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張削藩的晁錯為什麼會被漢景帝處死?

銅綠色車輪


替皇權考慮,主張削藩,卻迎來自己父親自殺,皇帝處死的結局。

西漢景帝二年,晁錯上疏《削藩策》,提議削減諸侯封地的主張,並敏銳的指出當時的形式是:“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因此,越早施行削藩,危害會越小。

此策一出,天下震動。

晁錯的父親從潁川郡急匆匆的趕到長安,擔憂地對他說:“你所作所為引起了天下人議論紛紛,諸侯也對你非常的怨恨”。晁錯慨然答道:“我當然知道會有這樣的局面,但不這麼做,天下社稷便不得安危。我即使赴湯蹈火也在所不惜。”晁父只能深深的嘆氣道,“劉室天下是安穩了,可我們晁家卻要家破人亡,我走後你也多保重。”。回去後,晁父便飲藥自盡,死後十多天,西漢爆發吳楚七國之亂,緊接著,景帝下令將晁錯腰斬東市。

那麼主張削藩的晁錯為什麼會被漢景帝處死呢?

晁錯從文帝時期,就已經指出,諸侯國有叛亂的危險,不可謂不深謀遠慮,而其一心報國,至死不悔,不可謂不忠心耿耿,那麼晁錯的結局正如其父所言,為什麼一定要被殺呢?下面就為大家來一一解析。

第一點,最直接的原因便是削藩太急引起了吳楚七個諸侯國的叛亂。

這些諸侯國早有造反之心,且暗中積攢勢力許多年,其中又以吳王為典型,史載“即山鑄錢,煮海為鹽,誘天下豪傑”,可知其勢力不容小覷。

景帝剛繼位不久,政治環境都不是很穩定,又聽從晁錯的策略,驟然削藩,操之過急,引得天下動盪,諸侯人心不穩、人人懼危,從而引發聲勢浩大的諸侯叛亂。面對此種情況,必須要有人把這過錯承擔起來。皇帝的威嚴不容損害,錯的當然不能是景帝,那麼自然而然的這個鍋由晁錯來背。

第二點,晁錯鋒芒太露,得罪的人太多。

史載,晁錯為人“魯直深刻”,又“學申商刑名於張恢先所”,不僅性格認死理不留情面,所學又是法家刑名之學。法家傾向於制度建設,是中央集權制度的忠實維護者。

可想而知,晁錯的施政舉措,往往會損害很多人的既得利益,樹敵太多。丞相申屠嘉便心懷不滿,但在景帝對晁錯的偏袒下,氣憤而亡。另一位名臣袁盎更是明面表達不合,公開場合兩人從不在一起,晁錯坐在旁邊,便會起身離開。這些都是中央官員不滿;地方上,晁錯是鐵桿的削藩派,各個諸侯王天然是他的死對頭。

晁父便是看到他已經深處漩渦之中,各種矛頭都已指向了他,故而苦心勸說。但是晁錯一心奉公,已將生死置之度外,更何況當時形勢,只怕不能夠回頭。最後果然是袁盎借諸侯王造反之事發難,景帝將晁錯處死。

第三點,諸侯王造反打的就是誅殺晁錯的旗號。

在封建社會時代,等級秩序森嚴,以下犯上往往被視為大逆之舉。於是,造反的吳楚等諸侯王提出一個創造性的口號,便是“清君側”。

所謂“清君側”含義君主身邊有奸佞之徒,矇蔽聖聽,而我們舉兵不是造反,而是要除掉這些奸佞之徒。那景帝身邊的奸佞之徒指的是誰,很明顯是晁錯。

面對諸侯王所提出口號,景帝主動處死晁錯,希望諸侯王以此退兵。但是很明顯吳楚等七國並不會退兵,秣馬厲兵幾十年,只為等這一刻,天底下哪有造反造到一半便停下來的道理,那不是自尋死路嗎!

從景帝的帝王心術角度考慮,他或許也不奢望吳楚等國能夠退兵。他要做的是,自己先動手誅殺掉晁錯,使七國提出“清君側”的口號破產,失去起兵的正當性,露出赤裸裸造反的面目,離散七國的人心。

太史公在《晁錯列傳》的篇末這樣寫道,“變古亂常,不死則亡,豈錯等謂耶!”。

變法從來都是要流血犧牲,從商鞅、晁錯到張居正、譚嗣同等人,無不以鮮血昭示的這一點,但這樣犧牲則是值得的,唯有這樣才能換來社會的進步。


春朝青牛


漢景帝劉啟和他父親漢文帝開啟了漢朝的盛世,歷史上,稱之為文景之治。所以,漢景帝劉啟絕對不是昏庸之人。也就是說,晁錯之所以被腰斬,背後一定有深層次的原因。

晁錯,西漢著名政治家,到漢景帝時,他做到了御史大夫。晁錯是“重農抑商”的開創者,並且他還提出了“削藩”政策,這個觀點為後世王朝提供了一個可行的穩定國家方案,可也給他帶來了殺身之禍。

晁錯在軍事上也很有成就,“以蠻夷攻蠻夷”的觀點也是他提出來的。可這樣一個人為什麼會被腰斬呢?

