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王室為什麼把封國封那麼大?卻不把自己的土地弄到最大?

顓頊洪


如果我們看近年來所繪製的春秋時期的版圖,就會產生一個疑問——為何作為天下共主的周王室版圖如此狹小,而作為臣子的諸侯們卻擁有者數倍於周王室的領地,而到了戰國時期,這個情況就尤為顯著了——戰國七雄中每個諸侯國的領土都 周王室的領土。

我們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疑問,一方面是被歷史地圖所誤導,另一方面則要了解一下週朝所實行的分封制。

首先,我們平常所看到的歷史地圖基本上都是簡單的泡泡圖,在這個區域內幾乎是沒有任何空白區的,但是實際情況可不是這樣——在早期中國,有大片未開發並且未被統治的區域,它們不隸屬於任何一個諸侯國,也不聽從周王室的號令,它們是“自由民”的活動區域。這些人有可能是周朝的敵人(所謂蠻夷戎狄),也有可能是老死不相往來的陌生人。

其次,在之前文章中,國史君(國史通論)講到,周王室施行分封制是很有必要,並且對中國歷史的發展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的。正是因為上一點原因——中國版圖內有大量空白區,所以周天子將諸侯王分封至相對適宜居住之地,相當於在中華大地上點燃了星星之火。經過很長一段時期的發展,中原文明開始散佈在華夏大地上,這也才奠定了形成大一統局面的基礎。

但是這種分封制同樣存在著一個弊端——最初受分封的諸侯王及其子民基本上都是隻活躍在“國”內,但經過一定歷史時期的發展之後,諸侯王的勢力開始向外擴張,不斷開發新的疆域,它們的統治區域由點變成面,最終超越了周王室的直轄疆域。


國史通論


周王室在分封的時候,並沒有把封國封的很大,而且自己的位置才是最好最大的。

我們大多數人看到的東周列國很多都比周王室大,而在西周初年施行分封的時候卻不是這樣的。



西周初年,周王室分封了列國以屏藩朝廷,列國的土地都很小,而且所在位置都不是特別好,我們熟知的齊秦晉楚燕等大國,在西周初年只是一個小國甚至還是部族,地理環境非常兇險,面臨著隨時被滅的危險(秦人一開始只有一個小邑,靠近西戎,常年爭戰,過著刀光劍影的日子;齊國臨近當時還很強大的東夷,齊國還不如宋、衛等國好;燕國地處偏北苦寒之地,面臨北狄威脅;楚人並不是周王室的諸侯國,經過常年爭戰,才從漢水流域打出去成為臨近南蠻的大國)。



而西周王室自己的領地卻是非常好的。西周初年周王室領地是當時最富足人口最多的關中地區和河洛地區,物產豐富,險關要隘都在掌握之內,只是經過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後,平王東遷,把肥沃的關中分給了秦人,失去了發祥之地。



周王室的分封制,不斷的把自己的領土分封出去,造成王室領地越來越小,而列國卻通過戰爭兼併,越來越大,造成了東周末年周王室一蹶不振的局面。


津城沐雨


事實上,西周建立之初,周王室的土地就是天下最大的。

西周在建立之初,為了維護自身的統治,將整個天下的土地和人民進行分封,分封給王室子弟、西周功臣和貴族,讓他們封邦建國,給拱衛西周。



西周建立之初,一共封了71個諸侯國,其中有53個是姬姓諸侯,也就是周天子的親戚,在當時所有的封國中,西周王室獲得的土地最大、人民最多、經濟最富庶。

可以看看西周分封圖,當時周王室的地盤主要在今天西安一帶和洛陽一帶,這兩塊都是當時經濟最發達,人口最多的地區,也就是俗稱的中原地區,都歸屬周王室。周王室的土地是當時最大諸侯國的三倍以上,已經是天下最大的封國了。



在西周時期,分封制是基本政治制度,周天子就是靠分封制管理天下,天子封給諸侯,諸侯封給卿大夫,卿大夫封給士,一層一層分封下去,等級森嚴,無法逾越。

井田制是西周時期的基本經濟制度,當時所有的土地所有權屬於周天子,周天子通過井田制將土將分給諸侯,然後一層一層分下去,最終由底層百姓來種地,然後一級一級向上交納貢稅,這是周天子主要的財政來源,而這個財政來源依靠的就是分封制。



