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詩詞中描寫景色最美的一句你選哪一句?

暴風影視BF


中國的詩詞文化源遠流長,從幾千年前的《詩經》、《楚辭》到現在與時俱進的網絡文學中的舊體詩詞,名作佳句跌出,耀人眼目。景色描寫一向是古代詩詞的一個重要內容,詩人、詞人們往往借景色來抒情、言志、抒懷,因此有關景色的膾炙人口之句也是不絕於耳,那麼究竟哪一句才算得上古代詩詞中描寫景色最美的一句呢?

筆者認為,古詩詞中關於景色描寫的佳句美得各有特色,沒有最美,只有更美。接下來筆者就按照四季不同的景色列舉一些有著很美畫面的詩詞佳句。

一、春景

1、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宋·蘇軾《惠崇春江曉景》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清晨,當第一抹陽光灑向大地,和煦的微風拂過水麵,春天已經悄然來到。青翠欲滴的竹林外,粉嫩的桃花三三兩兩地盛開著,交相輝映。一江溫暖的春水緩緩流去,鴨群在水中嬉戲著,姿態各異。蔞蒿遍佈江岸,幾根蘆芽已經悄悄地冒了出來,這正是河豚隨著春汛溯流而上的時候。短短几句話就將春天的勃勃生機囊括其中,畫面躍然眼前,各種顏色交雜、和諧而鮮豔,動物植物皆有,動靜結合得恰到好處,清新而又充滿活力的春天的氣息撲面而來。難怪紀昀評此詩為:"此是名篇,興象實為深妙。“

2、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唐·張志和《漁歌子》

這首詞將平淡樸實的語言化為了一支多彩的畫筆,搭配各種和諧的顏色,描寫出一幅江南水鄉春汛時的山光水色和具有閒情逸致的漁人形象,動靜有致,充滿著詩情畫意。靜立著的西塞山、翩翩飛舞的白鷺、碧綠的春江水、粉嫩的桃花、遊動著的肥嫩的鱖魚、坐著垂釣的淡然的漁翁、青色的斗笠、綠色的蓑衣、微拂的風、細細的雨……這哪裡僅僅是一首詞?分明是一幅山水畫,青、白搭配著綠,動景搭配著靜景,美景搭配著閒情逸致,這是一幅西塞山春景圖、一幅世外閒人垂釣圖、一幅水鄉煙雨濛濛美景圖。

3、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唐·白居易《憶江南》

這是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的一組詞,共三首,此為第一首,是對江南的總體回憶。白居易年輕時曾在江南一帶工作遊歷過,在他年老回洛陽半歸隱十餘年後,再來回憶江南的美景,給他印象最深的就是這樣的春天。像火一樣的紅火的江花、碧綠得近乎藍色的江水,儘管離開已久,可這樣直擊心靈的美景他並不能忘懷。美學專家朱光潛先生曾對這首詞有很到位的解讀:"太陽照著江邊的花像火 , 首先就是一個明亮的溫暖的大晴天的氣氛 , 似乎使身上暖起來了。我們從這一片紅花、一江春水感到生命在流動,在欣欣向榮。這兩句引起江南春天繁華燦爛的聯想,特別是紅、綠、藍這些鮮明的顏色有強烈的暗示性。它們是江南春天的整幅畫面的結晶。作者雖沒費筆墨去渲染整幅畫面,有了這幾種顏色配上'日出'、'江花'等形象,整幅畫面就活現在眼前了。"試問這樣的美景,誰能不銘記於心呢?


