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輪流轉,弒君罪臣後裔竟成王位繼承人

第一代:過把癮就死

中世紀的英格蘭有個諾曼人後裔、世襲男爵的莫蒂默家族,並不起眼;1323年,曾在愛爾蘭、威爾士作戰有功的第三代男爵羅傑還因為得罪了其長期效力的愛德華二世而出奔法國。

然而,這不是莫家傳奇故事的結束,而是開始。

次年,同樣對愛二十分不滿的伊莎貝爾王后回法國孃家商議聯姻,與流亡男爵羅傑一見鍾情,一拍即合,在孃家人支持下於1327年合謀推翻了無能的愛二,擁立了愛德華三世,伊莎貝爾榮升太后。不久,他們又殺了愛二。而羅傑則受封為第一代邊疆伯爵,大權在握,又釣魚執法殺了愛二的弟弟肯特伯爵。

風水輪流轉,弒君罪臣後裔竟成王位繼承人

卻不曾想,年少的新君愛三是個狠角色,1330年,他不及成年就翻盤,並不顧母后哀求將弄權的假父處決,為父王和叔父報了仇。

直到臨死時,一代邊伯才明白過來,時移世易,在眾人眼中,他已不再是推翻昏君的英雄,而是弄權弒君的奸臣了。


風水輪流轉,弒君罪臣後裔竟成王位繼承人


第二代:改弦易轍

一代邊伯雖然和太后有一腿,但並非自由之身,也是有家有室有兒女的。雖然愛三沒有清算他的家族,但一代邊伯的長子埃德蒙也很快去世。

一代邊伯雖然有一個長壽的幼子,但他去法國發展了,所以莫家在英格蘭的一支就由埃德蒙也叫羅傑的兒子也就是一代邊伯的長孫代表。

小羅傑做人很現實,雖說殺祖父之仇不共戴天,但祖父也謀害先王在先,何況仇人是自己的國王,無論講道理還是拼實力,自己憑什麼和國王叫板?

於是,他另闢蹊徑。

他抱緊了國王的大腿,才19歲就投身英法戰爭,並在克雷西等戰役中頻頻搶鏡,成功吸引了國王的注意,被複封為男爵,併成為了由黑太子授勳的騎士;最後,在1354年,愛三甚至翻了自己定的案子,給殺父仇人一代邊伯平了反,允許小羅傑作為其繼承人成為第二代邊疆伯爵,也把莫家的財產全還給了他。


風水輪流轉,弒君罪臣後裔竟成王位繼承人


二代邊伯同時也和祖父的舊愛伊莎貝爾太后保持著密切的關係。太后雖然也是愛三的殺父兇嫌,但畢竟也是親生母親,愛三仍然維持了她的尊榮體面。

重振門楣的二代邊伯用生命回報著國王的信任,在英法戰爭期間隨軍征戰,終於卒于軍中。

第三代:運交華蓋

二代邊伯死時,遺孤埃德蒙(莫家你們起名字能不能有點新意?)才8歲,愛三予以照拂,還把孫女嫁給了他。

愛三有五個長大成人的兒子:黑太子愛德華、克拉倫斯公爵萊奧內爾、蘭開斯特公爵約翰、約克公爵埃德蒙、格洛斯特公爵托馬斯。

黑太子雖然在英法百年戰爭中大放異彩,無奈走得比父王早了一年,所以愛三在1377年駕崩後,由黑太子的獨子理查直接繼承祖父的王位,稱理查二世。

雖然理二登基時尚年幼,短期內不會有孩子,但金雀花王朝立國已久,即使國王沒有親生骨血,相對完善的繼承法也能將王室成員們排個一二三四五,即使國王不幸駕崩,也不怕沒人頂上。

鑑於理二沒有存活的兄弟姐妹,他最近的王位繼承人原本應該是他的二叔克公。但是,克公比黑太子走得還早。

克公沒有兒子,只有一個女兒菲利帕,雖然是愛三的二房孫女,年紀卻比事實上的長房長孫理二大十多歲。

當初亨利三世登基時,尚有伯父所出的堂姐在世,亨三親政後,為了鞏固王位,曾修改法律確定堂姐的財產繼承權不能越過堂弟。而以母親的法國王室血統為由宣稱法國王位的愛三,在自家的王位繼承上也明確排除了女系。

但是,時代不同了,理二沒把祖訓當回事,他覺得二叔的王位繼承權就該二叔的後代繼承,所以他的堂姐菲利帕就應該是他的第一任王儲,哪怕當時英格蘭還沒有女主成功登基的先例,哪怕菲利帕的子孫是外姓。

這就讓理二的攝政三叔蘭公心理不平衡了。考慮到後來理二和蘭公關係很差,這事怕不是他在存心噁心三叔?寧可把王位傳給罪臣家族的外姓人,也不傳給你!

