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才子解縉因何被“醉殺”?

歷史浮塵


解縉落得被“醉殺”的結局,主要是他自身的原因,那就是他在政治上極為幼稚。

朱元璋時代,解縉考中進士,意氣風發,正欲大展宏圖。此時的他,一身文人的傲骨,屢屢上書針砭朝政。甚至解縉還為李善長申辯,最終惹怒了朱元璋。雖然很欣賞解縉的才華,但是朱元璋也看到了他的年輕和政治上的不成熟。於是將解縉削職為民,趕回老家,並警示他要修身養性,十年後再起用他。

經歷這一次失敗的仕途之行,解縉開始發生轉變,認為自己要適應官場,那就是逢迎上意。建文帝繼位,解縉通過關係重新進入朝廷中樞,並升任內閣首輔。

很快,靖難之役發生,朱棣登上皇位。解縉選擇背棄建文帝,歸降朱棣,並一步步再次做到內閣首輔的高位。此時的解縉,已經沒有了文人的傲骨和勇氣,只是一個揣摩帝王心思的官僚,然而他在政治嗅覺和才能上,並沒有什麼長足的進步。

解縉最大的問題,就是愚蠢地參與到了太子爭奪戰中。朱高熾是朱棣長子,有點殘疾;朱高煦雄壯英武,靖難之役立下大功。朱棣心裡是偏向朱高煦的,可解縉給出的理由讓朱棣改變了想法。解縉的理由是:朱高熾有個優秀的兒子,也就是朱棣的孫子朱瞻基。朱棣深以為然,決定立朱高熾為太子。大勢已定,朱高熾親自上門道謝,而朱高煦已將解縉視為仇寇。

如果解縉到此為止,也不會有後來的大禍臨頭,可惜他在太子之爭中越陷越深,卻渾然不知。

歷代帝王都會玩弄權術搞所謂平衡,即便對自己的兒子也不例外。例如李淵當年立李建成為太子,又將李世民封為秦王執掌兵權,都是為了自己帝位的穩固。只不過李淵沒有掌握好,把自己的皇位給玩丟了。朱棣也是如此,朱高熾當上太子後,朱棣還是繼續寵愛朱高煦,使得朱高煦許多方面十分僭越,甚至趕超了太子。解縉並沒有看透朱棣的用意,就不識時務地跳了出來,上書朱棣說:“啟爭也,不可。”朱棣大怒,認為解縉在離間朱高熾和朱高煦的兄弟之情,開始冷落解縉。

事情到了這一步,解縉並沒有意識到自己錯在哪裡,依舊我行我素,一如既往。終於,朱棣不再容忍解縉,先貶他為廣西布政司參議,後又將他趕到交趾(今越南)去督餉。

距離權利中心越走越遠的解縉並沒有死心,一次進京奏事的機會讓他看到了東山再起的希望。可惜的是,解縉再次犯下了難以挽回的錯誤。朱棣北征蒙古未歸,解縉私自拜見太子朱高熾,被朱高煦告發。這一次,朱棣沒有放過解縉,將他以“無人臣禮”之罪下獄。

五年後,朱棣無意中得知,解縉仍然關在獄中。於是,他對錦衣衛僉事紀綱說了短短几個字:“縉猶在耶?”這是非常明顯的暗示,紀綱馬上領會了朱棣的意思,那就是不能再讓解縉活著。於是,紀綱在獄中灌醉瞭解縉,將他扔到雪中埋起來,解縉很快死去。

解縉對於朱棣,對於大明王朝,都是有功之人。他主持編纂的《永樂大典》,就是他一生最大的功績,為後世之人留下了豐富而寶貴的知識財富。

解縉之罪,罪不至死。只是,朱棣已不容他而已。然而,臣子的命運完全掌握在君王手中。朱棣的刻薄寡恩,決定了解縉必然不得善終。









史文書苑


解縉,少有神童之名。雖然沒有考中狀元,但是好歹也是三甲第十名,在全國來說,能取得這個名次,已經相當厲害了。最重要的是解縉有真才實學,曾經主持了《永樂大典》。《永樂大典》在文史中的重要位置,那是首屈一指的。但是,古往今來,像他這麼有才能的人,一般都仕途坎坷,而且命運多舛。解縉一生當中,站錯了兩次隊,對他的人生有非常大的影響,尤其是第二次,直接要了他的命。