4、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唐·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若要論春景,怎麼能少了《春江花月夜》呢?這首被聞一多先生稱為"孤篇壓倒全唐"、"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絕非浪得虛名。春、江、花、月、夜在這裡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春夜的江景在這裡被描寫到了極致,情與景在這裡渾然一體。開篇便洗盡了六朝宮體的脂粉之氣,顯示出吐納萬千的盛唐格調,筆力開闔,高華曠遠,僅僅28個字就描繪出了一幅壯麗美妙的春江月夜圖。一江春水浩瀚無垠,彷彿和大海連成一片。月亮照在水面,波光盪漾著彷彿到了千里之外,哪一處的春江水不被明月照耀呢!這是何等壯闊的景色!這是何等高遠的胸懷!這樣的景色就算跨越了千年的時光仍能震撼我們的靈魂。

5、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唐·杜甫《絕句》

此詩作於安史之亂平定後,嚴武回到成都再次鎮蜀之時,杜甫一掃心中的陰霾,其詩不同於此前憂國憂民的憤懣、痛苦,呈現一片勃勃生機的早春圖景。兩隻黃鸝停在碧綠的柳枝上歡快地歌唱著,白鷺一行行的直衝碧霄。那西嶺終年不化的積雪放佛嵌在窗子之中,如畫一般,江岸邊停泊著不遠萬里自東吳而來的船隻。"黃""翠""白""青"交織在一起,渲染成一幅美麗的畫面,一"鳴"一"上",有聲音有動作,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千秋雪"與"萬里船",不僅時間久遠,而且空間廣闊。僅僅四句詩,一幅咫尺萬里的壯闊山水畫卷就徐徐展示在人們眼前。

二、夏景

1、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宋·楊萬里《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誰心中的夏天沒有這樣一幅圖景呢?一簇簇荷花競相盛開,荷葉連著荷葉彷彿一直到了天的盡頭。旭日東昇,陽光灑滿湖面,映著陽光的荷花紅得格外耀眼。荷葉壯闊,荷花嬌豔,讀罷此詩,荷花的清香彷彿已經沁入心脾。

2、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宋·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沒有蟬鳴和蛙聲怎麼能算夏天呢?夏夜的明月悄然爬上枝頭,清冷的月光灑滿了整個曠野,枝頭的烏鵲突然驚起,啼叫聲劃破了夜晚的寧靜。清風徐徐,送來了遠處的蟬鳴。在稻花的香氣裡,人們談論著豐收的年景,池塘邊,蛙聲陣陣,彷彿一首夏夜協奏曲。輕雲漂浮於天空,星星若隱若現地閃爍著,淅淅瀝瀝的小雨突然下了起來。從前的茅店仍然坐落在土地廟旁的樹林裡,拐個彎,走過小橋,忽然就看見了。詞人用最平淡的語言,把最平凡常見的事物——月、鵲、風、蟬、稻、蛙、雨、店、橋等等組織在一起,勾勒出了一副農村夏夜的恬靜圖畫,濃郁的生活氣息、豐收的喜悅、內心的恬淡全在其中,令人沉醉。

3、菱荇鵝兒水,桑榆燕子梁。一畦春韭綠,十里稻花香。——清·曹雪芹《杏簾在望》

杏簾招客飲,在望有山莊。

菱荇鵝兒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綠,十里稻花香。

盛世無飢餒,何須耕織忙。

這首詩是黛玉題給李紈居住的"稻香村"的詩句,是黛玉的眾多佳句之一,其中頷聯和頸聯寫景絕佳。在長滿菱荇的池水中,鵝兒在自由自在地嬉戲著,燕子從桑榆中銜泥飛出,在屋樑間築巢。春韭長滿菜畦,碧綠逼人,置身其中,稻花香氣撲面而來,香飄十里。夏季農家豐收的美景躍然紙上。

三、秋景

1、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唐·杜甫《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這首詩被譽為"古今七律第一",將登高所見的秋景和長年漂泊老病孤愁的複雜感情恰到好處地揉合到了一塊,前四句對秋景的描寫更是從古至今難得的佳句,將秋天的蕭瑟、悽清、沉鬱悲涼描寫得淋漓盡致。風猛烈地颳著,秋天的天顯得格外曠遠,夔州猿猴的嘯聲特別悽哀,水清沙白的河州上有鳥兒在低低地盤旋著。四周所有高山上的樹木蕭蕭地掉著樹葉,無邊無際一般,奔流不息地長江滾滾湧來。宋·劉克莊《後村詩話》讚譽此詩:"此兩聯(按指"無邊落木"四句)不用故事,自然高妙,在樊川《齊山九日》七言之上。"

