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協楊再春書法好在哪裡?

義烏小商品


楊再春老師一直是我輩初學書法時的偶像,那個時候硬筆方面是龐中華,毛筆方面就是楊再春老師了,可能是八九十年代最受媒體重視的書家之一了。而且楊老師也是中國書法協會的創辦人之一,為中國書法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年輕的時候看楊老師的書法,特別是行草書,我是非常喜歡的。作為一般的書法愛好者來說,我那個時候也不懂那麼多的書法理論知識,就是覺得楊老師的行草書很有一種豪氣,這是一種很直觀的感覺。後來知道楊老師原來是體育專業的,心想怪不得呢,這在過去就是武將的字了,看看岳飛的書法就知道了,有很多相同點,就是在氣勢上。

後來,由於楊老師年歲大了,各路書家層出不窮,楊老師也就漸漸淡出媒體的視野了,現在的年輕書友知道楊老師的可能真的不是很多了吧。

楊老師的書法好在哪裡呢?

對傳統的繼承與創新

楊再春老師的書法有很深地傳統書法根底,可以說諸體皆能,他的強項是魏碑和行草書。通過楊老師的簡歷我們也知道,他曾師從鄭誦先先生,對魏碑下過苦功夫。而他的行書主要以二王和宋人行書為師法對象,因此行草書中多有宋人筆意。

從上面這幅作品中我們就可以看出,行書的結字、體勢很有米芾的影子,而用筆很多地方則是魏碑的筆法,特別是《張猛龍碑》的影子,而且還用到了章草的波磔的挑法。所以楊老師的書法作品,從技法上來說對傳統的繼承內容是很豐富的。

將魏碑帶入行草書好像是那個時代的一種流行趨勢,例如同時代的周慧珺先生也是將魏碑和宋人米芾的風格進行了很好地融合。這也是一種創新吧,楊老師也是在這方面進行了大膽地嘗試。例如上面這幅作品,在行書中融入了《爨寶子碑》《爨龍顏碑》的風格,很有新意。

另外就是,楊再春老師敢於打破一般的結字規律,對一些字進行了大膽地、誇張地變形處理,但整體章法、謀篇卻還是非常沉穩。例如上面這幅對聯中特別是“風”字的處理,可謂是大膽,故意空出一大片的留白,這幅作品線條蒼勁有力,佈局計白當黑非常有特點。

大膽說說不同的意見

網上有一部分人說楊老師的書法是江湖體,這一點我是絕對反對的,因為江湖體是指的沒有書法繼承的自由體,而楊老師的書法是有很深厚的傳統書法根底的。


但是,我現在再看楊老師的書法,確實沒有年輕時感覺那麼好了,覺得楊老師的書法有一點“俗氣”,後來想了想,原因大概有兩點。

第一,楊老師的書法,過於“匠心”了,這主要表現在他對結字的變形、誇大、以及章法佈局的刻意謀劃方面。一幅優秀的書法作品除了筆墨線條之外,還有書家的抒情、學識和修養的體現。作品中用筆、結字、佈局需要用心,但這種應該是在無意與有意之間。過於刻意就失去了書法的那種率性、自然的韻味。

楊老師的很多書法作品中,故意變形字的長短、胖瘦來營造佈局上的變化,這種變形一旦多的話,就有點醜怪了。

上圖中是明代著名書家張弼的一幅狂草作品,他的風格就是有意誇大、變形字的大小比例,來塑造整體上的視覺衝擊,而後世對他的評價是“好到極處,俗到極處”。

第二,學楊老師的人太多了,因此市面上也充斥著不少良莠不齊的“假楊再春書法”,而這些山寨版的作品,因為只是模仿楊老師書法的外形,徒具其表。

很多人學楊再春老師的書法,不是學楊老師的書法之路,而是隻學會了對漢字的變形、誇張、搞怪等等,因此當時有一大批人都寫這樣的字,因此俗不可耐,這是原因之一。

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拙見,關於這個問題,各位書友可以發表自己的看法,各抒己見,我們以書論書,不帶個人攻擊哦。

我是翰墨今香,我只專注分享傳統書法文化,希望得到您的支持和關注,感恩有你。


翰墨今香


楊再春先生可稱書壇風雲人物,他的電視書法講座,使無數書法愛好者學到了不少書法知識,從而受益非淺。

楊再春先生的書法是有傳統、有古意的,他對篆、隸、楷、行書頗有研究,諸體皆通,特別是行草書略高一籌。

楊老先生的書法,雖然算不上一流水平,但還是有韻味的。

他的“行草章法”一書,對整幅作品如何佈局,包括:橫幅、條幅、中堂、扇面等,作了詳細的論敘,多被書者學習採用。

當今學習書法主要以碑帖為上,楊老先生書法不在被人推崇,這屬正常,但他對書法的推進、發展,具有一定的影響意義。




瀚墨無極


楊再春,河北省唐山人,中國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總編兼社長。

我看過楊再春先生的書寫視頻,老先生在用筆上揮灑自如,行筆流暢。在章法上能夠運籌帷幄,上下左右相互照應,疏密虛實特別講究。我們拿出幾幅作品來分析一下。

我們看一下這幅行書作品,濃淡對比明顯,濃墨豐腴,淡墨清勁。用筆灑脫,特別注重對自然現象的描繪,風和影是看不見,虛無的,作者就用淡墨來表現,追求一種自然的、空靈的藝術境界。


