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希特勒晚10年爆發戰爭,在這十年內拼命發展軍事,能攻下歐洲嗎?

夢想的奶牛


希特勒能夠在前期如此順利,已經是天時地利人和了。

否則任何一點出了問題,希特勒基本上都不可能執政。


  • 假設希特勒進軍萊茵,法國人強硬一點,希特勒就不敢大肆作祟。

  • 假設希特勒擴充軍隊,英法能強硬一點,希特勒就沒有那麼多兵源。

  • 假設希特勒吞併蘇臺德地區,英法能強硬一點,希特勒至少還知道收斂。

  • 假設當年修馬奇諾防線,能夠鏈接到比利時,希特勒進攻法國就沒有那麼順。

  • 假設蘇聯一開始沒有把兵力全部部署在邊境,能夠善用朱可夫,希特勒可能一開始就會遭受挫折。

……

正是因為種種機緣巧合,希特勒才成功了。


蘇聯國力


由於大清洗,蘇聯喪失了相當的戰鬥力,蘇聯中5位元帥中的3位、15位將軍中的13位、9位海軍上將中的8位、57位軍長中的50位、186位師長中的154位、全部16位陸軍政治委員、28位軍政治委員中的25位在清洗中被處以死刑。


大清洗導致整個蘇聯軍隊的組織被打散,軍中指揮官匱乏,蘇聯前期的無力不是因為蘇聯的武器不夠精良,而是因為指揮為。


如果再延遲十年,蘇聯將會建立一套體系更加健全,且軍力更加龐大的軍事力量,冷戰期間全世界都見識到了蘇聯當時的軍事實力是多麼龐大,到時候到底是蘇聯先進攻還是德國先進攻,那真的就兩說了。


德國的國力非常有限,德國相對於蘇聯和美國來說,就是一個小國,石油,礦產等方面都非常依賴於他國,中國抗戰時期還拿稀土換了不少德國裝備,也就是所謂的“德械師”。


況且希特勒能不能撐到10年後還兩說,當時的德國經濟已經在危機的邊緣,希特勒打歐洲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掠奪歐洲的資源來補充國內的短缺,舉個例子,希特勒攻下法國以後,大幅度貶值法國貨幣,掠奪法國,又在歐洲各國強收所謂的“佔領費”,所謂的以戰養戰。


納粹這個戰爭機器,一旦戰爭停止,納粹的經濟會迅速崩盤。


李建秋的世界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是以1939年9月1號德國閃擊波蘭為起點;如果向後推遲10年,那應該是1949年9月1號。如果在這10年裡,希特勒積極整軍備戰、厚積薄發能不能一舉拿下歐洲?

不能!首先,我們不能將假設的目光集中在10年後德國所積攢的力量上,而是要重點評估在這10年裡,其它國家以及國際格局所發生的變化。

如果從陣營夥伴的角度來看,希特勒可以等,但日本和意大利卻等不起!上世紀二十年代末,經濟危機波及所有資本主義國家,日本也未能倖免:黃金外流、工業萎縮、農業減產;種種告急迫使日本不得不早日發動戰爭。

反觀意大利,同樣因經濟危機而和日本同病相憐。國內不堪重負的經濟壓力讓墨索里尼手足無措,權衡之後認為:只有儘快發動對外戰爭才能及時有效的減輕本國內的經濟負擔。

客觀而言,1929年的那場經濟危機是截至目前在資本主義社會爆發的最嚴重的一次!始於美國紐約、然後以燎原之勢蔓延至各個資本主義國家:銀行、工廠紛紛倒閉,隨之而來的連鎖反應影響著每一個人的生活。

英、法、德、美等國才剛剛從一戰的泥沼中爬出,緊接著又掉入經濟危機的深淵。而彼時的蘇聯也僅是一個建立還不足十年的新生政權,政治架構並不算穩定。

這一系列罕有的國際性大事件,無疑給了野心勃勃的希特勒一個可遇而不可求的絕佳機會,但這個機會卻具有一定的時效性!如果納粹德國無法在有限的時間裡,抓緊恢復經濟、擴充武裝,那即便是開戰也無法與二戰相提並論的成績。

所以說,給希特勒十年就等於給美、英、法十年;德國在發展的同時,歐洲其它國家也在發展。屆時,德國或許就已經不再具備發動戰爭的條件。(如果希特勒推遲10年,說不定按耐不住的就是蘇聯)

我是軍武最前哨!


