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是如何影響遊牧民族征服活動的?

前言

在亞歐大陸的遊牧民族進行的一系列征服活動影響了世界歷史的進程。不難想象一下虛構的情景:日耳曼部落沒有徵服西歐,或者西歐後來被匈人、阿拉伯人乃至蒙古人所征服,東歐的那些斯拉夫人建立的羅斯公國沒有被蒙古人征服,東方中國大明王朝沒有被滿清征服。世界歷史又將如何演變?

雖然世界上一些著名的歷史學家盡力向世人描述草原帝國的興起及其征服的過程,如西方的塔西佗,中國的齊思和等等。可對我們而言關於遊牧民族為何進行一次又一次的征服活動依然知之甚少。不過遊牧民族的入侵併非只帶來毀滅,事實上也促進了跨境貿易、文化交流與技術傳播。

氣候變化是如何影響遊牧民族征服活動的?

歷史上的氣候變化表節選

這些遊牧民族的征服活動每一次都或多或少的改變了世界歷史的發展軌跡,所以很有必要解釋其發生原因。在傳統史學資料中是很難找到系統解釋的;唯一的例外是 "氣候衝擊說" 也就是將氣候變遷作為遊牧民族征服的動力。

而在古代中國則有豐富的資料記錄著周邊遊牧民族的活動。自古代中國的戰國時期開始一直到滿清時期中原王朝與遊牧民族的衝突持續了兩千多年,中國史書對於諸多的歷史事件,甚至包括旱災、水災、雪災、霜凍等自然災害,均有詳細的記錄。研究中原王朝與遊牧政權的衝突結果也有助於深化對中國歷史的理解。有時,華夏文明因遊牧征服而停滯上百年;其他時候,遊牧民族因戰敗而被迫遠遷。

遊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對於氣候的依賴性很強。即使輕微的氣候衝擊也可能干擾脆弱的遊牧經濟均衡,迫使遊牧民族為生存而進攻農耕文明的鄰居。通過研究發現,以每十年的旱災年數作為降雨稀少的代理變量,而以每十年的黃河決堤年數作為降雨充沛的代理變量,則遊牧民族進攻中原漢族的頻率隨著降雨稀少而上升,隨著降雨充沛而下降。

遊牧民族的三次大征服活動

分佈在歐亞非大陸的遊牧民族總共分為五類,即牧牛遊牧族,駱駝遊牧族,綿羊遊牧族,西藏的犛牛遊牧族,以及東亞的牧馬遊牧族。其中,臨近中國的東亞遊牧民族,由於其主要牲畜為馬匹,遠比其他慢速遊牧民族更具流動性,對定居漢族造成極大威脅。

在早期西方即公元前2000年左右,歐亞大陸正處於一個騷動時期,即遊牧民入侵。這是遊牧世界對農耕世界發起第一次大沖擊的結果,這次大沖擊斷斷續續地從公元前18世紀一直延續到公元前6世紀,並形成了兩個高潮。

氣候變化是如何影響遊牧民族征服活動的?

遊牧民族騎兵

第一個高潮發生於公元前18世紀以後的200年間,在此期間,赫梯人、喀西特人等一些講印歐語系的遊牧民族入主小亞細亞,歐洲的愛奧尼亞人和阿卡亞人則侵入愛琴海地區,不久毀滅了克里特島的米諾斯文明。另一些印歐語遊牧者正源源不斷地湧入伊朗高原,向印度和東方的遷徙活動也於此時開始。

第二個高潮大約發生在公元前1250年—公元前950年間,一個被稱為"海上民族"的族群對埃及和地中海東岸諸國(赫梯、腓尼基等)的劫掠和入侵,而"海上民族"對地中海沿岸地區的侵掠說到底又是一支強悍的北方遊牧民族———多利亞人南下浪潮擠壓的結果。在這次衝擊高潮中,多利亞人摧毀了阿卡亞人建立的邁錫尼文明,致使希臘社會經濟蕭條、人口流失,各種文化制度瓦解,倒退到希臘歷史上著名的黑暗時代。

如果說遊牧世界對農耕世界的第一次大沖擊主要是由遊徙於歐亞大草原中部的印歐語系遊牧民族發起的,那麼遊牧世界對農耕世界發起的第二次大沖擊卻是在中國西北邊境進行遊牧活動的匈奴人。這次入侵浪潮的矛頭雖然也是指向歐亞大陸南部的農耕地區,但是其推進趨勢卻是從東向西的波浪式展開。

氣候變化是如何影響遊牧民族征服活動的?