一、朱元璋廢除丞相,解決皇權與相權之爭時,解縉站錯了隊

解縉擔任翰林學士時,朱元璋非常欣賞他,經常讓他陪伴左右。朱元璋的用意非常明顯,他對那些跟隨他打天下的老臣失去了興趣,而且他們又手握重權,是他的心腹大患。他有意栽培後起之秀,有朝一日,剷除這幫老臣之後,可以有充足的替補。解縉無疑是一個非常好的替補。朱元璋便讓解縉向他多提意見,解縉就當了真。第一次提意見,朱元璋龍顏大悅,鼓勵他多提。哪知解縉一發不可收拾,竟然告起了其他大臣的狀,雖然他說的是實情,但是太不給同僚面子了。朱元璋心想,這小子雖然有才華,但是不懂人情事故,需要歷練。出於保護他和栽培他,便將他降職,趕出了京城。

直到朱允炆當上了皇帝,解縉的好友替他說了幾句好話,才重新回到了京城,再次成為了京官。朱允炆比較欣賞儒生,解縉又比較有才華,於是得到了重用,併成為了內閣首輔。

二、解縉插手太子之爭,一下子得罪了兩個不該得罪的人

朱棣在黑衣和尚的幫助下,發動靖難之役,奪得了天下,當上了皇帝。在與建文帝的爭鬥中,朱棣的次子朱高煦立下了赫赫戰功,而且他的才幹與氣魄都非常像他。朱棣有意立他為太子。這本是朱家的家事,而且立太子是皇家最敏感的事。岳飛就因為插手立太子之事,結果讓趙構對他深惡痛絕。解縉飽讀詩書,竟然連這個道理都不懂。在解縉的干涉下,朱棣立了長子朱高熾為太子。其中最為重要的原因是,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非常聰慧。其次是解縉當時是文臣之首,他的意見非常重要,代表著人心向背。不過如此一來,解縉就直接得罪了朱高煦。同時,他也把朱棣得罪了。

由於朱高煦沒有當上太子,朱棣感覺有些虧欠這個兒子,畢竟自己的江山能得來,這個兒子功勞非常大。於是,他多有恩寵這個兒子,這也讓朱高煦非常放縱。解縉認為如此下去,可能會在本朝出現“玄武門之變”,便勸誡朱棣。朱棣卻認為,這是他故意離間他們父子兄弟間的血肉親情。朱棣本來對他就有意見。後來,朱棣找了個藉口,將他趕出了京城。

後來,解縉進京奏事,恰好朱棣在討伐北元尚未歸來,他便面見了太子朱高熾。結果,讓朱高煦抓住了把柄。

伺上出,私現太子,徑歸,無人臣禮。

這讓朱棣十分惱怒,他心中最忌諱的就是太子與大臣結交,好篡奪皇權。於是,解縉被下獄。

過了幾年,朱高煦的死黨紀綱,向朱棣呈上了囚徒的名單。朱棣赫然見到了解縉的名字,說了一句用意深遠的話。

縉猶在耶?

紀綱領會了精神,就命令錦衣衛將解縉灌醉,埋在了積雪當中,當晚,解縉就凍死了。

後來,朱高煦謀反,解縉才被平反。


枕史潤智


明朝才子解縉被冤殺是怎麼回事?朱棣為什麼要殺他?解縉,字大紳,號春雨、喜易,江西吉安府吉水(今江西吉水)人,是明朝有名的文學家,曾在建文、永樂年間兩次任內閣首輔,權傾一時。同時解縉也是明朝三大才子之一,詩詞、書法流傳千古。然而就是這樣的一個人物,因一次進京拜見太子,竟被明成祖朱棣冤殺。這是怎麼回事呢?