軍武最前哨


不能!不論戰爭爆發的早晚,希特勒都得輸。如果晚爆發十年德軍輸的可能還要慘!

其實在1939年的時候,希特勒並沒有做好戰爭準備,他也並不想發動世界級的戰爭。他一而再的向他的將軍表明戰爭不會爆發,因為他的將軍也都恐懼戰爭!1939年之前,英法兩國放任德國發展,默許希特勒東進。這使希特勒想當然的認為即使他入侵波蘭,也不會招來英法的戰爭。但是一夜之間,英國的政策就變了,張伯倫決定守衛波蘭,對德國宣戰。希特勒聽到這個消息後也曾呆滯了很久,戰爭就是這樣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突然性的爆發了。其實不光是希特勒,包括所有的參戰國都沒有做好戰爭的準備,英法還都在擴軍,蘇聯正在進行它的五年計劃。

假如希特勒不入侵波蘭,戰爭就不會提前爆發。希特勒原本是想一直擴軍到1944年,到這個時候他才認為自己有挑戰英法的資本。如果按照題主的意思,希特勒從1939年開始舉全國之力發展軍備,那麼整個歐洲都會進入劇烈的軍備競賽當中。原本希特勒上臺後,英法就一直在緩慢的擴軍應對有可能到來的衝突,如果德國突然加大軍備的擴張,那麼相對於德國的擴軍,擁有更多軍事資源的英國,軍隊可能建造的更加完善,再過十年英國的遠程戰略轟炸機都能飛到柏林扔炸彈了,而德國的轟炸機仍然還是短腿。畢竟資源有限不論希特勒如何擴軍,海軍都比不上英國。那麼面對英吉利海峽,德國陸軍仍然飛不過去。德國空軍面對建造的更加完善的英國空軍仍然不能統治英倫。

再來看蘇聯的五年計劃,如果戰爭晚爆發十年,個人認為歐洲最有威脅的就不是希特勒了,而是斯大林。戰爭爆發的越晚越對蘇聯有利,蘇德在簽署《互不侵犯條約》的時候,斯大林就想用這個條約來拖延一下希特勒,讓蘇聯有充分的時間來重整軍備。1938年的時候蘇聯的第三個五年計劃剛剛開始,斯大林重點發展國防軍工,為未來的戰爭做準備,重中之重就是航空,除此之外陸軍也面臨大規模換裝。1938年的時候蘇聯的航空產能就比去年翻倍,而到1939年的時候,蘇聯的飛機生產數量就達到了10000架規模,1940年的時候蘇聯的武器生產總額就超過了英美之和,而到了1941年的時候蘇聯武器生產總額就已經是第一,超過了德國。正常情況下蘇聯的五年計劃到1942年就結束,然後開啟下一個五年計劃。如果這個時候德國瘋狂擴軍,我相信蘇聯的這個五年計劃仍然是國防軍工,時間越久蘇軍越強大,這段時間還可以再拿芬蘭練練手。強大起來的蘇聯軍隊,會讓斯大林的野心更加的膨脹。我感覺用不到十年蘇聯反而會先開戰。

比資源德國是歐戰主要參戰國當中最少的,幾乎沒有殖民地,海軍比不上英國,陸軍耗不過蘇聯,空軍還要一分為二同時對抗整個歐洲。再加上還有一個更加強大的美國。不論給希特勒多少時間,終究還是要敗!

