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都能追尊生父為皇帝,為何開國的劉秀卻沒有追尊生父為皇帝?

勒克兒


這個問題點出了古代兩大皇位繼承的法律依據問題,問得太好了!對這個問題的回答,不光解答了我國古代繼承製的法理,還涉及繼承法統,在不同歷史環境下的變遷。

嘉靖追尊生父為皇帝,這件事在歷史上稱為“大禮議事件”,整整鬧了四年之久,搭上十六條生命,才如嘉靖所願。劉秀非不孝子,他即位後也想追尊父親,廟都立了,又被迫撤了牌位。

嘉靖的“大禮儀”付出那麼大代價才如願,劉秀最終抱憾終生,原因就是,當皇帝也不能隨心所欲,古代皇位繼承的法統,決定了他們皇位的合法性。也就是說,他們必須在皇位的合法性,和父親的親情之間,二者取其一。

這是哪門子不講理的法律,讓父子不相認呢?嘉靖皇帝“大禮儀事件”和劉秀追尊生父事件,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蠻不講理”的宗法制

古代皇帝登基,要有一整套的法律程序,這些程序專業性太強,老百姓很難看到,但不代表不存在,相反,這些程序是基礎,決定了皇帝的合法性,乃至王朝的合法性。

正德十六年,明武宗朱厚照駕崩,因為無子,以內閣首付楊廷和的大臣們,按照宗法制,迎立年僅十四歲的興王朱厚熜進京即位,是為明世宗嘉靖皇帝。

朱厚熜即位後,準備追尊父親為皇帝,卻被楊廷和等大臣們阻止了,理由是,按宗法制,朱厚熜的身份,已經變成了孝宗朱祐樘的兒子,自己的父親興獻王朱佑杬,變成了叔父,所以,朱厚熜從今往後,只能供奉朱祐樘,必須斬斷與生父的關係。

楊廷和為何為此冷漠無情呢?其實他所依據的是,執行了幾千年的《周禮》中的宗法制,是封建王朝的根本大法。宗法制的出發點,就是為了維護大宗的長期優勢性,它規定了政治財產的嫡長子繼承製,當沒有嫡長子時,方可以庶長子“轉正”嫡長子;如果無子,則要從近親中選擇宗室子弟,過繼給嫡系,以嫡長子身份繼統。

按照這個法律規定,朱厚熜既然從小宗(庶系)變身大宗(嫡系),就必須隔斷與生父的親情,這在法律上叫顧大義舍私情,所以楊廷和無可指責。

這種看似不講理的法律,其實是維護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穩定的利器,是中國人的思想精髓所在。因而,無論哪一位皇帝上臺,首先要從法理上驗證皇位的合法性,凡是不合法理的,比如篡位奪位,就一定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抵制和鞭撻,甚至反抗。

比如李世民因為不是嫡長子,只能通過政變上臺,在歷史上留下了無法消除的罵名。

“大禮儀之爭”嘉靖為何贏得勝利

面對楊廷和的反對,少年嘉靖帝表現出了強硬的政治手腕,他絕不接受這個說法,堅稱,自己是來承繼大統的,不是以太子身份即位,興獻王就是自己的生父。

就在嘉靖帝與大臣們僵持,嘉靖孤立無援的時候,新科進士張璁站出來,力挺嘉靖帝。他拋出了“繼統不繼嗣”的理論,認為“聖人緣人情以制禮”,割斷父子之情,不合聖人之法。張璁的支持,給嘉靖帝打了一劑強心機,此後又有眾多朝臣表達了對張璁的讚許。

於是,朝中形成了針鋒相對的兩派,鬥爭非常慘烈。直到嘉靖三年,在一百三四十人下獄,十六人在杖擊中喪命,以楊廷和為首的一大批官員被貶黜為代價,嘉靖皇帝如願以償。

當年七月,興獻王朱佑杬被尊為“皇考恭穆獻皇帝”,後加廟號“睿宗”,神主入太廟。恢復對孝宗皇帝朱祐樘的“皇伯考”稱謂。

嘉靖帝之所以能取得勝利,不光是靠他自己的皇權力量,其實站在嘉靖帝背後的是,以王陽明為首的心學勢力,是新舊兩派勢力的鬥爭。在鬥爭中,陽明心學所主張的思想,恰好支持了張璁的“繼統不繼嗣”理論。所以,嘉靖帝絕不是孤軍奮戰。

除此而外,藉由“大禮儀之爭”,消除舊派勢力楊廷和對朝政的掣肘,也是年輕的嘉靖皇帝,必須要達到的目標,否則他將永遠生活在楊廷和的陰影中。

總的來說,“大禮儀之爭”本質上是朝政之爭,是內部各派勢力之爭。所謂繼承法統的問題,其實就是兩派之爭的道具,無論失敗一方還是勝利一方,真正關注的本質,絕不是嘉靖帝管誰叫爹,而是今後的朝政,誰能當爹!

嘉靖帝本身就是一個玩弄大臣的政治高手,再加上新勢力的支持,還有霸道的皇權助威,勝利並不意外。

劉秀為何為何把親爹丟了

劉秀的情況則不一樣。

東漢政權建立後,劉秀在洛陽建了一個宗廟,一個親廟,宗廟供奉的列代先皇,親廟供奉的是自己的四代近親。劉秀剛做完這些,還沒來得及追封父親,大臣反對的奏章就遞上來了。

大臣們為什麼反對呢?你劉秀號稱“中興漢室”,可是按照宗法制,繼承皇位的必須是大宗,你劉秀雖是漢景帝之後,可到你這兒已經是第七代,若干代小宗身份,到你父親這兒就是個平民百姓了,你是哪門子大宗呢?

