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泰:不因果報勤修德,豈為功名始讀書——明代“十三省巡按”盧經的家風故事

長泰:不因果報勤修德,豈為功名始讀書——明代“十三省巡按”盧經的家風故事

  在福建省長泰縣青陽村,矗立著一座坐北朝南的古宮殿式建築。這是清朝雍正皇帝為安撫閩南士紳,表彰不畏強權、剛正不阿、秉公執法的明代“十三省巡按”盧經而派官員專門督建的忠諫府。在忠諫府的正堂裡,懸掛著“不因果報勤修德,豈為功名始讀書”這樣一副楹聯,是盧經對自己生活經歷的認真總結,也是他對後輩的諄諄教誨。300多年來,這副楹聯所強調的“修德”“苦讀”等思想,與盧經所立的家規家訓一起,對盧氏後人產生了深遠影響。

  盧經(1571-1649),福建省長泰縣枋洋鎮青陽村人,字喬權,號得一。明天啟乙丑年獲二甲進士,先後任行人司行人、四川道監察御史等職。崇禎七年奉皇帝之命“代天巡狩”,為欽差大臣,賜尚方寶劍行事,巡按河南等省,被後人稱為“十三省巡按”。

  青陽盧家由漳平平山遷徙而來,世代農耕、生活艱辛。盧經的父親盧汝鳳雖為地地道道的農民,但勤勞樸實、忠孝和睦。一次,福建安溪地理名師張西峰外出考察時夜經盧家。盧汝鳳憐其年老,把家裡僅有的一隻老母雞也宰了待客,自己卻只吃青菜。張西峰見他生活雖然困苦,但卻能勤儉度日、待人熱情,十分欣賞,便將其知書達理的三女兒嫁給汝鳳。

  在夫人的影響下,大字不識的盧汝鳳特別重視子女的教育。但青陽村是個偏僻小山村,連識字的人都不多,而盧家又十分貧寒,連去外村讀私塾的錢都出不起。看到這一窘況,盧經的外祖父張西峰不僅自己出錢支持,還發動鄉親出資幫助,最終使盧經在13歲時進入同安杜橋村的私塾。

  艱苦的生活環境,讓盧經飽受磨練。進入私塾後,盧經一邊抓住機會刻苦學習,一邊擠出時間撿牛糞賣錢補貼家用。經過5年努力,盧經18歲時考進縣學成為稟生。然而,在之後近30年的時間裡,盧經卻屢試屢敗,始終沒有考取功名,因此常常受人嘲笑譏諷。曾有人說他,“桃娘山出不了九丈椽”,意為長灌木的小山包怎麼能長出喬木這樣的棟樑之才。每每遭受冷眼、心灰意冷之時,盧經母親總耐心寬慰他讀書並非只是為了考取功名,還在於修身養性,並鼓勵他負重前行。在父母的支持下,盧經用沉默和努力應對流言蜚語,堅持邊耕邊讀,最終於55歲時考中二甲進士。

  父母的言傳身教、坎坷的生活經歷,不僅使盧經認識到讀書的重要,更磨礪了盧經的品行,使其養成了注重克己修德的良好習慣。這對他做人做事產生深刻影響。

  盧經認為,做官,第一位的就是要立得穩行得正做得端。明末宗藩封賜問題,十分複雜敏感,不少人望而卻步。在行人司任職時,面對這一棘手的政務,盧經謹遵聖命,恪守禮制,不受權貴幹擾、不為人情所困,著力以事實為依據明辨真假是非,使得上下左右莫不心悅誠服。奉崇禎皇帝之命巡按河南時,面對皇叔萊陽郡王等權貴奪田爭地、欺壓百姓的不法行為,盧經不畏強權,仗義執言,秉公執法,一度因此得罪權貴而仕途受挫。