我是鐵血戰史1927,感謝您的關注與支持!


鐵血戰史1927


首先,希特勒為什麼要晚10年再發動戰爭?當時德國已經做好了戰爭的準備,人才濟濟,國家富裕,當時德國已經有2000多架戰鬥機及轟炸機,就是放到現在,那個國家有這麼多戰機?不要給我說現在戰機貴,難道1938年的百萬富翁沒有2018年的億萬富翁有錢?反倒是其他國家都沒有準備好,這對德國來說是個好的機會,為什麼要推遲呢?而且歷史也證明希特勒是對的。至於最後的失敗,有人說是敦刻爾克放走30多萬英法聯軍導致的,有人說沒有聽取古德里安將軍直接進攻莫斯科引起的,還有人說後來不斷分兵導致的,其實都不最重要的原因,即使放到現在來看,希特勒打蘇聯也沒錯,一個國家被消滅了400萬正規軍,居然還有幾百萬部隊可以打仗?蘇聯的衛國戰爭,其實拿老百姓的命去堆出來的,口號是為人民,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查一下蘇聯歷史,看看蘇聯衛國戰爭前後怎麼對待蘇聯人民的,而希特勒又是怎麼對待德國的人民的。希特勒的每一步驟都沒錯都沒錯,但是歷史就是給出了一個正正得負的結局。任何人都會出錯,但歷史不會,不管怎麼樣,因果循環,歷史走到今天必有它的道理,尊重歷史才能無愧於心未來。


三隻小豬180901818


首先吐槽下這種問題。

你軸心國打不贏戰爭安心發育就能贏?問這問題的人估計就是那種玩即時戰略遊戲的孩子心態。

你去問問諸葛亮,問問他拖著一個“益州疲弊”不出祁山不打仗,和數倍國力的曹魏對著發育,誰能贏?

等你德三安心發育,美蘇要地有地要礦有礦要人有人,哪樣都比你多幾倍,你對著發育?



不說美蘇,英國坐擁5億人口的殖民地,你和人家對著發育?

等你十年發育完了,蘇聯都幹完第四個五年計劃了,三百個師甩你臉上叫你打,來啊打啊!烏拉烏拉!


等你十年發育完弄出投在廣島長崎那種蘑菇彈了,人家美國的核彈都能遠程打擊了。

你不打仗,一戰的鉅額賠款你賠不賠?擴充軍備和重振經濟的鉅額外債還不還?想好了,打仗征服歐洲就都一筆勾銷了,就強猶太人那點錢夠支撐國民幸福指數和對納粹狂熱度的嘛?

你德三不打仗就那麼丁點個地方,別說軍用原料,你糧食都得進口,你不先下手為上等啥呢?



許多人就是搞不明白,德國短板太多了,他身為戰敗國和經濟危機受害國,所以他必須用他的長處---軍事能力來解決其他方面的問題。


歷史區的旅法師


小小小百科全書觀點

首先大家要明白一點,二戰的爆發並不是由誰選擇的。同樣的不論是希特勒還是丘吉爾或者斯大林,他們可以決定戰爭的結束。但決定不了戰爭的開始。二戰時期對於德國來說,越晚開戰當然對於德國來說越有利了。起碼德國可以更進一步的整軍備戰。不至於開戰之後手忙腳亂。但事實上戰爭的爆發並不是希特勒自己可以選擇時間而決定的。



原本在一戰後,德國的戰敗導致了德國時刻處於被法國剝削壓迫的環境中。雖然希特勒上臺之後開始擴張生產,整軍備戰。但實際上德國的經濟一直都處於奔潰邊緣。我一直都強調,二戰的爆發實際上就是一場利益的爭奪戰。1929年10月,美國華爾街紐約證券交易所股市崩盤,經濟危機席捲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股市都崩盤引發了銀行擠兌風潮。美國經濟陷入絕境。資本主義發展史上最嚴重的一次全球性經濟危機就這樣爆發了。美國爆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自然也影響了整個歐洲。而德國孱弱的經濟狀況在經濟危機面前瞬間崩潰。為了轉移國內矛盾希特勒無奈才會發動戰爭。“內部矛盾外部解決”這是政客的慣用手段。


