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只是謊言,寒門子弟根本沒希望

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感謝支持青年講歷史,講的是歷史,聊的是青春。

回望歷史的長河,不知有多少王臣將相,明主昏君,這些人中,有人出生高貴,同樣也有人出自寒門。那麼在幾千年的帝王和官員中又有多少人出自寒門?古人對待封侯拜相到底有多熱衷,例如我們經常說人生三大喜事,一金榜題名,二洞房花燭夜,三他鄉遇故知

其中就有一條就是金榜題名,古人十年寒窗苦讀,只為一朝金榜題名。我們把金榜題名,封侯拜相作為人生的一大喜事,足以看出仕途對於古人的重要性。在歷朝歷代都會有寒門子弟登上朝堂,朝拜天子。那您知道這些寒門子弟要想通過讀書跨越階層,封侯拜相究竟有多難嗎?古代的寒門子弟真的可以跨越階層,封侯拜相嗎?

原來“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只是謊言,寒門子弟根本沒希望

科舉考試發榜

一縱觀中國古代歷史,寒門子弟跨越階層封侯拜相的人,其實屈指可數,甚至可以說根本不沒有。可能您會說我可以隨隨便便舉出很多例子,他們都是寒門出身,並且都是國之重臣和一代明君。如漢高祖劉邦就是個很好的例子,首先他出身寒門,家中十分貧困。

但是他成功了,最後逆襲成為了西漢開國的皇帝,以及當時跟著劉邦一起南征北戰的兄弟們,同樣都是寒門子弟,例如樊噲只是個賣狗肉的,還有盧綰原本就是個古代喪葬一條龍幫忙的。這些人都最後封侯拜相了,榮華富貴,錦衣玉食。

原來“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只是謊言,寒門子弟根本沒希望

劉邦劇照

其中還有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爹媽以及兄弟多人都是被活活餓死的,因為窮沒有糧食,朱元璋本人更是當過和尚要過飯,最後也是憑藉著自己的雄才大略,以及出色的領導才能,坐上了皇帝寶座。與劉邦相同的一點就是在推翻舊政權和建立新朝的時候,朱元璋和劉邦都帶起來了一批人。

這些人都是開國功臣,他們很多人都是出自勞苦大眾,都是寒門子弟。還有就是東漢的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原本是長沙王一脈,因為漢武帝的推恩令最後變成了老百姓,也能算是半個寒門,但畢竟家族史在哪裡擺著,沒落的皇族,也是皇族。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就像後來的劉備打著漢朝劉皇叔的名義起兵造反,建立蜀漢,都是因為藉著正統的名義,師出有名。

原來“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只是謊言,寒門子弟根本沒希望

朱元璋劇照

所以說如果這樣一數,還是有一大批寒門子弟封侯拜相的,但是您有沒有發現,這些人的成功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這些人都生逢亂世,社會動亂,已經到了王朝的末期,社會階層開始轉變,一些人註定要下去,一些人註定要上來。當然這些人都屬於個例,屈指可數,

換句話說,王朝建立到滅亡長則幾百年,短則十幾年,都會有一段穩定發展的時期,並不是天天社會動亂,每天都有一個劉邦誕生。那麼在封建王朝的和平發展時期寒門子弟可不可以跨越階層,封侯拜相呢?答案是否定的,非常難,甚至不可能。

原來“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只是謊言,寒門子弟根本沒希望

皇帝與大臣

我們從選官制度上可以斷定,從秦始皇大一統的秦朝開始算起,秦朝的選官制度是官吏世襲制,在少數的情況由統治階級薦舉提拔人才。秦朝及秦朝前期的都是世卿世祿制度,也就是說子承父業,子襲父爵。雖然在極少數情況下,寒門子弟也有可能被提拔,但是前提你必須人才,足夠閃亮。

還有不要忘記,中國是個人情社會,您覺得我們素不相識,就因為你有才華,你就會被推薦嗎。當然不排除有,但肯定少之又少。所以在秦朝就不要想寒門子弟封侯拜相了。兩漢時期普遍採取的選官制度為徵辟制和察舉制,徵辟制是主要的選官方法,主要以下屬官員由下至上推薦為主。

原來“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只是謊言,寒門子弟根本沒希望

古代讀書人

其中察舉制度有一點值得讚揚的就是加了一項考試製度,但主要還是以地方官員和百姓推薦為主,考試為輔助,考試製度與推薦制度相輔相成,但是推薦之後,還是要經過多次的考試審核,在審核合格後才會被任用,但是西漢時期的考試製度只是為了區分人才高下,作為官位大小的參考,這一點與後期以考試為主中的考試截然相反。