晁錯的死跟藩王有關,直接導火索還是袁盎這個人。當時,晁錯提出削藩的時候,漢景帝是採納的。於是,景帝下令收回個藩王的封地。但是,藩王們不肯就範,並且聯合起來起兵,藉口要求誅殺晁錯。在這種情況下,晁錯建議皇帝御駕親征,以便一次性把各藩王斬草除根,解決掉藩王獨大的問題。

本來,一開始漢景帝是想採納晁錯的建議的。就在此時,袁盎進宮求見漢景帝。袁盎向漢景帝進言,說藩王們聯手起兵,以國家現在的實力不一定打得贏,不如先直接殺了晁錯。然後,把封地再還給各藩王們,這樣就可以平息他們的怒火,這一場仗也就沒有必要再打了。這樣對國家來說也是一件好事情,畢竟打起仗來,難以預料的事都有可能發生。

漢景帝聽了袁盎的話之後,決定犧牲晁錯一個人,去換的整個王朝的安寧。於是,晁錯就這樣被漢景帝下令腰斬處死了。

當然,這些表面現象,筆者以為讓漢景帝徹底動了殺心,並且用酷刑腰斬晁錯,根本原因是防止晁錯有做大的企謀,怕威脅到皇權。所以,景帝決定一箭雙鵰,藉此機會,既實現了“削藩”的目的,又殺掉了有可能當權臣的晁錯。

這些並不是筆者安妄測的,而是有事實根據的。當時,周亞夫平定了“七國之亂”後,漢景帝也是表面上讓周亞夫當宰相,然而卻又不斷地整治周亞夫。最後,漢景帝逼得周亞夫自殺,他對待周亞夫和對待晁錯的方式,顯然是一樣的。


超凡博弈


晁錯是漢文帝選拔的人才,當過漢景帝的老師。景帝即位後,對他言聽計從,他確實提出了很多好的治國理政建議,如鞏固邊防、強化軍事、重農抑商、選賢任能、強力削藩等,政治地位列“三公”之首,那可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顯要了。公元前155年,在他力主下,漢景帝實行削藩,詔令下了才十幾天,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國就合夥反叛了,景帝接受大臣袁盎的建議,將晁錯腰斬於市,以化解危機,一點情面也沒留。

不少人覺得晃錯死得冤,削藩有什麼錯?其實不然,削藩一事,不過是導火索而已,他的悲慘結局早就註定了。

一、性格缺陷。此人過於剛直嚴厲,要求苛刻,心狠手辣,心高氣傲。他從小學習法家申不害和商鞅的學說,養成了法家特有的剛正冷峻、堅持原則、絕不妥協的性格,特別是走上最高領導崗位之後,更是盛氣凌人,自己認定的事情很少能聽取別人意見。在處事上尚可,在為人上卻是個大毛病,所以他身邊一直政敵不斷,特別與丞相申屠嘉、大臣袁盎、竇嬰等結怨甚深。申屠嘉就多次告他的狀,都被漢景帝保護住了。他本人為了剷除政敵,下手也狠。在他當部長的時候,就因為對袁盎看不上眼,利用職權調查他收受賄賂的事情,然後報告給漢景帝,差一點要了袁盎的老命。所以七國之亂的當口,沒一個幫他說好話的,而是牆倒眾人推,把一切責任都歸到他頭上,好多大臣聯名上書,殺晁錯以平息叛亂。景帝怎麼不清楚?殺了一個晁錯是平息不了叛亂的,但攘外必先安內啊!

