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土木堡之變後,明朝遷都南京會怎麼樣?

歷史的荒野


其實這個方案在當時是有人提出的,翰林院侍講徐珵就以星象有變倡議南遷。但是得到了于謙最有力的批評:“提議南遷的人應當斬首”!後來在於謙的主導下,操練軍隊,整備錢糧,改革兵制,最終贏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為大明續命成功。

北京保衛戰之後,朱祁鎮被放回,這是也先人生中的重大失利。也先作為瓦剌太師,一直貪圖大汗之位。他的父親脫歡統一了蒙古東部,等到也先接手,向東征服了東北地區的女真,向西俘虜了新疆地區的哈密國王。更在土木堡之變中俘虜大明皇帝朱祁鎮,獲得了巨大的政治資本,威望一時無兩。

然而北京保衛戰中的失利,不僅讓他威望受損,他的嫡系部隊也損失慘重,已經無力壓制瓦剌各部中的反對派。等到放回朱祁鎮,也先的聲望降至低點,瓦剌大汗脫脫不花更不甘心做他的傀儡,因此兩人矛盾激化並兵戎相見。脫脫不花戰敗逃跑,後來歸順大明。但是從此也引起了瓦剌各部的紛爭,最終也先被刺殺而亡。

在現有歷史時間線中,我們應該感謝于謙所做的正確決定。試想,如果大明如果放棄北京選擇南遷,那麼也先在瓦剌內部將不會有任何反對聲音,他會建立一個覆蓋漠北和中國北方的大帝國,並且很可能成功稱大汗。而中國歷史顯示,歷來北滅南的難度從來低於南滅北,所以悍然放棄北京很可能讓大明變成第二個東晉(除非老朱家再出一個朱元璋[捂臉])。

其實仔細思考一下就會發現,當時大明這邊,南遷在一提出就被否決,繼承人選也很快得到落定,朝廷的重大決策並沒有受到太嚴重的影響。土木堡之變雖然讓大明死傷十多萬,很多文臣武勳戰死。但是國家的基本制度沒有被破壞,北京也還有一批可用之材,河北山東河南等地還能迅速調集軍隊和糧草。實在不是該偏安或者亡國的跡象。


樂樂愛地球


按照這種假設其結果是:

北方門戶洞開

蒙古以騎兵為主,在明朝精銳全軍覆沒的情況下只有依靠北方的長城和邊關重鎮還有守的可能,如果放棄北京就意味著放棄圍繞北京建立的防禦體系,其結果是北方無險可守,並且平原又利於蒙古騎兵作戰,其結果又可能導致北方皆喪,從而導致劃江而治。

明朝根基動搖

明朝自明成祖遷都北京後,所有的資源都集中在北京。而自明英宗被俘到也先兵臨北京城下總共只用了一個半月時間,距代宗繼承皇位一個月時間都沒有。這還是在於謙堅守北方,嚴守個關隘的結果。在這麼短的時間如何將積累的各項資源遷往南方几乎不肯能,如果南遷就只能放棄明朝的所有家底。

人心不穩

皇帝被俘,國都被攻陷,這幾乎就等同於亡國了。遷往南方還要重建民心。

所以遷都,百害而無一利。其最好的結果是劃江而治,如果沒重建根基和人心的話,可能中原又可能被蒙古統治。


歷史小知


如果歷史可以假設,土木堡之變後,明朝遷都南京其實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甚至算得上是最為穩妥的選擇。原因有如下幾點:

一,明英宗被王振忽悠,要御駕親征,帶著幾乎全國所有的精兵強將,文武百官,可以說是傾巢出動,結果被也先在土木堡設下埋伏,全軍覆沒,皇帝被俘。注意,這個時候其實最吃驚的是瓦剌,也先沒想到大明40萬大軍如此不堪一擊,連皇帝都被俘虜了,也就說,瓦剌根本就沒考慮過更深的戰略問題,只是想幹一票就算了。