但是察舉制度忽略了一點那就是人性,東漢時期這個問題就已經無法控制了,因為舉薦上來的人不一定是人才,試想如果推薦決定在我的手裡,我絕不會推薦外人,俗話說,“肥水不流外人田”,就算不是人才,與我親近的人,我也會盡力推薦。

原來“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只是謊言,寒門子弟根本沒希望

丞相祠堂

所以東漢期間的考試成份日益增加就變得越來越重視,儘管如此這一切都還是在推薦基礎之上。所以說如果想要在漢朝封侯還是需要有足夠強大的人脈,這無疑是對寒門子弟的無聲淘汰,因為選官制代代如此,完全是一代為官,代代為官,寒門子弟很難跨越階層。

漢末以後就以中官設置的九品中正製為主,這種制度,既保留了漢代鄉閭評議的傳統,又改變了,地方大族操縱選舉的局面,而是把官員評價和選官的權力收歸中央所有。但是九品中正制一直都是士族世襲政治的保護傘,所以九品中正制度在士族沒落以後,也被徹底廢除了。所以在這個時期,身處社會最底層的寒門子弟依舊沒有封侯拜相的機會。

原來“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只是謊言,寒門子弟根本沒希望

科舉考試現場

我們都知道,隋煬帝時,始建進士科,科舉制形成,後又經歷了唐、宋、元、明、清幾個朝代的發展和完善,直至清光緒三十一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科舉制考試最大的優點就是徹底打破血緣世襲關係和世族的壟斷,同時在古代流傳著“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美好幻想。

科舉制度的建立,讓部分社會中下層有能力的讀書人進入社會上層,有了施展才智的機會。仔細研讀,我們老祖宗的說話文化是非常有深度的,科舉制度的意義在於可以讓中下層有能力的讀書人,重點在有能力。

原來“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只是謊言,寒門子弟根本沒希望

古代書生

中國自古就是封建地主階級掌握社會基層的政權,記住不是普通老百姓掌握政權,中國不僅有封建官僚,還有封建地主階級。我們都知道古代科舉考試考什麼,考的是四書五經。可能有人會說不就是四書五經嘛,買一本看唄,多讀讀不就能考上了,考上以後不就可以封侯拜相了。

只能說您想得太美好了,什麼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無非是統治階級善意的謊言。真正的寒門子弟,連學都上不起,更別說參加科舉考試了。一本四書五經光是不出名的人註釋就有幾千人,甚至更多。古人也是人,他也需要看註釋,看講解,就像我們學古詩,需要老師來翻譯。

原來“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只是謊言,寒門子弟根本沒希望

古代課堂

而且一本四書五經在古代的售價十分高昂,其中還有些書是絕版,你覺得十分珍貴的書,人家會借給你嗎?我們都知道,宋濂寫過一篇《送東陽馬生序》,這篇課文寫了書生向他借書來看,之後一系列求學的過程,是一個標準的寒門子弟。

​但是在後來歷代的地方縣誌和文獻中並沒有這個人的記載,有人則推測,歷史中一個名叫馬從政的人,曾經擔任過清代的七品縣令,與馬生非常符合,因為馬從政並沒有無資格列入名冊的原因,所以600多年以來,無人知曉這個人是誰。但是歷史上又有多少人像馬生一樣,又有多少人像宋濂一樣慷慨大方。

原來“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只是謊言,寒門子弟根本沒希望

宋濂

在古代不光是書籍珍貴而且上學的學費也十分高昂,古代分為官學和私學,官學一般服務於皇家和貴族。私學則是我們非常熟悉的私塾,就是由幾個家庭一起請一個老師給這幾家的孩子上課。能請得起的私塾先生不管是一家還是幾個家庭一起,首先他都要有一定的財力

在古代也只有地主階級才會有足夠的財力和精力去培養學生參加科舉考試。對於出身貧寒的老百姓,寒門子弟每天的溫飽都難以解決,又怎麼會有精力去參加科舉考試,更不要說跨越階層去封侯拜相了。

原來“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只是謊言,寒門子弟根本沒希望

晚清讀書人

古代寒門子弟無法跨越階層的主要原因,首先社會時期不允許,並不是每個人都能趕上好時期。

其次,從小就輸在了起跑線上,物質上,金錢上寒門子弟都無法與地主階級相比,究其本質還是社會階層的固化,根本就無法跨越。

原來“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只是謊言,寒門子弟根本沒希望

清末書人

歷朝歷代,唯一可以跨越的就是階層的就是在軍事方面,只要不怕死,能活下來的人都會有有上次,但也僅僅是最低等級的。所以生活在我們這個偉大的時代,感到無比的幸福,我們只要努力奮鬥還是可以改變生活狀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