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無止境ghyo
滿清入關是歷史的必然,而非什麼歷史錯誤。
以歷史發展的觀點看,新的王朝必然是奮發圖強,蒸蒸日上;舊的王朝肯定是腐敗奢淫,搖搖欲墜。
大清在努爾哈赤的率領下統一了關外的女真人各部,並且向東征服了朝鮮,向西征服了蒙古。逐漸將明軍趕到了山海關。
明王朝內外交困,以前有個對手是蒙古,現在又崛起了後金,也就是大清。國內的農民起義此起彼伏,搞得皇帝頭痛不己。
再看政治上大清初期相對比較民主,雖然奉努爾哈赤為汗,但有事多是幾個旗主,王爺商議,並非一人決斷。而且接受漢人,包括早期投降的範同程為大清統一中國立下汗馬功勞。洪承疇,祖大壽等軍事人才也盡歸大清。
再看明王朝的政治,各種奇葩的皇帝,心懷鬼胎的大臣。崇禎皇帝自毀長城殺了袁崇煥。李自成想西北稱王,然後替明朝抗擊大清,結果崇禎斷然拒絕,真是政治上大弱智了。
軍事上八旗軍驍勇善戰,裝備一流,大家抱著一個目的,搶軍功,搶財富。後來八旗子弟都能領上養老金,而且還能後代繼承,你說八旗軍能不玩命嗎?
明軍呢,軍士吃不飽,穿不暖。空著身子穿甲在關外,得多冷呀。裝備也很差,弓的力量小,火器還有爆管的現象。軍官們避戰,缺乏戰鬥經驗,豈有不敗之理。薩爾滸之戰號稱四十萬明軍被六萬八旗軍擊敗,徹底斷送了明軍的優勢,只能轉為戰略防禦。
明朝在內憂外困之下,轟然倒塌,看似偶然,實為必然。二百多年後,滿清又重新走上大明之毀路。皇帝越來越享樂,大臣越來越腐敗,八旗軍不會騎馬,舉著二杆槍,哪來戰鬥力。
從老舍先生的《茶館》裡我們就能明白了滿清被同化了,最終也是被偶然因素擊敗,轟然倒下,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
劍指歷史
滿清選擇入關不是錯誤,而是中華文明的悲哀。
1793年,英國政府派馬嘎爾尼訪華,見識了滿清所謂康乾盛世,在日記中寫道:“這個政府正如目前的存在狀況,嚴格說是一小撮韃靼人對億萬漢人的專制統治。這種專制統治有著災難性的影響。自從被滿洲韃靼征服以來,(中國)至少在過去一百年裡沒有改善,沒有前進,或者更確切地說反而倒退了;當我們每天都在藝術和科學領域前進時,他們實際上正在退變成半野蠻人。”
1909年滿清第三次學部教育統計,當年在校學生,加上各省簡易識字學塾和私塾學生,以及原科舉制下受過舊學教育人口,全國粗通文墨者總數約300萬,清末4億中國人,識字率僅為0.75%,清廷籌備立憲的日程表上,原定於1916年使全國識字率達到總人口的5%,即計劃增加識字人口1700萬人。
明朝識字率,《明史·楊繼宗傳》中記載了這麼一句話,即:“成化初,用王翱薦,擢嘉興知府.......大興社學,民間子弟八歲不就學者,罰其父兄。”
同為中華文明圈的日本,在明治維新前60多年的1800年,男女合計識字率約30%,比同期工業革命後的英國識字率25%還要高。
滿清入關後二百多年的集權統治,導致的結果是“華夷變態”!
