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為皇帝,為什麼朱元璋很放心太子朱標,但康熙卻很怕胤禔奪權呢?對此你怎麼看?

東海已有幾座山


帝王家骨肉相殘的悲劇,從來沒有斷絕過。即便英明如唐太宗這樣君王都是依靠玄武門之變,弒殺兄弟而上位的。

在權力足夠大的誘惑面前,別說是兄弟手足之情,即使父子之間也沒有半點情分可講。

康熙皇帝作為一代聖主,膝下兒孫人數眾多,必然不得不提防兒孫之間相互攻擊或是架空自己。不過,明朝的朱元璋對太子卻十分放心,這又是為何呢?

出身決定價值追求

歷代窮苦出身的開國天子都有一個同樣的特點,就是過去骨子裡的思想觀念會延續到自己的施政治理策略上。漢高祖劉邦也是如此,他十分信賴自己的長子漢惠帝劉盈。

這些窮苦農民出身的開國帝王,過慣普通人家的日子,腦海裡已經深深的打烙上"養兒防老"的思想。皇室貴族的家族是以皇室宗親為組織原則,普通老百姓則是以本家一畝三分地的自家人為核心。

所以,朱元璋從骨子裡沒有擺脫封建小農思想的束縛,認為父輩的基業傳給長子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也就是所謂的“家有長子,國有大臣”,長子是一家的頂樑柱。

而康熙皇帝完全不同,他本身含著金鑰匙出生皇家,即使坐不上天子的寶座,亦不失做個富貴王爺。這種養尊處優的生活條件,必然會淡化對家庭內部骨肉親情的依賴。

康熙登上皇帝寶座本身就是通過皇室權力鬥爭得來的。早些年,其父親登基之時就暴露出皇室之間為爭奪權力,上演驚心動魄的一幕,正白旗的和碩睿親王多爾袞與其長子肅親王豪格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皇位之爭。

所以,個人出身決定以後的經歷,故而塑造出不同的性格是朱元璋和康熙面對兒子態度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兒子的表現能否讓身為皇帝的父親放心,是個關鍵因素

朱元璋的太子朱標,真可謂是歷史上難得的大孝子。

史書記載:

太子為人友愛。秦、周諸王數有過,輒調護之,得返國。有告晉王異謀者,太子為涕泣請,帝乃感悟。帝初撫兄子文正、姊子李文忠及沐英等為子,高後視如己出。帝或以事督過之,太子輒告高後為慰解,其仁慈天性然也。

朱標打小生性寬厚,待人接物平和親近,很少與人爭執,特別是對待自己的弟弟們,十分照顧有加。

生活中,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秦王朱樉、晉王朱棡等人若是有什麼過錯,太子朱標總是能夠親自向父皇和母后說和,使得眾弟弟們對這麼皇兄十分欽佩。

更為重要的原因是,朱元璋建國稱帝之前,南征北戰,戎馬生涯,太子朱標一直跟隨父親朱元璋走南闖北。父子倆在並肩作戰的過程中,慢慢地培養出深厚的感情。

加上朱元璋早年父母雙亡,過著要飯乞討的生活,直到結婚後擁有自己的孩子,算是自己在世上最親的人。特別是長子朱標,陪伴自己的時間最長,也是最經得起考驗的兒子,所以才會對朱標表現出一萬個放心。

康熙皇帝在這一點上,絕對沒有明太祖朱元璋過的輕鬆。

康熙兒子眾多,省心的幾乎沒有。康熙的兒子整天想的是怎麼承繼大寶,都知道無法撼動父皇的權力,就極盡所能大搞特搞兄弟相殘,想辦法搞掉自己的兄弟。也就有了後來"九子奪嫡"的歷史鬧劇。

以"老大愛新覺羅·胤禔、老二愛新覺羅·胤礽、老三愛新覺羅·胤祉、老四愛新覺羅·胤禛、老八愛新覺羅·胤禩、老九愛新覺羅.胤禟、老十愛新覺羅·胤䄉、十三皇子愛新覺羅·胤祥、十四皇子愛新覺羅·胤禵"最為代表性的九個兒子之間為了爭奪儲君的位置,彼此之間相互結黨營私,搞一些蠅營狗苟的卑鄙行為。九個皇子為了能當上太子的位置,真可謂是無所不用其極。每個人的如意小算盤打的叮噹響,除了給康熙皇帝"上眼藥",就是打兄弟們的小報告,對此康熙皇帝深惡痛絕。

試想一下,拋去皇帝身份不說,就是作為一個父親面對如此一幫逆子,又怎麼能放心?

