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瑤本可“智氏代晉”,卻成三家分晉,智瑤是怎麼做到的?

小林創可貼


首先要明確一點,提到“智氏代晉”的原因可能是有“田氏代齊”,但“田氏代齊”發生在“三家分晉”之後,因此智瑤不可能借鑑田氏的經驗,但做為後來者,我們可為從上帝視角來看看,“智氏代晉”到底有沒有可能。



晉文公時期,晉國就出現了世襲卿族,他們分別是:趙、魏、韓、智、範、中行,他們被稱為晉國六卿,共主國政,晉文公以後,晉國國君的勢力被世襲卿族進一步蠶食和弱化,晉國實際權力掌握在這些世襲卿族的手裡。到了春秋末期,範氏、中行氏被誅滅,晉國的大權落到了智、趙、魏、韓四卿的手裡,其中智氏最為聲名顯赫,在當時掌握了晉國的大權。似乎形式一片大好,最後由智氏取代晉國國君,演變為“智氏代晉”的結果,但最後智氏被趙魏韓三家聯手所滅,“智氏代晉”的事情並沒有發生,我們看到了另外一種可能“三家分晉”。

選擇不同,結果不同

智氏的強大是建立在實力基礎上的,範氏和中行氏的覆滅,就是智氏領導趙魏韓共同討伐的結果,當時智氏的當家人是智宣子,如果時間允許的情況下,智宣子肯定想由自己來達成“智氏代晉”的目標。但是時間不等人,智宣子已經老了,因此,他只能把希望寄託在他的繼承人身上,為此,他在選擇繼承人的問題上十分慎重。儘管心中已經有了最佳人選,但為了慎重起見,他還是徵求了一下智氏家族的意見,以輔助自己做出最後的決策。

智宣子心目中繼承人的最佳人選是自己的嫡長子智瑤,當他說出這個想法的時候,智氏家族的人大多沒有意見,而有智囊之稱的智果卻跳出來表示反對。 應該說智果這個人十分聰明,作為智囊他並沒有直接說出智瑤的問題,反而先說了智瑤的五個優點,然後又說出了智瑤的一個缺點,並以此說明,智瑤不適合做智氏家族的領導者,如果讓智瑤做智氏的掌舵人,智氏是要被族滅。當然指出問題的同時,智果也提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他認為智宵更適合做智氏家族的掌舵者,在《資治通鑑》中記載:

智果曰:“不如宵也。瑤之賢於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鬢長大則賢,射御足力則賢,伎藝畢給則賢,巧文辯慧則賢,強毅果敢則賢,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賢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誰能待之?若果立瑤也,智宗必滅。”

智果說智瑤有五個優點:第一是長得帥,因為智瑤鬍子比較長,且身材高大屬於美髯公;第二是武藝純屬,射箭和駕駛戰車的本領都十分出眾;第三是多才多藝,興趣廣泛,且皆有所成;第四是文章寫得好,且口才極佳,屬於能文善辯之人;第五是剛毅果敢,有威嚴可以震懾眾人。從這五點上看,似乎智瑤是一個很不錯的人,至少屬於智氏中出乎其類、拔乎其萃的人物。但智果隨後說出了智瑤最大問題,就是不仁,那麼究竟什麼是仁呢?

在儒家經典《論語》中,孔子這樣描述“仁”: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仁者要擁有五種行為:第一種是保持恭敬的態度不隨便去侮辱他人;第二種是擁有寬廣的胸懷,才能包容萬物;第三種是要誠實守信,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和支持;第四種是要敏捷聰慧、善於順勢而為,才能建立功業;第五種是要驅使他人為我所用,就必須捨得眼前利益,給追隨自己的人以信任和好處才行。

從後來智瑤的表現來看,這五行他確實都沒有做到,正是所謂的不仁,導致了智氏的覆滅。智果認為智瑤儘管有突出的才能,但卻不懂得禮賢下士、籠絡人心,捨得利益去拉攏他人,把得失看到太重而缺乏戰略眼光,不懂得克己服人的道理。這樣的人怎麼能成為一個好領導呢?將整個智氏家族的命運都交到他手裡,不覆滅那是很難的事情。 智宣子並不聽從智果的建議,他認為智宵儘管是長子,但是面相兇惡醜陋,並非合適的繼承人人選。智果反駁說智宵的兇狠在表面,並沒有什麼關係,而智瑤的兇狠在內心是很難改變的,智宵這樣的人儘管面相兇狠,但能聽得進去別人的建議,因此可以順應時局的變化採取相應的行動。而智瑤則相信自己的能力,輕易不接受他人的建議,這樣容易孤立自己,智瑤這樣的人“勢孤則智窮,不仁則族滅”智果對於智氏的前途十分擔憂,為了避禍找到太史改為輔氏,說的直接一點我改姓和智氏脫離關係了。但智氏的當家人是智宣子,他沒有采納智果的建議,依然堅持立智瑤為繼承人,智瑤就是我們後來熟知的智伯。