  解縉於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中戊辰科進士三甲第十名,授庶吉士。朱元璋非常器重他,命其常在身邊。朱元璋很器重他,曾說:“我和你名義上是君臣,實際形同父子,你什麼都可以說(明史:朕與爾義則君臣,恩猶父子,當知無不言)。”

  解縉向朱元璋進言《太平十策》,指責兵部翫忽職守,後部尚書沈潛彈劾謝縉,謝縉被貶為江西道監察御史。

  建文四年(1402年),解縉被召回京師復職,任翰林待詔,十一月任內閣首輔。

  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登基,解縉升任翰林侍讀,次年再次升任內閣首輔,而這也是解縉一生的頂點。

  後來,解縉上疏指出漢王朱高煦的受到朱棣的寵愛已經超過嫡親標準,此舉惹怒朱棣,同時結怨漢王朱高煦。永樂四年(1406年),解縉又彈劾“試閱卷不公”貶為廣西布政司參議,後改貶交趾。

  永樂八年(1410年),任廣西布政司參議的解縉入京奏事,當時明成祖朱棣遠征蒙古,並不在京中。解縉拜見當時的太子朱高熾,然而離京。明成祖回來以後,漢王朱高煦嚮明成祖進言說:“解縉趁您不在時,私下見太子,直接返回,這是沒有做到君臣禮數(明史:伺上出,私現太子,徑歸,無人臣禮)。”朱棣為此大怒,以“無人臣禮”罪將解縉下詔獄。

  解縉坐牢坐了5年時間,明成祖估計早就把他給忘了。永樂十三年(1415年)的一天,錦衣衛都指揮紀綱把牢中犯人的名單給朱棣看,朱棣見到解縉名字就問:“縉猶還在嗎?”紀綱會意,回去後將解縉埋於積雪之中,活活凍死,此時解縉年僅四十七歲。

  1.解縉為人耿直,敢於直諫。

  朱元璋賞識他,說和他形同父子,結果解縉當真了。次日,解縉即呈上萬言書,得到朱元璋誇獎之後居然再次進言《太平十策》,直接攻擊兵部,結果自己被貶了。從這件事就可以看出兵部解縉為人耿直,敢於直諫。

  朱元璋和朱棣都不是心胸寬廣之人,絕對不會像李世民容忍魏徵一樣去容忍解縉。解縉多次在朱棣面前直諫,惹朱棣生氣,所以解縉才華雖高,但不受朱棣待見。

  解縉上疏漢王朱高煦越禮之事,惹火朱棣,最終導致他被貶。

  2.被捲入皇儲之爭

  朱高熾是朱棣的嫡長子,按理應立為太子,但朱棣卻寵信漢王朱高煦,因此猶豫不決,就問解縉的意見,解縉說:“皇長子仁孝,天下歸附,若棄之立次,必興爭端。先例一開,怕難有寧日,歷代事可為前車之鑑。”言下之意是應該立嫡長子,如果廢長立幼,開此先例,後患無窮。顯然解縉支持立皇長子朱高熾。朱棣聽後仍然猶豫不決,解縉又說了一句話:“好聖孫(即誇獎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朱棣一聽,疑慮頓時消失,朱高熾雖不得朱棣賞識,但朱棣可是很喜歡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的。於是,朱棣立長子朱高熾為太子,讓解縉撰寫立儲詔書,以告天下。

  然而永樂八年,解縉入京奏事,在朱棣不在的情況下私下面見太子朱高熾,這就犯了大忌了。之前解縉支持朱高熾是站在臣子的立場上,為大明江山社稷著想,在立場上是中立的。但私下見太子朱高熾,則表示解縉與太子朱高熾可能私下有交情,這可是君主最忌諱的事情,朱棣肯定會想:當年你支持朱高熾,是和朱高熾交情好,如果朱高熾當了皇帝,你解縉可就有從龍之功了。即便是想見朱高熾,也應該在人多的場合上,光明正大地去面見,史記記載“縉謁皇太子而還”,顯然解縉是私下悄悄地去見。

  這種情況朱棣豈能不惱火?所以立即把解縉下詔獄。

  從目前的史料來看,幾乎沒有任何證據證明解縉和朱高熾有過密切的來往,那麼解縉為什麼會無緣無故去拜訪朱高熾呢?可能是朱棣北征蒙古,留下朱高熾監國,解縉去見朱高熾,只是彙報工作情況而已。雖然私下彙報不符合理法,但罪不至死吧?

