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頂光環、名人之子!魯迅之子是天才還是弱智?70歲他幹了這事

頭頂光環、名人之子!魯迅之子是天才還是弱智?70歲他幹了這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

名人居於社會的最顯眼處,往往都會受到各方的熱切關注,在他們身上集中繁複各樣的目光,往往對於他們本人來說,積極的是回饋於社會一種正面的形象,但對於他們本身來說卻是一種過分的困擾。如同魯迅這般文豪,縱然距今年代已有時日,可在他文筆之下的影響,仍舊會傳承代代、經久不絕。然而作為魯迅之子的周海嬰,好似父親天生給他帶來的光環效用,使得他在社會各界的關注下呈現出了一種不符合世人心目中的形象,可週海嬰從未辯解過什麼,終於在晚年做出了一件事情,表證自己的態度。

盛名之下的壓力成長

周海嬰出生於1929年浙江紹興,作為魯迅和許廣平唯一的兒子,童年時期並沒有經歷過什麼優渥生活,就如同常人家的孩童一般的成長起來了,成年之後亦然表現平平、未有什麼驚人資質表露出來過。這便讓世人多有不解了,魯迅一代

文壇宗師,作為他的兒子怎會不具乃父風氣,可他在文學上的稟賦確實是沒有什麼特殊的表現。

頭頂光環、名人之子!魯迅之子是天才還是弱智?70歲他幹了這事

面對世人的詫異不解,周海嬰也未曾出面解釋過什麼,但我們不妨從他從小經歷的教育來看,不難看出其中端倪。關於魯迅先生對於周海嬰的教育,其實並不像是世人所想的那樣,像是在三味書屋裡的壽老先生一般刻板嚴厲,希望兒子將來可以傳承自己的衣缽;亦或者檢查督促他作業,將自身的知識教養統統傳授給自己的兒子。

可這些通通都沒有,只不過是世人的猜想罷了,在魯迅的眼中從未有過什麼特殊的對待,從根本上極大程度的區別了我們當下的家庭的教育方式,對於童年周海嬰魯迅更為遵從:順其自然、無為而治的想法,只要是在合理的程度之下,絕不加以打擊孩子的思想,也不去阻礙他的喜愛興趣。直至1936年魯迅先生逝世之後,周海嬰還是一個嬉鬧愛玩的懵懂孩童。直至他開始接受學業,更是顛覆了世人自我的猜想。

頭頂光環、名人之子!魯迅之子是天才還是弱智?70歲他幹了這事

周海嬰沒有出彩的文筆、甚至寫不出一手漂亮的字體,加之年幼時體弱多病,在學業用功上反而顯得有些力不從心。

面對這樣的情況,社會上產生了對於周海嬰到底是天才還是弱智的無妄議論。七歲喪父周海嬰生活在父親的光環之下遭受到了莫大的壓力,這樣的處境即便是放在一個成年人身上也不免令人唏噓感嘆,更何況當時他是一個成長中的孩子呢。可他時刻沒有忘記過,正如其父魯迅所言:以笑臉迎接悲慘的厄運,用勇氣來應付所以的不幸。周海嬰雖未繼承其父文筆,卻明悟其父的心境,活出了自己的精彩。

不負本心的追求夢想

1951年,周海嬰憑藉著自身的努力考入北大物理系,這或許是世人願意看到的一幕,但對於他而言,這一切來自外界的壓力,始終沒有讓他得以喘息,只是在一次閒暇時光當中,因為好奇心驅使的緣故之下,圍觀了眾人聚集的橋牌和跳舞之類的娛樂項目,引來了當時校友的一致風傳,也導致了遭到校方談話,要求周海嬰作為魯迅的後代必須注意行為影響。

頭頂光環、名人之子!魯迅之子是天才還是弱智?70歲他幹了這事

這極大程度上的從心靈上,束縛了他的心神生長,在此期間的周海嬰不是沒有想過去衝破父親在自己身上所籠罩的光環,卸去壓制在肩背上的壓力,可魯迅的聲名實在廣袤無際,迫使得他無處可逃。

周海嬰感很清楚要想達到世人對自己的期望,難如登天。但讓自己永遠面對“天才還是弱智”的質疑,實非他本人所願。在日復一日的質疑中,他做出了一個對於自身來說偉大的決定:勇敢的去追尋自己想做的事情。

畢業之後,周海嬰已然有二十餘歲了,擁有著獨立的人格與思維方式,在那一天裡,他將自己的腰桿挺的直直的,與母親許廣平表述了鬱積在心中的多年的願景,並明確表示了從事自己所熱愛的無線電事業的決心,許廣平當即表示支持,並且轉達了其父魯迅的遺願:孩子長大之後,即便無有才能,尋小事過活即可,切勿當空頭文學家。可見他們對周海嬰的期望也很簡單。

頭頂光環、名人之子!魯迅之子是天才還是弱智?70歲他幹了這事

也正是由於父親留下的書稿遺願,令周海嬰完全放開了緊鎖的心門,此後便一心投入自己鍾愛的無線電事業。他從1960年起就任於國家廣電總局,經過多年努力付出,他已然成為了無線電方面的權威。並且在攝影方面也獲得了同行的認可。

飽受質疑中堅守自我

可這種質疑的聲音並沒有因為周海嬰自身的轉變而停止,以1981年開端,周海嬰以魯迅版權交給國家所有並非的真實的個人意願為理由上訴,向報社討要30萬元的稿酬,並且在訴訟中,提出了此前上繳國家的4萬多元魯迅稿費應該判處自己所有,此外還表明自己對於魯迅著作稿酬有自由支配的權利。

頭頂光環、名人之子!魯迅之子是天才還是弱智?70歲他幹了這事

這場曠日持久的官司一打便是十年,最終法院判決了周海嬰勝訴,他取回了自己如願的財產,可是在社會大眾的印象當中,卻留下了貪財的印象。相關報社雜誌竟公開出文諷刺他道:作為魯迅後輩做不了大官,爭取了一些錢財還是有些用處的。可卻無人去深究在這件事情背後,他所承受的莫大壓力

縱然公眾對他的期望極度惡劣,認為他不配作為魯迅之子,可經歷過一生的浮沉之後,周海嬰早已能夠勇敢的直面這一切。他的心中無所畏懼,只求問心無愧,初步具有了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倔強風骨

可是多年來社會大眾對於他的影響一直未曾磨滅,對於他到底是 “天才還是弱智”的質疑,周海嬰難以釋懷,在他的回憶錄中曾表達過:自己學海生涯當中的歷屆成績實屬不差,只是有一個極具盛名的父親罷了,恰好自己也不太擅長文學。

頭頂光環、名人之子!魯迅之子是天才還是弱智?70歲他幹了這事

面對著來自社會大眾無來由的指責與過分的期許,周海嬰還是這樣的度過了自己的一生。他沒有做到眾人強加在他身上的願景,但極大程度上的放飛了自己的理想,真真正正的做到了問心回首而無愧的境地。時下回首他在回憶錄中的自證清白的言語,不免感慨在周海嬰一生當中所經歷過的那些壓力,好在漫長的時光當中,他堅守住了自己的底線,正視父親在自身上加持的光環,也為

魯迅文學作品的傳承做出了卓越的奉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