與此同時,趙氏也在選擇接班人。當時趙氏的當家人是趙簡子,他有兩個兒子,大兒子伯魯,二兒子無恤,究竟該立誰呢?趙簡子的辦法考核,他給兩個兒子每人一支竹簡,上面寫下了一些訓誡之言,並要他們好好保存。三年之後,趙簡子問兩個兒子還記得竹簡上寫的是什麼嗎?大兒子伯魯早就把竹簡上的文字忘得一乾二淨,竹簡也不知去向。而二兒子無恤卻能記住竹簡上的每一句話,並將竹簡隨身攜帶,一直保存的很好。趙簡子認為無恤“賢”,就立無恤為繼承人,無恤做事謙虛謹慎、細心堅韌,深得父親趙簡子的喜愛。

智國的良言相勸,智瑤的一意孤行,韓康子和魏恆子的低調隱忍,趙襄子的奮起反抗。

智宣子去世以後,智瑤成了智氏的當家人,即智伯,智襄子。趙簡子去世後,趙無恤成為了趙氏的當家人,也就是趙襄子。趙簡子臨終前對趙無恤說:“如果晉國遇到危難,你不要嫌棄尹鐸的地位低,也不要嫌棄晉陽的地方遠,尹鐸是值得信賴的人,晉陽是可以堅守的地方!”趙襄子記住了父親的話。

智伯主持晉國國政霸道強橫,對於趙魏韓三家毫不客氣,總是一副高高在上盛氣凌人的樣子。智伯與韓康子、魏恆子在藍臺飲宴,席間他戲弄了韓康子並侮辱了韓國相段規,智伯自己並不以為意。智伯的家臣智國知道了這件事後,對智伯說:“主公,您不加提防,災禍就一定會降臨在我們頭上。”智伯不以為然的說:“晉國的大權都在我的手裡,他們的生死榮辱都在我的一念之間,我有什麼可以擔憂的呢?”智國不甘心,繼續進諫道:“一個人屢次犯錯,別人的怨恨往往不容易被發現,所以主公應該在小事上著眼,時刻提防其他人對您的報復。如今您在酒宴上侮辱了韓國的國主和國相,而他們並沒有當時發作,這證明他們把這種恨埋在了心裡,時時刻刻的準備著向您報復,因此為了您和智氏考慮,必須早做準備加以提防。”面對智國的良言相勸,智伯的態度是置之不理。


智伯假借晉國國君的名義,要去攻打越國,向趙魏韓三家求取城邑。他先找到了韓康子,韓康子不準備答應,但韓輔臣段規說:“智伯治大才疏,他向我們求取城邑,如果我們不給,他就會來攻打我們。這時魏國和趙國並沒有受到要挾,他們不會和我們站在同一戰線,因此應該把誠邑給他,他得到了好處之後,一定會向趙魏要誠邑,這樣我們三家才有聯合起來共同對抗智氏的可能。”韓康子聽從了段規的話,給了智伯一萬戶的城邑。

智伯得寸進尺,又去找魏恆子要土地,魏恆子也不打算把土地交給智伯,他的輔臣任章說:“想打敗對方就要先麻痺對方,想奪得對方的東西就要先給予他東西。我們不能做出頭鳥,要給智伯好處,讓他驕傲自大起來,這樣趙魏韓三家才能聯合起來,共同對抗智氏。”魏恆子很痛快的,也給了智伯一萬戶的城邑。

終於輪到趙襄子了,但趙襄子和韓康子、魏恆子不同,他的答案只有兩個字:“不行”。智伯大怒,心想就你這個刺兒頭不服管教,那我就拿你開刀。於是智伯帶領韓康子,魏恆子的部隊,共同討伐趙氏。被韓康子、魏恆子的驕兵之策所麻痺,被趙襄子的義正言辭所激怒,智伯離覆滅已不遠亦。

