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潤科技
齊國當時確實很強,它地處東海,經濟富庶,國力雄厚,雖然它的軍事實力不是很強,但其強大的綜合國力很好的彌補了這一點——我打不過你,耗也能耗死你,咱有的是錢,怎麼打都打不完,怕了吧!
所以秦國要想統一天下,必須先要搞定水平跟他差不多的齊國,然而秦齊兩國地處天下東西兩極,直接交戰不現實,也不划算,於是秦昭襄王想了個好辦法——你不是有的是錢嗎?我就利用其他五國來耗死你!
公元前288年冬,秦昭襄王自稱西帝,派使者建議齊緡王(亦稱齊閔王)立為東帝,並約定兩國共同進攻趙國。
這一招可狠呢!挑撥離間,讓齊國與趙國窩裡鬥,秦可坐收漁翁之力矣。
可是齊緡王也不傻,“帝”這個名號可是能輕易戴在頭上的麼?所謂棒打出頭鳥,我要是稱帝了,其他五國還能輕易放過我?再說趙國也不是好惹的,打它只能引火上身而已。所以緡王不上當,只稱帝兩天過過癮就放棄了。
秦昭襄王見齊國不上當,便也去掉了帝號——我稱帝,為的就是引你稱帝,現在你不稱,我還稱個屁啊!
第一個計劃失敗了,秦昭襄王眼珠兒一轉,又想出了第二招——讓多重間諜蘇代(非蘇秦)勸齊國去攻打宋國。
宋國的宋偃王(又稱宋康王),我們前面一章提過了,也是個愛惹事兒的主,實力平平還愛到處打仗,當時泗上一帶的小諸侯基本被他吞併光了,他現在很牛,牛得很。
泗上這一帶,多為平原曠野,土壤肥沃,河流湖泊縱橫交織,可是個富的流油的地方。多年以來,這裡一直都是齊國的勢力範圍。現在可好,小小宋偃王竟敢跟齊國爭利,還不揍他!
齊緡王一聽,不錯,趙國咱不敢惹,宋國還不是一碟小菜,分分鐘就吃了他!
於是在公元前286年,齊國大舉伐宋,滅之。射天射地、橫挑強鄰、牛叉無比的宋偃王逃到魏國,並死在了那裡。
現在齊緡王的腰桿可真硬了,天下第八雄宋國到手,咱齊國的實力就是天下至尊!去,往南揍楚國,往西揍三晉,趁勢再滅了東西二週,咱老田家就是天子了!
一時間,諸侯震怖,何去何從,緊費思量。
事情很快有了轉機,不久,齊國的囂張就引出了另外一個牛人,那就是趙武靈王時期曾被齊國收拾得很慘的燕昭王,燕國經過他數十年臥薪嚐膽也變得頗強了,而今齊國四處得罪諸侯,正是他報仇雪恨的大好機會!
於是在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派出他的“人間大炮”、一代名將樂毅及其副手劇辛(都是當年趙武靈王培養出來的軍事人才),聯合秦、魏、韓、趙四國,狂瘧了齊國一通,包括齊都臨淄在內的七十餘座城池全部失陷,齊緡王也被來趁火打劫的楚軍殺死。
這樣一來,齊國再怎麼富得流油,也經不起這樣折騰,如此紛紛亂亂了五六年,直到公元前279年才重新復國,但實力已經大不如前。從此基本上退出了列國紛爭,走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除自保外,多一仗都不願打了,多一事也不敢惹了,直至五國皆被滅後,不戰而降。
千古名將英雄夢
事實上齊國是戰國時代東方六國中最後被秦國所滅的國家,至於題目中提到的六國滅齊事件發生在齊泯王時期——事實上這次軍事行動並非六國伐齊而是五國伐齊,當時南方的楚國一開始本來是打著救援齊國的名義出兵的,然而在看到齊國被五國圍毆的情況後轉而趁火打劫:駐軍淮南準備趁機奪取齊國淮北之地。另外這次軍事行動儘管使齊國險些遭遇亡國的命運,然而最終並未徹底覆亡齊國,否則後來的秦滅六國就變成秦滅五國了,因為齊國早已不復存在啊。那麼這場險些導致齊國覆亡的戰爭是如何爆發的呢?這還得從齊宣王時代說起:當時齊國正處於國力鼎盛時期,而與此同時齊國的北方鄰國燕國卻發生了一場內亂。
