踱步天
其實所謂的“三顧茅廬”就是雙方合作的一場戲,演出雙方分別是劉備這邊和荊州的南遷士族集團。
漢末黃巾起義期間,一部分北方士族高門子弟為躲避戰火,逃到了世外桃源一樣的荊州地區,在這裡安居了下來。
諸葛亮,徐庶,崔州平,司馬徽等人都是這個團體中的一員。
隨著時間過去,這些人要求在政治上能夠體現自己的存在,但是荊州本地士族對他們是排斥的。
當時沒有高考和科舉,想做官就得靠舉薦,有過硬的社會關係,而這些人的社會關係都在北方。
而當時荊州的統治者是劉表,但是劉表去荊州上任是自己一個人去的,想長久在當地待下去就得依賴這些荊州士族,所以娶了蔡家的女兒,還讓蔡家掌握了荊州的兵權。
這樣劉表就指望不上了,隨著劉表歲數大了,繼承人問題也顯示了出來。
如果代表當地士族的蔡家所生後代劉琮繼承了荊州,那麼這些外來的北方士族不但徹底沒有了做官的希望,能不能安居都是一個問題了。
所以他們選擇了劉備,希望能夠幫助劉備佔據荊州。恰好劉備也被荊州士族排斥,而且劉備身邊極度缺乏他們這樣的士族官員支持,所以在中原站不住腳,一路跑來了荊州。
所以徐庶,諸葛亮先後來到劉備身邊。徐庶是探路的,諸葛亮是主推人選。
之所以選擇諸葛亮是因為他除了是北方流亡人員,還是荊州士族的女婿,岳父黃承彥的老婆和劉表老婆蔡夫人是姐妹。
後來的變化是事先想不到的,曹操南下,劉表病故,劉琮投降讓這些策劃都破產了。
這些原本想投劉備的北方士族基本上都跟隨曹操回到了北方,成為了曹操的官員。
包括水鏡先生司馬徽,諸葛亮的好友,族弟等等,都回了北方。
而諸葛亮幫助劉備在赤壁之戰後收攏了荊州士族,形成了後來劉備軍隊裡的“荊州派”。
荊州派其實開始是想投曹操的,沒想到赤壁之戰曹操勢力收縮了,代表人物劉琮,蔡瑁等人也被殺。只好改主意跟了劉備。
這就是陰差陽錯。
順便說一句,曹操殺蔡瑁根本也不是中了什麼周瑜反間計,就是早相殺,正好有了這麼個由頭!
閒翻古書笑談歷史
並不是天意不絕曹魏,曹魏的強大是一點一滴積累的。至於徐庶舉薦臥龍完成自己使命一說我並不贊同,徐庶是軍事上的人才,諸葛亮是治國的良臣,這兩個人要是在一起配合到最後那麼蜀漢也不是歷史上這般結局。
天不絕曹魏
曹魏能夠穩佔三足鼎立一角,而且是最強的一角是曹操一輩子南征北戰一點點打下來,可不是運氣得來的。曹操廣募天下飽學之士,手下的戰將和謀士的數量、質量也不是其他諸侯可以比擬的。
嚴格上來說東吳先有了大面積的疆域,但是東吳一直在休養生息;而曹操統一北方後也奠定了曹魏的基礎,但是曹操的策略是以戰養戰。若是非要扣一頂天意的帽子,那也是在三足鼎立的時候。曹魏代表天時、蜀漢代表地利、東吳代表人和但是我覺得往這上面靠,有些不靠譜。天不絕曹魏,這要建立在自己有一定實力的基礎之上,不然都是空談。
徐庶舉薦臥龍
徐庶舉薦臥龍出山輔佐劉備,純屬是被劉備洗腦或者說是根本就沒看懂劉備。劉備手下沒有多少文臣武將,武將拿的出手的就關羽、張飛、趙雲三人,謀臣是隻有孫乾、糜竺之流上不得檯面。劉備是在望賢若渴的狀態時得了徐庶,劉備怎麼能不厚待他。正是這份厚待,感動了徐庶。