二、慮事不周。削藩無疑是正確的,當時諸侯王勢力強大,已經危及到了中央的統治,而且為患長遠,不能不除,所以晁錯說,“這些傢伙們,不削弱他們,會反叛,削弱他們,更會反叛,與其如此,不如早辦、快辦。” 他的政治眼光看得沒錯,但是,當時中央政權實力不足,沒有強大的資金和軍隊,光憑一紙詔書那哪兒行?削藩肯定會遭到諸侯們的強烈反對,他們手中有糧有兵,那可不是鬧著玩的。這樣的事情,本應該是先不動聲色地暗地裡使勁,提前秘密做好方案,等到出手時一擊致命。可他倉促提出建議,沒有圍繞削藩大計作出相應周全的安排,所以詔書一發,七國叛亂,手忙腳亂,無應對之法。難怪他的父親,在聽到他力主削藩的時候及時勸他不要亂來,可是他聽不進去。他的父親很明白,已經預知結局,實在是不忍心看到,於是服毒自殺了。

三、危難自保。七國之軍,兵鋒正盛,已成洶洶不可阻擋之勢,這時候他不僅毫無退敵之策略,也不主動請求上前線殺敵,卻對漢景帝說,你必須親自去前線指揮,只要你一到前線,戰士們士氣高漲,而敵人一方敬畏您的威嚴,自然土崩瓦解,朝中有我在這兒處理一切事務,你就放心去吧。大臣們紛紛橫眉側目,咬牙切齒,漢景帝早已氣憤填膺,殺心頓起。


文化點心


俗話說伴君如伴虎,帝王身邊不好待,不知道什麼時候得罪了就玩完了,尤其是刻薄寡恩的帝王。漢景帝就是個刻薄寡恩的皇帝,在這樣的皇帝身邊是極其壓抑的,做的好也不會有什麼功勞,做不好那就是罪過,甚至丟掉性命。

先看看漢景帝如何的刻薄寡恩。漢景帝當太子期間,跟吳國太子玩遊戲起衝突竟然活活將吳國太子打死,當皇帝后廢太子並逼死太子,一代名將周亞夫也被其活活折磨致死。當然晁錯也是其中之一了。

晁錯身為帝師,先期深的景帝重用,晁錯為景帝嘔心瀝血,為皇帝排憂解難,同時他也看清了社會的弊病,上書削藩,正中景帝心意,景帝以此為契機進行削藩王,這當然就動力個藩王的奶酪,導致七國之亂。七國為了造反的合法性打出了清君測的旗幟,很明顯七國的目的是皇位,清君側是藉口。結果漢景帝慌了,為了自己的皇位,為了消除七國造反的合法性,以商量國家大事為藉口將晁錯騙進皇宮,半路帶到法場果斷腰斬了晁錯。當然殺了晁錯並不能讓七國退兵,戰場上打贏才是決定因素。就這樣晁錯就白白被漢景帝腰斬了,若遇上其他帝王不一定會發生這種事情,畢竟殺恩師不是什麼人都乾的出來的。



貓記觀史


晁錯被漢景帝處死實際上反映的是中央專職皇權與地方割據勢力之間彼此鬥爭和妥協的結果,這是西漢初期劉邦所埋下的隱患。

影視劇中的劉邦



劉邦奪取天下之後,鑑於大秦王朝迅速滅亡的實際情況,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秦朝實行的郡縣制使得在各地起義爆發後,地方軍隊不能及時拱衛中央政權,導致中央政府孤軍奮戰最終滅亡。所以,劉邦為了維持漢朝的長久發展,捨棄了郡縣制,採用分封制,將劉家子弟分封到各地為王。



這種措施在漢朝初期確實對鞏固政權起到了非常好的成效。因為西漢初期,國家經歷連年戰亂,經濟社會遭受到重創,各個王在自己的領地加強管理,發展經濟,不斷提升了各個封地的整體實力。但是隨著西漢的發展,各個封王的權力越來越大,中央政府對其的制約力越來越弱,這些封王成為西漢王朝的尾大不掉。而且地方權力的不斷膨脹,已經嚴重威脅了中央政府,所以削藩已經成為西漢王朝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晁錯畫像

賈誼就主張削藩,在他去世之後,晁錯繼承了賈誼的理念,積極向景帝上書削藩,而漢景帝也已經看到了各個藩王對中央政府的威脅,削藩已經迫在眉睫。最終漢景帝採納了晁錯的削藩建議,開展削藩,但為何漢景帝又最終親自下令處死晁錯呢?