公元前333-前314年燕易王噲在位,此人崇信儒家禪讓學說。相國子之見此情況以為有機可乘,於是極力攛掇燕易王噲禪讓於己,結果燕易王噲廢太子姬平,而禪位於國相子之,自己反而北面稱臣,出居別宮。易王噲還把俸祿在300石以上的官印收回,以便讓子之重新任命各級官員,從而真正行使國王的權力。可世襲製取代禪讓制已有數千年曆史,燕易王噲這一舉動引起了太子姬平以及擁護太子的大臣強烈不滿——將軍市被因不服這一決定乃帥本部攻打子之,奮戰十多天死傷數萬人。然而市被並非真心擁護太子,他其實有自己的野心——也想借機生事。奮戰十多天後市被見一時拿不下子之,於是轉攻太子姬平。子之則以平叛為由戰勝並殺死市被,還下令捉拿太子姬平。姬平微服逃往無終山,庶弟公子姬職則流亡韓國。燕國這場內亂很快波及到其他國家,進而影響到當時的天下格局:齊宣王聽說燕國大亂,便以討伐子之匡扶正義的旗號發兵攻燕。燕國臣民由於痛恨子之篡位,對齊國的進攻不僅不抵抗,反而城門大開夾道歡迎,所以齊軍很快攻佔燕國都城。燕易王噲自縊身亡,子之被擒獲後押解到齊國剁成肉醬。齊軍在燕國“毀其宗廟,遷其重器”。與此同時中山國也乘機攻佔燕國城池數十座,一時間燕國幾乎亡國。
當燕國幾乎陷於亡國境地之時齊國卻由此走向國勢巔峰——在桂陵之戰、馬陵之戰兩次擊敗之前的天下霸主魏國後齊國實際上已漸漸成長為新霸主,然而與此同時商鞅變法後的秦國也迅速強大起來,一時間天下出現秦、齊兩強並立的局面。雖然秦國與齊國並不接壤,一時之間不會對齊國構成直接的威脅,但齊國也必須未雨綢繆——如果齊國成功吞併燕國,利用燕國的土地人民壯大自身國力,那麼齊國將極有可能成為天下無敵的強大霸主。不過這可不是秦國樂意看到的,事實不止秦國是這麼想的,趙、魏、韓、楚也都不願意看到一個過於強大的齊國出現。戰國時代各國之間有一條不成文的遊戲規則——均勢外交:七雄並立,任何一國獨強必遭圍毆——之前的魏國就是最好的例子。這也是為什麼秦國在商鞅變法積攢起強大的國力後要採用連橫之策來破壞東方六國的合縱大計,甚至不惜委曲求全韜光養晦去巴結拉攏東方一些國家。齊國卻自信滿滿地認為:天下沒誰敢挑戰自己的權威。此時趙國想吞併中山國並與齊國爭鋒抗衡,不願燕國就此破滅,趙武靈王見燕國無王,於是把流亡在韓國的公子職請到趙,立為燕王,派將軍樂池送回燕國,這就是燕昭王 。此時的齊宣王不會想到燕國這位新王日後差點滅了齊國。
燕昭王無時無刻不想報復當年齊國伐燕的一箭之仇,但鑑於齊國風頭正盛,於是只能選擇忍辱負重韜光養晦。燕昭王招賢納士、改革內政,對外徵山戎、伐朝鮮,漸漸地燕國的疆域實際上已然超越齊國。齊國畢竟是老牌大國,燕國的疆域雖已超越齊國,但多為極北苦寒之地,加之新佔領的地區人心尚未歸附,燕國需要時間對其加以消化吸收,短時間內這些地盤還不能使燕國國力出現實質性增強。鑑於這樣的情況燕國將領樂毅提出了“與天下共圖之”的戰略,得到了昭王的贊同。昭王與樂毅、鄒衍仔細分析了形勢,清醒地認識到:當時齊、秦、趙三強都在千方百計擴張自己的勢力範圍。宋國的定陶是中原地區最繁榮的商業大都市,齊、秦、趙三國均想染指。一旦齊國滅掉宋國就必然會加劇齊與秦、趙的矛盾,同時也會對韓、魏、楚諸國形成嚴重的威脅,引起這幾國的不安。有鑑於此的燕昭王便定下誘齊滅宋、孤立齊國的方略:燕國表面上臣服於齊,使其對自己放鬆戒備。其間燕國兩次派蘇秦出使齊國進行離間,唆使齊王輕率地決定西向攻秦、南向滅宋,燕昭王則趁此良機遣使與魏、楚、趙、秦聯繫。秦國本與齊國相約東、西稱王,共分天下;豈料齊竟毀約攻秦、滅宋,勢力侵入中原地區。秦國為了出這口惡氣乃欣然應允伐齊。這樣就形成了各國從北、西、南三面對齊的包圍之勢。
