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道:太玄九義 正心第一——滌清玄鑑 以觀天象(上)

道安居士雲:

未經證偽,或近本真。是謂正心。

原道:太玄九義 正心第一——滌清玄鑑 以觀天象(上)

卍卐圓重天 萬物演而幻 人本天地生 如是入自然

人類秒若塵沙,立地以觀蒼天,遠取天象,近取地形,仰觀俯察,以求大道。宇宙是時空,萬物存其中;自然是演化,萬物皆有動。宇宙萬物,自然演化,原本是圓融一體,是為一合相,但是為了理解的便利,便需要人為造出一個架構,來理解這個宇宙。例如,關於空間,以自身日常空間尺度為基準,人類創造了標準尺度,比如米(meter,音眯忒,本義是測量。派生自希臘詞根meter=measure,本原是印歐原語met-),隨著認識空間範圍的不斷擴展,向宏觀又增衍出十米、百米、千米等等,向微觀又增衍出分米、釐米、毫米等等,這樣,就可以度量有形質物體的空間尺度,如一維長度、二維面積、三維體積;關於時間,以自身日常時間尺度為基準,人類創造了標準時間尺度,比如秒(second,本義是跟隨,前後相隨,時間上是秒,空間上是其次、第二。詞根sec=sequ=follow),隨著認識時間跨度的不斷擴展,向宏觀又增衍出分鐘、小時、日月年等等,向微觀增衍出毫秒、微秒、納秒等等,這樣,就可度量時間的長度。

中華傳統文化大系之中,是二元論(dualism),就是人為構建出一個架構體系,萬物納入其中,這個架構便是從道體這個本原,歷經本自圓融的太一,順次分化為二儀、四象、八卦、六十四卦、一百二十八卦,以至於無窮。那麼,從道體這個自然之本原,是如何經過無極(太一微細,)、太極(陰陽,以致和),陰陽生和(陰陽平衡,對蝦互生、游魚圓融也),而生萬物(萬物皆為和,成住破空,暫態平衡也)

故而,理解宇宙萬物的要義,本乎四點:一是空間曰宇(space),絕對真空,萬物其中,作為萬物存在的場所;二是時間(time),於其變動,取其靜定,作為萬物演化之快照(snapshot);三是自演(life),內因外緣,成住破空,觀照萬物自身之演化;四為運動(motion),自轉公轉,周行天際,觀照萬物相對之運動。所謂“空間”,便是能容萬物,稱為絕對空間,是萬物存在、自演、運行之場所。所謂“時間”,便是演化過程,稱為絕對時間,是客觀實存之萬物,自演過程、運行過程之量度。所謂“

自演”,是萬物之生命週期,內因之矛盾鬥爭,外緣之與因合會,因緣際會,乃有暫態平衡,萬物皆動,觀其靜定,這一快照,便是暫態平衡,其間經歷四個階段:矛盾作用、穩定下來,是謂“成”,譬如人之孕育初生;矛盾穩定、鬥而不破,是謂“住”,譬如人之生長壯大;愈鬥愈烈、平衡打破,是謂“破”,譬如人之衰老死亡;化為它物、不復存在,是謂“空”。所謂“運行”,是萬物運行於絕對空間之過程。

道(body of Taoity)生萬物(beings or existings or things),聚散無常,各有呈現,而經由人類的感知系統(以六根傳感器為前端,經由神經通道、大腦倉庫為途經和輔料,以心靈妙體為終點),通匯於心,而成“心相”。這一過程,事實上是一個數據採集處理系統,或者是一個機械加工生產流水線:起點是六根傳感器,來料是採集來的外物呈現之信息,流水線是神經系統,輔料是大腦倉庫中存儲的既有知識經驗,佐料是心境之中慾念心態,選料是心體之中執念願力,如是這般,到達終點心靈妙體,而成心相。或者更為形象地說,如同我們日常所見的一個攝影-處理-放映系統,或者錄放裝置。每個人,事實上都是攜帶著這樣一個錄放裝置行走在天地之間,五根在攝像,感知系統在處理,心靈妙體之中在放映。因此,我們可以認為,

心靈妙體是一個能量信息的接收、處理、成像、發射的靈妙裝置,這也就是第六感的原由。例如,心靈感應是接收和發射,夢境是處理和成像。

那麼,心相是否必然能夠如實或者正確反映客觀萬物呢?正如人類自然科學與技術之中作為基本工具的信號檢測與處理系統一樣,信息的選擇性獲取、丟失、衰減、畸變、謬誤都是存在的,其性能,既取決於感知系統的硬件配置,如肉眼這個雙目立體成像攝像頭(佛家形象地稱眼根為離中識,如同耳根,與被檢測物不需事實上的物理接觸,事實上是無形質能波的吸收和檢測)只能檢測足夠能量密度的可見光、耳根只能檢測次聲波和超聲波之間的可聽頻率(約20Hz-20kHz),其它三根亦復如是。在整個檢測過程中,不可避免地產生各種汙染和干擾,汙染諸如過往的知識慣性、過度的執念妄念、觀察者自身的當下心境,干擾諸如觀察者所處的外在環境例如別人的話語、他人的攻擊等等。從整個信號傳輸和處理通道來看,外物通常只有一部分發射信號(如外物溫度影響發射能波的頻譜和能量密度分佈),空氣環境會對能波傳播產生反射折射衍射散射而產生衰變,五根如眼只能檢測特定範圍的信號如可見光,神經傳道過程中信號衰減、畸變且受到外來干擾,心境之中本來就有慾念私心的汙染,因此,到達心靈妙體的外物信息,已經與映入眼簾的外物大有不同。因此,心相併不必然客觀如實反映外物的實象,更談不上如實反映外物的原貌了。這也就是道家和佛家修煉的本義了,那就是儘可能消除中間過程各個環節的信號衰減、扭曲、畸變乃至謬誤,

故而,道安把《老子》分解為三個部分,即《道經》講自然之道(即天道)、《德經》講王者之道(即人道)、《心經》講心相之道(即天人合一之道),在第三部分《心經》中,“致虛極,守靜篤”,“滌清玄鑑”,都是講的天人合一之道,而所謂的“致虛極,守靜篤”和“滌清玄鑑”,就是減少內在慾望和洗淨心境,因為心靈妙體正如鏡子一般,觀照的客觀實存之外物。這個心靈妙體,就是《西遊記》中靈臺方寸山上的“斜月三星洞”,因為斜月就是“乚”(音毫),三星就是三點,加起來就是一顆“心”,這不過是吳承恩老先生挑逗國人讀者的文字遊戲罷了。而所謂的“菩提祖師”,菩提是梵文Bodhi的音譯,如同唐玄奘法師所謂“五種不翻”之“順古譯故不翻”,恰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提的意思是覺悟、智慧,用於豁然開悟,大徹大悟,頓悟真理,超凡脫俗的境界,是謂明心見性,爭得了最後的光明的自性。這便是佛教的極高境界,如同道教大德徵得了真人境界。說白了,找到了真正的自己,找到了自己靈魂的永恆追求,那就是與道同在,天人合一,也就是佛教所說的“一合相”。

(此為正心之上部,待續。)

【文章均為原創,圖片源自網絡;自度度人隨喜,轉發分享多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