這是一幅隸書作品,在整體的章法上講究疏和密的對比,“無”
字追求大密,“則”字追求大疏。在整體的空間布白上,也是統一中有變化。無、欲、則三個字之間間距相等,“剛”字和“則”字的間距變大。
這幅行書作品,最大的特點就是在書寫時出現了“飛白”,飛白的筆法,據說是漢代的蔡邕所創,武則天運用的出神入化。出現飛白的筆法,說明運筆時特別迅捷,至於厚德載物,這四個字沒有寫出應有的水平。

再大的書法家,也不可能每幅作品都是精品,十件作品中有三四件很完美,已經不錯了。


京東千里行書法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在書法愛好者心目中,楊再春可是神一般的人物。

那時,楊再春、沈鴻根、龐中華等幾人的字帖,那可是風靡大江南北,學書法的人,哪個對他們不是佩服得五體投地?

正好,書櫃就有一本他的字,現在找出來翻翻,無論如何,也看不出他的字好在哪裡了。相反,按照書法美學觀點,他的字顯得俗。

為何當初在我認為非常美的字,現在覺得俗了呢?

我想,原因是,當初我初學寫字,信息閉塞,尚沒有形成正確的書法審美觀,所以會以俗為美,就如當初我認為“館閣體”也非常好一樣。

有些人甚至認為,楊再春的字其實就是老幹部體。是不是老幹部體且不說,其格調確實不高。



但是,楊老先生確實是個好人,為中國書協的成立也出過力。他們那一輩的書法家確實為書法的普及作出了極大貢獻,他們的字帖一夜之間點燃了大眾學習書法的熱情,他們的歷史貢獻不容抹殺。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楊再春是中國著名的書法大家,他浸淫書道數十年,為人低調不事張揚,默默向學,初入唐宋,師習顏柳,雜糅諸家,師古而不泥,博取眾家之所長,同中求異,對二王和張旭有著獨特的理解和參悟,通過對傳統技法的研究,求得自己藝術發展的精髓。從他的書法作品總體瞻觀,其書體既雄強勁拔,又遒麗研美,溫潤爽利,八面生姿,飄逸瀟灑,深沉靈動,沉著痛快,神完氣足,雄逸而見鋒稜,筆趣翩翩。

觀其字形,險而不怪,瘦而不枯,潤而不肥,欹側有致,俊俏嫵媚。用筆爽朗,正中寓奇,斜中求正,優美多姿。側取勢意趣盎然,字形峭撥多姿,矯健遒勁,在欹側俯仰之間形成獨特的書法風格。這種字形的優點是,每一筆都勁俏爽利,每個字都欹側多姿,通篇充滿瀟灑流動的快感。看結體,體態各異,超逸舒暢,跌宕恣肆,自出新意,極具個人風貌。其用筆有正鋒,側鋒,藏鋒,露鋒等筆法,正背偏側長短粗細,姿態萬千,各得其宜,用筆俊邁豪放,剛勁清爽,瀟灑遒媚,變化豐富多彩。點畫、線條兼具含蓄溫潤與瀟灑飄逸之美。筆鋒颯爽,八面玲瓏,線條中寓方而蒼潤互補,迴旋曲折而極盡變化。

從氣勢看,楊再春的書法善側鋒用筆,在側鋒中取速、取變、取妍,凌空取勝,以勢取勝。古人論書常有筆勢、書勢、字勢、體勢、形勢、氣勢、骨勢等語,都是指書寫時筆鋒往復運動的趨勢。其表現形勢即為欹側、澀疾、轉折、斷連、輕重等。小到一字、一行、大到一幅、一榜,其運筆都追求流暢自如、隨心所欲,飛揚跌宕,氣勢恢宏

他的書法很有“氣骨”, 一如他剛正不阿的性情, 他總是以氣為底色,既體現雄強勁健的風格,又充滿流動的韻律之美。書勢灑脫流利,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顧盼有情、錯落有致,整幅如舟舸併發,神駿奔馳,縱橫倜儻,因勢生形,神采煥發,氣韻天成。他將豪宕的氣勢寄予爽利的筆墨之中,並以墨色的變化來增強線條的韻律美,筆酣墨飽之處氣勢飛舞,字裡行間蓄積充沛的能量,枯墨飛白之處朦朧虛靈,若隱若現的線條蘊含著無限的妙趣。通篇筆勢上下貫通,變化豐富,形斷意連,如同在演奏一場高低抑揚、旋律流暢、節奏鏗鏘的樂曲。他的書法能將飄逸瀟灑寓於跌宕奇肆之中,妙趣橫生而風韻天成。