歷史上把德國入侵波蘭認為是二戰爆發的導火索。但實際上全球性的經融危機爆發才是二戰真正的誘因。希特勒實際上並不願意那麼匆忙迫切的發動戰爭。但沒辦法,被逼無奈之下希特勒自己能倉促發動戰爭。如果真的按照提問者所說,給希特勒給德國十年的時間發展。那麼德國取得二戰勝利的概率將會大大增強。

二戰時期德國戰敗的主要原因就是能源物資後勤補給不足。還有德國雖然當時科技水平世界第一。但畢竟經歷過一戰被制裁的傷痛。所以德國在工業方面較之美國蘇聯想差很大。試想一下,如果給希特勒十年的時間發展德國。那德國會強到什麼地步?德國要是有了十年的時間來發展壯大德國的海軍。即使和英國對剛不了。但起碼也可以有能力對英倫三島實行登陸作戰。只要德國有能力實行登陸作戰。那麼英國分分鐘就會被滅。如果西歐被德國一統。那麼德國就再無後顧之憂了。

其次,德國有了十年時間的發展。以德國二戰時間那種變態的科技實力來看,德國的軍事力量將會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有十年的時間擴張德國的工業生產規模。那麼德國後勤供給不足的穩日就會得到改善。而且在德國擊敗英國並且獲得英國廣袤的海外殖民地之後。能源物資就再也不是德國掣肘的問題了。工業發展跟上腳步。沒有後勤補給不足的問題。以德國二戰時期的軍事實力,那麼很有可能德國就會取得勝利。別說攻下歐洲了。現在的世界霸主也將會是德國。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書


理清兩個問題就可以了——第一,發展軍事需要的經濟和物資基礎德國還有大量空餘嘛?第二,德國發展軍事力量的速度一定能比蘇聯和英國快嗎?

因此,我們要知道,戰爭爆發前夕的德國已經可以說是把戰爭潛力提升至極限的國家了,沒有更大的領土和更多的資源,軍事實力就只能到達這個瓶頸了,甚至以德國當時現有的資源都遠遠不足供給其龐大的海軍和空軍軍備重整計劃。
(你以為我們喜歡潛艇?不,是我們只玩得起潛艇!


德國人要造槍炮,沒有鋼鐵和大量從事民用工業維持帝國內需的工人,怎麼可能發展起來呢?整個德國的力量幾乎被投入軍事,那麼軍隊就成了商品,戰爭就取代了貿易競爭。

德國在擴充軍備的過程中,國民經濟由於受到刺激而處於不穩定狀態,1932年飛機年產量只有36架,1934年到了1938架,1936年到了5112架,這種瘋狂的軍備擴充速度對經濟的損害難道沒有嘛?

德國把重心放在軍備擴充,那麼自然沒有大量多餘能力進行製造業產品的出口,因此也就沒有辦法通過國際市場來換取其他戰略資源的進口。

1938年軍事強大的德國只有世界黃金和金融儲備的1%,而英法是11%,美國是54%,所以說,這是一個軍事潛力已經壓榨到極限的國家,就像焚寂一樣,德國弱小的經濟肉體已經承受不住軍事的鬥氣了,他要麼對外釋放出來,要麼自爆而亡。

最後提一下蘇聯,德國經濟在世界製造業的份額從1929年的11.1%提升到1938年的13.2%,而蘇聯卻是一直增長,從5%提升到1938年時的17.6%,蘇聯也可以發展重工業和軍事工業優先的戰略,也可以像納粹政府那樣將軍事開支的比例提高到一個很高的程度,大家都是鐵腕和獨裁,誰怕誰呢?