換句話,只有不斷的分封土地出去,周王室才能收取更多的財政收入,周王室也就越來越富足。分封制和井田制一方面幫助了周王室提高收入,擴大地盤,還能過戰爭掠奪更多的土地,另一方面,分封制也是一個看不到底的深淵,分到最後,將是無地可封。

同時,西周時期應該算是城邦制的國家聯盟,並不算大一統的封建國家,既然是城邦聯盟,在當時地廣人稀的情況下,周天子沒有更多的人力、物力去管控土地,為了更好的控制土地,為了控制更多的土地,就只能以分封制分封忠於自已的諸侯國出去,拱衛周王室,並聯合對外征戰。



隨著時間的發展,周王室所分封出去的諸侯國越來越多,或者分封給功臣的土地越來越多,土地是固定不變的,而人口、戰功卻是越來越多的,為了維持統治,周王室不得不進行分封,同時又不得不面對自已的土地越來越少的情況。

公元前771年,由於太子宜臼聯合自已的岳父申侯及犬戎等外族,為了奪回自已的太子之位,攻破西周都城鎬京,並殺死了周幽王,之後太子宜臼即位,這就是周平王,由於犬戎等外族離鎬京太近,而這些外族又經常對京城附近燒殺搶掠,因此周平王決定遷都。



不久,周平王將都城從鎬京遷到洛邑,實際上週王室是放棄了鎬京周邊的土地,等到遷都成功,周王室僅有洛邑及附近土地,周王室的土地比原來少了一半。而原來鎬京周邊土地已被秦國佔據,秦國通過一系列血腥的征戰,終於在鎬京,也就是今天的咸陽及西安一帶立足,逐漸強大起來。

遷到洛邑的周王室,雖然避免了外族的入侵,但處於諸侯的四面環繞,再加上東周時期的諸侯國開始強大起來,禮樂開始崩壞 ,有一些諸侯國不願意向周王室進貢,另一方面,由於周王室還在進行不斷的分封,土地越來越小。



公元前440年,週考王姬嵬分封他的弟弟姬揭於河南地,建立西周公國,姬揭就是周桓公,這是周王室最後一次分封了,這次之後,周王室已經沒有土地了,只剩下一座城池和數千軍隊。

西周公國是周王室土地上的國中之國,已經很小了,但是西周公國傳到周惠公時,周惠公又封他的兒子於鞏地(今河南省鞏縣西南),建立東周公國,這就更小了。



而原來的周王室已經沒有土地了,甚至自已住的地方也是在西周公國的地盤上,就這樣,周王室傳到周赧王時,周赧王病死後,秦國滅亡了西周公國,幾年以後,又滅亡了東周公國,就這樣周王室滅亡了。

周王室原來就是土地最大的,但是最大又有什麼用呢?分封制至始至終有一個致命問題,就是分到最後,土地終究會被分光的,而周王室走到最後,正是驗證了這一致命現象,最終導致周朝滅亡。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周王室在分封的時候,並沒有把封國封的很大,而且自己的位置才是最好最大的。

  我們大多數人看到的東周列國很多都比周王室大,而在西周初年施行分封的時候卻不是這樣的。

  

  西周初年,周王室分封了列國以屏藩朝廷,列國的土地都很小,而且所在位置都不是特別好,我們熟知的齊秦晉楚燕等大國,在西周初年只是一個小國甚至還是部族,地理環境非常兇險,面臨著隨時被滅的危險(秦人一開始只有一個小邑,靠近西戎,常年爭戰,過著刀光劍影的日子;齊國臨近當時還很強大的東夷,齊國還不如宋、衛等國好;燕國地處偏北苦寒之地,面臨北狄威脅;楚人並不是周王室的諸侯國,經過常年爭戰,才從漢水流域打出去成為臨近南蠻的大國)。

  

  而西周王室自己的領地卻是非常好的。西周初年周王室領地是當時最富足人口最多的關中地區和河洛地區,物產豐富,險關要隘都在掌握之內,只是經過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後,平王東遷,把肥沃的關中分給了秦人,失去了發祥之地。