漢景帝畫像



【1】晁錯觸動了各個封王的根本利益。

削藩意味著各個藩王的地盤和權力嚴重縮水,很多權力將會被中央政府收回,這樣各個藩王的權力就越來越小,最終被削得什麼都不剩。所以,各個封王都極力反對晁錯的削藩政策,於是七個藩王聯合起來,發動了以“清君側”為名的七國之亂。但七國聯合超出了朝廷的設想,在沒有實打實的決勝把我,為了維持朝廷的穩定,漢景帝只能犧牲晁錯了籠絡七國。



【2】晁錯的個人性格使然。

晁錯的個性是十分明顯的,在中國歷史上存在很多這樣的人,他們深受帝王的賞識,但是不善於處理與同僚之間的關係,所以在朝堂上顯得格格不入,僅僅依靠皇帝的恩寵行事。但是晁錯沒有想到的是,自己的孤軍奮戰不可能始終得到皇帝的賞識和恩寵,尤其他所堅決推行的削藩政策在朝廷中有一大部分人是極力反對的。但晁錯不管不顧,一意孤行,最終落得個眾人牆倒眾人推,落得個被腰斬的結果。

影視劇中的漢景帝



【3】漢景帝的政治權術。

伴君如伴虎,帝王歷來是多無情,帝王的所作所為一切皆出於鞏固自己的統治,所以當登極伊始,一般帝王都極力籠絡人才,但當自己的權力發生危機時,帝王也會從鞏固自己的統治角度出發,採取必要的手段和方法,漢景帝誅殺晁錯就是最明顯的例子。重用晁錯的是漢景帝,構建君臣之間和諧的關係也是漢景帝,推行削藩政策的也是漢景帝,而最終為了平定七國之亂而腰斬晁錯的也是漢景帝。而且在誅殺晁錯的時候,晁錯連察覺都沒有察覺到,還是被誆騙出來,在半路上臨時宣讀聖旨就地腰斬。也許晁錯在死的時候都沒有搞清楚這一切都是因為什麼。

晁錯銳於為國遠慮,而不見身害。所以,通過以上三個方面的分析,晁錯推行削藩的結果必然是悲劇,他被漢景帝誅殺也是必然的結果。正所謂成也漢景帝,敗也漢景帝。



漢景帝劉啟,是個優秀的皇帝,但人品卻不怎麼好!

還是太子的時候,和吳國太子下棋時發生了爭執,竟然將其打死了。試想一下,兩未成年的孩子,一塊玩遊戲,發生了爭執,一個把另一個打死,場面多麼讓人吃驚吧。

他先立了長子劉榮當太子,不久失寵被廢,但是景帝為了減除新太子劉徹的麻煩,他竟然殺死了自己的長子。同樣的又逼死了平滅七國之亂的大功臣周亞夫,也是為劉徹掃平障礙!

而晁錯,是景帝的老師,又是他的重臣,得力干將。也為了鞏固他的皇位出畫策,削藩就是為了減除諸侯王的實力,加強中央集權的政策。為了自己的實力不被削弱,以吳王為代表的七國以“誅晁錯,清君側”為口號發動了叛亂。叛亂初期,勢如破竹,而大臣袁盎和晁錯是政敵,趁機向景帝建議殺死晁錯,讓叛軍失去口實。而此時的景帝因為事發突然,亂了方寸,竟然採納了這個建議。讓人通知晁錯來開會,結果晁錯在路上,毫無任何思想準備的情況下,當街抓捕,並且立即腰斬於市。可憐晁錯,一心為國,忠心耿耿,卻被無情拋棄。

誅殺晁錯後,叛軍並沒有停止進攻,事實也讓景帝放棄了幻想,雖然認識到殺晁錯是個錯誤,但為時已晚了。

總的來說,景帝對於任何威協到他的皇位的人,對他統治不利的人,都會痛下殺手,毫不猶豫,哪怕這個人是他的兒子,他的老師。所以,歷史上,後人不給他上廟號!


清正長風


大家好,我是歷史的影子!今天和大家聊一聊忠心耿耿的“晁錯”為什麼會被漢景帝處死呢!

晁錯,潁川人,為人剛直而又嚴峻苛刻,他博才多學,善於分析,在漢文帝時期,他就官拜為太子家令,精心輔佐太子,並得到了太子的寵信。被稱為太子的智囊。在這個時期,晁錯曾經多次上書文帝,就戰爭、充實邊塞、農耕、爵位的封免等問題,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文帝對此也多有褒獎,以表示對晁錯的寵信,並且採納其不少的意見,以治理國家。漢文帝前 15 年(公元前 165 年),文帝為選拔良才,親自策問考試,晁錯以優異的答卷被文帝提升為中大夫。隨後,晁錯又上書文帝,談論應該削減諸侯王的實力問題,以及如何來改變這一現實的法令,上書共有三十篇。文帝雖然沒有完全採用他的意見,但卻非常賞識和器重晁錯的才能。文帝去世後,景帝即位,晁錯以其自己對問題的精闢見解仍多次地與景帝在一起進行單獨的國政論談,而且景帝仍能經常地採納他的意見,並且依據晁錯的建議,修改了許多的法令,其受寵程度遠遠超過了所有九卿。景帝即位的第二年,便提升晁錯為御史大夫。