周赧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任命樂毅為上將軍統兵出征。儘管這場戰爭被稱為五國伐齊,事實上南方的楚國儘管沒直接出兵伐齊,卻也駐軍於淮南,準備趁機奪取齊國淮北之地。與此同時秦與趙、韓、魏各派一名大將軍率軍向齊國進發。齊泯王一開始並未料到燕國會聯合諸國攻齊,及至發覺燕軍已攻入齊國時才倉促應戰。齊泯王盡起全國之兵渡過濟水西進拒敵。齊軍因連年征戰而士氣低落,加之齊泯王對作戰不利的士兵以挖祖墳、斬首級等殘忍手段相威脅更使齊兵寒心。聯軍發起進攻後齊軍一觸即潰,連連敗北。齊軍主力被殲後齊泯王率殘部狼狽退回國都臨淄。燕昭王聞訊親至濟西戰場勞軍,封主將樂毅為昌國君。樂毅厚賞秦、韓兩國軍隊後遣其歸國;然後命趙軍進攻河間,命魏軍轉向東南收取昔日宋國之地;自率燕軍直搗齊都。燕軍長驅直入,勢如破竹,一氣攻佔了臨淄。齊泯王被迫出逃,輾轉至莒(今山東莒縣)地固守,後被楚將淖齒所殺。志在滅齊的樂毅在佔領臨淄後採取了一系列鞏固和擴大戰果的措施:為了安撫齊民,樂毅在報請昭王同意後著力整飭軍紀,嚴禁燕軍擄掠百姓。針對齊泯王的暴戾,樂毅宣佈寬減齊民的賦稅、廢除苛法,恢復齊威王時代的一些合理法令。在臨淄郊外隆重祭祀齊桓公和管仲,把100多個燕國的爵位賞賜給歸順的齊人,又在齊國分封了20多個享有燕國封邑的封君,籠絡了齊國的統治階級,基本穩定了對齊國的佔領,齊國上下都願歸順燕國。在軍事上樂毅分兵5路繼續攻佔全國各地。於是燕軍僅用了半年時間就接連攻奪齊國70餘城,均闢為郡縣,僅剩下莒和即墨(今山東平度南)兩城未被攻下。
戰爭進行到此時看起來似乎將以燕國佔領齊國僅剩的兩座城池告終,從而實現徹底滅齊的目標。然而歷史總是充滿了偶然性:想當初齊宣王志得意滿地以為自己可以一鼓作氣滅掉燕國,從而使齊國稱霸天下,結果在燕國的抵抗和趙國的干涉下被迫撤軍。沒想到風水輪流轉——燕昭王及其大將樂毅一手組建起五國聯軍一同伐齊,短短半年間包括都城臨淄在內的齊國七十多座城市紛紛陷落,最後只剩下莒城和即墨兩座孤城。眼看形勢是一片大好之際人算不如天算——燕昭王死了,於是燕國滅齊的大計就像當年齊宣王滅燕的宏圖一樣突生波折,不禁令人感嘆:出來混都是要還的。此時燕軍攻打莒城遲遲不下,於是到即墨城下來試試運氣。恰巧此時即墨城守將在戰鬥中受傷死了,即墨城裡有一個齊王的遠房親戚叫做田單,是帶過兵的。城內百姓覺得田單有統帥的才能,於是推舉他擔任將軍。田單很受軍民愛戴,在樂毅進攻下堅守了兩年。躲在盾牌後面的人是永遠無法擊敗對手的,相反被擊敗的威脅則是時刻存在的,如果不出變故,田單的最終命運是為樂毅所俘虜。然而歷史就是由無數必然和偶然共同構成的,變故到底還是出現了。