智伯的覆滅:不懂管理的管理者

強敵壓境只有堅守防方為上策,趙襄子手下的臣子們說:“我們可以去長子,哪裡城高易於堅守,也可以去邯鄲,哪裡的府庫充實可以久持。”趙襄子說:“這兩個地方都不適合堅守,我們應該去晉陽,那是父親叮囑過我的地方,也是民心所向之地。”長子的城高溝深和邯鄲的府庫充實都是靠壓榨民力得來的,這樣的城池君民離心離德,不可能堅守,只有晉陽這樣君民一心之地,才能久持。趙襄子懂得籠絡住人心,才是堅守和獲勝的關鍵,這份見識就比智伯高出數倍。


果然智伯的軍隊猛攻晉陽不下,後來智伯引水貫城,但還是不能擊潰趙人的反抗意志。與此同時,趙湘子派出手下去聯絡韓康子、魏恆子,趙襄子的使者用唇亡齒寒的典故,來勸誡韓康子、魏恆子,定下了消滅智伯的計劃。本來這個計劃未必成功,因為智伯手下的重要謀士絺疵發現了趙魏韓的陰謀。首先在智伯和韓康子、魏恆子乘坐馬車巡視的時候,智伯說出了用水原來可以毀滅一個國家的時候,兩個人神色大變。絺疵當時就對智伯說:“韓康子、魏恆子要謀反了!”智伯問:“你怎麼知道的?”絺疵說:“主公馬上就要消滅趙國了,但是他們兩個人沒有一點高興的表情,反而表現的十分憂慮,他們恐怕在擔心下一個被滅掉的就是他們自己,因此,他們要謀反那是顯而易見的。”智伯笑道:“他們不可能有這個膽量!”

不過智伯還是和韓康子、魏恆子說了這件事,兩個人信誓旦旦的表示絕無可能,並且發誓詛咒自己對智伯忠心不二。看人不能光看他們說什麼,要注意觀察他們在做什麼。 過了幾天,絺疵又進見智伯,說道:“主公,你是不是把我說的話,跟韓康子、魏恆子說了?”智伯問:“你怎麼知道的?”絺疵說:“我今天遇到他們,他們兩個狠狠的瞪了我一眼,一定是他們知道了我說的話,知道我讀懂了他們的心思。”智伯還是不認為韓康子、魏恆子會反對自己,絺疵知道大禍臨頭了,便找了個機會出使齊國避禍。趙魏韓約定的時間終於到了,智氏的滅亡已經不可逆轉,趙襄子的部隊從正面突擊,韓魏兩國的部隊從兩翼夾擊,智氏部隊被擊潰,智伯被殺,晉國最強大的卿族智氏一族族滅。智伯不是死於對手的強大,而是死於自己的無知。


智伯並不是無能之人,智氏在建立自己基業的時候,智伯立下了赫赫戰功,這也是他的父親智宣子選擇他做接班人的原因。但是我們通過智果所說智伯的五項優點,可以看出智伯的有點沒有一項是領導管理方面的才能,而弱項不仁就是不懂管理。領導之間比拼的是讓別人為你做事的能力,而不是自己做事兒的能力,這就要求要獲得下屬的擁戴,成為可信任被依賴的人。智伯的失敗,向我們揭示了一個好領導的基本素質和能力:帶好隊伍,讓你的手下願意跟你走,願意為你做事。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一個人的歷史


智瑤可不具備代晉的實力,當時晉國還有其他三家勢力,趙魏韓,只不過智瑤是勢力最大的一家。他要是敢獨吞晉國,會打破現有的平衡,恐怕其他三家也不會坐視不管,智瑤也深知這一點。

智瑤最後不是成功者,怎麼會問智瑤怎麼做到的?你應該問智瑤怎麼失敗的?失敗的原因,緣於他的驕橫和貪婪。驕橫到經常在宴會場所,公然侮辱趙魏韓三家,都敢怒不敢言。貪婪到直接向趙魏韓索要土地。

韓康子與魏桓子兩家都懼怕智瑤,都心不甘情不願的割讓了土地,這也是權宜之計,他們靜觀其變,等待時機,同時把目光都投向了趙家。

趙家趙襄子有血性,堅決不答應,拒絕智瑤的無理請求。智瑤憤怒,帶領韓魏兩家,一起出兵殺向晉陽城。晉陽一時攻不下來,智瑤很聰明,想到引晉水灌晉陽,還大放厥詞:“吾乃今知水可亡人國也。”韓魏兩家聽了,後背直冒冷氣,也怕有朝一日,也會被智瑤用同樣的方法滅之。