因此,蘇聯害怕已經成長到極限的德國,而德國也忌憚潛力巨大的蘇聯,而且還是遠遠小看了。


普魯士之魂


首先可以說不能,先把目光放在中心,希特勒掌權的德國,實質上,可以說就是披著社會主義外衣的民粹集團,後來對猶太人的暴行完全可以證明這一點,其次,大部分科技,不得不承認,是在戰爭中以極快速度發展的了,縱使希特勒可以在這十年時間裡發展,我們完全可以預料到以下情況:

德國海軍發展不大,仍然是以潛艇的狼群戰術為主的艦隊,至於為什麼?德國海軍在軍費方面最大的阻礙,就是赫爾曼·戈林為首的德國空軍集團。眾所周知,德國人為了發展和儲備空軍人才,大量建立飛行俱樂部,從這裡面想哈特曼為首的人才也源源不斷的冒了出來,相較於海軍在一戰後付出的慘痛代價,彩虹行動中,以皇帝級,國王級,巴伐利亞級為首的十一條戰列艦中的十條,還有馮·德·坦恩號戰列巡洋艦,毛奇號,塞得利茨號戰列巡洋艦以及德·弗林格爾級戰列巡洋艦,共十五條大型戰艦沉沒,這就導致魏瑪共和國以及希特勒執政的德意志第三帝國的海軍相當於從頭再來,這就給了戈林藉口,相較於很難造就的海軍,空軍和陸軍反而成為了可以大力發展的對象,並且,戈林不希望海軍航空兵分掉他的空軍指揮權,所以,戈林就天天在希特勒身邊吹風,這種現象的最終結果就是:齊柏林伯爵號航空母艦建造斷斷續續,也根本沒有投入實戰。

陸軍的發展更顯而易見,德軍前期仍然沒有擺脫騾馬化,彈藥仍然依靠馬車運送,其次,德軍前期步步取勝,到了巴巴羅薩行動前期更甚,基輔戰役,分割包圍並最終俘虜蘇軍六十多萬,至於原因,自然是大清洗造成的軍事指揮人員的斷層,我們不能保證,十年時間大清洗會不會提早結束,也不能保證,大清洗會不會繼續進行下去,不可否認,蘇軍的大清洗的惡果在蘇芬戰爭就已經初現端倪。

所以,我只能預測出如下結果:首先海軍發展仍然還在停滯,或許齊柏林伯爵號航母會下水服役,戰艦,不會很多,但肯定大部分是小型艦艇和潛艇,俾斯麥級可能會建造三到四條。


空軍,戰前數量我估計會有五千四百五十架新式戰機,德國作為世界上第一個首飛噴氣式飛機的國家,類似於me262這類的截擊機會有上百架並且編為單獨的噴氣截擊機中隊,經過十年的發展,空軍數量參照正常時間線的1939年戰爭爆發前的三千七百五十架不會多特別多,飛機真正製造多起來肯定是在戰時,平時養就養不起。

陸軍的話,新式輕武器發展會很快,stg44突擊步槍和g43這類半自動和全自動武器肯定會大量替代k98k型步槍,坦克方面,五號豹式坦克,六號虎式坦克都會在戰前小批量裝備,德軍的坦克主力仍然為三號,四號坦克及其改型;外因方面,張伯倫任期結束,下臺後,不可能保證下一任英國首相是綏靖派,因此,德國軍隊的一舉一動,肯定會在英國和法國人的注視下,所以我認為,德國如果想在十年後快速進攻英法,只有一個機會:那就是暗地聯繫英法各個殖民地的民族主義力量,掀起民族解放戰爭,讓法國人陷在中南半島,英國人陷在緬甸和英屬馬來亞以及英屬印度,這樣才有可能速戰法國並取得勝利,至於登陸英國,除非德國海軍實力能有英國皇家海軍總體的一半,這樣才有可能在短時間內,橫跨英吉利海峽,在英國南部登陸,第一次大規模的傘降作戰就可能不在克里特島,而是在英國本土。