燕昭王之子燕惠王繼位後對樂毅並不信任,恰巧這時傳出樂毅想做齊王的謠言,於是燕惠王就派大將騎劫到齊國去代替了樂毅。將士們對此很不服氣,可大夥兒敢怒而不敢言。騎劫下令圍攻即墨,圍了好幾層。可是城裡的田單,早已把決戰的步驟準備好了。隔了不多天燕國兵將聽到附近老百姓在談論。有的說:“以前樂將軍太好了,抓了俘虜還好好對待,城裡人當然用不到怕。要是燕國人把俘虜的鼻子都削去,齊國人還敢打仗嗎?”有的說:“我的祖宗的墳都在城外,要是燕國軍隊真的創起墳來,可怎麼辦呢?”這些議論傳到騎劫耳朵裡。騎劫就真的把齊國俘虜的鼻子都削去,又叫兵士把齊國城外的墳都刨了。即墨城裡的人聽說燕國的軍隊這樣虐待俘虜,全都氣憤極了。他們還在城頭上瞧見燕國的兵士刨他們的祖墳,恨得咬牙切齒,紛紛向田單請求,要跟燕國人拼個死活。田單還打發幾個人裝作即墨的富翁,偷偷地給騎劫送去金銀財寶,說:“城裡的糧食已經完了,不出幾天就要投降。貴國大軍進城的時候,請將軍保全我們的家小。”騎劫高興地接受了財物,滿口答應。這樣一來,燕軍淨等著即墨人投降,認為用不到再打仗了。田單挑選了一千多頭牛,把它們打扮起來。牛身上披著一塊被子,上面畫著大紅大綠、希奇古怪的花樣。牛角上捆著兩把尖刀,尾巴上繫著一捆浸透了油的葦束。
一天午夜田單下令鑿開十幾處城牆,把牛隊趕到城外,在牛尾巴上點上了火。牛尾巴一燒著,一千多頭牛被燒得牛性子發作起來,朝著燕軍兵營方向猛衝過去。齊軍的五千名“敢死隊”拿著大刀長矛,緊跟著牛隊,衝殺上去。城裡,無數的老百姓都一起來到城頭,拿著銅壺、銅盆,狠命地敲打起來。一時間,一陣震天動地的吶喊聲夾雜著鼓聲、銅器聲,驚醒了燕國人的睡夢。大夥兒睡眼蒙朧,只見火光炫耀,成百上千腦袋上長著刀的怪獸,已經衝過來了。許多士兵嚇得腿都軟了,哪兒還想抵抗呢?別說那一千多頭牛角上捆的刀扎死了多少人,那五千名敢死隊砍死了多少人,就是燕國軍隊自己亂竄狂奔,被踩死的也不計其數。燕將騎劫坐著戰車,想殺出一條活路,哪兒衝得出去,結果被齊兵圍住,丟了性命。齊軍乘勝反攻。整個齊國都轟動起來了,那些被燕國佔領地方的將士百姓,都紛紛起兵,殺了燕國的守將,迎接田單。田單的軍隊打到哪兒,哪兒的百姓群起響應。不到幾個月工夫就收復了被燕國和秦、趙、韓、魏四國佔領的七十多座城。當初五國伐齊之初在位的齊湣王以被楚國將領淖齒剝皮抽筋後吊死。莒城的齊國大夫立齊湣王之子為新王,就是齊襄王。田單把齊襄王從莒城迎回臨淄,齊國這才從幾乎亡國的境地中恢復過來。
齊國儘管成功復國,然而五國伐齊對齊國的打擊是巨大的:在此之前齊國和秦國併為東西兩強,然而五國伐齊之後齊國實際上已淪為一個二流國家,失去了角逐天下霸權的資格。在秦滅六國的過程中齊國幾乎始終作壁上觀,直到秦國先後席捲韓、趙、魏、楚、燕之後齊國其實已完全無法獨存,覆滅成為了必然。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齊國這個曾經的”超級大國“之一淪為二流國家乃至最終走向覆滅呢?當然導致這一切的轉折點正是五國伐齊。然而五國伐齊絕不是一次孤立的偶然事件,真正導致齊國由盛轉衰的根源還是在於內因。事實上齊國的優勢是很明顯的:靠海的齊國具有漁鹽之利,在經濟上極為富庶,與此同時齊國在地緣格局上也不像趙、魏、韓等國那樣處於四戰之地,齊國是春秋戰國時代率先稱霸的老牌強國,在戰國中期齊國打敗了戰國初期的霸權國魏國並一度與秦國並稱東帝、西帝。可就是這樣一個大國在短時間內迅速走向衰敗,這背後其實是隱藏著深刻的內部原因的。