二,既然有瓦剌的土匪意識的基礎,也就不存在政權覆滅的危險,而大明王朝這個時候的軍事力量是很弱的了,畢竟連北京附近的強大禁軍都在土木堡一鍋端了,如果沒有可行的,穩當的策略,那才是相當的危險,也先甚至可以直接佔領北京城,顛覆朱家王朝的,那個時候於政治而言是相當的不利,政權就可以,也可能合法的被更換掉。

如果主動遷都南京,政治上,軍事上風險很大,但政權的合法性存在的,政權的延續性得到了很大的保障,留下部分軍事力量死守北京城,瓦剌是打不起消耗戰的,何況大明都城已經南遷,也先沒必要,也沒有那個實力進行全面侵佔。



三,遷都南京後,北京的守備就更加從容,也更有餘地了,死守不出,憑北京城的城高牆厚,支撐半年是沒問題的,但也先能支撐半年嗎?再者,新立的皇帝可以在南京進行全國資源,兵力調度,逐步收復失地,驅逐瓦剌,成功率大得多,穩妥得多,畢竟把皇帝和所有政治中心放在北京城背水一戰風險很大的。萬一要是于謙守不住……

當兩個皇帝都被瓦剌俘虜或者殺了,那個時候才是真正的災難的開始。畢竟歷史上從土木堡之變,瓦剌對大明的態度一開始就從沒有政權和領土的要求,但你能保證韃靼萬一打下了北京城,俘虜了新皇帝后野心不膨脹?戰略不調整?大明再次丟個皇帝(或者死了),民心不動搖,朝廷不投降?



四,當然從民族氣節來說,于謙是非常偉大的,秉承了大明王朝官員一向的硬骨頭,寧死不降,捨身報國,是我們所有中國人的脊樑和驕傲,但從真正的戰略角度來說,皇帝死守北京的確是風險很大的,只不過,最後他贏了!


沉墨I方之城


先從天文說起,據《庭聞述略》載,明英宗正統元年至十四年間(1436至1449年)太白金星經天,旌頭星現,山移地震……皆曰九九之災。小九九與大六六交匯而來,悲哉!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八月,太監王振挾明英宗朱祁鎮輕率出兵五十萬抵禦入寇大同之瓦刺部,結果在土木堡(懷來縣)全軍覆沒,英宗被俘北去,史稱土木之變。英宗之弟朱祁鈺即位,遙尊英宗為太上皇。一年後,瓦刺部放英宗還京,幽居南宮,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乘景帝病重,英宗復辟,史稱奪門之變。此時,明朝根本顧不上也不允許遷都南京,況且,南京是火天大有局部之地,只能是一時朝之旺盛,但不是長久都城之地也,故遷南京也無法挽回敗落之勢。


鴻雁27259


英宗之後,朝廷奸臣當道,武備不修,民生凋敝。文武官員相互猜忌,君臣各懷心事。皇帝只想著保持大位,文臣想著如何避禍,武官想著怎樣保命。地方上,朱家藩王不知死之將至,都在忙於搜刮民脂民膏,與地方官員要麼沆瀣一氣,要麼面和心不和。十萬餘朱家皇族分佈全國,已喪失了建國初期的作用。整個明朝陷入困境。搬到哪裡都不阻止不了衰敗的命運。


漁岸踏歌


參考西東晉和北南宋 危難之際 不可輕易遷都


明史看點


一句話回答:賣逼的溫柔鄉文化在敵人虎視眈眈之下,活不過幾年。

沒規律可循、沒規矩可守,間歇發作米變油、一切盡在“莫須有”! 秦淮粉脂地、金陵流亡城。


用戶6270525098


假如明朝南遷的話今天我們中國可能只有長江以南的土地了,可能成為大國的殖民地


晨風229007693


那就成了南宋了,他祖宗好不容易從蒙古人手中奪回落入敵手400多年的燕雲十六州又重反敵手,除此,半壁江山易手!


愛新覺羅226998458


變成南宋唄 還能怎麼樣 也先會趁機佔了黃河以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