當初,漢高祖劉邦剛剛平定天下,兄弟少,兒子們年幼,大量的領地都分封給同姓諸侯王,僅封給齊國就七十多座城,封給楚國四十多座城,封給吳國五十多座城,這三個領地佔去了全國二分之一的面積,而得封的這三個領地的並非嫡親的諸侯王。隨著各諸侯王領地的不斷髮展和強大,一部分非嫡親的諸侯王對朝廷越來越驕橫,又加上文帝在世總是以寬厚待人,不忍心對他們加以懲罰,所以,到了景帝稱帝,這部分諸侯王們則更加驕橫了。故此,晁錯勸景帝說:“如今,削減他的封地,他會叛亂,不削減他的封地,他也會叛亂,如果削減他的封地,他反得快,禍害會小一些;如果不削減他的封地他反得慢,將來有備而發,禍害更大。”景帝讓朝廷百官及宗室共同討論晁錯的建議,沒有人敢與晁錯辯駁。朝廷便根據晁錯的建議對吳王等諸侯王的封地朝廷逐步的削減。晁錯的父親得知這個消息,從潁川趕來京師,對晁錯說:“皇帝剛剛即位,你輔佐君主執掌朝政,削弱諸侯王的封地,疏遠皇室的骨肉之親,人們的議論都怨恨你,你為什麼這樣做呢?”晁錯說:“只能這樣做。如果不這樣做,天子無法尊貴,國家不得安寧。”他的父親說:“這樣做,劉氏的天下安寧了便晁氏卻危險了,我離開你去了!”他父親就服毒自殺,臨死前說:“我不忍心見到大禍臨頭!”果然,此後過了十多天,吳、楚等七國就以誅除晁錯為名舉兵叛亂。

先前,晁錯一直與吳國的丞相袁盎互不相容,只要有晁錯在某處就坐,袁盎總是避開;袁盎出現在何處,晁錯也總是避開;兩人未曾在同一個室內說過話。等到晁錯升任御史大夫,派官員審查袁盎接受吳王財物賄賂的事,確定袁盎有罪,景帝下詔不再追究袁盎的責任,而把他降為平民。吳、楚為首叛亂之後,晁錯對御史丞、侍御史說:“袁盎接受了吳王的許多錢,專門為吳王掩飾,說他不會叛亂;現在,吳王果然反叛了,我想奏請景帝嚴懲袁盎。他肯定知道吳王叛亂的有關密度。”御史丞、侍御史說:“如果在吳國叛亂前來審查袁盎,可能會有助於中止叛亂密度,現在叛軍大舉向西進攻,審查袁盎能有什麼作用!況且,袁盎不會參預密度。”晁錯猶豫不決。有人把晁錯的打算告知了袁盎,袁盎很害怕,連夜求見朝廷中與晁錯有矛盾的官拜為太子詹事之職的竇嬰,對他說明吳王叛亂的原因,希望能面見景帝,當面說明原委。竇嬰入宮奏報景帝,景帝就召見袁盎。袁盎前來朝見景帝,恰遇景帝正和晁錯研究出兵征討叛軍所需軍糧的問題。景帝問袁盎:“現在吳、楚叛亂,你覺得局勢會怎樣?”袁盎回答說:“吳、楚叛亂,不值得擔憂!”景帝說:“吳王利用礦山就地鑄錢,熬海水為鹽,招誘天下豪傑;他一直準備到年老白髮才舉兵叛亂,如果他的圖謀沒有計劃出萬全的把握,能貿然行事嗎!為什麼說他不能有所作為呢?”袁盎回答說:“吳王確實有採銅鑄幣、熬海水為鹽的財利,但哪有什麼豪傑被他招誘去了呢!假若吳王真的招到了豪傑,豪傑也自然會輔佐他按仁義行事,也就不會叛亂了。吳王所招誘的,都是些無賴子弟、沒有戶籍的流民及私鑄錢幣的壞人,所以才能相互勾結而叛亂。”晁錯聽之,也馬上贊成地說:“袁盎分析得很好。”景帝問:“應採取什麼妙計?”袁盎回答說:“請陛下讓左右侍從迴避。”景帝讓人退出,唯獨還有晁錯一人在場。袁盎說:“我要說的話,任何臣子都不應聽到。”景帝就讓晁錯迴避。晁錯很順從地邁著小而快的步子,退避到東邊的廂房中,對袁盎極為惱恨。景帝一再向袁盎問計,袁盎回答說:“吳王和楚王互相通信,說高帝分封子弟為王,各有封地,現在,賊臣晁錯擅自貶責諸侯,削奪他們的封地,因此他們才造反,其目的就是共同誅殺晁錯,恢復原有的封地,達到此目的也就罷了。現在的對策,只有先斬晁錯的首級,派出使者宣佈赦免吳、楚七國舉兵之罪,恢復他們原有的封地,那麼,七國的軍隊可以不經過戰爭就會撤走。”景帝聽後,沉默了很長時間,說:“不這樣做還有什麼別的辦法?我不會為了庇護他一個人而不向天下人道歉。”袁盎說:“我想出的只有這個計策最佳,請陛下認真考慮!”景帝就任命袁盎為太常,秘密收拾行裝,做出使吳國的準備。過了十多天,景帝私下授意丞相陶青等人上疏彈劾晁錯:“辜負皇上的恩德和信任,要使皇上與群臣、百姓疏遠,又相想把城邑送給吳國,毫無臣子的禮節,犯下了大逆不道之罪。晁錯應判處腰斬,他的父母、妻子、兄弟不論老少全部公開處死。”景帝批覆說:“同意所以判決。”可晁錯對此卻一無所知。第二天,景帝便派人召晁錯,欺騙讓他坐車巡察東市,於是,晁錯穿上朝服到東市巡察,結果到了東市就被腰斬了。