最後,我們不妨回顧一下順治皇帝的《歸山詩》中這樣一句:

黃袍換得紫袈裟,只為當年一念差。我本西方一衲子,為何生在帝王家。

順治皇帝為什麼會對皇家有如此深得感慨?一方面是自己潛心修行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厭倦皇家宗室因為權力而淡薄親情。

所以,帝王有帝王的憂愁,農夫有農夫的歡樂。

以上是筆者對同為皇帝的朱元璋和康熙對待皇子表現出截然不同的態度,內在的一些看法,既有身為父親個人出身經歷的原因,也有作為兒子日常表現的因素,是雙方共同綜合的結果。


煮酒君


這個就得看看這兩個皇長子的為人了。

朱標,身殘志堅,做事穩當,而且最重要的是宅心仁厚。我看過《明朝那些事兒》,裡面對朱標有過詳細描寫。他不僅對父皇畢恭畢敬,而且對那一大窩兄弟都友愛,連最後造反奪權的永樂大帝朱棣都對這個大哥感佩的很。要是這樣的兒子當了皇帝,大明朝多少代都不會發生篡權奪宮的事兒。而且朱標向父親提了很多有益於治國的好策略,可見其頭腦之靈活。這樣的人當了皇帝,何愁大明不興?朱元璋能不放心嗎?

反觀胤禔,雖然也有一些雄心壯志,戰場上也英勇殺敵,但是這些掩飾不了他的種種短處。對待父皇,提出很多意見,但是多數都是廢話,不但幫不了康熙,還惹得老爹發火罵人。

對待兄弟,更是不怎麼樣,動輒以皇長子身份要施行家法,兄弟犯錯,他不是想著怎麼樣去彌補,而是煽風點火,添油加醋,巴不得康熙爺能把所有比自己有本事的兄弟都弄死——當然,最想弄死的是太子。這些兄弟都滅火,皇位就是他的啦。康熙何等聰明的賢明君主,這些小伎倆還能瞞過他的眼睛?

別說是皇權,就是普通百姓家,這樣的人一旦當家,再多的金銀財寶,再大的豪宅大院,都得被敗光。

別說是康熙大帝,就是有點見識和頭腦的普通老頭兒,也能想明白這樣暴虐無道的傢伙執掌大權會是什麼局面。


禁街虎1


朱元璋和康熙皇帝都是很早就確立了太子。而且,他們都非常愛自己的太子。但是,讓人不解的是,兩人此後在對太子的培養,以及處理太子的問題上,卻是截然相反的。

(朱元璋)

朱元璋幾乎把滿朝文武大臣,都選為東宮太子的老師,讓他們輔佐太子。並且朱元璋還多次放手讓太子處理政事,還直接對大臣們說,你們有事情,先向太子上奏。上奏以後,太子能解決就解決,太子不能解決再告訴我。

康熙皇帝則不一樣。康熙皇帝雖然也讓兒子們參與處理政務,但是他對兒子們很不放心。他之所以兩次立胤礽為太子,又兩次把他給廢掉,就是覺得太子有奪取他權力的圖謀。在第一次廢太子後,他讓大臣們推薦候選人。大臣們都推薦八皇子胤禩。也正是這個推薦,讓他一下看到胤禩身後的力量。而這個力量,和胤礽身後的力量竟然一模一樣。這意味著,康熙的皇位,不是被胤礽給奪去,就會被胤禩給奪去。所以,康熙才會大罵胤禩,並給予胤禩沉重的打擊。

朱元璋完全放權給太子,康熙卻非常警惕太子對權力的染指,同樣是皇帝,他們兩人的做法,為什麼這麼不同呢?

這件事看起來奇怪,其實也並不奇怪。為什麼說也不奇怪呢?