2.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元·馬致遠《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太陽快要落下,天色昏黃,一切都是氣息奄奄的樣子。枯黃的藤纏繞著蒼老的樹幹,一群烏鴉停留在上面。嘩嘩流淌的小溪上一座小小的橋,旁邊的人家冒著嫋嫋的炊煙。在古道上,一匹蒼老瘦弱的馬頂著西風緩慢地挪動著。夕陽已經完全落下,淒冷的夜色裡,只有孤苦無依的遊子還在遠方遊蕩。想必每當在秋天看見萬物凋零的蕭瑟模樣時,大家都會想起這一首曲吧。只選取了九個景物,就寫盡了秋天的淒涼與孤苦,畫面感十足。

3.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唐·張繼《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這是一首羈旅詩,作於安史之亂之後,是張繼途經寒山寺時寫下的。他用細膩的筆觸描寫了江南水鄉深的幽寂清冷,再將自己漂泊他鄉的孤寂和身處亂世的愁苦融入其中,情景交融到了極致。前兩句用十四個字描寫了六種景物,月亮落下的時候,烏鴉啼叫不停,寒氣侵入肌骨,彷彿霜華灑滿天際。江邊的楓樹和星星點點的漁火在霧氣中朦朦朧朧,漂泊無依的旅人伴著絲絲縷縷的愁苦入睡,愁融入了景物的靈魂,繚繞的霧氣就是作者的愁思。讀罷此詩,誰心中沒有留下一座叫做姑蘇的小城呢?誰不想見一見那水鄉的深秋呢?此詩的影響不僅遍及國內,國際上也享有聲譽,相傳日本除夕夜的撞鐘儀式就是來源於此詩。


4.萬壑有聲含晚籟,數峰無語立斜陽。棠梨葉落胭脂色,蕎麥花開白雪香。——宋· 王禹偁《村行》

馬穿山徑菊初黃,信馬悠悠野興長。萬壑有聲含晚籟,數峰無語立斜陽。棠梨葉落胭脂色,蕎麥花開白雪香。何事吟餘忽惆悵,村橋原樹似吾鄉。

此詩作於王禹偁被貶商州時期,擺脫了案牘之勞形,使他更貼近大自然,更能體會大自然的美景。頷聯從視覺和聽覺兩方面來寫秋天的景色,無數的山谷中迴盪著夜晚的聲響,數座山峰靜默地立在夕陽之中。"有聲"與"無聲"相映襯,更襯托出傍晚山村的沉寂。頸聯則從顏色入手來描寫秋天,經霜的棠梨葉紅得像胭脂一般耀眼,紛紛從枝頭跌落,成片的蕎麥花盛開如雪,傳來陣陣清香。"胭脂"與"白雪"相對比,顏色更加鮮明耀眼。該詩寫秋景,雖然也有一點遠離家鄉的淡淡惆悵,但已然不同於前面幾句悽清的愁苦,而是勾勒出一幅色彩斑斕、富有詩情畫意的秋日山村晚晴圖。

四、冬景

1、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唐·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溼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這一句名垂千古的佳句運用奇妙的想象將冬日最普通的雪景描寫得極富浪漫主義色彩,新穎而貼切。明明是塞外飛雪的苦寒天氣,來自南方的詩人卻帶著滿眼的驚喜與好奇,將猛烈的寒風化為溫暖的春風,將飛雪壓滿枯枝化為千樹萬樹的梨花,白雪一團一團堆滿枝頭的,似花團錦簇一般,蕭瑟的冬天一下充滿了生氣,真乃"妙手回春"之筆。