歐洲民族大遷徙

如同多米諾骨牌運動一樣,這次民族大遷徙活動呈現為一系列的連鎖反應,歐亞大草原上的幾乎所有的遊牧民族都被捲入到這場來勢洶洶的民族大沖突和大融合浪潮中。匈奴人從公元前2世紀(甚至更早)到公元后4世紀不間斷的西進運動促成了歐亞大草原上各遊牧民族的南遷和西徙,最終導致了整個古典文明體系的崩潰。

中國華夏苗裔自商周之時即已與匈奴發生聯繫。周都鎬京,接近戎狄活動之地,戎狄族曾多次騷擾周朝疆域,對農耕社會的定居生活形成了嚴重的威脅,帶來了破壞性的災難。《詩經·小雅·采薇》曰: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啟居,玁狁之故。"

西周與戎狄之間的衝突持續了數百年之久,西周王朝的最後一個統治者周幽王就是被戎狄殺死於驪山之下。春秋戰國時期,戎狄與華夏列國曾多次交鋒。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防禦戎狄即匈奴人的侵犯,在列國北部舊城牆的基礎上修築了萬里長城,並不斷地徙謫戍邊,以實邊塞,構成了阻止匈奴南犯狂潮的堅固屏障。

到了秦末,國內烽煙迭起,司馬遷:《史記·匈奴列傳》:

"諸侯畔秦,中國擾亂,諸秦所徙謫戍邊者皆復去,於是匈奴得寬,復稍度河南與中國界於故塞。"

漢高祖平定宇內後,匈奴更成為中國之大患。自高祖至孝文帝,漢朝在匈奴的強勁攻勢面前基本上持防禦政策。從漢武帝到東漢和帝之間,漢政府開始採取主動出擊的姿態,派遣大軍深入漠北和西域,屢破匈奴,設立朔方郡和酒泉、武威、張掖、敦煌等河西四郡,廣置邊塞烽燧系統。在漢軍的強大攻勢下,部分匈奴(北匈奴)不得不向西遷移,從而拉開了遊牧世界對農耕世界第二次大入侵的序幕。

氣候變化是如何影響遊牧民族征服活動的?

漢擊匈奴

公元2世紀以後,匈奴人由中亞繼續向西,稍後進入伏爾加河流域、頓河流域和北高加索一帶。原來棲居於此的阿蘭人被迫轉向西南,與日耳曼部族中的汪達爾人混居。公元374年匈奴人跨過頓河,進入東哥特人等日耳曼遊牧部落的活動區域。野蠻的日耳曼遊牧民族抵擋不住更為強悍的匈奴遊牧者的強大攻勢,在徵得羅馬帝國統治者的許可之後越過多瑙河,進入羅馬帝國境內。羅馬帝國之所以同意日耳曼人進入其境內,是為了緩解兵源匱乏之憂,企圖利用這些勇猛的日耳曼遊牧者為其戍邊。然而曾幾何時,野性未泯的日耳曼遊牧者就掉轉頭來成為進犯羅馬帝國的急先鋒,拉開了西羅馬帝國毀滅的序幕。

遊牧世界對農耕世界的第三次大沖擊的主要發動者是歐亞大草原東部的蒙古人和突厥人,這次大入侵最初採取了日耳曼蠻族對付羅馬帝國的方式,即通過充當僱傭軍的方式入主宗主國。這種和平滲透的工作是由一支突厥人———塞爾柱人來進行的,他們先是受僱於阿拔斯王朝,後來卻成為這個王朝的統治者。

這種非暴力形式的滲透嚴格地說來只能算是遊牧世界對農耕世界第三次大沖擊的一部冗長而低沉的序曲,雖然潛藏殺機,卻並不具有驚心動魄的震撼力。這次大沖擊的主旋律是由勇猛兇悍的蒙古人奏起的,在成吉思汗及其繼承者們的率領下,蒙古侵略者的金戈鐵馬橫掃了從中國東海到匈牙利的幾乎整個歐亞大陸。雖然蒙古人的征服如同曇花一現,為期不長,但這次征服卻像噩夢一般給人類歷史留下了永難磨滅的記憶。

氣候變化是如何影響遊牧民族征服活動的?