謁者僕射鄧公從前線回來,向景帝上書分析回報戰爭的情況,景帝問他:“你從軍中而來,聽到晁錯被殺,吳國和楚國的兵撤了沒有?”鄧公說:“吳王準備叛亂已有幾十年了,當初,文帝在位時,陛下您為太子,吳國太子進京朝見文帝,得以陪伴您飲酒、博弈,但在博弈的過程中,吳太子與您爭執棋路態度不恭順,被您拿起棋盤猛擊吳太子致死,朝廷送吳太子靈柩回吳國安葬,吳王不收,又將其靈柩送回長安安葬,從那時起,吳王就產生了謀反的念頭。幾十年過去了,朝廷又削奪了他的封地,吳王要殺晁錯只不過是他舉兵叛亂的藉口,他的本意並不在晁錯啊。再說,朝廷殺晁錯,天下的士大夫還敢向朝廷進言嗎!”景帝說:“這是為什麼?”鄧公說:“晁錯憂慮諸侯王國勢力過於強大了朝廷不能制服,所以請求削減王國的封地,從而尊崇朝廷,這本來是造福萬世的好事。計劃剛剛實行,他本人突然被殺。這樣做,對內堵塞了忠臣的口,對外替諸侯王報了仇,我個人認為陛下不應該如此。”於是,漢景帝深深地感嘆說:“您說得對,我也很後悔殺了晁錯!”

三個月後,吳、楚七國的叛亂被平定,七國的諸侯王皆自殺或被處死。這七國的諸侯王分別是吳王、楚王、趙王、膠西王、膠東王、菑川王、濟南王。齊王開始也與吳、楚有串聯,但後來迫於形勢,又舉兵抵禦叛軍。七國叛軍平定後,齊王害怕,也服毒自殺。而袁盎卻從此成為景帝所依賴的直接參預朝政的大臣。六年後,因阻礙與景帝一母所生的梁孝王成為漢景帝的繼承人,被梁孝王派人暗殺。


歷史的影子


從史料記載看,晁錯是個“刻薄寡恩”之人。 在朝中,晁錯得罪了不少人,比如漢文帝時的重臣袁盎、丞相申屠嘉。因為嫉妒景帝對晁錯的寵幸,加上性格不合,申屠嘉一直不喜歡晁錯。晁錯當左內史的時候,在內史府辦公,因為見皇帝不太方便,他就讓人在內史府南邊開了個門,而這個門開在了劉邦的父親太上皇廟的外牆上,這在當時是大不敬之罪。申屠嘉決定第二天向景帝奏明之後辦晁錯的罪,告他毀壞太廟。沒想到消息走露了,晁錯連夜進宮向景帝說明情況。等到第二天申屠嘉來的時候,景帝說晁錯鑿的只是外牆,而且是經過自己批准的。碰了一鼻子灰的申屠嘉很是惱火,後悔自己沒有行使丞相的權力將晁錯先斬後奏。最後因為此事,申屠嘉被氣得嘔血而死。



