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帖取法,取的是什麼?

小馬老師abcd


你都說了取法,卻不知道取什麼。看來是真的不知道。

古人學書,取其神彩,棄其形質。我們往往被這個"神彩"給弄迷糊了。神彩從何而來?自然是從技法當中來的。拋開了技法,妄談神彩,無異於刻舟求劍,面壁求學。

孫過庭說:“徒羨成功之美,不悟所致之由。求其妍妙,不亦謬乎”!書法的法,就是書寫的方法。包括執筆,運筆,用筆,結構,筆墨紙硯的特性和文字發展的源流,風格流派等等。

開始之前,首先要知道執筆的方法,運筆的部位。執筆的方法,指實掌虛,筆管垂直。指實才能拿得住筆。掌虛才能運行無滯,上下左右運轉靈活。這裡說的掌,不是手掌心。是手掌懸空離開桌面。不與桌面接觸。很多人把掌虛理解成了手掌心。訛傳為手心空虛能放入雞蛋。這個真的沒有什麼卵用。所謂引繩,拿一小段線在手上,試試看能不能把這根線斜著吊下去。這是自然現象。線受地球的引力,不可能偏斜的拿著。


運筆的部位是指、腕、肘共同協調的。其中的分寸只有在長期的實踐中進行體會,非語言能夠解釋清楚。說的人可多很清楚。但聽的人則可能越看越迷糊。就不給大家添堵了。

接下來要認識的是筆墨紙硯的屬性。現在使用的墨大多數人都是墨汁,對硯臺的應用可以忽略不計。很多書法家手上拿一個破碗盛上墨汁就寫,沒有什麼講究。如果做為消遣,硯臺還是要有講究的。書法這麼高雅的事,怎麼能不講格呢?好的硯臺,石面光潔如嬰兒面。潤滑細膩。呵氣成霜。在不方便取水的時候,呵兩口氣便能研墨。墨以黃山松煙最好。字跡烏黑而不粘筆。筆的種類很多。大概簡要的分一下。羊毫較軟,狼毫彈性較好。兼毫則有軟有硬。初學者選介於狼毫與羊毫之間的兼毫比較容易控制。再就是紙質。現在的書法用紙基本上都是宣紙。宣紙分生宣和熟宣,還有介於二者間的半生半熟宣。生宣比較洇,熟宣不會洇。初學者用毛邊紙練習,不太洇。和半生半熟宣差不多。紙的種類也很多,這都是將來應該知道的。

下面就是學習怎樣起筆,怎麼收筆。每種筆畫的形態有不同的起止。先知道了它們的起止,再慢慢的去練習體會。這方面的學習古人有永字八法。找不到的朋友到我的主頁文章中,專門有這方面的介紹。就不再多說了。

法是實在的東西。有了法,還愁不會用?


子衿書法


"或取其神,或取其韻,或取其度,或取其勢,或取其用筆,或取其行氣,或取其結構分佈″。(見馬宗霍《筆談》。)

學習書法,開始應力求形似,後期創作博涉其它碑帖,要各有所取。

如王鐸臨《集王書聖教序》,主要取用筆爽利、直截、多以直線為主,取此碑的厚重。

何紹基臨顏真卿《爭座位帖》,取其古樸厚重線條,開闊磅礴的氣勢。

米芾學褚遂良書法,取豐富變化的筆法。

黃庭堅學顏真卿行書,取顏真卿行書的沉著。

黃庭堅學《瘞鶴銘》,取其寬博飛逸。

趙之謙學顏體大字,取風骨沉雄勁健,結字寬博開張。

祝允明學米芾書法,取米字瀟灑多變。

臨帖取法,更要注重碑帖精神因素的領悟和表現,為創作時的神似打基礎。

(個人淺見,僅供參考。不當之處,敬請包涵。下圖為何紹基所書的書法作品。)











神韻軒書法


臨帖的主要目的是獲得範本核心精要,掌握傳統書寫技法準則,例如: 執筆方法、筆法動作、筆畫寫法、結字法則。除此之外,還需要學習研究原作的紙法、墨法、章法,以及創作背景及其意境,從中得到啟發,產生靈感。

取法的重點是: 一則取其形似,二則取其神似。若能做到形神兼備當然是最好的了,但是,兩者兼顧是很難的,一般人是做不到的。往往,初學者,比較注重追求字形像,而忽略了神采像,也就是所說的,貌似神離。

我覺得,求形似是必要的,重點應該求神似,神似比形似更重要。如果形狀挺好,實際上是描畫出來的,並不是靠精湛的書寫技法寫出來的,如果筆法、字法多處是錯誤的,這樣的形制美是假的!有形無神為殭屍。只有神采美、氣韻美、意境美、節奏美……才是書法美,這種美感源於文化內涵,主要是依靠筆法動作來表現的。只顧形似,不求技法,那就不是書法。

比如,當今書法界練習假歐楷的那些人,都不研究古法用筆技巧,絕大部分筆畫都是描畫出來的,而且,寫一筆停一下,再從新起筆寫下一個畫,前後動作之間不連貫,沒有筆斷意連、呼應顧盼,筆法動作不流暢,絲毫沒有節奏感,每寫一個字都不一氣呵成,像一會兒一踏剎車似的……試想,歐陽詢能像他們那樣寫嗎?

我認為,學書法,學的是書寫技法,不單單是字形結構外觀。如果只仿得字形,卻未得其法理,屬於拙技。必須要搞懂書法藝術內涵,深入專研科學性、合理性、專業性,以規範的、正確的用筆手法寫出美感,這是最重要的!

例如,歐楷、顏楷,很多人誤以為筆筆中鋒,結果寫得特別費勁,殊不知,用側鋒法書寫,輕而易舉,所有筆畫都可以一筆完成,只需適當的提按、停駐,不用刻頓筆、回鋒,更不用描畫。所謂的“起筆逆入、藏鋒,行筆調成中鋒,收筆上提下按再兜一圈……”完全是一種錯覺,純屬畫蛇添足,多此一舉。如圖: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024,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eaa10006fa573ef5661c\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眾所周知學習書法臨帖是不二之法門,臨帖的重要性是不然而喻的,可是很多學習書法的朋友卻苦於取法,也就是如何取得此書法之精髓,每每唸叨無所長進。筆者在此根據自己的臨帖實踐著重介紹自己的一些做法,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首先,取法寬博,臨帖首要面臨的問題就是臨什麼的問題,你所作出的選擇應該和當時的審美觀、書法思想甚至是時代都是息息相關的,也有可能會受到這些方面的束縛,但是要想在書法道路上走得更加紮實,更遠的話,取法寬博是必須要做到的,這一點我們要想何紹基學習,他的臨帖突破了所謂的書分南北,碑帖的束縛,即臨習南派和帖派的“大王”作品,諸如《蘭亭序》、《黃庭經》等等,又臨習唐碑作品,諸如顏真卿的《大唐中興頌》等,從碑中探尋古碑中的“隸古遺韻”,因此在臨帖上要做到取法廣泛,就是我們所說的“取法其上,得法其中”,只有做到全面,才能更好地吸收諸家之長,為我所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