前面說到,第三代邊疆伯爵埃德蒙娶的是愛三的孫女,而這個孫女不是別人,就是菲利帕。

三代邊伯深知自己是儲君的丈夫,身份敏感,何況已經在愛三末年的政治鬥爭中得罪了當時還是王子的攝政蘭公,於是機智地辭掉了所有公職。但大權在握的蘭公並不打算放過他,1379年還是安排他做了愛爾蘭總督。

沒兩年,三代邊伯就在鎮壓當地叛首時遇害了。僅僅9天后,菲利帕也隨夫而去。

第四代:死於非命

於是,不到8歲的四代邊伯羅傑(莫家起名真沒新意)作為菲利帕的長子就成為了理二的第二任王儲。這也是莫蒂默家族中第一次出現王儲。

愛三下嫁孫女的時候怕也想不到,自己家的王位繼承人竟然會因此輪到殺父仇人的直系後裔身上。

出現這種尷尬局面,還不是因為理二沒有成活的孩子。沒人知道他是本來就不能生,還是時候不到。他本人對此也並不操心,1396年,在全國都巴望著龍子早日降世的時候,喪偶的他卻一邊繼承著祖父對法蘭西王位的宣稱也就是和祖父一樣自稱法蘭西國王,一邊又和法蘭西議和並迎娶年方6歲的法蘭西公主,這下所有人都知道理二短期內不打算製造親生的繼承人了。

這時候,四代邊伯已經長大成人、娶妻生子了。雖然國王無嗣,但有這樣一個成年儲君在,看起來也有盼頭。

在理二安排下,四代邊伯子承父業,繼續擔任愛爾蘭總督。

然而,三代邊伯去愛爾蘭是被排擠的結果,四代邊伯去愛爾蘭同樣也意味著遠離了英格蘭的政局。更糟的是,四代邊伯有一個謀反的庶叔,這愈發讓滋生了理二對四代邊伯的懷疑,理二甚至想派人將其拿下。

不過不需要他費心了,1398年,四代邊伯就和父親一樣在愛爾蘭遭人殺害了。

第五代(上):風口浪尖

四代邊伯的長子埃德蒙(莫家你們真是夠了。這家單數代的家主都叫羅傑,雙數代的都叫埃德蒙)時年還不滿7歲,順理成章繼承為第五代邊疆伯爵,並且成為了新的王儲。

但是,他沒有機會繼位了。

作為近親結婚的產物,理二本就性情無常,對欺壓自己的叔父們更是懷恨在心。1397年,他捕殺了五叔格公;1399年初三叔蘭公去世後,他立即收回了蘭公的世襲莊園。此舉激怒了蘭公世子亨利,他聯合法國權臣奧爾良公爵,趁理二率親信去愛爾蘭時殺回本土,迫使看家的四叔約公投降,兵不血刃地奪取了理二的王位,史稱亨利四世。

連國王都被推翻了,王儲還能作數嗎?亨四當然是引用祖父的遺訓說事。而且他的母親布蘭奇是亨三次子也就是愛德華一世的弟弟老蘭開斯特伯爵的後代,他為了加強自己繼位的合法性,甚至編造了一套“其實老蘭伯才是長子,是他高風亮節讓出儲位才輪到愛一”的故事,這樣他作為老蘭伯的繼承人就更有資格繼位了。

亨四的說辭並不能服眾,他的任內經常發生叛亂。所以,即使他曾答應饒理二一命,1400年理二還是不明不白地死在了囚所。

作為前朝儲君,第五代邊疆伯爵同樣身份敏感。亨四不會放任他成為反對派的旗幟,所以他早就將五代邊伯及其弟羅傑(吐槽無力了……)以監護的名義控制住了,但表面上對他們還是很照顧的,他們甚至可以和亨四自己的子女一起接受撫養。

五代邊伯不僅和四代邊伯一樣有個在愛爾蘭被殺的父親,還都有個不安分的叔叔。不過五代邊伯的叔叔埃德蒙爵士(我不說了,你們懂的)比較冤,他是被逼反的。他被威爾士叛首歐文·格倫道爾俘獲後,亨四說他叛逃了,沒收了他的財產。

