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迫和不愛的男人結婚,獨守空房41年,晚年怒吼道出一生委屈

魯迅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他留下的很多作品至今都被大家追捧,鞭撻醒了那個年代的很多中國人,是中國近代文壇著名的作家,他的作品還有很多被選進國人教育的語文課本中。

提到魯迅,大家都會不由自主的尊稱一聲,先生。魯迅這一生,為中國文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儘管如此,對於一個叫朱安的女人來說,魯迅此人,卻是她一輩子的苦難來源

被迫和不愛的男人結婚,獨守空房41年,晚年怒吼道出一生委屈

魯迅出生在大家庭,那個新舊更替的年代,父母包辦婚姻的舊俗尚未完全被廢除,魯迅也是在這樣的舊式習俗下,被迫娶了一個自己不愛的女人,朱安。

朱安是典型的舊式家庭下教育出來的女人,裹過足,從小學的是三從四德,溫順賢良。而魯迅,在日本留學,接受的是西方的教育,身上穿的是西裝,是個喝過洋墨水的思想超前有為青年。對舊社會和舊思想都充滿排斥的魯迅先生,又怎麼會滿意一個“舊式產物”妻子呢?

儘管如此,為了不讓母親失望,魯迅先生還是回國同朱安舉行了婚禮,只是他的拖拖拉拉,不願回國,與他有婚約的朱安,已經拖到29歲,已經是老姑娘了。還是他的母親看不下去,裝病,寫信將魯迅騙回家。

魯迅的父親早亡,是母親將他一手培養大的,所以他對母親很是孝順。感念母親苦心,魯迅先生最終還是不吵不鬧,領命結婚

被迫和不愛的男人結婚,獨守空房41年,晚年怒吼道出一生委屈

結婚後,魯迅並沒有碰朱安,而是在結婚後的第三天,繼續返回了日本,將朱安留在了家裡。就這樣,朱安開始了自己長達41年獨守空房的日子

或許,不碰新娘的一根頭髮絲,婚後第三天就離家前往日本的這一行為,是魯迅先生對家裡包辦婚姻的一種無聲反抗,儘管這一行為在當時看來,反抗舊習俗,是新青年所推崇的,但誰又站在朱安的角度想過呢?如果不喜歡,不如一開始就堅決反抗,不娶這個女孩子。

從進門到故去,朱安都沒有被丈夫碰過一下。空佔著大家庭正妻的名頭,矜矜業業服侍魯迅的母親,儘管淪為大家的笑柄,朱安也還是日復一日的在家盼著丈夫回來。

可就在朱安待在家裡,盼著丈夫的同時,魯迅在日本遇到了許廣平,一個讓他心動的女子。兩人很快結婚,有了一個兒子,名叫周海嬰。

魯迅先生一生都在為喚醒國人思想而鞠躬盡瘁,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而朱安,在當時甚至被一些激進青年稱之為“舊社會給魯迅痛苦的遺產”

,這樣的話何其誅心。

被迫和不愛的男人結婚,獨守空房41年,晚年怒吼道出一生委屈

朱安不過是被封建制度壓制下的千千萬萬女性之一罷了,如果不是嫁給了魯迅,有誰會知道她,又有誰會記得她?

在魯迅先生眼裡,朱安是他母親的太太,不是他的太太,朱安,不過是母親留給他的一個禮物,他只負責贍養義務罷了。

朱安何嘗沒有想過改變,何嘗沒有想過挽留,只是這樣封建教育下長大的她,不善言辭,不懂表白,理解不了新青年的新思想,也聽不懂他們時不時蹦出來的洋話(英文),她和魯迅之間,彷彿隔著十幾年的鴻溝,別說交心,連基本的溝通都是困難的。

而許廣平,她自信,有主見,聽得懂洋文,肚子裡有墨水,腦子裡有想法,能跟魯迅先生有共同語言。這樣的年輕女人,朱安甚至連競爭的想法都提不起,已經一敗塗地了。終究,是她輸在了前頭。

被迫和不愛的男人結婚,獨守空房41年,晚年怒吼道出一生委屈

儘管包辦婚姻這樣的舊制度給魯迅帶來了痛苦,但是誰又能說,朱安比魯迅好過呢?我想,朱安才是那個受傷害更多的人吧?

魯迅先生接受西方教育,有能力,也有膽魄衝破舊制度的鉗制,過自己想要的生活,自由戀愛,同許廣平幸福美滿。而朱安,誰來解救她呢?到死,她的身邊連一個人都沒有,一生無子,連死前想要葬在魯迅身邊,都沒有人理她。

朱安為了周家,幾乎貢獻了自己的一生。在魯迅死的時候,朱安回憶自己的一生,激動的喊道:“你們總說魯迅的遺物要保存,我也是他的遺物,你們要保存我啊!”這是朱安對自己一生的不公遭遇的吶喊,只是又有誰會理她呢?

在那個主張自由戀愛,獨立自強的年代,朱安不過是新思想將舊制度碾壓破碎的炮灰罷了。在那個年代,這樣的炮灰,這樣飽受舊制度殘害的女性還有千千萬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