  

  周王室的分封制,不斷的把自己的領土分封出去,造成王室領地越來越小,而列國卻通過戰爭兼併,越來越大,造成了東周末年周王室一蹶不振的局面。


那年的路人甲


西周是實行分封制,把土地分給宗室和功臣。古代交通和國力的制約難以撐控那麼多的地盤。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後分封天下,將土地和人民封給王族、功臣和貴族。一開始封了七十一國,王族佔了五十三。荀子記載: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實行: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統稱為諸侯,也就是說封邦建國。按爵位大小分封土地人民。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諸侯有為周天子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和朝覲述職的義務,治理諸侯國,保衛國家。

周天子實際撐控的地盤當然是最大最好的。據《孟子·萬章下》雲: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封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幾四等。也就是說周天子實際撐控的地盤是公侯的十倍以上。周禮也有講到王畿千里。除了地盤外,周天子擁有的軍隊也是多過諸侯的。據《周禮·夏官·司馬》:凡制軍,萬有二千五百人為軍,王六軍,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也就是說周天子有軍隊七萬五千人、大國三萬七千人、次國兩萬五千人、小國一萬兩千五百人。

西周一開始直接撐控的地盤是宗周(以鎬京為中心,即後來的秦國關中。)成周(以洛陽為中心,即原來商朝的統治地盤)所以西周的軍事國力都是凌架在諸侯國之上的,何況當時三分二的諸侯國都是周王室。所以說周王室的地盤是最大的,而封國的地盤是很小的。



周王室的地盤越來越小,諸侯的地盤越來越大其原因:

第一:周王室喪失宗周之地

公元前771年申侯聯合繒國和西方的犬戎進攻鎬京,周幽王被殺。太子宜臼繼位為王,遷都洛邑。史稱東周。周平王東遷後並沒有知恥後勇收復失地,反而封給秦襄公。因為秦襄公派兵護送周平王到洛邑,也是護駕有功。周王平把宗周的地都封給他。其實就是空頭支票,因為那些地方都讓犬戎佔著。據史記:

平王封襄公為諸侯,賜之岐以西之地。曰: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就是說周王平把宗周的地都給秦襄公了,但讓秦襄公自己去打。然是秦國數代百年時間幾乎都在跟犬戎打。


第二:不斷的分封、賞賜

周武王滅商後分封了七十一國,之後無論是西周還是東周還是不斷的分封。必竟土地是有限的,這時西東周實際撐控土地將越來越少。

舉幾個例子據史記:1以河內地與晉2考王封其弟於河南3乃封其少子於鞏以奉王,號東周惠公。

到了春秋時至少有一百七十多個諸侯,比西周初的七十一多了兩倍多。

第三:華夏文明向四周擴張

西周時周天子直接掌管的是宗周成周,其他地盤就封給王室、功臣、貴族。目的就是讓他們拱衛周天子。當時東邊有東夷、淮夷、越即山東、徐州、江蘇、安徽等一帶。齊國、魯國、吳國、越國、楚國就是向這些地方擴張。南邊有南蠻,即今湖南、湖北一帶。楚國向這些地方擴張。所以楚國一直給中原諸國稱為荊蠻、楚蠻。北方有北狄,即山西河北東北一帶,趙國燕國向這些地方擴張。讓趙國滅掉的中國山,就是白狄建立的。西邊有西戎,即今天寧夏陝西、甘肅一帶。義渠國就是西戎建立的。

因為諸夷跟周朝是有衝突和利益相爭,周朝也是靠著周圍的諸侯國擋住他們。諸侯國在跟諸夷征戰中逐漸走向強大。

齊國:姜太公封為侯建國齊,地不過百里。史記:封師尚父於齊營丘。還沒到齊地,東夷就準備阻止姜太公就國。史記:萊人,夷也,會紂之亂而周初定,未能集遠方,是以與太公爭國。