導致齊國由盛轉衰的根源在於齊國統治階層在理念上的錯位——事實上齊國統治階層的思維仍停留在春秋時代。戰國和春秋表面上看似乎都是諸侯混戰,其實在這表象之下隱藏的是春秋與戰國巨大的差異性:春秋時代的主題是爭霸,而戰國時代的主題是變法。齊國名義上也進行了自己的變法,然而齊國的變法停留在肅清吏治層面,並沒對傳統體制進行深刻變革。可以說齊國人的身體已邁入了戰國時代,然而思維意識仍停留在春秋時代。由於齊國缺乏制度優勢,因此在人治狀態下國家的發展在相當程度上依賴於統治者的個人素質,這在齊威王、齊宣王兩代雄主統治時期還沒暴露出多大的弊端,然而到了齊泯王時代情況發生了變化:剛愎自用的齊泯王不能接受反對意見,為此他不惜以殘酷的手段進行統治,搞得齊國上下怨聲載道,與此同時他又熱衷於聲色犬馬,極大消耗了齊國的國力。在外交戰略上齊國也缺乏明確的目標,對秦國這個主要敵人的威脅認識不足,甚至曾一度與秦國並稱東帝、西帝,以致於過早暴露出自己瓜分天下的野心,這自然會使齊國成為眾矢之的。也許有人會覺得:秦國不也是各國眼中的眾矢之的嗎?然而秦有崤山、函谷關之天險作為屏障,而齊國儘管在東部有大海作為天然屏障,然而在西部邊境就相當不利了:齊國位於戰國七雄最東部,而中國的地理形勢是西高東低,事實上齊國的西部邊境不僅無險可守,還處於被別國居高臨下俯視的不利局面。更糟的是齊國後來又背棄與秦國的盟約,轉而策劃攻秦,這樣一來算是把六國得罪光了,再加上齊國吞併宋國後對各國形成的威脅,終於誘發了五國伐齊。五國伐齊之後齊國的外交政策日益趨於內斂保守,到戰國末期齊國已極力避免介入任何國際事務,坐視秦國相繼吞併韓、趙、魏、楚、燕,最終齊國自己也無法獨存。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這個題目實在搞笑,齊國是東方六雄中最後一個被滅的國家,而不是第一個。題主所說的,大概是五國伐齊的故事,但是五國伐齊並未導致齊國的滅亡。
第一,五國伐齊,齊國差點滅亡,但最後奇蹟般地復國了
的確,在五國伐齊之前,齊國與秦國並稱東西二強,甚至還同時並稱為帝,齊為東帝,秦為西帝。在齊國吞併宋國後,實力極劇膨脹,引來諸侯的恐慌,於是與齊國有仇的燕國秘密聯絡秦、趙、魏、韓四國,發動對齊國的進攻。
這場戰爭持續六年之久,到戰爭後期,基本上是燕國與齊國之戰。在這場戰爭中,齊湣王被殺,齊國領土幾乎完全喪失,只剩下即墨與莒兩座城池。在關鍵時刻,雄才大略的燕昭王去世,新上臺的燕惠王對名將樂毅猜忌,認為他想獨霸齊國,遂解其兵權。樂毅被解除兵權,成為齊國反敗為勝的轉折點。
在戰爭中成長起來的齊國名將田單以火牛陣大破燕師,解即墨之圍,接替樂毅擔任燕軍總司令的騎劫被殺。此後,田單開始偉大的大進軍,橫掃燕軍,光復齊國全境,並迎回深山老林中的齊襄王。
經此一役,齊國雖然僥倖得以保全,避免成為七雄中第一個出局者。然而,經過五國伐齊與燕齊戰爭後,齊國一下子從一流超級強國,淪為二流國家,再也無力向外擴張了。
第二,在東方六雄中,齊國是最後一個被滅的國家
在五國伐齊後,齊國一落千太,國力大衰,但是它為什麼能成為東方六強中最後一個被滅的國家呢?其實並非齊國有多厲害,只是因為它的地緣因素與外交策略,才勉強撐到最後。
齊襄王去世後,他的兒子齊王建繼位,在位時間四十多年,一直到滅亡。有兩個原因讓齊國得以避免戰國末期的戰亂,其一是地緣因素,當時七雄中秦國一枝獨秀,而齊國與秦國並不接壤,趙、魏、韓、楚這些國家成為與秦國接壤的國家,便成為齊國的緩衝區。
其二是齊國奉行不結盟的外交,討好秦國。齊國的實際權力,掌握在襄王的王后手中,史稱“君王后”,她推行的外交政策是:獨立自主,不結盟。君王后知道,秦國是最強大的國家,齊國不能輕易得罪秦國,這是保全自己的必要手段。當時秦國推行“遠交近攻”的戰略,對齊國也是一意拉攏,齊國便順水推舟,以秦國之力制約趙、魏、楚等國家。對於東方諸侯的合縱,齊國一概不參加,以免惹來秦國的報復。