2.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

此詩作於永貞革新失敗之後,柳宗元被貶為柳州司馬,政治上的失意使他眼中的景物充滿著一種孤寂冷清之感,因此同樣是描寫冬日的雪景,但其中的情致卻和岑參之句完全不同。周圍所有的山都孤寂地聳立著,方圓百里之內沒有一隻飛鳥,那一條條延伸到遠方的小路上連一個人影也沒有。江上一隻孤舟,漁翁披蓑戴笠,獨自在漫天風雪中垂釣。若說岑參的雪是來自春天的雪,那麼柳宗元的雪則是來自仙界的雪,不帶一絲煙火之氣。

還有很多的美景藏在更多古詩詞裡,無論是"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塞外,是"楊柳岸曉風殘月"的江南,還是"曉看紅溼處"的內陸城市,古人都能用詩詞將這些美景表現得淋漓盡致,可以說,最美的風景都藏在古人的詩句裡,需要我們仔細閱讀,用心去體會。


一往文學


中國古詩詞描寫景色最美的一句有唐朝上宮婉兒【遊長寧公主流杯池二十五首】其中的一首:

(一)

巖壑恣登臨,瑩目復怡心。風篁類上笛,流水當鳴琴。

(二)

鬥雪梅先吐,驚風柳未舒。

(三)

玳瑁凝春色,琉璃漾水波。

唐高宗李治的《鷓鴣天》其中的幾句:

十丈冰花太一峰,拍浮來赴酒船中。碧筒象鼻秋泉滑,澤國幽香笑卷空。雲淡濘,月朦朧。醉鄉千里鯉魚風。

還有很多描寫景色非常美的詩句,就不一一列舉了。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

雙飛燕子幾時回,夾岸桃花蘸水開

春雨斷橋人不渡,小舟撐出柳蔭來。

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喚客嘗

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梅似雪,柳如絲,試聽別語慰相思

明月松間照 ,清泉石上流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鬥斜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幾回花下坐吹簫,銀漢紅牆路忘遙

落花人獨立 ,微雨燕雙飛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有約不來過夜半,閒敲棋子落燈花


張燕萍407


中國古詩詞裡描寫景色很美的句子很多,如若只選一句,我便選“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這是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在古詩詞裡日暮,江,月出現頻率很高。名句也很多。《天淨沙.秋思》裡的“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江和月就更不用說了,《春江花月夜》裡“江人何年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這首詩幾乎用平白的語言就為我們勾勒了一幅壯闊的畫面,而顏色感極強。夕陽的餘輝鋪照在江面上,江水的顏色一半碧綠色,一半紅色。這是多麼有畫面感,夕陽,江水,碧綠,紅色。而我尤愛:“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最可讓人憐愛的是九月初三的夜,草上的露水晶瑩如珍珠,一彎鉤月如弓掛在清幽夜空。

這首詩意境清幽,畫面感強,讓人如身臨其境之感。古代一個普通的九月初三的的江邊,夕陽照江水,流水去無聲,微草掛露,讓人憐愛,鉤月在空,人在遐思。

我不禁在想,是生活中沒有美景,還是我們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唯美不僅在古詩裡,也在我們身邊,讓我們發現,用心感受,你們覺得呢?!





走心的行客


古詩詞描寫景色最美的詞句摘抄:

偉人毛主席詩詞:″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雨後復斜陽,關山陣陣蒼。...裝點此江山,今朝更好看。″;″蒼山如海,殘陽如血。″;暮色蒼茫看勁松,亂雲飛渡仍從容。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紅雨隨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為橋。″山舞銀蛇,原馳蠟象...,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古詩詞,句摘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村。″;″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著賣杏花。″...