因為我認為,朱元璋之所以放心朱標使用權力,是因為他認為,朱標不會奪去他的權力。而康熙皇帝之所以不放心胤礽、胤禩等人,是因為他認為,胤礽、胤禩是很有可能奪去他的權力的。而且我還想說的是,無論是朱元璋,還是康熙皇帝,他們的判斷都是正確的。

(康熙)

朱元璋雖然奪取的是蒙古人建立的元朝,不過,他的皇權文化傳統,是從宋朝繼承來的,是從漢唐繼承來的。作為漢人的皇權文化傳統,開國皇帝最擔心的,不是太子會提早奪位,而是開國功臣,或者說權臣們奪位。

朱元璋正是擔心開國功臣們奪位,所以他才會提早讓朱標樹立威信。他讓大臣們給朱標當老師,讓朱標處理朝廷中的事務,有兩個目的。一是讓朱標和大臣們保持一種親善的關係,二是讓朱標能夠鎮住大臣們。只有這樣,朱元璋才覺得,他去世以後,朱標能夠平穩地掌控朝廷。

後來朱標提早去世後,朱元璋的希望全落空了。當他決定立朱允炆為繼承人的時候,他知道,不能採用培養朱標的辦法。因為朱允炆太小,要讓朱允炆像朱標那樣,具有處理政務的能力,以及在大臣們面前樹立威信,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朱元璋那時候才大開殺戒,把那些位高權重的功臣們以及權臣們一一殺掉,把“刺”拔光,從而讓朱允炆舒舒服服地繼位當皇帝。

那麼,朱元璋為什麼不擔心當初朱標會奪了他的皇位呢?因為朱標太弱,奪不了他的皇位。也不可能有大臣擁戴朱標奪位。大臣們與其那樣,還不如自己奪位當皇帝呢。

(多爾袞)

康熙皇帝就不一樣了。滿清傳統的權力文化,並不是皇權文化,而是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文化。在康熙之前,整個滿清一直採用的是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這種制度,在多爾袞執政的時候,達到了高峰。

不過從順治開始,就有意地否決攝政王的存在。他不相信皇室,而選擇相信大臣。這有點接近於漢人的皇權制度了。當康熙皇帝上臺後,他更是下大力氣否決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大力提倡皇權制度。而他早早地立太子,就是提倡皇權制度的一個表現。

滿清因為有這樣的文化背景,因此,實際上,康熙其實並不是警惕胤礽,並不是警惕胤禩,而是警惕胤礽和胤禩背後的那些大臣們,警惕他們會利用胤礽、胤禩,把國家體制,重新拉回議政王政治的軌道。

也就是說,這些大臣們不用像朱元璋的那些大臣們那樣通過篡奪皇位,也能夠掌權。而且,這樣做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

康熙皇帝正是考慮這一點,才會不斷撤換太子,同時打擊索額圖這樣想要覬覦皇位的權臣們。


張生全精彩歷史


趣談唐宋元,胡侃元明清!

性質不一樣,在朱元璋的心目中,太子朱標最好第二天就造反,這樣自己也能夠陪自己的兒子好好練練。

事件回顧

整個封建王朝當中,最高標準最高配置的太子只有一位,他就是朱標。我們看一下太子朱標,在剛剛當上太子的時候,朱元璋給太子尋找的幾位老師都是什麼樣子的。

無論是徐達還是常遇春,李善長還是劉伯溫,隨隨便便抽出一個來都是一頂一的朝中大臣,都是當時最有名望的人。

而且在朱元璋統治的後半段時間裡面,前提是這個後半段朱標還活著的時候,朱元璋已經處於半退休狀態了。

什麼叫辦退休狀態呢?簡而言之,朝廷中的小事情,朱元璋不會過問,中等事情由太子同意之後給自己看看就行了,只有超級大的事情涉及到國家江山社稷的這一方面,朱元璋才會親自穿起龍袍,並且來看看這件事情該怎樣做。

朱元璋已經對太子放心到這種地步了,這個時候的朱標和皇帝沒啥區別了,基本上就屬於半個皇帝的狀態,除了不能夠享受後宮當中的宮女之外。

沒錯,這就是事實

之前有一位小夥伴提出一句話非常有趣,那就是太子朱標如果想造反想當皇帝的話,估計朱元璋會直接把皇位讓給他。

這樣講可能有點誇張,可是從當時的情況來看,也的確有可能發生,畢竟在朱元璋執政的後半段時間裡面,他對於自己的孩子絕對意義上是無限度的信任。

甚至在有一次太子朱標反抗了朱元璋之後,朱元璋不但不生氣,反而把太子朱標拉過來,開心的笑了好久說道:如果你能夠每一天都像這樣對我,那我就太開心了,當皇帝怎麼能沒有點霸氣呢?