  史料並沒記明載解縉是否申辯,太子朱高熾也沒有站出來為解縉講話,這不免讓人不覺得奇怪。

  解縉自進了詔獄之後,並沒有消沉,而是懷著希望靜靜地等待。等了5年,換來的卻是死亡。就這樣,明代三大才子之一的解縉被冤殺。







生命的不可思議


大家好,我是歷史的影子!據史料記載,解縉死於醉酒後凍死。這似乎是鐵板釘釘毫無疑問的了。但為何會被凍死,卻眾說紛紜,觀點不一。小編在網絡中,曾看過這樣的觀點,認為解縉是馬屁精,後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拍馬屁拍錯了地方而致死。真是這樣嗎?

解縉(1369年-1415年),明代第二位內閣首輔、著名學者。字大紳,縉紳,號春雨、喜易,諡文毅,漢族,江西吉安吉水縣人,解綸之弟。洪武十二年進士。歷官御史、翰林待詔,成祖即位,擢侍讀,直文淵閣,參預機務,與編《永樂大典》,累進翰林學士兼右春坊大學士。解縉以才高好直言為人所忌,屢遭貶黜,終以“無人臣禮”下獄被殺。

這段介紹,我們不難看出,說解縉死於拍馬屁之觀點的荒謬。顯然,“才高好直言為人所忌”,才是他真正的死因。

解縉自幼好學,才思敏捷,十九歲中進士,為明太祖朱元璋所器重。後因上“萬言書”和指名道姓批評朝政及官吏,惹得太祖不悅,被罷官八年之久。永樂初,任翰林學士,主持纂修《永樂大典》,不久,又被排擠出朝。永樂五年(1407年)二月解縉貶廣西,降為布政使司參議,在廣西逗留約兩年。永樂八年(1410年)他奔赴京城,私下謁見太子。事被高煦發覺,說他私覲東宮,必有隱謀。明成祖非常生氣,將他逮捕下獄。他在獄中被關了五年,一次錦衣衛上報囚犯名冊,成祖見了解縉的名字,問道:“解縉還在嗎?”稍露憐惜之意。高煦得知此事,害怕成祖重新起用解縉,於是密令用酒灌醉他,而後拖到積雪中活活凍死。時為永樂十三年(1415年),年僅四十七歲。

從解縉一生簡歷看,他的仕途並不順利,雖一再被皇帝器重,也一再被帝王貶官或罷官。一切的一切,藉由“為人所忌”而致。最終也因同樣原因,死於非命。

究竟解縉是被誰“所忌”呢?

首先是明太祖朱元璋看不慣解縉動輒指責政府的言行。解縉初入仕,曾指責兵部僚屬翫忽職守,尚書沈潛對此極為惱怒,上疏誣告解縉。太祖由此也責備解縉“散自怒”,並貶他為江西道監察御史。韓國公李善長因罪被太祖處死,縉代郎中王國用上疏為李善長辯冤。他又代御史夏長文革疏《論袁泰奸黠狀》,歷陳御史袁泰蔑視朝綱,貪贓枉法,陷害忠良之罪。這連續的作為,讓朱元璋很頭疼,只好讓他回家八年。(朱元璋語:“大器晚成,若以爾子歸,益令進,後十年來,大用未晚也。”)