周成王時淮夷經常入侵,於是讓齊國去討伐。史記:淮夷畔周......齊由此得征伐,為大國。

齊桓公時打出尊王攘夷的口號。諸候中誰受到諸夷進攻,齊國都會去救。如燕國受到山戎進攻,衛國受到狄人進攻。史記:山戎伐燕,燕告急於齊。衛文公有狄亂,告急於齊。

楚國:楚國一開始的爵位是子男,地不過五十里。史記:而封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

楚國在西周時就敢稱王,還把幾個兒子都封王。後來又怕西周打他,又去王號。

楚國跟蠻夷相爭,從開始有爵位後一百多年從地五十里變成地千里。史記:楚成王初收荊蠻有之,夷狄自置。當時周天下給楚國下命令好好看守南方的夷越不要打中原的主意。史記:鎮爾南方夷越之亂,無侵中國。於是楚地千里。

華夏文明從四周擴張,例如山東以前是東夷。到了春秋末年已經是孔孟之鄉,禮儀之邦。

西周當時直接控制宗周,成周兩塊經濟人口眾多的地方。諸候有義務向周天子進貢、定時朝見述職、隨天子征伐、等。如果有諸候沒有完成他的義務,那周天子就會問罪。據《墨子》:諸侯朝天子曰述職。一不朝,則貶其爵。再不朝,則削其地。三不朝,則六師移之。就是說諸候一次不來朝見就削爵,兩次不來朝見就削減諸候的地盤,三次不來朝見就會派六師軍隊去打。師軍隊駐紮在成周,也就是洛邑。論語講: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就是問罪征伐諸侯只有天子才有這樣的權力。

但是必竟天下太大了,西周又要防備犬戎。所以有時候這些事就會讓其他諸候替自己辦。

西周周成王(周武王兒子)就給了齊國姜太公這樣的權限。史記:乃使召康公命太公曰: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實得徵之。齊由此得征伐,為大國。四百年後齊國伐楚,楚國講為啥來打我。齊國回四百年前召康公授予太公征伐之權力。你楚國不向周天子進貢,就是有罪。史記:管仲對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若實徵之,以夾輔周室。就是說我們征伐有罪的諸候是得到周天子的任命的。

而楚國打別的國家,別的國家講:吾無罪。楚國回答:吾蠻夷。

第五:東周衰弱,導致諸侯兼併

春秋初至少有一百七十個諸侯國,到了戰國初期只有二十多個諸侯國。

最主要原因是因為西周滅亡,而東周又衰弱根本鎮不住諸侯。據史記: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彊並弱,齊、楚、秦、晉始大。就是說因為東周的衰弱,強大的諸侯開始兼併弱小的諸侯。齊、楚、秦、晉開始強大起來。

諸侯紛紛起來爭霸搶地盤。最為有名的是春秋五霸——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五霸有多種說法)

反正就是找一些過的去的理由師出有名就行,去討伐他國而兼併。例如齊國滅郯國。理由:當年本公路過你們那裡,你們沒有好好招待我。

論語講: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 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我的理解是周王室強大的時候,只有周天子有徵伐問罪的權力。周王室衰弱時,征伐的權力在諸候那裡。所以齊晉等強國打著尊王攘夷的口號征伐他國。本來像一些諸候不朝見、不進貢、擅自征伐他國等,應該是周天子召集諸候問罪討伐。現在變成了齊晉等國替周天子幹了。例如召陵之盟。齊國召集了八個諸候國攻打蔡國和楚國。理由是楚國沒有向周天子進貢,楚國服弱表示會進貢。



這時諸候表面上還把周天子當回事:尊王攘夷。一些大國會盟討伐其他國家還會表面上徵求得到周天子的同意。有時還請周天子到場。其實就是逼迫周天子來。只有周天子才有徵召諸侯的權力。現在齊晉等國做了,再者諸候也沒有徵召周天子的權力。所以史書給天子遮醜就講天子到會盟的地方巡視。正如宋朝明朝的皇帝給人俘虜了,卻說皇帝北狩。到了春秋末隨著諸候實力越來越強大,已經連表面功夫都不做了。到了戰國時齊、魏、秦、趙、燕、韓等相繼稱王、相王。稱王是自稱,如當年的楚國。但沒有人認的。相王是互相承認的。這時就連最後的遮羞布都沒有了。因為只有天子才能稱王,諸侯只能是公、侯、伯等。標誌著周天子權威的徹底消失。齊秦並強時還搞出東西二帝。