戰鬥機解說家


首先來回顧二戰之前的德國軍力,在希特勒接管了魏瑪共和國總統辦公室之後,1935年3月16日便重新恢復的徵兵制度。規定年滿20歲的男子必須在秋季接受徵兵體檢,只要是我重大的身心障礙的人立刻入伍服兵役。

這個制度一出,足以把的德國20歲的青年階層徵到枯竭為止,同時也為德意志國防軍招募到了源源不斷的軍事人力,從這一刻起,整個歐洲的戰爭颶風就已經開始,起點就可以從這一次的徵兵開始。那麼具體徵招了多少兵源呢,德軍從凡爾賽廢除前的7個步兵師,3個騎兵師,1萬5千名海軍,6艘戰列艦,6艘巡洋艦,12艘驅逐艦,短時間內迅速擴編成36個步兵師,4個機械化步兵師,1個騎兵師,5個重裝甲師,4個輕裝甲師的規模,天吶,這就是這個規模的膨脹速度不是一般的快,可以說是聚變了。

其中凡爾賽條約廢除前的3個騎兵師被減少到1個尤其可以看到,德軍所重視的機械化部隊,閃擊周邊的小國最主要靠的就是德軍裝甲,來發動閃電戰,其結果就是裝甲突進到對方的縱深,對方的兩翼發現自己的大後方沒有了,便迅速撤退到了後方,此時德軍便大範圍的攻城略地,突進的效率很高,周邊小國便紛紛被德軍佔領,為什麼德軍如此的熱衷於閃電戰,很大的一方面就是,德軍的整體實力並不足以支持他進行長久的消耗戰,機械化作戰的速戰速決是二戰德軍制勝法寶。

二戰納粹最終的失敗一個是策略上的,再一個最主要的就是二戰德軍根本就沒有與全歐洲相抗衡6年的實力,光是在1944年的蘇德戰場德軍便損失的75個步兵師約230個步兵旅。相比蘇軍應該是損失的更多,但是蘇軍的戰力在卻比剛開始強了不少,德軍此時就沒辦法再支撐下去。

第二年的1945年,希特勒突然發佈一道命令,禁止以訓練的名義調度部隊,同時把現役軍官全部派到一線戰場,便沒有了現役士兵去訓練新兵,不管是在等10年或是更久,一個國家終究沒有與全地區或洲相抗衡的實力,更不用說抗衡世界,更何況二戰德軍從開始的第一槍就註定要速戰速決,就沒想過要打什麼消耗的持久戰,戰爭的泥潭使得二戰德國越陷越深,最終無法抽身,失敗是必然。


歷史君觀


十年不能挽救德國,即便再發展二十年,德國也難以以軍事稱霸歐洲。

和平是既定國策



早在俾斯麥時期甚至更早,德國就意識到,海洋上有英國,大陸上有法國。德國無論從海岸線長度、領海面積以及其它歷史積澱來看,都不應該把目光投向海洋。所以德國的既定國策是聯合英國對抗法國,謀求陸上霸權。

戰爭捅了馬蜂窩



一戰時,德國人破壞了自己的計劃,全面的戰爭一爆發,德國人立刻發現英法俄意的世仇消失了,一國打多國必然陷入到持久戰,而德國沒有速敗已經可以說明德國的軍事實力了,之後就進入到我們熟悉的情況了,德國被徹底拖垮了。

希特勒沒有勝算



二戰時代,國際局勢並沒有發生有利於德國的大變化,而德國若要獲勝,必須強大到能打敗所有國家,十年夠不夠?不,問題不在時間,打仗不僅是軍事的比拼,蘇聯的解體就可以說明窮兵黷武的後果。

除非希特勒有提升德國國力的良策,否則原子彈都救不了他,二戰的戰略失誤就在於發動了二戰本身,十年乃至二十年的休戰都改變不了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