【感謝大家的耐心閱讀,希冀大家點贊、評論、關注,小生在此謝過!】

趣談唐宋元明清


關於朱標,朱元璋肯定是無比放心的。

首先,朱標是嫡長子,一出生就意味著是等著繼承大統的,所以他完全沒有理由去搶奪。其次,朱標其人也是相當的文弱,不具備搶奪皇位的野心。

事實上,朱元璋一開始就指定了讓他來繼承的。在平定天下之前,朱元璋領著眾子攻城略地,以武力征服天下。但是對於朱標,卻一直強調的是教育,讓他接受儒家思想的薰陶,為將來治國做準備。

而朱標不單單思想文弱,身體也弱,還沒撐到使其繼位就駕鶴西去了。

至於胤礽,那卻是恰恰跟他相反。

首先,胤礽不是長子,從傳統法理上來說,他並沒有冊立太子的先天優勢。

其二,他有野心也有能力。既然與從兄弟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就難免會蠢蠢欲動。

其三,康熙一直都沒有指定接班人,這令眾皇子都在明爭暗鬥,形成各個派系。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胤礽的角色像極了從前的李世民。在這樣的情況下,康熙絕對是不得不防啊!


史海驚奇錄


這個問題我們分兩個角度來看,先說說皇太子奪權的問題,再說朱元璋是否對皇太子朱標很放心。

歷史上有過一些被皇太子奪權的皇帝,比如唐高祖李淵在玄武門政變之後,被迫改立兒子李世民為皇太子,不久就讓出皇位。唐玄宗在安史之亂後,被皇太子李亨架空為太上皇,也失去了皇位。更慘的一個比如南朝宋文帝劉義隆,被皇太子劉劭殺掉。

皇太子是法定的皇位繼承人,皇帝在出巡、出征、患病的時候,通常會讓皇太子代理皇權,處理國政,一是保證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同時讓皇太子有歷練的機會。

所以,皇太子不同於其他的皇子、親王,對於國家事務的權力僅次於皇帝。他有許多機會接觸朝廷中的文武大臣和地方長官。就算皇太子無心,這些官員們也會有意無意地向皇太子靠攏。時間一長,就會在皇太子周圍形成一個有形或者無形的副權力中心。

如果此時在位的是一個比較軟弱的皇帝,比如宋孝宗,他會選擇容忍,或者乾脆主動放權。但是,如果在位的是漢武帝、明太祖、康熙皇帝這樣強悍的君主,那皇太子肯定完蛋。比如漢武帝的皇太子劉據和他的兒子在起兵失敗之後一起喪命。康熙皇帝也兩立兩廢皇太子胤礽。

一般而言,皇太子在皇儲的位置上坐得越久,勢力越大,越容易出事。漢武帝在元狩元年冊立皇太子劉據,到了徵和二年劉據自殺,中間過了三十多年。劉劭也在皇太子位置上坐了二十多年,才對父皇下手。隋文帝在開皇元年正式冊立楊勇為皇太子,到開皇二十年廢掉。康熙十四年,兩歲的胤礽被立為皇太子,到了康熙四十七年九月,胤礽第一次被廢,中間的跨度長達三十多年。

康熙皇帝太瞭解歷史,所以對皇太子很不放心,他又不想當太上皇,反覆權衡之後,最終還是把太子廢掉。

我們再來看看明太祖朱元璋和皇太子朱標。

朱元璋異常強勢、冷酷,而且生性多疑,但對待自己的兒孫十分仁慈,這從他設計的分封制度上就看得很清楚。

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自立為吳王之後,就立大兒子朱標為世子,洪武元年正式冊立為皇太子,到洪武二十五年朱標死去,中間過了將近三十年。

關於朱標的死因,一種說法是馬皇后死後,他傷心過度,哭壞了身體,落下了毛病。

《王文恪公筆記》的說法不同,朱標與一位御史在審案時產生了爭論,朱元璋同意御史的觀點。朱標堅持認為,治理天下應該仁厚。朱元璋怒道:“等你當了皇帝,再實行你的仁政!”