蒙古騎兵

氣候的衝擊

歷史上的遊牧經濟嚴重依賴於氣候條件,諸如降雨、降雪與氣溫 。氣候衝擊既可直接傷害牧民的牲畜,也可間接影響動物草料。當脆弱的遊牧經濟均衡被氣候衝擊打破時,遊牧民族或被迫逐水草而遷移,或為了生存而劫掠農耕民族。故歷史學家早就懷疑遊牧民族對農耕區的入侵為惡劣氣候所驅動即所謂的氣候衝擊說。

近年來,經濟學家與氣候學家開始定量研究氣候衝擊對人類衝突的影響。比如1981—1999年間41個非洲國家的經濟增長 (由有利的降雨條件所驅動,因為經濟依賴於天然降雨農業) 顯著地降低了內戰的概率。

而通過重構的古氣溫記錄表明在中國過去兩千年裡,寒冷氣候與戰爭頻率正相關,但並未區分中國內戰或遊牧民族的對外戰爭。通過使用每十年的旱災年數作為降雨稀少的代理變量,以及每十年的黃河決堤年數作為降雨充沛的代理變量,研究表明降雨越少則遊牧民族進攻中原漢族越頻繁。通過蒐集的一系列數據發現低溫及多雪與中國的對外戰爭正相關,而旱災與水災則會減少中國的對外戰爭。

氣候變化是如何影響遊牧民族征服活動的?

歷史氣溫變化圖

降水的影響

首先,在降雨量方面存在一個很陡的落差。在此生態邊界多雨的一側為定居的農耕民族,

而乾旱一側則為遊牧民族。其次,遊牧民族既有動力也有能力依靠暴力掠奪農耕民族的產品。

儘管遊牧民族文明程度較低,但在馬術與箭術方面的嫻熟技能使得他們在軍事組織與快速運動方面優於定居漢族,二者的邊界也成為持續衝突兩千多年的 "

危險邊疆"。

至少從商朝,甚至可能從夏朝開始,中原王朝便與遊牧民族展開了對資源的爭奪。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最早遊牧征服發生在公元前771年,西周淪喪於犬戎之手;而最近的遊牧征服發生於1644年,半遊牧的清朝推翻了明朝的統治。定居漢族與草原遊牧民族 (匈奴、突厥、蒙古等)的史詩般衝突對於中國歷史乃至草原歷史都有深刻的影響。

隨著中華帝國的規模不斷擴大,遊牧民族為了成功掠奪漢族農產品,也不得不擴大合作規模,形成草原部落聯盟,被稱為"影子帝國",因為這個社會合作規模不斷擴大的過程在草原邊疆的兩側都存在,而農業帝國的規模也因遊牧民族的威脅而成長。

氣候變化是如何影響遊牧民族征服活動的?

中原被征服概率表

結語

正是在氣候變化的影響下,遊牧民族最初也如同沙漠中的綠洲一樣藉助這三次遊牧民族大入侵的反作用力把自己的影響擴展到舊大陸的每一個角落。文明通過野蠻而"發酵"的過程是如此地頑強和不可抵擋,以至於當人類歷史的腳步越過了公元1500年這個重要的歷史分水嶺以後,原來如同蔓草一般四處蔓延的遊牧民族反倒變得像3000年前的農耕世界一樣幾乎沒有立錐之地了。

接下來的歷史就是關於新崛起於舊大陸西北隅的工業世界怎樣一大片一大片地把汪洋大海一般的農耕世界從地圖上抹掉的故事,由此開啟了近代新一輪的文明衝突。


參考文獻:

1. 《詩經》

2. 《史記》

3. 《日耳曼民族大遷徙史話》

文章內容為本號100%原創(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存在疑義,請聯繫我們刪除。)本號將持續為大家輸出精彩的原創文章,歡迎小夥伴們訂閱轉發及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