徐庶是個軍事人才,行軍打仗非常在行。但是老話說人無完人,徐福也有短板。徐福對於治國發展內政這方面並不擅長,所以徐庶把諸葛亮推薦給劉備。陳壽所鑄《三國志•諸葛亮傳》中對諸葛亮的評價是治國可以與管仲、樂毅相比,但是奇謀為短。那麼按照這個理論來分析,徐庶是軍事人才負責打天下,諸葛亮是治國人才負責穩定國情,這二人可以說是雙劍合璧。只可惜徐庶因為老母親被曹操俘獲,徐庶又是一個孝子不得不前往曹營。
總結:曹魏的天意是用自己手中的實力取得的;徐庶舉薦諸葛亮是真心想輔佐劉備,但是徐庶離去也確實為了老母親的安危。
感謝大家閱讀,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探討、學習歷史。
青梅煮酒品三國
徐庶,字元直。東漢末年劉備帳下謀士,後歸曹操,病逝於曹魏。
徐庶還有一個名字,叫徐福。
沒錯,和那位率三千童男童女為秦始皇求取長生不老仙藥的大忽悠是一個名字。至於兩人有沒有血脈關係,亭長不知道也無法求證。
庶者,平頭百姓也。作為一名寒門子弟,徐庶確實“庶”,但其見識並不“庶”。先從劉備,後投曹操,最後曹丕稱帝之後,還做到了右中郎將、御史中丞的職位。最後病死,沒有死於非命,亂世之中,徐庶也算是有福了。
徐庶有名,大家都知道有句歇後語: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
從《三國演義》的記載來看,徐庶並非一言不發,長坂坡曹軍困住趙雲趙子龍,徐庶發言了,算是間接救了常勝將軍一把。當然這次發言並不算是為曹操出謀劃策。
還有一次發言,《三國演義》上沒講,正史裡記載了。曹丕代漢稱帝,勸進表當中,有徐庶的大名,也就是說,徐庶至少是不反對曹魏代漢的。
當然我們不能因此而否定徐庶的人品,曹魏代漢已是大勢所趨,徐庶改變不了什麼,他也只能順勢而為。
從這點來看,徐庶是明白局勢的。不過要說他在跟從劉備之時就已經看破結局,恐怕就有點抬舉他了。
《三國演義》之中說,徐庶輔佐劉備,第一次用兵就打了勝仗,還拿下了樊城,讓曹操大為吃驚。可這些東西並不見於正史。
《三國志 諸葛亮傳》記載: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
徐庶到底立有什麼本事讓劉備“器之”,我們不好說,估計跟孫乾、糜竹之流太差勁有關吧。好不容易遇到一個真有見識的人,劉備還不得拿著當個寶啊。及至見了諸葛亮,才知道天外有天,也就不再思念徐庶了。
徐庶推薦諸葛亮,這是歷史上有記載的。一方面說明諸葛亮確實才幹強於徐庶,另一方面說明徐庶確實與劉備對眼,想幫他一個忙。
甚至還可以說是,徐庶也不知道曹操和劉備誰能最終成功,兩邊都不得罪吧,誰嬴了自己也沒有虧吃。亂世之中,這樣做,也可以理解。
劉亭長
許庶為劉備推薦比自己更強的臥龍諸葛亮,只是因為看重劉備的志向和個人魅力以及報答其識才重用的恩情,同時自己此次被迫前往曹營對劉備來說是一個重大損失,況且其在剛投靠劉備時便提及有了諸葛亮更是如虎添翼。早已看破結局或許只是個人猜想吧?但也不排除其真有這個能力。
流螢一閃
不要太看得起徐庶了,徐庶有什麼很了不起的建樹嗎?翻遍了歷史書,貌似找不出來吧?即使是小說《三國演義》,徐庶也沒什麼了不起的成就吧?為什麼神化他?搞不明白。