這句重話讓朱標驚惶不安,跳進金水河自殺,救出之後,重病不治而亡。

對於朱標,朱元璋非常信任,很早就指示百官向皇太子奏事,又曾讓皇太子裁決奏聞。但他們之間的關係也許並不像表面看起來的那樣平順,畢竟,權力的誘惑力太大,而人性是不變的。

《王文恪公筆記》中說朱標受到父皇怒斥之後,自盡不成而染病。個人願意相信這種說法,但是,朱元璋怒斥朱標的原因,也許並不單純,朱元璋在朝野佈置了許多眼線,很可能察覺到了某種非常嚴重的苗頭,才對朱標說出重話。

朱標死後,他的兒子被立為皇太孫。此後不久,藍玉等一大批高級武將被朱元璋處死,隨後幾年,傅友德、王弼、馮勝等公侯也因為各種原因被處死。這些殘酷的殺戮,也許和朱標也有一些關係。

所以,就算朱標沒有病死,他出事也幾乎是必然的,估計他不會成為劉劭,只不知道他的結局是像劉據,還是像胤礽。


於左


朱元璋和朱標的關係,是親情關係大於政治關係;康熙和胤礽的關係,是政治關係大於親情關係。

康熙晚年,曾經悲觀地論“五福”,他說:“壽、福、康寧、所好德,這四點我都基本做到了,唯獨在終考命這一條上,怕是很難實現了。”他說這話時,胤礽已經二次被廢,說明他同樣擔心其他皇子危及到自己的生命。



那麼問題來了,朱元璋和朱標處得像農家的父子,為何康熙和一眾兒子處得像敵我關係呢?

第一,分封制度的差別

明朝皇子實行分封制,不僅有王的爵位,還有實在的封地。皇子成年以後,去封就藩,脫離京城這個權力中心。這樣,就突出了太子的地位,減少了太子和眾皇子的矛盾。

在清朝,王只是個爵位,並沒有封地。皇子成年以後,雖然被封王爵,但仍住在京城。並且,有能力的皇子還可以開牙建府,參入到國家軍政事務的管理中來。天長日久,部分皇子就會形成自己的勢力,與太子抗衡。

康熙曾經評價明朝的分封制度養了一群只領國家俸祿、不操心國家事務的廢才王爺。他認為清朝皇子參與軍政是水漲船高,可以更好地輔助太子。從理論上講,康熙的想法沒毛病,但現實的發展,與他的初衷完全背道而馳。

“兒大不由人”,康熙的一群兒子們並沒有把自己定位於輔助太子的角色。他們都十分優秀,紛紛動起了做太子的心思。要做太子,就必須搞掉現任太子、騰出位子。

史載:胤禔魘鎮太子、欲圖行刺太子,胤禩也被人唆使行刺太子。至於打太子小報告的事,那就更多了。

太子為了對抗眾兄弟,只能結黨加強勢力。作為國之儲君,結黨是個很遭皇帝猜忌的事情。第一,黨同伐異,結黨以後,會將黨派利益凌駕於國家利益之上,做事不公允;第二,太子黨成員會選擇忠於太子而不是忠於皇帝,這讓皇帝有不安全感。

一連串的惡性循環,最終導致了九子奪嫡、太子被廢的惡果。康熙一生英武,打敗了眾多對手,晚年卻感到操控不了自己的命運,悲傷地論起了五福。

胤礽的這些苦惱,作為太子的朱標都沒有。反而,他對弟弟們十分庇護。秦王朱樉、晉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等都曾多次有過錯,朱標從中調和求情,使他們免受責罰。

第二,父子相處的方式不同

朱標和朱元璋相處,十分開誠佈公。



事例一:

朱元璋殺功臣有點狠,朱標不贊同,就勸諫說:“陛下殺人過濫,恐傷和氣。”

朱元璋說:“我所殺的都是天下的壞人,內部整理清楚了,你才能當這個家。”

朱標頂嘴說:“上有堯舜之君,下有堯舜之民。”意思是說有怎麼樣的皇帝,就有怎麼樣的臣民。

朱元璋大怒,拿起椅子就朝他摔過去,朱標閃開。朱元璋不依,繼續追打朱標。

這場景,看起來不像皇帝和太子議政,倒像是父親教訓頑劣的兒子。兒子一句一句地頂父親,父親氣不過,追上去打兒子。

父子沒有隔夜仇,打了、罵了,事情就過去了。

事例二:

洪武七年(1374年),朱元璋的愛妃孫貴妃去世,朱元璋命令太子服齊衰杖期。這是個什麼意思呢?朱標是嫡出,貴為太子;孫貴妃既不是朱標的嫡母、生母,也不是養母。按照居喪制度,朱標不用替她服齊、也不用衰杖。朱元璋這種要求在這時是無理取鬧。

朱標沒有慣著朱元璋,批評他這種搞法不合常禮,而且拒絕執行。朱元璋一氣之下,抽出寶劍要砍他。後來在眾人的勸解下,朱標服了軟,照做了。

這件事,也很貼近生活中的父子行為。父親亂來,兒子抵著不辦,後來大家和稀泥,兒子礙面子不過,只得順從父親的意思。

總之,朱元璋和朱標的交流、沒有那麼多的拐彎抹角和花花腸子,比較敞開心扉,就像是百姓家的父子關係。在這種情況下,朱元璋沒有必要防著朱標,朱標也不會去害朱元璋。

然而,康熙和胤礽之間相處,就摻雜了很多心機的成份。



事例一: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七月,康熙西征噶爾丹期間生病了,胤礽去探病,但面無憂戚。康熙十分生氣,以“舉止不適”的理由打發他返回京城。

這件事,胤礽可能沒有在意到自己對康熙的精神傷害,康熙也悶在心裡沒有說。然而在十八年後的廢太子告天口諭中,康熙說:“……朕包容二十年矣……”

康熙這是記上兒子的仇了,直到廢完太子,他才將心中的憋悶一吐為快。

事例二:



康熙四十七年末復立太子,對於此事,我以為康熙是把胤礽推出來擋槍。為什麼呢?

1,康熙當朝宣佈:推舉新太子,惟眾意是從。後來,朝臣公推胤禩,康熙食言,復立胤礽。一國之君視復立太子之事如兒戲,這本身就充滿了陰謀的味道。

2,縱觀歷史,太子被廢的很少,廢后復立的就更少。復立後再廢,讓人懷疑康熙動機不純。

3,九子奪嫡紅了眼,康熙復立胤礽,其他皇子搞康熙沒用,因為皇帝死了太子獲利,他們要動只會先動太子。另外,康熙也可以用胤礽偵察出其他皇子的火力,便於暗中防範。

至於胤礽,康熙報著破罐子破摔的態度。

事例三:

胤礽二次被廢后遭到圈禁,借醫生為其妻石氏診視之機,用礬水寫信與外界聯繫,後來事發。

父子之間、鬥心眼都鬥到了用藥水寫字的地步,這還能稱得上父子嗎?

結篇:康熙朝一邊明立太子,一邊讓眾皇子參入軍政事務的管理,這種做法給太子帶來了很大的困惑。到了雍正朝,改為太子暗儲制度,是對立儲制度的一種突破性創新。


鏈天絕


首先要指出一下提問者的錯誤,胤禔並不是康熙的皇太子,只是庶出的皇長子,康熙的皇太子是康熙與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所生的二阿哥胤礽。

所以拿胤禔和朱標作比較並沒有什麼可比性,雖然兩人都是皇帝的長子,但是身份、地位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朱標(1355年—1392年)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一個兒子,母親孝慈高皇后馬氏,所以朱標也是朱元璋的嫡長子,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立為皇太子,正式確立他為接班人。

胤禔(1672年-1735年)是康熙皇帝的第五個兒子,因為前面四個兒子早殤,所以胤禔就做了皇長子,生母為惠妃那拉氏。由此可見,儘管是康熙入了齒序的兒子裡面年齡最大的,但是因為是庶出,所以身份、地位遠不及皇太子,包括朱標以及自己的弟弟胤礽。

從這一點上說,按照儒家“有嫡立嫡”的傳統,朱元璋死後由朱標繼位是名正言順,而康熙死後,第一順位的繼承人是太子胤礽,並不是胤禔。但是胤禔從一開始覬覦太子之位,並且向康熙進言“願除慶父之憂”殺掉皇太子,這樣不得不讓康熙趕到背後一涼,他不僅要放著胤禔傷害太子,更要放著胤禔傷害自己。