其次,是得罪了“小人”明成祖朱棣次子高煦。永樂三年(1405),朱棣召解縉入宮,磋商立太子之事。當時成祖想立次子高煦為太子,但解縉直言說:“為長,古來如此。皇太子仁孝,天下歸附,若棄之立次,必興爭端。先例一開,怕難有寧日,歷代事可為前車之鑑。”朱棣聽後面有不悅,對此議猶豫不決。解縉為說服皇上,只說了一句話:“好聖孫!”原來,明成祖很喜歡朱高熾之子朱瞻基。於是兩人相視而笑。最後同意立長子高熾為太子,次子高煦為漢王,並令解縉撰寫立儲詔書,以告天下。從此,高煦深恨解縉。太子雖立,仍不為成祖所喜。解縉進諫說:“這樣做會引起爭端,不好。”成祖不悅,認為他是有意離間,加以高煦挑撥,成祖一怒之下,便將解縉貶到廣西。永樂八年(1410)解縉入京奏事,正遇成祖北征未歸,故只好覲謁太子高熾而返。於是朱高煦又乘機進誨言說:“伺上出,私現太子,徑歸,無人臣禮!”成祖為此震怒,詔令將解縉逮捕入獄。縉在獄中受盡嚴刑拷打,並株連多人。永樂十三年正月十三日(1415年2月22日)錦衣衛帥紀綱上囚籍,成祖看到有解縉的名字問了一句很有水平的話:“縉猶在耶?”綱一貫草菅人命,深為解縉憎恨。因此,他怕成祖赦免和啟用解縉,便趕回獄中,假意置酒祝賀,將縉灌醉,活埋於雪中而死。

細細想來,解縉之死原因已經躍然紙上,他吃虧不在拍馬屁上,恰恰是過於鋒芒畢露,過於為人耿直、剛正不阿、不畏權貴。朱元璋是皇帝,他又不是神人,哪裡會大度到任人指責其統治的好壞?朱棣是皇帝,他也不是聖人,哪裡會沒有點私心雜念並任人指教隨意擺佈?朱高煦是皇子,想當太子即位是夢寐以求的事,哪裡允許別人其中插上一槓破壞其美事?假若解縉明白“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的道理,絕不至於落得這般的悽慘下場;假如解縉有和珅般的溜鬚拍馬本事,肯定能升官發財的輝煌結局。


歷史的影子


提起解縉或許有人不知道,要說《永樂大典 》應該稍微瞭解點歷史的人都聽過,沒錯,解縉就是這部曠世奇作的總編官。

解縉這個人一共輔佐過三位帝王,分別是朱元璋、朱允炆、朱棣,他在洪武21年中的進士,而因為他文采很不錯,所以他所寫文章非常受朱元璋的喜愛,朱元璋曾對他說:“我和你名義上是君臣,但實際上關係就像父子,你應該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而解縉這個人雖然智商很高,但是情商卻低的嚇人,朱元璋對他說了這句話以後經常沒事就跑去給朱元璋獻計獻策,而且自視甚高,動不動就參別人一本,弄得滿朝文武皆對其感到憤恨,直到最後惹怒了朱元璋,將其貶回了家並令其再讀十年書。

但是在他讀了8年書的時候,朱元璋卻因病去世了,朱允炆繼承其位,然後解縉又跑去向朱允炆獻忠,重返官場,但是他當年得罪的朝廷官員大都還在,所以文武官員齊力將其貶到廣西去當官,而在這時也不知他是受人指點還是腦子靈光一閃,他寫信給自己的好友董倫訴苦,最後在其好友幫助下朱允炆讓其調回京師,出任翰林待詔。

按理說這個職位非常符合他,但是朱棣靖難之時,他卻第一個叛變依附了朱棣,而朱棣知道他文采了得,所以讓解縉寫《太祖實錄》,借謝縉的文采來粉飾自己,而解縉這件事辦的非常不錯,所以深的朱棣賞識,但是他的情商依然很低,朱棣有一次跟他說:希望他有話就說,讓他盡情進言,於是他又開始評論滿朝文武,自然又得罪了一大批人,之後甚至還得罪了朱棣特別喜歡的漢王(漢王之所以為漢王也是解縉勸朱棣做的),於是漢王開始誣陷解縉私自見太子,於是朱棣大怒,畢竟他還沒死解縉便去討好太子,這真是非常錯誤的做法,換誰都會生氣,於是解縉被關進監獄,而錦衣衛帥紀綱看到解縉在監獄之中本來並無殺他之意,但是又一次朱棣審查囚籍,看到解縉的名字說了句:“縉猶在耶?”紀綱害怕解縉出來舉報他的犯罪違紀的事情便將其埋入雪中活活凍死了。

所以說解縉死主要還是怪他自己情商太低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