再者,大漢自漢平帝已經滅亡,中間隔了新朝,還有短命的玄漢政權。如果劉秀追認父親為皇帝,請問你是從西漢政權承繼的嗎?顯然不是,那麼你這個政權的合法性何在?

這個問題就大了,不光是劉秀個人皇位的合法性存在問題,連他建立的政權,存在的法理都沒了!

其實,這是個無解的問題,除非劉秀另起爐灶,拋棄所謂漢室中興之主的說法,以改朝換代,新王朝的皇帝身份出現。這樣一來,他就可以完全不用顧忌西漢的歷史承繼問題,可以正大光明地追封自己的父親。

問題是,這樣一來就必須證明自己的政權,改朝換代是否合法。這個問題已經跳出了宗法制的範疇,要想論證這個問題,更難。當初,西漢政權從立國之初就開始論證,一直到漢宣帝時期還在論證,沒完沒了。

古人對禮法的追求就是這麼天真,就是那麼較真,因為這個問題不解決,就不合天理,就不會得到神的護佑,政權就很難長久。

所以,最簡單的做法就是,不承認自己是改朝換代,以“漢室中興之主”的身份,拿過來直接用,無需論證。

如此一來,就要驗證個人皇位的合法性。儒生們給劉秀提出的解決方案就是,兩步走,第一步不承認新朝政權,宣佈劉秀的政權就是大漢的延續;第二步追認漢元帝劉奭為父,將自己的身份,強行“夾塞”進大宗行列。

劉秀接受了這個方案,既解決了個人皇位的合法性,又解決了政權合法性的問題,唯一遺憾的是,親爹丟了!

所以,劉秀的問題跟朱厚熜的問題不是一回事,朱厚熜是個人皇位合法性問題;劉秀不光涉及個人皇位合法性,還有政權合法性問題,要解決這個糾纏不清的問題,只能將自己的身份變大宗,只能換爹!

舊船票與新航船

朱厚熜和劉秀“找爹”的事,在古代屢見不鮮,所謂“嗣子不認生父”,大白話就是,過繼子必須跟生父一刀兩斷。

這個不仁道的做法,其實都是封建社會特殊歷史條件下的產物。封建社會實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子女眾多,政治遺產的繼承必須有嚴格的法律規定,否則將導致諸子紛爭,削弱家族勢力,甚至導致兄弟鬩牆。

這個偉大的發明,源於大思想家周公。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結構和人文環境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尤其是新儒家學派對“人情”的關注,宗法制某些僵硬的條款,就像一張過期的舊船票,不等登上新時代的航船。

這就是“大禮儀之爭”頻繁出現的原因,幾乎每個朝代都出現過。

不過,中國人有偉大的智慧,隨著社會的進步,宗法制的冰冷條款,逐步得到了靈活的補充,越來越接近人性化,比如清王朝,乾脆多個太后並列,死後被追尊皇帝也不再那麼苛刻。

當然,最徹底的還是現代社會,一夫一妻,那些個麻煩全沒了。


尋根拜祖


一般來說,根據歷史上很多事實可以找到一些規律,就是開國的皇帝會追封自己的先祖為先帝,通常情況下是追尊三代!比如明朝建立的時候,朱元璋就把祖上四代貧民追尊為皇帝了!

但是說到漢光武帝劉秀卻沒有這樣做,並沒有追尊自己的生父為先帝,而是改認了西漢元帝為自己的父親,也就是說劉秀當上了皇帝之後,就把自己的生父不擋爸爸了,而是換了一個更適合自己的身份的人當爸爸,而當時劉秀找的這個爸爸就是西漢元帝劉奭!

雖然劉秀也是西漢的宗師之後,但是確實旁支的旁支,也就是說身上存在的皇室的血液已經很少了,在血脈上已經和西漢的正室差的很多了,在宗法上來講,血緣關係隔了五代,也就是說出了五服了,就沒有什麼關係了!但是劉秀打著中興漢室的旗幟來建國立邦,這樣的情況是非常的尷尬的了!這種情況下,大臣們只能想辦法找個理由來讓劉秀的想法在宗法上能夠說得過去!

那個時候,劉秀身邊的大臣張純和朱浮就表示,陛下的江山是自己打下來的,這點是無話可厚非的,但是名義上卻是打著繼承中興的名義。陛下之前已經為自己的祖上四代立了宗廟,但是現在又需要繼承漢室的皇位,又有點不合禮儀!最後通過討論得到了這樣的一個結果,就是劉秀把漢武帝到漢平帝這四代中的五位皇帝,當成是自己宗法上的親人,也就是說當做漢元帝為自己的父親,由劉秀自己來進行祭祀。但是漢成帝、漢哀帝和漢平帝因為是劉秀的平輩和晚輩,就由相關人員去祭祀,之餘劉秀的生父和親人,就只能另立宗廟,由大臣們去祭祀!

這樣的做法說起來非常的可笑,但是這也是古時候宗法繼承的一個非常有必要的禮法。當時的劉秀也沒有想出來更好的辦法,只能接受了這個辦法,選擇了改認漢元帝為自己的父親,繼承了漢室的皇位!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皇帝都能接受這個辦法的,明朝的時候,嘉靖帝就因為宗法的問題和內臣們產生了很激烈的政治,嘉靖當時以藩王承繼大統,需要尊明孝宗為父親,但是那時候嘉靖就非常的不理解,說自己需要認自己的伯父為父親,卻認自己的父親為叔父,這樣的倫理嘉靖表示無法接受!但是劉秀的脾氣還是不錯的,並不講究這些,這也是劉秀家族繁盛的重要的原因吧!

謝謝大家的閱讀,如有新的見解,還請留言與評論,若有喜歡的,請轉發關注一下,在此謝謝各位了!!







Zh上善若水W


強不強烈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