朱標性格溫和、待人寬容,但是胤禔性情急躁、性格暴戾。

朱標從小接觸儒家經典,性格仁慈寬厚,對弟弟們十分友愛,秦王朱樉、晉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等弟弟曾多次有過錯,朱標從中調和求情,使他們免受責罰,在諸王中威信最高。《明史》對於朱標也有很高的評價:“太子為人友愛。秦、周諸王數有過,輒調護之,得返國。有告晉王異謀者,太子為涕泣請,帝乃感悟。帝初撫兄子文正、姊子李文忠及沐英等為子,高後視如己出。帝或以事督過之,太子輒告高後為慰解,其仁慈天性然也。”而朱標也是朱元璋從小立為自己的接班人而輔導培養,自然對其是非常的放心。

再來看看康熙的大阿哥胤禔。康熙就曾評價胤禔“氣質暴戾”,而他的母親惠妃那拉氏也曾向康熙哭訴,奏其“不孝,請置之於法”;在1690年隨裕親王福全一徵噶爾丹時,大阿哥就因性格急躁、聽信讒言與福全不相和諧,被康熙提前召回;同時,大阿哥待人接物隨意,不善與人相處的弱點又讓其逐步失去了兄弟們的尊重與大臣及貴族們的支持。所以康熙對於胤禔的並不滿意,甚至在一些事情的處理上的有失偏頗,讓康熙也非常反感胤禔。


朱元璋是創業皇帝,開創基業也是為的就是自己子孫後代,康熙起點更高,對於自己和後輩的要求也更高。

朱元璋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白手起家的典範,這就像一個小時候家庭條件不怎麼好的老父親經常對子女說的一樣“我這麼拼命的工作還不是為了更給你創造一個好的條件。”朱元璋出身貧寒,還出過家當過和尚,最後參加起義軍反元,並且在軍中的地位不斷提升,直至做了皇帝,除了要改變自己的命運做一番事業外,另一個驅動朱元璋的動力就是要惠及子孫後代。甚至可以說,這江山就是為他們的兒子們打下來的,必然是要留給他們的,朱標又這麼爭氣,兄弟中威信又高,這也讓朱元璋對於朱標並沒有什麼顧慮之心。

而康熙面對的情況則不同,康熙繼位時,滿清已經奪取了天下,而康熙也完成了擒鰲拜、滅三番、收臺灣、親征噶爾丹的功績,天下太平,康熙有著更高的起點,因而也會站在滿清王朝和江山社稷的高度去看問題,更多的是想著不能辜負祖上留下的基業,因而往後看的時候會多,往前看的會少。這樣康熙對於自己的後輩也有了更多的要求和標準,而康熙的這些兒子們卻陷入了“九子奪嫡”的鬥爭中,使得康熙不敢輕易放權,也不敢絕對相信誰,只能是“真的在想再活500年了”。


即便是用康熙的皇太子胤礽和朱標做比較,也一樣是朱元璋放心大膽的交付國事,而康熙則擔心自己的兒子奪權。

康熙在位時曾兩度廢黜皇太子,說明他對於皇太子胤礽並不放心。更為重要的一點是,胤礽是兩歲的時候就被冊立為皇太子,所謂名分早定,朝中內外的關係錯綜複雜,其中不乏攀附、依附之人,太子在其中也會深受影響,想著早日登基。可是康熙身體康健,毫無病態,這也是讓胤礽大失所望,畢竟做了三十多年的太子,而登基皇位又遙遙無期,必然會產生情緒上的波動,而“知子莫如父”的康熙不可能看不出來,所以對於太子胤礽加以防範也就不可避免了。







雍親王府


朱標生性仁慈,朱元璋沒必要懷疑他。

朱元璋之所以放心太子朱標,是因為朱標這個人很仁慈。俗話說得好,知子莫若父。像殺兄逼父這樣的事情,朱標是不可能做出來的。

所以,這一點朱元璋從來不會懷疑太子朱標的。

當然了最為主要的就是,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大明剛剛成立,很多事情都需要摸著石頭過河,朱標還需要老爹的栽培。