4796老兵


那就來看看柳永最容易被忽視的一首詞,可謂經典,即使沒有雨霖鈴,柳永這首詞也足以流傳千年,把江南的美寫得淋漓盡致,開篇就點出地點。

柳永婉約派代表詞人,最為人熟知的詞作是"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的雨霖鈴,還有這首鶴沖天"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其實,柳永還有一首名傳百世的千古名篇《望海潮》,也是最能集中體現柳永青詞風流與筆端高度自律的一首詞。一起來看看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雲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
重湖疊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戲釣叟蓮娃。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誇。

開篇三句,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

詞中錢塘是今日的杭州,杭州城從來都是世間第一等的魚米繁華之鄉,富貴溫柔之地。為這樣的地方賦詞,由詞中可以看出,即便是柳永,也帶著濃濃的人文思緒與極細的文刀雕琢。

宛如一幅畫卷徐徐展開,由水墨清淡遞進至具體的形貌輪廓。先說這片地區是東南一帶地形的勝者,也就是形而勝者,指最好的地方。再說三吳都會,這是吳興(今浙江省湖州市)、吳郡(今江蘇省蘇州市)、會稽(今浙江省紹興市)三郡的都會城市。最後點出,這就是錢塘(指今日杭州),一個繁華了幾千年的地方。

這種不著痕跡的由大及小的介紹杭州城,會有很強的代入感。東南,三吳,錢塘。 逐漸清晰點出主題。形勝,都會,繁華。又遞進出很強的邏輯感。因為是形勝,所以是都會,所以繁華。

望海潮開篇僅僅三句話,十四個字,就形成一種前後魚貫呼應,文筆恢弘之勢。這需要對文字極高的掌控力與極細膩的巧思。

柳樹含煙,小橋如畫,簷下掛的屋簾被風翻洗,小山滴翠,許許多多這般人家散落在此。本是小橋流水般精緻清素的景色,卻因為"十萬"二字,變得開闊,大雅。也讓後三句的出現,不會破壞整體的美感,不會顯得突兀。

樹,單獨出現這個字會顯得孤矗而直硬。在前面如此唯美又大雅的景色下,我們來看下柳永的處理方式。雲樹繞堤沙!白雲是酥綿,纖柔的。沙是輕軟的。雲樹二字一出,樹被軟化了,再加一個沙字,充滿了寫意的美感。無愧於"奉旨填詞"的稱號。

緊接著,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這是很耐品味的九個字。洶湧的波濤呼嘯席捲,錢塘江似天河般無垠。

怒濤,波濤湧怒,該是一片波瀾壯闊。後面卻將波濤取其顏色,類比為霜雪。霜雪,是凝滯的,靜止的意象。怒濤卷霜雪,大動大靜的落差之間,將人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了這幅奇異的景色之上。這是一種很高妙的表達方式。再後面天塹無涯,雖無涯,卻依然有限制,那就是存在於天塹之中,不能超脫於其外。

短短九個字,文筆如刀,如同刻在木板上的畫,雖波濤湧怒,讓人望而生畏,卻凝滯在天塹裡,鱗爪崢嶸。

任你是怒濤也不能放任,將你凝滯為霜雪。任你無涯,也困於天塹。柳永用高妙的構思僅僅包裹住文字的美感,不讓美洩露出一絲一毫。詞至於此,一副靈豪唯美的杭州畫卷在紙間翻泳。那麼生活在如此鍾靈之地的人文風景該是如何呢?

"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商市珍珠寶玉雲集,家家戶戶綾羅綢緞,榮華富貴。望海潮上闕至此。短短五十三個字。詞筆如細膩的文刀,精巧雕琢出一座靈逸泓湧,奢繁靜華的杭州城。

如果說上闕是柳永筆端高度自律的體現,用筆如細刀,雕詞如啄物,體現了深厚的文字功底。那麼下闕,就沒有上闕那麼的純技術流與高度的凝練了。下闕更為的浪漫與多情,體現了柳永本身的風流與一腔文人的情思,我們來看看帶著濃濃柳大師情懷的杭州城。

湖泊小山清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幽幽,晴畫煙雨。一日風華雲收,點上漁火。採菱角的清糯姑娘唱著吳儂軟語,湖邊是垂釣的老叟。遠處人群擁簇著高高的牙旗。(牙旗指的是將軍的旗幟,這裡指高官孫何)