楊再春的書法更有“意韻”,大凡才氣橫溢的書法家都願意在急速運動的筆勢中顯露性情,雖然備盡跌宕,勢若飛動,但卻察意超然,不就時俗、線條俊逸而又沉雄超邁,天機獨出,給人以無窮的美感。這種以“姿”勝、以“趣”勝、以“韻”勝,表現出一種不拘於禮法之態和不主故常之趣、之韻。因此,他的書法藝術變現出一種詩的韻致、一種超逸的風骨、一種帶有浪漫個性的情趣、一種天真活潑的意境和一種風神蕭散、逸韻天真之美,這正是楊再春終生孜孜追求的審美境界。










筆墨瞬間


中國書協楊再春書法好在哪裡?

你好,我是一名書法愛好者。本不該參與這個問題的回答,然而我多年前開始對書法產生喜愛之由,有很多原因:一些大師一些作品。其中之一是楊再春先生。

1、楊再春先生主持的上個世紀中央電視臺製作的電視書法講座,影響大、覆蓋範圍廣。

較深的印象是楊再春先生的筆法非常紮實。講座過程中也非常強調基本功紮實的重要性。

書法愛好者初期,最忌的就是不重視筆法。因此當時看完楊再春先生的講座,開始非常關注各種各樣的有關書法基礎知識的書籍。

直至後來看到另一位大師周慧珺先生的書法作品及相關她個人簡介的一些書籍和新聞,更堅信學習書法,紮紮實實做好基本功是不二法門!

2、楊再春先生的作品,印象中的米芾的味道很重。

早期楊再春先生確實很出名,影響大。米味重,顏體強。後來也瞭解到國內書壇都認同他的成就。

當今書壇,有關米味,國內書壇周慧珺先生如果認第二估計沒人敢認第一。

周慧珺先生很低調,一直深藏不露。後來再低調也架不住得出來。當今書壇,作為書法愛好者的我把她列在首位。

這是歷史必然。

誠然這個無損書法愛好者心目中楊再春先生的地位。

3、楊再春先生的作品,附圖僅供參考。

看得見的是筆法非常棒,很多人做不到。可能在字形方面有點率性而為,略顯動作,這個和楊再春先生是體育專業人士的素質相關。這可能是個別書家不喜歡的原因。

以上是我作為一名書法愛好者的一點淺見。希望有啟發。








楊藥師隨筆


向老前輩學習











傳承書法弘揚書法


記得之前也回答過一個問題,那就是楊再春的書法風光為何不在了?

其實,這個問題我覺得很好解釋,楊再春也是老一輩書法家了,我們看他的書法視頻以及作品都是很早期的,我覺得“筆墨當隨時代”也可以這樣理解:人的風光不在了,慢慢退出了人們的視線,就要看時下的一些人了,就像當面引領硬筆書法熱潮的龐中華,現在似乎風光不在了。


那麼,楊再春的書法好在哪裡呢?

第一,

我覺得他們那一輩的書法家有個共同特點那就是諸體皆通,真行草都擅長,而不像現在的一些書法家只會一種書體,在這一點上,楊再春是向古人看齊的。

第二,

楊再春先後師承鄭誦先先生、黃高漢先生,刻苦研習漢隸、魏碑,王羲之、王獻之行草書以及黃庭堅、米芾、董其昌等諸家法帖,其書法“凝重中有飛動,莊嚴中寓活潑”,細微處如蜻蜓點水,粗壯處猶如山石墜地。

第三,

楊再春的又一個書法貢獻是在1976和劉炳森,範曾,蘇士澍創立了“北京書學研究會”,後又在1980年創辦了“中國書法家協會”,可以說,楊再春是中書協的元老級人物,推動了中國書法事業的發展。

對於楊再春,你還有哪些看法呢?歡迎大家留言,感謝關注,我是鐵匠論書畫!


存希齋書法


嚴格來說,楊大師是個畫字家。中國書協最大的“貢獻”就是提倡創新。從而導致人人爭當創新先鋒,人人都想青史留名。結果就是人人不再重基礎,人人喜歡畫鬼符。都說建國後不許成精。以老夫看來,建國後,在傳統文化領域,絕大多數人都成了精,成了牛鬼蛇神。


羅隱先生


楊老師是中國電視書法講座的奠基人,為推動學習書法的群眾熱情,做出了重要貢獻,值得我們大家尊重。

我女兒寫的草書,謝謝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