cvh200
首先,滿族是新中國才有的概念,當年是家天下的時代,滿人只是愛新覺羅家的八旗軍事組織,門閥概念,和關隴集團差不多,許多女真人也沒有能進入八旗,都不能算滿人。對於愛新覺羅這股勢力,當年如果不立刻入關,錯過了最佳時機,一旦有其他強有力的勢力入主北京,一定會把他們鎮壓了,沒有第三條路。滿族文化本來就和漢文化相差不大,滿人的構成也包括了大量漢人,在西方人看來,本來就是漢文明的一個分支
何律師456
假如滿清當初不入關如今可能山海關以北直至白令海峽和庫頁島將近500萬平方公里都是滿清的囯土,但歷史沒有假如,1644年農民起義軍李自成攻擊北京佔領紫禁城皇宮逼得明末崇禎皇帝自盡,為此明朝鎮守山海關大將吳三桂打開山海關城門本想引清兵入關幫著剿滅農民起義軍,誰知清兵攻進北京紫禁城趕走起義軍賴著不走了,並於1643年立順治為清朝皇帝統治中華的第一任皇帝,從那以後滿清王朝歷經了276年,由於滿清原居住地寒冷又偏僻八旗子弟又貪戀中原文明於是黑龍以北直至白令海峽,烏蘇里江以東和庫頁島最終被沙俄佔領明裡暗裡丟去了將近500萬平方公里的囯土,儘管那裡是苦寒之地但畢竟是滿清女真人的發源地,從滿清入關至今已有將近400年了,大部分滿族人已不會說滿族話了也融合進中華民族大家庭裡了,而滿族人是與漢族人融合度最高的一個民族,因此滿清入關是歷史的必然已無對錯可分了。
棲雁林
清軍選擇入關恰是天賜良機。大清朝早在1636年皇太極就已建立了,輔佐他的是一代名相范文程,獻策:大明朝李自成造反,已把大明弄得四分五裂,此時正是爭奪華夏統治權的最佳時機。
皇太極此前已相繼征服蒙古和朝鮮,開始了全力以赴進攻大明朝。崇德七年(1642年)二月,皇太極俘虜了洪承疇,祖大壽投降,皇太極又用離間計除了袁崇煥,關外盡落清軍之手。
1644年,清軍在向山海關挺進路上,遇到兩個明軍打扮的將士,原來是送"招關書"。鎮守山海關的吳三桂請清入關,消滅李自成。
這就是史上有名的“衝冠一怒為紅顏“的故事,李自成千辛萬苦打下天下,推翻大明,坐在龍椅未焐熱,忽報清軍入關爭天下。原來大將劉宗敏不聽李自成勸告,公然搶了吳三桂至愛陳圓圓。吳三桂本已歸降,得知愛人被搶,竟不顧一切拱手相讓。清軍鐵騎滾滾,李自成迎戰失利,兵敗如山倒。
歷史就在一瞬間,天翻地覆換了遍。滿清入關是順治皇帝。
順治皇帝非常喜愛中華文化,他與幾代人康熙、乾隆、雍正王朝,都是中華文明的薰陶下成長的,康熙不僅開創了最大版國(1330萬平方公里),還貢獻了當時最大的中國文化集大成的康熙辭典。乾隆皇帝是歷史上留下詩作最多的一個(一萬多首)。康乾盛世,是中國封建王朝最後一個輝煌。
滿清是前金丶後金的後人,同時有炎黃血緣的關係。是繼大明朝之後華夏王朝,不是歸化,而是更緊密地融合。
袁世凱與清政府不是刀光劍影,是大清禪讓中華民國,享受一切貴族待遇。為此,袁大總統提出了五族共和。這就是五大民族為主體的中華56個民族大團結。
夏雨風
清朝入關對中國的領土固定有重要作用,就是被沙俄侵佔了150多萬平方公里,也仍然遠遠大於宋朝明朝的領土。滿族入關滿漢互相影響,有融和作用,整體看漢對滿的影響大於滿對漢的影響,清的治國重臣都是漢人,基本按著漢族的治國方略,也有滿族的方法。生活,語言都互有影響。我國河北省遼寧省和吉林省有11個滿族民族自治縣。
大江東去11
滿族入關前叫女真族,人口只有區區二十萬左右,由努爾哈赤帶領一支由後金蒙古十萬人組成的騎兵一路向南打入中原更名為滿族並建立清朝,愛新覺羅溥儀為最後一任皇帝。
按當時的條件看滿族一二十萬的人口要在幾十萬公里的黑龍江邊境線擋住北方的俄毛子顯然是不太可能的。入關後的滿族由於沒有書面文字名字也不好叫逐漸更為漢文名字,後來也就被同化了。
龍叔談人生