"嘻戲"二字鮮活了整個兒景色。

醉眼迷濛,紅袖添香。蕭聲幽遠,鼓聲厚熱,吟詩作賦,盛讚這片泛著煙霞的鐘靈之地,肆意風流。他日歸去京城,我要將此地好好的誇讚。

柳大師是個守諾言的人,一誇,誇了近千年。

望海潮,如同在厚重的歷史光陰長河中,一副清約,繁婉又升起嫋嫋人間煙火,富貴風流的《江南行景圖》。進入了無數後來人的眼中,唯美了幾個世紀。


每天讀宋詞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這是范仲淹《蘇幕遮》中的第一句,一看到便喜歡上了。閉上眼,似乎便能看到一碧如洗的藍天,底下是黃葉鋪就的地,秋色無邊無際,一池秋水波光粼粼,而水面上,隱約可見一層薄煙,煙本白色,卻因上有碧空,下有綠波,生生地成了氤氳的翠色,正應了王勃的“秋水共長天一色”,好美的秋!



詩詞冼練,意境卻深遠。簡短的幾個字,卻能道盡人世滄桑、浮世繁華、無盡心事,讀的人與寫的人似乎合二為一,跨越時空來了一次促膝長談。


現代人描寫秋,會用很多華麗的詞藻來堆砌,洋洋灑灑一大篇,也未見得能如此一句詞表達得完整準確,畫面感十足。

譬如這首《蘇幕遮》,范仲淹先寫了美得不可方物的秋景,底下卻帶出了行旅中的人濃濃的思鄉之情:“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 ,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雖然是寫鄉愁,卻氣勢磅礴,耐人尋味。開篇的寫景,立即抓住了讀者的心,沉浸在秋色和思鄉的愁緒中。



旅行工坊


景分四季,各有不同,而以四季之景入詩,又各有不同含義,常有說傷春悲秋,就是指人們對春天逝去的惋惜、對秋天蕭瑟的悲傷。

所以,我們在讀一首跟景色有關的詩詞時,一定不能只看字面,那是美則美矣,沒有靈魂,只有當你讀懂了詩內在的意思,才能讀懂一處美景。

春之美

《詠柳》唐·賀知章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這是一首純粹的寫景詩了,寫的是初春美景。

春天的柳樹像一位精心打扮的下架比喻,穿著一身嫩綠色的衣服,充滿了青春的活力,那條條下垂的枝葉,就像她身上下墜的絲帶一樣,在風中搖曳。

這些如絲般順滑的柳葉是誰裁剪出來的呢?一陣春風吹過,詩人心中有了答案,原來,是春風用她靈巧的雙手,為柳樹剪出了這細嫩的柳條兒啊!


夏之美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宋·楊萬里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最能代表夏天的花,就是那開遍池塘的荷花。而人間最美的荷花,都盛開在西湖中。

在詩人楊萬里心中,也是這樣認為的,他說,江南夏天的風光,是與別處不一樣的。他在詩的開頭就這樣說,非常不講道理,根本不給人辯駁的餘地,當然,也沒有人會反駁。

那到底有什麼不一樣呢?

楊萬里說:你看,那大片大片的碧綠色蓮葉,隨著湖面延伸到了天的盡頭,天是無窮的,西湖中的蓮葉,也是無窮的。

你再看,在這無窮的碧色中,在陽光的照耀下,那熱情盛開的荷花,紅彤彤的,嬌豔明麗。

這樣大片大片的碧綠,大片大片的火紅,在其他季節是看不到的,在其他地方也不可能看見,只有六月的西湖,才有這也美麗的景色。

秋之美

《楓橋夜泊》唐·張繼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這一到秋天,就不一樣了。春天的純粹沒有了、夏天的火熱也沒有了,跟著秋天一起到來的,必定是愁。