小鴻哥


周王室當然不會把諸侯國分封得很大,諸侯國坐大變強是他們自己奮爭的結果,王室有能力的時候會壓制諸侯國,沒有實力的時候也只能聽之任之。 《禮記》上說:天子之國方千里,公侯之國百里,伯國七十里,子男國五十里,五十里以下的稱為附庸國。天子之國方千里,公侯之國方百里,從領土面積上看,王室領地理論上是任何一個諸侯國的十倍以上。秦國沒有成為諸侯前,在秦邑為王室附庸;楚國立國之時為子爵,領地在丹陽五十里。

西周前中期,王室有足夠的能力全面壓制各路諸侯,誰不聽話就收拾誰,滅國絕祀的諸侯國不在少數。周公旦東征,滅國無數,東夷諸國皆被姬姓諸侯代替,那時楚國都不敢逆王室之意而行事。齊國不斷的擴張,後來打上了姬姓諸侯的主意,周天子一怒之下將齊哀公烹了。楚人不服周,周昭王三次遠征楚蠻,前兩次取得勝利,最後一次全軍覆沒。周穆王更是三徵西戎,一徵崑崙,還將勢力坐大的徐國給滅了。

一個王朝總有興盛衰弱之時,周幽王時代西周王室對諸侯的管控力漸弱,又廢黜平王的太子之位。申侯跟犬戎勾結,攻入鎬京,周幽王在驪山腳下被亂兵砍死,美人褒姒被戎王虜走,關中之地被戎人攻佔。最終秦人勤王,擊退了戎人,在其它中原諸侯的護送下,周平王遷都洛陽。關中之地被戎人佔領,王室無力收復失地,故將關中大地賜給秦人立國,秦人以伯爵諸侯身份立國,理論領地卻有八百里!

春秋時代,王室權威下降,各國相互兼併,大國圖霸,小國圖存,天下進入混亂紛爭時代。齊國攻滅大小諸侯二十多個,楚國滅國五十餘個,晉國滅國三十八個,秦國攻滅諸侯十多個。鄭國、晉國一步一步蠶食王室領地,周王室淪為只有洛陽周圍百里領地。土地少就會導致人民與財富少,人民與財富少則會導致軍隊數量少且戰力弱,軍隊戰力弱則王室無權威。沒有權威的王就不是一個王,有天子之稱的周王國在戰國時代實際淪為一個伯國水平了。土地封給你,還得看你能否守住,守不住的領土再多也不是領土。


大秦鐵鷹劍士


今天我們看到的周朝諸侯分佈圖大多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分佈圖,通過分佈圖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明顯的現象,就是處於周朝邊疆地帶的諸侯國疆域往往很大,不是一般的大,是中原諸侯國的十幾倍,幾十倍的大。像齊國、燕國、晉國、秦國等等,給人的印象就是為什麼周天子把他們分的那麼大,而自己的周王室直接控制的土地,很難在地圖上找的到。

其實這是一種誤導,西周的大規模分封有兩次,一是武王伐紂之後,二是周公攝政時期。兩次大規模的分封都是加強對殷商貴族及周王室對邊疆地區的統治,所以分封在當時交通不發達而疆域又極為遼闊的周朝來說,是極為重要的政治創舉。但是當時分封諸侯並不是像我們後世看到的那麼樣,諸侯都有廣闊的疆域。其實在中原經濟文化發達地區,諸侯國的疆域都很小的,往往只有一城或者數城大小,我們今天也會注意到,在中原地區有數量極為眾多而又很小的諸侯國。在諸侯爭霸的春秋戰國時代,這些地處中原經濟發達的小諸侯國,首先成為被兼併大對象,因為他們國力太小,又處於四戰之地,擴張起來極為困難,像如今的德國,處於歐洲四戰之地,擴張成為奢望。一不小心就會成為被群毆的對象,德國能有今天的領土和國力相當不錯了。但這些中原小國一旦有一個大國崛起,往往國力上升很快,因為中原地區經濟發達、人口眾多,在古代,這些就是國力。像春秋的鄭國、宋國和戰國時期的魏國。但是他們後勁不足,極為容易衰弱。處於四戰之地,誰都可以打他,常年用兵、國土狹小,肯本不足以支撐太久。鄭國、宋國、魏國都是例子,還有二戰時期的德國