首先:滿清入關、朱明覆滅不過是封建王朝的正常更替。並且看後來的南明小朝廷,也是不成氣候、小打小鬧。所以江山必然易主。滿清不過是恰逢其時。
再說中國是傳統的江河農耕式社會,宋朝海運一度發達、明成、仁之際海運亦遠航萬里。但之後均是內陸發展為重。所以沒有滿清,中國社會現在仍舊。即使沒有清軍入關、仍舊是漢人政權,中國也不太可能出現科技突破,即以蒸汽機為代表的工業革命發生在中國的可能性很低。
這意味著什麼呢,這就意味著近代中國必須接受西方工業強國的挑戰,而一個傳統的農業國家是不可能戰勝西方工業國家的,這點是確鑿無疑的,不管是明朝還是清朝,也不管政權是滿人還是漢人,結果都是一樣的。
如果沒有清軍入關,那明朝這樣的漢人政權是否也能達到清朝那樣的遼闊疆域呢?答案是不可能的。因為漢人是農耕民族。歷史一再二再而三的證明,在近代的機槍大炮發明之前,農耕民族只能在遊牧民族面前被動挨打。
如若滿清不入關,我估計崇禎就有時間扭轉乾坤了!在加上,當時洪承壽守還是沒多大問題的!崇禎在大好局面下,逼洪出兵,主力被滅,葬送河山!真是有點天意使然的感覺!雖然很多歷史學家說,崇禎時期內憂外患,黨爭,宦官亂政!但是崇禎在上臺以後大為改善這是不爭的事實!所以那些不是主要原因!他的滅亡好像印證了那句冥冥之中皆有定數的感覺!天意使然,氣數已盡……
接下來談一談滿族漢化的問題:
首先為什麼滿族的語言沒有了?第一,清朝皇帝喜歡漢文化,主動接受漢化,特別是乾隆皇帝,一生寫了近4萬首詩歌,可見對漢文化的熱愛程度之高。其實,清朝立國後,一開始是和“剃髮易服”一樣要求漢人學習滿語的,不過學滿語只針對當官的漢臣。第二,清朝皇帝喜愛漢文化,主動接受漢化,導致滿語地位衰落,但滿語並不會那麼快絕跡。據史料記錄,清末還有很多下層使用滿語的。直到清朝被推翻後,滿語才漸漸消失。
其次滿族在今天到底有多少人呢? 根據我們的調查,真正的滿族人應該在四百多萬左右。在這些真正的滿族人中絕大多數都是具有民族意識的,他們中的一些人雖然生活在漢族的中間,可是仍然保持了民族的獨立性,這種獨立性只有在和本族的人在一起的時候才會有所表露,外人察覺不到也是很正常的。
最後由於外界的壓力導致了滿族的平靜。辛亥年後,滿族在失去了政權後遭到了屠殺,地位一落千丈,對此,我們不想過多的抱怨,因為在改朝換代的時候這些並不稀奇。我想說明的是,就是在這些及後來(包括解放後)的原因從而導致了滿族的無聲無息。這樣的環境確實平了一些滿族人的心,不過滿族並未因此消亡,說到這裡我們這些滿族人不能不感謝社會的進步,言論及大的環境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觀,
願你遍覽史冊山河
滿清當初選擇入關並不是歷史錯誤,從當時和歷史來看都是正確的選擇。
首先滿清入關是當時統治集團的選擇,統治者為了佔領富庶的明朝疆域,也為了解決自己的後顧之憂,選擇入關,併成功實現目標,在當時看來是極其成功和明智的,滿族成為了統治階層,並且實現了文化政治上的飛躍,滿族人民也過上了好日子。從歷史角度看,先進的文明徵服或者吞併落後文明或者是落後文明接收和吸納先進文明是大勢所趨,不可避免或者是遲早的事。歷史上那麼多征服者都驗證了這個歷史規律。滿族作為一個統治民族站在高位主動漢化總好過被征服的被動漢化好。因此選擇入關並不是歷史錯誤而是很正確很明智的選擇。
貓記觀史
你去查查明代名人,和清代名人或者歷朝歷代名人就明白他到底對歷史作用到底起了什麼作用!
不是割列社會,而是化解社會矛盾!減少人們痛苦
一切都在變化當中!一味的阻止或者一味的遷就都不是正確的歷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