怎麼能夠知道死亡呢?”

《論語》中的15條人生哲理,精闢簡短,耐人尋味

11.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多責備自己而少責備別人,那就可以避免別人的怨恨了。

12.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君子莊重又謹慎,而不與別人爭執,雖然合群而不結黨營私。

13.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過去了的已經無法挽回了,但未來的還來得及。

《論語》中的15條人生哲理,精闢簡短,耐人尋味

14.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切勿強加在別人身上。
15.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人若不考慮得遠一點,不久必會有憂患。

注:圖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