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蒙古在1911年宣佈了“獨立”,為何沙皇俄國對此卻不滿意?

1911年外蒙古脫離中國是沙皇俄國長期活動的結果,是俄國趁中國發生辛亥革命的有利時機,煽動和勾結外蒙古封建王公作出的分裂中國的行動,是俄國獨家導演的一幕歷史傀儡戲。

然而外蒙古封建王公既已於1911年宣佈外蒙古“獨立”併成立“大蒙古國”,何以其後幾年的《俄蒙協約》、《中俄聲明文件》及《中俄蒙協約》僅確認外蒙古的“自治”地位,並“承認中國在外蒙古之宗主權”和外蒙古為“中國領土之一部分”?

外蒙古在1911年宣佈了“獨立”,為何沙皇俄國對此卻不滿意?

外蒙古

歷史給人們一種印象,似乎俄蒙在外蒙古脫離中國問題上的利益和方針是完全一致的:俄國完全支持外蒙古王公脫離中國的一切要求;外蒙古王公則對沙俄的外蒙古政策百依百順,亦步亦趨。

那在外蒙古宣佈“獨立”併成立“大蒙古國”以後,其法定的條約地位反而變成了“自治”而不是“獨立”。

實際上,辛亥革命時俄蒙勾結肢解中國固然是事實,但俄蒙雙方在此問題上亦是各有企圖,各存野心,並不完全一致。

外蒙古在1911年宣佈了“獨立”,為何沙皇俄國對此卻不滿意?

在當時情況下,沙皇政府認為,只有外蒙古的“自治”,而非獨立,才能最大限度地滿足俄國的侵略利益,於是憑藉強權,施展詭計,迫使中國當局和外蒙古王公就範。

結果是,外蒙古的脫離中國使中國和外蒙古人民深受其害,使俄國獲得重大的侵略利益。外蒙古的實際地位和處境變成了既非“獨立”,亦非“自治”,實際上是俄國的殖民地和保護國。

“自治”經過

外蒙古僧俗封建主們要從中國獨立出去,建立一個包括內蒙古等地在內的“大蒙古國”;沙俄雖然極力煽動和支持外蒙古從中國分離出去,但它的這一支持,絲毫不是為了外蒙古及其人民的利益,而是為了沙俄本身最大限度的侵略利益。

在當時的國際形勢和具體條件下,指導沙俄對蒙政策的方針是如何能更有效地控制和掠奪外蒙古,如何能使外蒙古成為俄國獨佔的殖民地、保護國和俄國與中、日之間的緩衝國,不讓他國染指。

外蒙古在1911年宣佈了“獨立”,為何沙皇俄國對此卻不滿意?

它認為,達到此目的的最佳選擇不是外蒙古的“獨立”而是“自治”,即使是名義上的“自治”。

俄蒙間這一“獨立”與“自治”的分歧曾經長期存在,只是由於俄國堅持其“自治”主張,外蒙古王公才勉強放棄了“獨立”的要求。

1911年7月,以庫倫活佛為首的外蒙古僧俗封建主在俄國長期煽動和支持下,以會盟為庫倫召開四盟王公秘密會議,決定分裂祖國,實行外蒙古“獨立”,並派遣以杭達多爾濟、嘛車林齊密特為首的代表團密往俄京聖彼得堡請求俄國政府“庇護”。

1911年10月,中國發生辛亥革命,12月1日,外蒙古王公調集各旗蒙兵集合庫倫,正式通知清政府駐庫倫辦事大臣三多,喀爾喀已“將全土自行保護,定為大蒙古帝國,公推哲布尊丹巴為皇帝”。

同月28日,哲布尊丹巴登基為帝,號稱“日光皇帝”,年號“共戴”,並收攬內蒙古失意王公及親俄分子烏泰、海山、陶克陶胡等在庫倫擔當要職。

外蒙古在1911年宣佈了“獨立”,為何沙皇俄國對此卻不滿意?