那處於周朝邊疆地區的諸侯國呢?今天我們看來他們疆域都很遼闊,其實在西周分封初期,他們是最慘的。他們的分封之地在當時都是蠻荒之地,周王室根本無力直接統治的地區。不像中原地區經濟文化發到,像當時姜子牙的齊國,當時山東半島地區還是東夷部落, 處於原始狀態,殷商勢力在極大地影響力。秦國更不用說了,就是一直空文,因為他的封地還在戎狄的勢力之下。所以當時周王室在邊疆地區的分封,更多的是分給你一個據點,給你點人口,自己建個城,代周天子統治該地,能有多大作為就看各個諸侯國的本事了。類似於後世的殖民地,到一個地方,建立一個據點,然後慢慢擴張勢力。

所以在當時邊疆地區還處於權利真空的時代,各個邊疆地區諸侯國為了生存不得不建立起強大的軍事實力,然後在不斷地抗擊部落的侵擾與主動的擴張之後,疆域越來越大,最終成為疆域廣闊、實力強大的諸侯國,實力遠超中原各國。像南方的楚國,在那個時候南方都是實力弱小的原始部落,楚國就不斷的、無休止的向四方擴張,疆土最大時幾乎是整個北方各國疆域總和。

所以,在西周時期周天子還有權威的時候,諸侯國的面積是差不多的。但到了東周,周天子地位一落千丈,各個諸侯國開始發起兼併戰爭,此時的周天子已無力控制各國。


史海沉沉


諸侯眾多,總面積雖然很大但也無法與周朝王幾相提並論。最開始周朝推翻商王朝統治以後,將八成以上的領域都分封給了眾多的宗室與功臣,形成了大量的諸侯國。周王室的直轄領地被稱作“王幾”,侷限於關中與河洛一帶。

周天子將大部分的土地都分封出去,為何不怕諸侯國做大威脅其統治呢?


首先,分封諸侯很多都是迫不得已

趁著商王帝辛東征淮夷之際,西部的周部落聯合大量商朝方國進攻商朝,最終將其推翻。雖然周人推翻了殷商,但名義上臣服於周朝的大量諸侯國其實並不受周天子的約束。

在很多地區,諸侯國都是自己玩兒自己的,周天子壓根兒管不到。周朝冊封數十個大小諸侯,一定程度上也不過是承認既定事實而已。

其次,諸侯眾多,仍無力抗衡王幾

周朝初期,天下分封近百諸侯,雖然大量的諸侯國佔據了周朝大部分的土地,但諸侯眾多,化整為零各個擊破,根本無力抗衡王幾。

當時的王幾佔據了農業開發最悠久、最富庶的地區,地勢險要,同時周朝的王幾地方千里,養著強於任何一個諸侯國的龐大王軍。周朝五分之一的疆域也都掌控在周天子手中,試問佔據周朝五分之四的近百諸侯,如何能夠對抗五分之一的王幾呢?

隨著生產力的不斷提升,加上時間推移宗室與周王室之間的血緣聯繫越來越淡薄,各國“開阡陌”,大量荒蠻之地被開發出來,周王室不斷衰微,最終走向滅亡。


澹奕


其實關於這個問題,還是有些許誤解的,周王室作為分封的一個操盤手,你覺得他會腦子短路到把好處都給了別人,然後自己什麼都得不到麼?周王室裡面的人又不是白痴,他們自然不會傻到去這麼做,把好處全部都給了別人,而自己什麼也得不到。

相比之下,他們的思維相對而言還是非常的正常的,在分封“土地”的時候,他們並沒有想過從自己的土地裡進行分割出去,而是指點了這些諸侯去一些自己的土地範圍之外的地方。

這樣,周王室就可以在本身的實力不被減少的同時,又把這些諸侯們都打發出去了。所以,也正因為這個,西周在完成了分封之後,周王室也依舊是其它諸侯無法相提並論的最強存在。那些諸侯國的實力可以說是非常的弱小,即便是聯合在一起也打不過實力強大的周王室。