這下爵士叔叔不反也得反了,他娶了格倫道爾的女兒,打出“王位該由我侄子繼承”的旗號,而且很快找到了盟友,也是他的姐夫——諾森伯蘭世子“急驚風”亨利·珀西。

其實“急驚風(Hotspur)”還有個更為人熟知的翻譯:熱刺。多年以後,他的這一綽號成為了一支足球隊的名號。

風水輪流轉,弒君罪臣後裔竟成王位繼承人

格倫道爾、莫蒂默、珀西三家就此組成同盟,甚至定下了三分英格蘭的宏偉計劃。作為計劃的一部分,他們打算解救五代邊伯兄弟,送到威爾士。

老約公已經於1402年過世。在他的女兒康斯坦絲的幫助下,眾人成功地將五代邊伯兄弟從監護地溫莎城堡帶了出來。

康斯坦絲為什麼造自己堂兄的反?很簡單,亨四在鎮壓圖謀復辟理二的勢力時,不顧她身懷六甲,處決了她的丈夫。

但很快,五代邊伯兄弟就被抓了回去。康斯坦絲被捕後又把自己的兄長第二代約公愛德華供了出來。於是亨四又逮捕了愛德華,問出了一個知情不報之罪,但最後也沒深究這對兄妹。

而五代邊伯兄弟則被置於更嚴密的看管之下,最後,亨四讓太子亨利看管他們。而與此同時,五代邊伯的一對由母親照顧的姐妹則沒有得到國王的照拂,在喪母后陷入赤貧。

爵士叔叔的造反大計也沒有結果,本人也於1409年黯然離世。“急驚風”亨利的結局更慘,在三家結盟初期就陣亡了。

第五代(中):盡忠新朝

很少有君主會對前朝後裔尤其是儲君這樣的政治隱患手下留情。便是英明神武、雄才大略如唐太宗李世民,為了節約潛在的平叛成本,也容不下自己年幼的侄子們。

但也有例外,有的君主就有這份自信,容下了潛在的政治威脅。

1413年,亨四駕崩,太子登基,史稱亨利五世。他很快釋放了已經21歲的第五代邊疆伯爵,將領地還給了他,還讓他見證自己的遺囑。不過五代邊伯的弟弟短命,沒戲了。

亨五對待前朝儲君的這份大膽的大度也是要承擔風險的。還真有人拿五代邊伯的前朝儲君身份做文章。

1415年,老約公的小兒子劍橋伯爵理查也步兄姐的後塵,籌謀了一個名為“南安普頓計劃”的行動:他計劃趁亨五入侵法國之機將五代邊伯帶到威爾士,然後擁立為王。

至於動機嘛,他比兄姐更充分,他是五代邊伯的親姐姐安妮的丈夫!

細心的朋友也許已經算出來了,他和安妮的祖母菲利帕是堂姐弟,他比妻子安妮大兩輩!

然而,五代邊伯在得知姐夫的這一計劃後,很快選擇了揭發!然後,他就加入了一個譴責劍橋一夥並將其全部判處死刑的委員會。而亨五也對五代邊伯予以赦免。

五代邊伯也和二代邊伯一樣感念天恩,投身軍旅,在英法戰爭中陪伴君王鞍前馬後,輔佐亨五在征戰中壓倒法國國王夏爾六世。夏六被迫正視亨五對法國王位的宣稱,將女兒卡特琳嫁給亨五,並捨棄太子而改立亨五為自己的王位繼承人。

當初理二迎娶的小蘿莉也是夏六的女兒,所以理二和自己的堂侄亨五是連襟……

五代邊伯陪同亨五去迎親。

亨五比老丈人年輕得多,一旦一切順利,他就能成為英法兩國國王。

但是,天有不測風雲,正當盛年的他還來不及大展宏圖,就突然於1422年搶先一步染病去世,只留下一個9個月大的幼兒,也就是新王亨利六世。

幼兒當然無法獨立實行王權,肯定需要成年人攝政。亨五知道夏六命不久矣,自己沒命繼承的法國王位只能由亨六繼承,於是安排下了自己的三弟貝德福德公爵約翰和四弟格洛斯特公爵漢弗萊分別為法、英兩國攝政。

而第五代邊疆伯爵也名列亨五留下的攝政委員會之中,足以體現這位身份敏感的前朝儲君是何等的保身有道。

第五代(下):餘波難平

1423年,五代邊伯和父祖一樣被任命為愛爾蘭總督。不知是不是擔心自己和父祖一個死法,他拖著沒赴任。

但是,祖父的一部分宿命還是在他身上覆刻了:他得罪了攝政王叔格公。於是,他也就不免重複了祖父被排擠到愛爾蘭的命運。

他在1424年赴任,總算沒像父祖一樣死於非命,第二年1月就因鼠疫過世了。

他雖然曾經娶妻,但沒有子女。他最近的繼承人是他的大姐劍橋伯爵夫人安妮——如果安妮沒有為了生一個叫理查的兒子而早逝的話。

也正因為早逝,安妮不需要面對“弟弟出賣了丈夫,我怎麼辦”這種糾結的問題。

安妮死了,權利當然是由兒子繼承。所以五代邊伯的爵位和地產都由自己的這位外甥繼承了。

不僅如此,先前這個叫理查的男孩還因為在阿讓庫爾戰役中為救亨五不幸捐軀的伯父第二代約公無嗣而繼承了約公的爵位。本來他雖然是第一代老約公唯一的孫子,卻是罪人之子,有人質疑他的繼承權,但亨五覺得無妨。

雖然在王位繼承的問題上,蘭公一系超了克公一系的車,但亨五是公認的一代英主,軍功卓著,大家也都服氣。然而,他的繼承人亨六即使在成年後,仍然不具備哪怕是基本的君王素質,甚至還有精神病。

而第三代約公既同時繼承愛三家克、約二公兩房血脈,又是正經宗室。

在《莎士比亞》劇作《亨利六世》中,第五代邊疆伯爵臨終告誡這位外甥,一定要奪回自家被亨四一系篡奪的王位。

這當然不可能是史實,如果他有這份心,他的外甥就不會是孤兒了。

造成這一矛盾的原因是,莎翁把五代邊伯和與其同名同姓的爵士叔叔混在一起了。

五代邊伯死了,莫家的故事也就結束了,而第三代約公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風水輪流轉,弒君罪臣後裔竟成王位繼承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