明朝從建立之處,到走上正軌是需要一段時間的。

這段時間內,朝廷是不安的,無論是內部矛盾,還是外部矛盾。都需要一個強有力的人來平衡。

很顯然那時候,沒有人比朱元璋平衡各種矛盾更合適。

朱元璋是個狠人,沒有人敢在太歲頭上動土。

朱元璋不懷疑太子朱標,最主要的是,朱元璋稱帝之後,早早的就把朱標立為了太子。只要他的老爹一死,這個皇位就是他的了。

所以,正是因為如此,他才沒有必要對自己老爹狠毒的。

還有就是,朱元璋是一個十分狠辣的人,他的一生殺過無數人。這樣的人,豈是朱標可以得罪的起的。

若是朱標敢給朱元璋玩心眼,那朱標分分鐘,就會被自己的老爹給幹掉。

總之,朱標沒有理由,也沒有能力動得了朱元璋。所以,朱元璋對他也是放心的很,自始至終都沒有懷疑過他。

可惜的是,朱標死的早,讓朱元璋白髮人送黑髮人了。但是,朱元璋還是把皇位給了朱標的兒子,可見朱元璋對朱標多麼的溺愛。

康熙在位時間太久了,他的兒子等不及了。

康熙就不一樣了。

首先康熙是中國封建史上在位最長的一個皇帝。

他的長子是胤惿,但是,長子是庶出。所以,他就與太子完美的擦肩而過了。康熙立的太子是胤礽,儘管胤礽是嫡出,被立為了太子。

但是,他等的不耐煩了。

畢竟他的老爹康熙老不死,所以,他很怕老爹康熙把他給熬死。正是因為如此,胤礽才不斷的發牢騷,引起了康熙對他的猜疑的。

一個人若是當了四十年的太子,還沒有繼位當皇帝,那這個人肯定是會急瘋的。所以,一定程度上說,胤礽是盼望著自己的老爹死的。

再加上胤礽私自扣留別人進貢給康熙的東西, 讓康熙對他十分的不滿。

所以,康熙乾脆把胤礽太子之位給廢掉了。

康熙的兒子都很優秀,一個比一個狠毒,康熙不得不時時堤防他們。

正是因為他廢掉了胤礽,導致了九龍奪魁場面出現的。沒辦法康熙的兒子實在是太優秀了,而且每一個都很優秀。

似乎在他這個九個兒子中,提出一個來就能當皇帝。

有這樣的九個兒子,也是康熙很苦惱的事情。

他的苦惱來自於到底立那個皇子為太子?還有若是立的這個太子,導致其他皇子不滿,其他皇子會不會對自己動手?

所以,種種事情他都需要考慮。

當康熙把胤礽的太子給廢掉之後,作為長子的胤惿就開始暗自慶幸了,因為他是老大,他覺得自己最有機會當太子了。

所以,這時候康熙最堤防的也是他。

儘管胤惿也是皇位的最佳繼承人,但是,因為胤惿向康熙提議,要除掉廢太子胤礽。導致了康熙對他的不滿。

因此,康熙直接把他給軟禁了起來。總之,無論是胤礽還是胤惿,他們都沒有當上皇帝,最後是皇四子也就雍正當的皇帝。

還是那句話,康熙的兒子太強悍了。若是康熙不強悍一點,很有可能就會被他們給殺死。


史學達人


首先是性格問題,朱元璋應該是從行動到心思都強勢的人,他的霸氣側漏,不僅讓敵人聞風喪膽,連自己人都誠惶誠恐。

朱元璋還不僅僅是強勢有魄力,他也非常狠辣。他整人治人的手段一流。

在明朝之前,中國人對隱士都是很尊重,真正的高士辭官不做,是令人羨慕的,帝王也不能強迫他們。

而朱元璋時期,普天之下只要是朝廷用你,沒有人敢不奉昭。

朱元璋他還沒有完全奪取政權時,有一個他帳下的文人受不了他的強勢,說自己要告老還鄉,朱元璋當著所有人的面命人將其摔死。這種鎮攝所有人是都不寒而慄。這樣一個人他對自己在識人用人方面是絕對自信的。

而康熙生長在富貴中,少孤。他沒有朱元璋的霸氣,從他給曹寅的信中寫了二十多個“小心”來看,他很謹慎,他內心的強大主要是孝莊強有力的支撐。

因為少孤,他非常重視親情,不忍心對自己的兒子們過度嚴厲,他希望自己是寬厚仁慈的,他們是友愛的。

在寬政之下還能讓社稷穩定,他一定是心細如髮。每一步不敢錯走。所以疑心重是在所難免。

這也是他們出身不同,性格氣質也就不同。

朱元璋是個響噹噹的草根,爛命一條,他對人對事都是霸氣壓倒一切。他勝在氣勢。

康熙生在帝王家,善長心機權謀,他對人對事工於心計,他勝在謹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