趙家快不頂不住了,城中水都能養王八了。在一個夜裡放出一個使者,和韓魏兩家一拍即合,決定聯合起來共同反擊智瑤。趙國決開河水,反灌智瑤營地,三家一塊出兵滅了智家,瓜分了他們的土地,形成趙魏韓三家勢力,我們都知道最後三家分晉,變成趙國、魏國、韓國,也開啟了戰國的序幕。


李躍汗青


晉國後期,國君權勢衰微,智、魏、趙、韓、中行、範六卿強大起來,把持朝政。後來,智瑤與魏、趙、韓三家共同擊敗了中行、范家,並平分兩家土地。晉出公很生氣,想要聯合齊國、魯國討伐四卿。結合,四卿先下手為強,反而聯手驅逐了晉出公。於是,智瑤就立了晉哀公為國君。《史記》講當時“智伯欲盡並晉,未敢”。智瑤當時就想乘勢吞併晉國,但是卻因為不敢,只能先立晉哀公當國君。

智瑤為什麼不敢?自然是因為當時還有魏、趙、韓三家。雖然智瑤實力強大,但應該還沒有太大差距。如果自己冒然吞併晉國的話,自然會引起魏、趙、韓三家聯合起來,與智家作對。之後形勢的發展對智瑤來說是形勢是完全有利的,“晉國政皆決智伯,晉哀公不得有所制”,於是智伯佔有了中行、范家的封地,實力達到最強。正是通過擁立國君,讓他掌控了晉國的政治,並完全佔有了中行、范家的封地,實力在四家中達到了最強。

這時,如果他能有效分化三家,一一擊破的話,還是有可能想齊國田家那樣,一家獨佔晉國。但是,智伯混招連連,首先,本來是四家瓜分中行、范家封地,但他卻一家獨佔,完全把自己推向了魏、趙、韓三家的對立面,三家因為智家勢大,敢怒不敢言。隨著權勢和實力的不斷增強,智伯的驕橫和貪慾也不斷擴大。於是他向滅亡又走進了一步,他先後向韓、魏、趙三家索取土地。韓康子不想給,他的謀臣段規說:“智伯好利而愎,不與,將伐我;不如與之。彼狃於得地,必請於他人;他人不與,必向之以兵,然後我得免於患而待事之變矣”(資治通鑑)。魏桓子也不想給,謀臣任章說:“無故索地,諸大夫必懼;吾與之地,智伯必驕。彼驕而輕敵,此懼而相親。以相親之兵待輕敵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長矣。周書曰:『將欲敗之,必姑輔之。將欲取之,必姑與之。』主不如與之,以驕智伯,然後可以擇交而圖智氏矣,奈何獨以吾為智氏質乎!”(資治通鑑)。於是韓家、魏家先後給智瑤割讓了土地,讓他更加輕敵、驕縱,以此靜待時機,尋找聯合的機會。

這時,智瑤不但看不到其中蘊藏的危機,又繼續向趙家索要土地,趙襄子不答應,直接拒絕了智瑤。智瑤大怒,於是帶領魏、韓兩家攻打趙國,圍攻晉陽。期間,他引晉水灌晉陽,還得意洋洋的對魏桓子、韓康子說“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國也”。魏桓子、韓康子面對快要攻破的晉陽城不喜反憂,擔心自己的都城也被水所沒。智瑤的謀士發現端倪,提醒智瑤,讓他提防兩人。智瑤卻把謀士的話告訴了魏桓子、韓康子。正在這時,趙襄子派人遊說兩家,共同討伐智瑤。面對智瑤的驕橫和強大,三家一拍即合。趙襄子在晚上決水,衝擊智瑤軍隊,乘亂與韓、魏兩家一起攻擊,大敗智瑤,並殺死了他,並盡滅智瑤一族。本來想要奪取趙家的土地,因為貪婪和自大,反被趙、魏、韓三家瓜分了土地,並落得身死族滅。不久,趙、魏、韓三家平分晉國,自立為諸侯,成了戰國七雄中的三雄。三家分晉也是戰國時代的開端。智瑤完全是因為自己的驕橫、短視和貪婪,把一手好牌打臭了,反而為他人做了嫁衣裳。