  克己修身的品性,讓盧經時刻注意反躬自省,竭力保持一份清醒與冷靜。據傳,皇帝曾賜盧經可站在觀音山上,看到的山地盡歸己有!為給後世子孫留一份大家業,盧經安排人搬三張八仙桌疊高,以便看得更遠。母親知道後,勸說道,子孫有才,家業自然興旺。子孫無才,家業便成債,業越大債越多。聽聞此言,盧經幡然醒悟,馬上作罷。崇禎十年,67歲的盧經辭官還鄉。崇禎皇帝為表彰其政績,特准駕前御衛七十二隊儀仗(欽差待遇)護送。雖然如此,盧經一路堅決不坐八抬大轎,並嚴令親兵不鳴鑼開道,不讓沿途官員百姓接送。悄悄回家的盧經深居簡出,“邑人罕睹其面”。

  辭官回鄉後,飽經磨練的盧經總結自己為人處世的經驗,並以此作為治家的法寶。盧經有三個兒子,分別為盧耀善、盧耀道、盧耀文。在盧經的培養下,三個兒子也都勤勞儉樸,恪守本分,雖未考取功名,但都是十里八鄉有名的“好後生”。一次,為了分田的事情,三個兒子意見不一致,發生了糾紛。得知這一情況後,盧經訓誡他們要懂得剋制自己的慾念,學會捨棄。兄弟三人十分羞愧,不僅主動謙讓使糾紛得以解決,而且感情更加和睦。

  為使家族興旺發達,盧經不僅嚴厲教育子女,還為族中子弟立下了不少規矩。“若日後從政為官,要以先人為官之道為榜樣,重在忠誠,懂得體恤民眾之苦”“若選擇讀書做學問,就要凝神聚氣,執著有恆心有毅力,孜孜不倦方能有所成”……這些盧經從親身經歷中總結出來的經驗,逐步成為青陽盧家特有的家訓。

  自盧經後,青陽盧氏秉承家訓,形成了勤耕苦讀、克己修身、忠於職守的良好家風,家族英才輩出。

  盧若騰,系盧經侄孫。受苦讀家風的影響,他自小讀書刻苦努力,於明崇禎十三年考取進士,授兵部主事。出仕為官後,他堅守原則,剛直不阿,勤政愛民,是明朝末年知名的忠臣。當時閣臣楊嗣昌督師湖廣,手握兵權卻翫忽職守,迷戀禮佛誦經,花費大筆錢財。盧若騰查清事實後,上疏詳陳其罪,最後撤其官職。後盧若騰因得罪權臣,外遷為浙江布政使。到浙江上任後,他潔己愛民。地方豪強欺凌百姓,盧若騰一經查出,即嚴懲不貸,深受當地百姓愛戴。

長泰:不因果報勤修德,豈為功名始讀書——明代“十三省巡按”盧經的家風故事

  時光流逝,但家風的影響卻歷久彌堅。近代以來,青陽盧家堅持耕讀傳家、克己修身,其後輩中,不僅有民國時期盧希達一家“六子皆登科,一門父子九方帽”的輝煌,更有新中國成立後100多人考上大專院校的顯耀,還有青陽保持至今的淳樸民風。

  盧沛海,字良堅,系盧經第9世孫,是著名的愛國僑領。抗日戰爭爆發後,他僑居越南,在那裡組織在越華僑華人宣傳抗日救國主張,積極開展抗日救國活動。抗日戰爭中期,盧沛海幾經周折,南下印尼三寶壠,繼續組織抗日社團。1957年秋,盧沛海以董事身份兼任中華會館中小學校長,在印尼開展華僑華人教育工作。後移居香港,創辦香港中流出版社,編、譯、撰寫文史書籍及中醫、針灸醫療書籍多種,不遺餘力地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時至今日,盧經確立的家風家訓依然對青陽盧家產生著深遠影響。在福建漳州市長泰縣,每年的正月十六及冬至,分居各地的盧氏子孫都會趕回祖廟祭拜。這一天,盧氏家廟裡,族中長老都會向晚輩們宣講盧氏家訓,教育一代一代的盧氏後人,秉持道義氣節,腳踏實地為官做人。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雜誌楊特團盧亞生陳霓、長泰新聞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