在俄國強大壓力下,袁世凱政府終於不得不同意與俄國就中俄協約問題與俄方舉行談判。

中俄雙方經過往返交涉,歷時半年之久,前後三十餘次,直到1913年5月20日始議定關於外蒙古問題的協議六款,俄國以表面承認外蒙古為中國領土之一部分換取了中國承認外蒙古“自治”,承諾不向外蒙古移民,接受俄國“調處”。

1915年6月7日,中俄代表及外蒙傀儡當局在恰克圖簽訂了《中俄蒙協約》。

《中俄蒙協約》使俄國幾年來通過《俄蒙協約》、《商務專條》、中俄《聲明文件》及《聲明另件》在外蒙古所掠奪的特權,以中、俄、蒙三方條約的形式從法律上鞏固下來。

外蒙古在1911年宣佈了“獨立”,為何沙皇俄國對此卻不滿意?

通過此約,俄國並沒有支持外蒙古王公建立“獨立國”的要求,而是按其既定方針,將外蒙古成功地限制在“自治”的範圍內,儘管那不過是名義上的“自治”。

“自治”原因

和1921年蘇俄向外蒙古輸出革命、全力支持甚至是包辦蒙古人民革命的情況不一樣,在1911年,外蒙古“獨立”並不完全符合俄國的利益。相反,保持外蒙古名義上的“自治”,能最大限度地滿足俄國的侵略利益。

首先,支持外蒙古獨立將引起其他國家干涉外蒙古事務。如果俄國支持外蒙古獨立,將破壞東亞的均勢,使俄國外交上處於群起而攻之的被動孤立狀態。

外蒙古在1911年宣佈了“獨立”,為何沙皇俄國對此卻不滿意?

其次,當時俄國正關注中近東局勢,無力在蒙古地區採取大的動作。因中近東等問題矛盾的尖銳化,列強在歐洲正不由自主地一步步地向世界大戰靠近。在此情況下,俄國只願“和平”地擴大它在外蒙古的特權,維持正常的貿易關係,不願意因支持外蒙古獨立而在該地區造成嚴重的動盪。

支持外蒙古獨立還將惡化俄日關係。如果此時俄國再支持外蒙古的獨立,外蒙古勢將為建立包括內蒙古在內的“大蒙古國”而不遺餘力,這必將導致俄日關係的緊張,而這種緊張,正是沙皇政府小心翼翼地力求避免的。

支持外蒙古獨立,對俄國的侵蒙戰略也極為不利;相反,保持外蒙古的“自治”地位,有利於俄國孤立和控制外蒙古,使之成為俄國的禁臠。沙皇政府在外蒙古追求的是對該地獨佔的統治地位。

外蒙古在1911年宣佈了“獨立”,為何沙皇俄國對此卻不滿意?

在當時情況下,讓外蒙古完全脫離中國而獨立,各國勢必要在庫倫設立公使館,造成其他列強與俄國爭奪該地的複雜局面。

俄國不支持外蒙古完全脫離中國而獨立的另一個原因,是不願意在其東部邊疆出現一個強大的“大蒙古國”。外蒙古封建王公的“大蒙古國”計劃,其地域除喀爾喀外,還包括整個內蒙古和毗鄰西藏的青海地區。

在俄國鞭長莫及,力量薄弱的西伯利亞邊疆出現偌大一個“大蒙古國”,其本身將是俄國的一大隱憂,更何況在廣大的俄國貝加爾湖地區居住著同為蒙古部族的布里亞特蒙古人。“大蒙古國”對布里亞特蒙古人會造成何等後果,是沙皇政府不能不擔心的問題。

外蒙古在1911年宣佈了“獨立”,為何沙皇俄國對此卻不滿意?

俄國打著在中蒙之間進行“調停”的旗號一方面唆使、挾持外蒙古王公脫離中國,投入俄國的懷抱;另一方面又打著維護中國宗主權的幌子,來孤立、控制、獨佔外蒙古。俄國外交的狡獪,於此可見一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