他投曹操,只是因為他想成為一個郡守刺史一級的官僚而已,這是他的人生目標,不是因為他母親,
南朝居士
結合《三國演義》解答一下。
徐庶根本就沒有看出最後的結局。不用說別的就說赤壁之戰,黃蓋使苦肉計,龐統獻連環計,準備大風一起把曹操八十三萬人馬燒個乾淨。徐庶竟然沒有脫身之計。還得想龐統求教。龐統教他散佈謠言說西涼的馬騰韓遂進攻中原。曹操聞訊很緊張,徐庶順水推舟的表示願意去抵擋西涼兵馬。這才脫身。還有一點,當初程昱模仿徐母手跡寫信騙徐庶投靠曹操這件事,也說明徐庶在突發的緊急情況面前會失去理智,並不能識破騙局。說明徐庶的綜合素質明顯的低於諸葛亮,他自己也說過,自己和諸葛亮量相比簡直是駑馬並麒麟,寒鴉配鸞鳳。可見他對自己和諸葛亮之間的巨大差距是心中有數的。
徐庶之所以舉薦諸葛亮,這一方面是劉備對他很倚重,兩個人合作得很好,劉備對徐庶那是傾心吐膽,徐庶也對劉備是赤膽忠心,但是在親情面前,徐庶作出了讓步,準備離開劉備,但是有覺得對不起劉備。這就是劉備的過人之處,讓別人覺得始終是欠他的。所以才有元直走馬薦諸葛。除了徐庶這中間還有水鏡先生的作用。水鏡先生是得到高人,對形勢的發展有很準確的預判,所以他兩次推薦諸葛亮。生怕諸葛亮被別人拐跑了。這是世外高人對劉備的厚愛和支持。徐庶被曹操騙走以後,發現自己上當了,徐母也自殺了。決心不為曹操幹一件事。
徐庶的綜合素質是高於一般謀士,卻難遇諸葛亮這類的頂級謀略家比肩的,所以他推薦諸葛亮是一片好心,並不存在什麼看出最後結局才推薦諸葛亮代替自己完成使命的。
江南不缺水
這和下棋一個道理,徐庶再高也只能比其它高人超前看到兩步不可能預測到結局——曹操挾持了徐庶的老母親他是個大孝子沒有辦法只能去曹營,最後把諸葛亮推薦給劉備——三國頂立時期曹魏的實力是最強的。
隱者老康
在三國時期徐庶的才能並不輸於諸葛亮,但卻因為母親的一封信,從而離開了劉備,為了彌補自己給劉備帶來的損失,所以推薦了臥龍出山幫劉備一統天下。
但是諸葛亮就算實力再強,也只是一個人而已,尤其是劉備、關羽和張飛相繼去世之後,更是獨木不成舟。
是不是徐庶早就已經發現曹魏不可能被滅絕,所以早早為自己找了一條後路呢?
這個說法並非不可信,當時的徐庶雖說離開了劉備,並且投入了曹操的手下當中,可是並不代表徐庶當時是被迫離開。
很有可能是徐庶在劉備這裡看不到希望,於是果斷為自己止損,然後投奔到曹操身邊,只是沒想到自己居然從來沒有得到過重用。
一開始的時候,徐庶真心看好劉備,原本他以為劉備的聲望這麼高,很有可能直接接替劉表的地盤,誰會想到等自己成為劉備的屬下後,才發現劉備只是給自己畫了一張大餅而已。
什麼劉皇叔之類的話,聽聽而已,也就哪些皇室宗親還多少當一回事,可是等這些所謂的皇室宗親都死光了,誰還會認可這種說法呢?
比如說劉表的手下勢力,幾乎都對劉備這個外來戶很討厭,想盡了一切辦法也要將劉備趕盡殺絕。
而徐庶在為劉備效力的時候,就看破了這一切。
為什麼徐庶在最初的時候用的是假名字,就是希望自己有一天可以重新選擇主公,而劉備只是自己的一個跳板而已。
所以當北方的曹操領著大軍到來之前,徐庶果斷就開始為自己找退路了。
說實話在兵荒馬亂之際,徐庶的母親正好就把家書送到了徐庶的手中,難道說當時的曹操跟劉備之間是在打假賽嗎?