景帝繼位後,曾經是景帝老師的晁錯當上了御史大夫。出任御史大夫之後,晁錯上《削藩策》給漢景帝提出:早削,諸侯也反;晚削,諸侯也反,還不如早削。漢景帝聽從了他的建議,公元前154年冬天,以在薄太后服喪期間淫亂為由,削減楚王的封地。很快,膠西王因為賣官時間被削地,吳王、趙王的封地先後被削減。 分封劉氏子弟各地為王,以拱衛中央,是西漢開國皇帝劉邦當年定下的體制,而今晁錯竟然提出變革,遇到的阻力可想而知。 公元前154年,吳王、膠西王、楚王、趙王、濟南王、淄川王、膠東王七王造反,聯合軍隊20多萬,打出的旗號是“誅晁錯,清君側”。膠西、膠東、濟南和淄川等藩王合兵圍攻仍然效忠於漢王朝的齊王,趙王也暗中勾結匈奴。東方的戰事波及商界,長安城的高利貸者認為勝負難料,竟然不敢放貸給從軍出征的列侯封君,好像漢朝中央財政已經危在旦夕。 大兵壓境其實並沒有讓漢景帝驚慌失措。漢文帝臨終前曾經對景帝說:“即有緩急,周亞夫其可任將兵”。漢景帝於是任命周亞夫為主將率兵平叛。諸侯國打出“誅晁錯”是口號也沒能影響到漢景帝對晁錯的信任。 但不久,晁錯的命運急轉直下。 面對叛亂,晁錯提出讓漢景帝御駕親征,親自上陣平定七國之亂。讓皇帝去前線,晁錯自己卻在後方留守——這讓從小在和平環境里長大的漢景帝多少有些不滿,甚至覺得晁錯並不十分忠於自己。這一微妙的心理變化,讓袁盎敏銳地抓住並加以利用了。 袁盎和晁錯的關係如何呢?很糟糕。這兩人從沒有再一間屋子裡說過話:一個地方,只有晁錯停留,袁盎一定會走開,反之,如果袁盎停留,晁錯一定會走開。 此前,晁錯已經開始調查袁盎接受吳王財禮之事,將袁盎貶為平民,並準備追究袁盎隱匿不報吳國叛亂消息之罪。這時有人向袁盎通風報信。袁盎趕緊連夜去見竇嬰,請竇嬰幫她引見漢景帝。




當時,漢景帝正合晁錯商議給前線部隊調集糧草的事。袁盎來了後,因為他曾經做過吳國的相國,漢景帝就問袁盎是否瞭解吳國叛軍的大將田祿伯,袁盎認為吳王所得的不過是無賴而不是勇士,因此吳楚七國叛亂不足畏懼(這時在一旁的晁錯還讚揚袁盎的意見很對)。寬心之後的漢景帝自然而然的問袁盎有什麼辦法,這時袁盎提出要漢景帝屏退左右。漢景帝讓左右迴避,只留下了晁錯。袁盎說他所說的話,人臣不得知道。漢景帝就讓晁錯迴避。晁錯憤憤離開了。袁盎認為吳楚叛亂的目的不過是想要回當年高祖分封的土地,現在只要殺掉晁錯,返還七國的土地,派人去七國赦免他們的罪過,七國就會退兵。漢景帝沉默良久,說了一句:也只能這樣了。我不能為了愛一個人就得罪全天下、袁盎一看計謀得逞,擺出一副高姿態:我想到的計策就是這個,請皇上自己決斷吧。漢景帝就讓袁盎秘密準備出使七國。




後庭謀劃停當之後,丞相、中尉和廷尉聯名上奏彈劾晁錯。他們認為晁錯離間了皇上和臣子的關係,大逆不道,應當處斬,而且晁錯的父母妻子也應當同罪。漢景帝在奏摺上批示“可”。在晁錯不知情的情況下,漢景帝派車去接晁錯。晁錯以為漢景帝要召見他,還穿著上朝的衣服。車子故意經過繁華地帶,在東市這樣的鬧市間將晁錯斬殺。

袁盎後來出使七國,無功而返,吳王根本不聽他勸,袁盎被吳國扣留,最後狼狽逃回漢朝領地,要不是舊人相救,他差點就沒命了。七國之亂最終是依靠周亞夫等人來得以平息。 後來,漢景帝專門諮詢了從前線回來的校尉鄧公“在聽到晁錯死了後,吳國有沒有停戰?”鄧公回答說,吳國想造反其實已準備了幾十年,殺晁錯只不過是他是一個藉口而已。晁錯擔心諸侯強大朝廷難以駕馭,於是想到削藩鞏固中央政權,沒想到計劃剛開始就被殺了,這做法,既堵住了朝臣納諫的心思,還給諸侯報了仇,實在不高明。漢景帝聽後,長嘆:你說的對。我自己也十分愧疚。