但是想不到的是,伴隨這時代的變化,這些原本不堪一擊的弱小諸侯國居然都找到了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式,然後慢慢的其實力變得異常壯大起來,一直保持著原本實力的周王室自然遠遠不是其對手,很快就被這些諸侯國給消滅了。


所以,一些不瞭解這段歷史其中的曲折的人,就很容易認為周王室之所以被滅,完全是因為他將自己的“土地”給分封給了其它國家,從而導致自己實力變弱化的緣故。周王室之所以會被滅,這跟當年的分封完全扯不上半點關係,完全是因為時代變遷的緣故。

也許這個時候就又會有人問了,同樣是時代的變遷,那麼為什麼這些諸侯國會變得越來越強大,而周王室就會一直保持著原有的樣子,沒有得到絲毫的進步呢?

其實,周王室之所以會這樣,主要是因為他們長期以來都遭受到了禮法的制約,所以並不能像其它諸侯國那樣與時俱進,被時代開始慢慢的淘汰了。至於那些日益強大的諸侯國們,在見到了周王室的弱小之後,自然是不肯輕易放過周王室這麼大的一塊肥羊,很快就將其消滅了。

由此可見,西周在分封時期,將自己的“土地”劃分給了其它諸侯國,從而導致自己本土國家面積減少的這個說法並不成立。當然了,如果說到這裡,還是有人搞不懂、難以理解的話,那麼,下面就可以為大家來簡單的概括一下,當時的周王室是如何分封領土的。

其實,周王室並沒有自己”領土分封給諸侯國,真正被分封的土地,在當時其實都是一些無主的荒地,這些荒地並不受到周王室的管轄,也時常會有野獸出沒,所以並不是一個好待的地方,在這裡居住的人們有時候甚至於就連自己的安全都保證不了,就更不要說其地盤要比周王室的要好了。

其實歷史上所謂的“分封諸侯國”,實際上就是一個一個的殖民據點,由這些諸侯們帶上自己的人前往封地先蓋一座城,然後再自己生存。

你以為是那麼好生存的麼?一般這些諸侯們在自己的“封地”上蓋好城池之後,就一直窩在各自的房屋裡不敢出門了,因為這畢竟是一塊荒地,時常會有野獸出沒(這些野獸通常都是會吃人),所以,在他們沒有將這些野獸們都消滅之前,是根本就不敢把們打開的。

這就非常的坑人了,因為周王室在名義上是說“我把自己的一塊土地分給你。”其實實際上不過只是封給你一群人,然後再派你去一片根本管不到的土地上,讓你自己去打拼和創業,至於你究竟會不會成功,跟周王室也沒有任何的關係,放在他們已經盡其所職了。

用現代話來描述周朝的這一段歷史的話,那就是:有一個實力非常強的大老闆,他給自己的兒子準備了一筆錢財和一批員工,然後再指點出一個不屬於自己的地盤,讓他就在這裡創業。至於未來能不能成功,就全看你自己的造化了。

但是想不到的是,這位老闆的兒子卻自食其力,將自己的公司做的越來越大起來,很快就超過了自己老爸的公司,結果由於老爸的公司因為種種原因一直起不來,還停留在當初的階段,所以很快就被兒子給超越,然後再將其給直接吞併了,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貓眼觀史


周王室作為分封的操盤手,王室當然是會把最大、而且是最好的地盤留給自己,不可能像白痴一樣的把封國封的比自己還大。事實上,西周早期經過分封后,周王室就是當時最強大的存在。任何諸侯國都沒有與周王室抗衡的能力。只不過時代在變化,諸侯在發展過程中,找到了更好的發展模式,並因此越來越強大,逐步超過了周王室。