從另一方面來講這算不算通敵呀,可以說這一封書信看起來假的要命。
但是徐庶就是用這樣的一個理由說服了劉備,並且為了讓劉備更快的放自己走,果斷把諸葛亮拉下了火坑。
於是當劉備重新找到了新的軍師人選後,果斷就放徐庶離開,畢竟此時的劉備以仁義出名,真要對徐庶痛下殺手,很容易把自己的名聲搞臭。
而徐庶也就是看到了這一點,才會大膽的提出走人的要求。
但是誰知道因為自己以前用的是假名字,所以在曹操這裡的知名度並不高,也許提一下徐福還有可能得到曹操的重視。
很可惜徐庶為了讓自己看起來,好像從來沒投奔過別人的樣子,所以徐福這個名字就這樣被扔掉了。
於是所謂的人才就成了曹操眼中的無名之輩,從此一生都沒有得到曹操的重用,就算之後曹操知道了徐庶就是劉備以前的下屬徐福,但是也不敢用了。
畢竟對於曹操來說,他喜歡聽話的、沒有太多心眼的手下,而像徐庶這樣的改名換姓的,一看就知道內心當中憋著不少餿主意呢,所以能不用就不用了吧。
歸根結底還是徐庶自己沒有把握好自己的人生,同時更沒有想到已經山窮水盡的劉備居然可以柳暗花明又一村,直接在赤壁之戰後有了稱霸天下的資本,只能說徐庶眼睛不太好使,怪不得別人。
虎頭山小妖
漢魏爭權,本屬漢潮武帝專權,而曹操控制政策主宰潮府命運,因為曹操府邸人才濟濟。志士英豪壯志凌,他專權寄託兒子曹丕合算道理,因為父子倆披星載月奮鬥發展提圖馳騁疆場抗擊倭寇,塵煙將士官兵衝沙漠北迅速擊敗頑敵軍,敵軍狼狽潛逃。可以保衛邊防功勞卓越勳章戴鳳冠,功高蓋世豪情壯志凌雲,曹操接替漢潮武帝專權寄託兒子曹丕合算道理
清山峻嶺常青松
所謂“文人相輕,英雄相惜。朋友之道,貴在相知”。徐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在我看來,只是朋友之間的相互援引獎拔。因此,沒有必要將徐庶的這一行為上升到“天意”的高度來考量。也不能說徐庶舉薦諸葛亮是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
《三國志》中沒有單獨為徐庶列傳,而是將他的事蹟行狀穿插在《諸葛亮傳》中。我們先來看看徐庶生平,據《魏略》記載:徐庶原名單福,從小喜好舞刀弄劍的俠客行徑。曾經替人報仇犯法,被官吏抓獲,受審的時候拒絕吐露隻言片語。後來官吏將他綁在車上游街示眾,準備處以剮刑,徐庶的朋友故交將他劫奪出來,使他免於一死。經過這件事後,徐庶深有感觸,於是拋棄刀劍,棄武從文,專心向學。在學校學習期間,結識了同郡的石韜,兩人志同道合,交情很深。當時中原一帶兵荒馬亂,徐庶和石韜到荊州躲避戰禍,又認識了諸葛亮,結為好友。
此時的諸葛亮寓居荊州,在隆中“躬耕隴畝”。閒暇之時,諸葛亮經常與徐庶、石韜、孟建等幾位好友小聚暢談。諸葛亮自比於管仲、樂毅,當時的其他人都對此不以為然,只有博陵的崔州平和徐庶表示贊成。諸葛亮曾經對徐庶、石韜、孟建說:“你們三個人仕途可以做到刺史和郡守級別。”三個人反問諸葛亮的仕途如何,諸葛亮笑而不語。
諸葛亮為何笑而不語?因為他很有識人之術和先見之明。在和徐庶等人的幾年交往中,諸葛亮應該對他們的性格、志向、能力有了深入的瞭解。三個人只是能治理一方的普通幹才,而不是像諸葛亮這樣經天緯地、匡輔一國的全方位戰略人才。後來三個人的事業發展情況果然印證了諸葛亮的預測。徐庶到了曹魏以後,官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石韜歷任郡太守、典農校尉。
當初曹操征討荊州的時候,抓獲了徐庶的母親,扣為人質,逼迫徐庶投靠自己。由此可見,曹操是久慕徐庶之名的。眾所周知,曹操唯才是舉,是很敬慕賢士的,能用這種手段網羅徐庶,說明曹操對徐庶的期望值是很高的,不敢和荀彧、程昱、郭嘉之流相比,至少也是把徐庶放在和陳群、司馬懿同等的地位。然而,終曹操之世,徐庶僅僅只當到右中郎將、御史中丞這種中級職務。可見,徐庶還是名不副實的。
既然像諸葛亮、曹操這種曠世奇才都看不透三國亂世的最後結局,那麼,作為方面之才的徐庶就能高瞻遠矚,看得通透徹底?顯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徐庶只是被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過分拔高的一個人,其真實才能是遠遠比不上政治家諸葛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