海洋說歷史


晁錯削潘的主張漢景帝始終是贊同的,處死晁錯是漢景帝迫於無奈的違心之舉。

自漢高祖削去曾立下赫赫戰功的各路異姓王之後,立下了非劉姓不封王的規距,隨著時間的流逝,當初封王的近支親屬血緣漸遠,親情漸疏,但勢力卻日益強大,經濟上有鑄幣權的藩國富過中央政府己不足為奇了,軍事實力上單一藩王雖暫時不能挑戰中央政府,但一旦聯合起來中央政府卻無必勝之算,藩國的存在己經背離漢高祖共守劉姓家天下,避免權臣篡權的初衷了,藩王的在政治上威脅到皇帝的權威與極權統治了。漢高祖好不容易按下了異姓王葫蘆,不曾想又起了同姓藩王這個瓢。

漢景帝時中央政府與藩王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晁錯出於為皇帝的利益出發提出的削藩政策深得漢景帝嘉許,漢景帝採納晁錯的建議推出削藩令。各藩王豈肯將自己的利益拱手相讓,此舉無疑直接造成了中央政府與各藩國的直接對抗,各個劉姓藩王毫不猶豫的聯合起來,以晁錯蠱惑漢景帝之名,打著“誅晁錯,清君側”的旗號進行武裝反叛。這時的中央政府從軍事無力對付聯合一致的藩王軍隊。為挽救搖搖欲墜的皇權,漢景帝不得不採納群臣的建議借晁錯之頭安撫反叛藩王之心。可想而知漢景帝作出這個決定時內心是何等的屈辱,被情勢所逼自己不得不下詔殺了為皇帝利益而削藩的忠臣,才換來各藩王退兵,皇權才得以延續。

如果硬撐到底結局很可能是晁錯還是會被藩王所殺,皇帝本人或被廢或成傀儡。

漢高祖大封同姓王之後果顯現無疑,此舉也證明了秦始皇當初不封王而實行郡縣制的高明之處。周王室當初大封諸侯王,結果自己實力大減最後堂堂周天子只能聽憑諸侯國的擺佈,周朝末年天子重王室權威,想掃平諸侯國竟落得個債臺高築的下場,真是前車之鑑!可惜漢高祖以為同姓封王可免周王室之錯,仍舊穿著新鞋走了老路,害了自己子孫,要了晁錯的命。區區晁錯之命尚不足惜,皇帝在對藩王的較量中敗下陣來,藩王問題留待漢武帝時依靠武力加上推恩令才最終解決。


阿呆的老大


晁錯繼承了賈誼的政治觀點,他通過“納粟授爵”,軍功集團和豪強大賈的政治勢力和地位受到了嚴重的壓縮。晁錯之所以要打壓商人的政治地位,就是因為商人通過貿易的手段,集聚財富的速度和能力驚人,他們用這些錢很容易形成地方勢力。如果有錢的商人和地方的政治勢力相互勾結,挑戰漢朝中央的權威,那麼漢朝中央很難壓服這些人。

晁錯的這一改革,收效很大,而且並沒有引發社會和政治問題。畢竟這一改革能夠得到很多農民的擁護。但是對於漢朝王公諸侯勢力的打壓,出現了巨大的問題。

很多學者認為,晁錯太過於著急削藩了,而且缺乏政治經驗。並且漢景帝又是一個寡苛少恩的君主,他殺了晁錯之後,他受到了很多人的惡評,很多人認為晁錯死得很委屈。但是蘇軾則認為,晁錯自身的問題才是導致他被漢景帝斬殺的原因。蘇軾在《晁錯論》中描述,晁錯改革引發了王公貴族的大亂但是卻沒有對策,並且在危亡關頭還把危險推給了漢景帝,所以他的下場是命中註定的。

晁錯的政治主張和思想是從法家那裡學來的。維護皇權得專制,用利益誘導人的行為,用嚴刑峻法規範人的行為,並且積極進取,不師古,敢於創新等等都是法家學派的思想。但是,他在處理一些複雜問題的時候,表現出的堅韌果敢,最後卻走向了極端,變成了一意孤行。最終把大漢王朝推進了戰爭的沼澤中。

從漢朝的歷史觀來看,七國之亂是封建制對君主專制制度的最後一次反擊。而且這次反擊的失敗卻對後世產生了嚴重的影響。從此,中國再也沒有出現過封建制的復辟,君主專制制度一直作為主流制度延續了下來,封建制度卻成為了陪襯,封建制度的原來面目卻被大家逐漸遺忘掉了。

晁錯代表的君主專制制度向封建制度發起了挑戰,雖然他失敗了,但是,他所代表的君主專制制度卻勝利了。但是晁錯沒有想到的是,他會在巨大的政治漩渦中被腰斬,而且是以腰斬這樣的方式悲慘的死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