而周王室卻因為禮法的制約,不能跟諸侯一樣與時俱進,也就漸漸被時代所淘汰,最終被諸侯所滅。

關於西周的分封制,很多人都有一個錯誤的理解:周朝滅了商朝後,把“自己”的領土分封給了諸侯國。


為什麼說這個理解是錯誤的呢?因為周王室並沒有把“自己”領土分封給諸侯國。王室分封的土地,在當時都是無主的荒地。

周朝早期分封的諸侯國,其實就是一個一個的殖民據點。早期諸侯國,就是諸侯帶著僕從在封地先蓋一座城,城蓋好之後就窩在裡面,連城都不敢出去。因為分封的早期,諸侯實力也很弱,城外的蠻族和猛獸都是會吃人的。(因為都是一個一個的據點,國與國之間的間隔很大,並不接壤。這也是為什麼西周時期很少有諸侯混戰的原因)

也就是說,西周分封的原始的形態,並不是大家印象中的——我有一片國土分封給你。

而是——我封給你一群人,再封給你一塊我管不到的土地,然後你帶著我封給你的人,出去自己創業吧。至於未來能不能成功,全看你們自己的造化了。

就好比說,有個很有錢的老闆給自己的兒子投資了一筆錢,讓兒子自己去創業。在兒子創業期間,老闆會給予他一定的支持。後來老闆自己的生意越來越差,兒子的生意越來越好。最後,自己創業的兒子反倒把自己原來老爸的公司給吞併了。

周王室搞分封,最後被秦國所滅,其實就跟這種大家族分家,最後兒子把自己老爸給吞併了的過程,是一樣的概念。



因此,周王室最早搞分封時,王室並沒有傻乎乎的把諸侯分封的特別大,也沒有傻乎乎的把自己封的特別小。最早分封的時候,周王室就是領有土地最大的勢力。而諸侯國其實就是一個一個的據點,根本談不上是一個國家,頂多就是一個城邦。

一個小小的城邦國家,哪裡能威脅到掌控關中平原和洛陽盆地的周王室呢?


那麼,既然周王室的勢力那麼大,為什麼最後反倒被諸侯勢力超過、吞併了呢?

這個問題其實跟分封制度沒關係。周王室後來的沒落,主要是三個原因導致的:

第一、周王室自己作死,庸君迭出。

周天子早期的素質還是比較高的,但在西周統治的後期先後出了周夷王、周厲王、周幽王三位昏君,攪的周王幾內亂不斷,周天子形象一落千丈。後來周平王東遷,其實就是周天子在宗周(關中平原)待不下去了,外不能抵禦犬戎,內不能安撫人心,最後才不得不選擇遷都洛陽,苟延殘喘。



第二、周王室受禮法制約,無法像諸侯一樣通過改革振興。

周朝除了分封制度外,還有一套限制諸侯的禮法制度。但是這套制度對周天子同樣也有約束力。對於諸侯國來說,只要能夠富國強民,他們就怎麼改革。但周天子不行,他要維護周王室的地位,就要死守祖制。

周厲王在位的時候,他倒是想改革,但是周天子改革,這無疑於是自己刨坑挖墳,自己埋葬自己。最後周厲王弄得王幾大亂,老百姓極度反感周王室的統治。

後來貴族煽動國人暴動,敢走周厲王,又恢復了祖制。之後繼位的周宣王很懂事,選擇與貴族妥協。

所以在歷史上,我們就看到了戰國七雄的國君紛紛在變法,而周天子只能混吃等死。



第三、周平王東遷後,周王室陷入絕境,只能等死。

這一條其實是第二條的延伸。春秋時代,各國都在擴張勢力。唯獨周王室無法通過兼併小國而擴張自己的勢力。

因為,周天子是天下共主,名義上是所有諸侯國的天子。這種至高榮譽,導致周天子只能繼續分封,而不能兼併國家。說的直白一點,從來都是父親給兒子分財產,哪有父親吞併兒子財產的道理?

另外,河南是塊死地,四周皆是諸侯。不僅周天子被困在了成周洛陽,連同周天子一起東遷到河南的春秋首霸——鄭國,後來也因為地理位置不佳,在後來淪落了。


總的來說,周朝的分封與漢朝以後的分封是完全不同的是一回事。簡單說,周朝的分封是往敵方勢力中插入若干個據點,這個時候中國地圖還是多個點的形態;而漢朝以後的分封,才是把國家的土地劃分,把“自己”的土地分封給諸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