張繼這首《楓橋夜泊》,是愁中之愁。

月亮落了、烏鴉悲啼、霜氣佈滿天地之間,與人的愁緒相伴的,只有江邊若隱若現的楓樹、漁船上星星點點的火光。

我一個人帶著無限的愁思,本就難以入眠,姑蘇城外的寒山寺中,還傳來了陣陣鐘聲,在這寂靜的夜裡,更襯得我孤苦伶仃。

冬之美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唐·岑參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不管讀過多少首詩,不管詩人的名氣有多大,不管我多喜歡那位詩人,說到冬景,在我心中最美的只能是這一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岑參這首詩啊,最妙的就是,在交通不發達的唐朝,他用開頭兩句詩,就告訴世人,新疆的天氣和中原可不一樣了,你看你看,這才八月呢,已經北風捲地、漫天飛雪了。

這可是大大滿足了中原王朝百姓對西邊神秘世界的好奇心。

這還不夠,只告訴你們八月飛雪,你們還不知道新疆的雪是啥樣的。於是他又說:就像忽然吹來了一夜春風,雪白的梨花都盛開了。

梨花你們知道吧?每到春天,梨花開滿枝頭,遠遠看去,就像樹上落滿了雪花一樣,你反過來想,雪花掛滿枝頭,就像開滿了梨花一樣。

岑參回到中原跟朋友們說起西域雪景的時候,忍不住手舞足蹈。朋友們臉上,都寫滿了羨慕。



也可自話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句話出自於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的《滕王閣序》,它對仗工整,意境毫不遜色於古詩詞。



這句話描繪的是黃昏時的景色,落霞、孤鶩、秋水、長天四者渾然一體,相得益彰。落霞是作為背景而存在的,紅光殘照,將天色染成了赤橙,儼然一塊美麗的幕布。這是靜景,但作者不會讓這麼美的景色停留在那麼單調的畫面。於是,孤鶩出現了。

落霞與孤鶩齊飛,動靜結合,畫面瞬間有了動感,整塊幕布就變得壯闊宏大起來。孤鶩用了一個孤字來修飾,這是寄託了作者內心的心情。首先,作者內心是孤獨的,但又不是一種淒涼的孤獨,那是一種高處不勝寒、鶴立雞群的孤獨。要明白,王勃打小就博學多才,聰明絕頂,是一位天才型的人物,如此這般天才,小小年紀就聲名鵲起,著實會有一些同齡人所感受不到的孤獨。其次,他也不是顧影自憐,孤鶩是一種孤獨而高傲的生物,它們清高、卓爾不群,不同於一般鳥類,這也是王勃的寫照,烘托了他遠大的抱負與理想,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高潔情操。



秋水共長天一色,這個畫面將水與天連在了一起,自古逢秋悲寂寥,但在王勃眼中的“秋”是我言秋日勝春朝,與天齊色,這是多麼壯闊的情懷,多麼壯麗的景色啊。若不是心中有豪情壯志,定然寫不出那麼悲壯的畫面。

王維有詩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他所寫的也是悲壯的畫面,不同的是,王勃的情景交融更為濃厚些,王維的景色更為生動傳神,兩者各有春秋,不過都是傳達了一種極致的美感。


無庸文學


錢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裡白沙堤。

我最喜歡‘’淺草才能沒馬蹄‘’。這句詩本身就是一幅畫。春天來了,草兒初青,嫩嫩的,綠綠的,讓你眼一亮,忍不住要去細看。這句詩 景中寄情。寫出了自然之美給人的強烈感受。流露著喜悅輕鬆的情緒和對西湖春色細膩新鮮的感受。

因喜愛這句詩,所以,在開始學寫律詩時,就用到了這一句:

春晨長堤抒懷

閒吟淺草馬蹄新,朝過溪橋第幾人。

柳絆長堤無俗骨,花橫野寺任天真。

乘桴欲問絲綸客,秉盞還拋名利身。

莫笑鬢蒼貪好景,鶯聲一片最知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