一壺清茗品春秋


前幾天剛好寫過一篇三家分晉的文章,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翻下。

這問題我說下個人看法。

首先說智伯瑤是一個志大才疏之人,他本想憑藉著家族的資本,做一番事業,出發點是好的,但其能力實在欠缺。

按說春秋時期到處都是人才,自己不行可以去招幾個賢才來輔助,可他實在是沒有自知之明,總以為自己很牛。仗著家族勢大不把其它人放眼裡,最終不但把自己玩完,連家族二佰多人都被屠光,實在是有辱祖先。

簡單說下三家分晉,春秋末期,晉國國政被客卿把持,智,韓,魏,趙四家,以智家勢力最大。於是智伯瑤提出各家將土地拿出一部分給公家,韓魏屈從,趙家不服,而遭到智韓魏三家聯手攻打。之後趙家又秘密聯合了韓魏兩家反水,將智家打敗。瓜分了智家土地,公家借兵討伐三家,也被打敗,死在了出逃的路上,三家又接著瓜分了公家其它土地,派使者面見周天子,要求承認三家為諸侯。

晉國在春秋時期一直都是大國,一部《左傳》基本都是圍繞著晉國如何尊王攘夷來展開。

晉國因其地理位置關係,它不像其它中原大國無發展空間,如齊囯魯國,它們已經被釘死在版圖上,要想發展只有吞併其它小國,而這又是春秋時期所唾棄的行為。當時各國都還尊守著周朝禮儀制度,大國不行吞併之舉,雙方交戰也只是將其打敗,投降納貢便可,不會滅國。

晉國西北方連接著多個西戎國家,幾百年間雙方相互攻伐,又相互融合,因此晉國是中原國家中最尚武的國家。

自晉文公稱霸以後,多是晉國帶著其它諸侯北上抗擊戎狄,南下抵禦楚國進攻。雖然其內部因制度問題導致國君勢力日漸衰微,但對外晉國是非常能打的。

研究春秋戰國這時期歷史的學者,都有一個認同,如果晉國不分裂,那麼統一中國的還是不是秦國,至少秦國要突破晉國東進的話,自身也會受到沉重打擊。

三家分晉是春秋戰國時期分界線。春秋時期,雖然禮樂制度已崩壞,但大家都還謹守著最後的那一點禮法。而韓趙魏,將君主的土地瓜分了,意味著新興的地主階層已經崛起。

過去周天子分封諸候都是按血緣關係來分封,現在三家客卿搶了主人的東西,還讓周天子認可,說明自周以來制定的宗法禮儀這些東西已經不容於時代的發展。

各諸侯也從這事件中明白了現有制度的弊端,積極尋求改制的方法,加強國君的統治為。

而韓魏趙三家更是立國後,便將封邑改為郡縣,牢牢的控制了軍政大權。

制度的改變帶來的是國家整體的改變,因此戰國時期,各家思想百花齊放。在摒棄了傳統禮樂制度之後,各諸侯間尋求的不再是稱霸,而是兼併或吞併。同時兵制的改變,也使得戰國時期的戰爭能集結更多的士兵參戰。

三家分晉是一道歷史的分水嶺,它讓新興的集權制度代替了舊有霸主制度,也讓中華大地從“分”中慢慢走向了國家的大一統。

至於智伯瑤也只是這一時期,曇花一般的人物,實在不值一提。


虎Aro


四個字,得意忘形


白露為霜65799235


你應該問他是怎麼失敗的,智,韓,趙,魏,範,中行都是晉國的大夫,因為君權衰落,所以權利在他們手裡,智本來是勢力最大的一家,滅了範之後又分贓不均,後來攻趙的時候,智氏水淹趙氏,而大水同樣可以淹到韓和魏,讓韓和魏覺得以後的下場可能跟趙氏一樣,所以就聯合趙氏滅了智氏,然後三家瓜分了晉


九十六個核桃


這問題問的真隨意。你還不如問智瑤是怎麼被自己玩死的。當時是智氏、韓氏、魏氏和趙氏四家大夫滅了範氏,分了範氏土地。但智氏極其狂妄,飛揚跋扈,甚至對其他三家有土地要求,大家看不慣智氏,但也不敢說什麼。後來因為矛盾,智氏攻打趙氏,趙氏危機時刻聯合韓氏、魏氏滅了智氏,分了智氏土地,請命周天子,各自成了諸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