應該說,君王后的這一套外交政策,對維持齊國的穩定是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這個外交策略儘管十分消極,但是使得齊國“四十餘年不受兵”,成為亂世中的一片淨土。然後,它的直接後果,是齊國坐視東方其他五國一個一個被秦國消滅,最後只剩下一個超級強大的秦國與弱小的齊國。到了這個時候,齊國滅亡的悲劇就無可避免了。事實上,秦國幾乎兵不血刃,就把齊國給滅了。
君山話史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要指出一些錯誤:首先,在戰國七雄當中,齊國最後被滅。其次,齊閔王時期是“樂毅伐齊”也可以說是“五國伐齊”而不是“六國伐齊”。六國當中的楚國本來是去救齊國的,結果楚國大將淖齒見齊閔王像個膿包一樣,楚國的援救成為趁火打劫。齊閔王被淖齒挑了腳手筋,掛起來哀嚎了三天三夜才痛苦死去。憤怒的齊國人,將楚國將領淖齒打死了。
導致“五國伐齊”其實這段歷史要追溯到齊宣王時期,當時的燕國出現之子之亂,齊宣王就趁機佔領了燕國。由於六國施加壓力,齊國才撤退。流亡趙國的公子職回國繼位,即燕昭王。此人繼位以後,就發誓向齊國報仇。齊宣王死後,兒子齊閔王繼位。燕昭王就派了一個間諜蘇代去齊國,離間齊國與秦國之間的關係。齊閔王在位時,齊國已經達到全盛,他任用孟嘗君直接打到秦國函谷關,迫使秦國求和割地。齊國攻秦以後,蘇代又慫恿齊閔王滅宋,齊閔王就聽了蘇代的話,就滅了宋國。吞併宋國以後的齊國已經非常強大了,所以,讓周邊的國家感到不安和恐懼。燕昭王認為復仇的機會來了,然後就是出現了“樂毅伐齊”。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拜樂毅為上將軍,聯合秦、韓、趙、魏四國共同伐齊,加上燕國一共五個國家討伐齊國。五國聯軍,激戰於濟水,大敗齊軍主力,其他國家撤退。燕國上將樂毅率領燕軍,乘勝攻克了齊國72城,齊國首都臨淄也被攻陷,只剩下莒城和即墨沒有被佔領。於是,齊閔王逃到莒城,向楚國求救。即墨由於田單堅守,才沒有被攻下來。楚國在得到齊國求救,派將軍淖齒去齊國救援。走之前就告誡說:“齊國如果有救,就救援,不能救,看著辦?”楚國將軍淖齒見到齊閔王以後,發覺齊閔王就是一個昏君,都快滅國了,還趾高氣昂的,所以淖齒決定把齊閔王殺了,吞併莒城。
本來齊國人盼望楚國能救援,沒想到是引狼入室,憤怒的莒城軍民很快將淖齒殺了。並把楚軍趕出了莒城。即墨的守將田單知道莒城沒有失陷,於是來往兩城之間指揮。燕國圍了5年,都沒有把這兩座城攻下來。直到燕昭王去世,燕國新繼位的國君燕惠王與樂毅不和。田單施以反間計,讓燕惠王換掉了樂毅。田單便使用火牛陣,很快復國。就因為“五國伐齊”加上楚國趁火打劫,當秦國統一六國的時候,齊國無動於衷。這一切,都是六國諸侯自己作死罷了。
謀士說
秦始皇之所以統一六國就是因為最後滅掉了東方的齊國才最終統一全國的!期間,齊國就沒有出現滅國的情況!
你所說的齊國被滅我估計說的是樂毅伐齊的故事!當時的齊國幾乎是被滅國,最後僅剩兩城,但是也沒有滅國,最後齊將田單又收復了所有失地!而在我看來,最終秦國能夠掃六合統一天下也和樂毅伐齊有很大的關係!
(戰國地圖)
樂毅伐齊
在樂毅伐齊之前,齊國先後與燕國、楚國、秦國結怨,而越來越強的齊國又被秦國和趙國所忌憚。
終於,時間來到了公元前286年,齊國滅了宋國,國力達到了頂峰。這下其餘六國坐不住了,有仇的想報仇,忌憚齊國的想削弱齊國。於是在燕將樂毅的遊說下,秦,趙、魏、韓四國均加入了聯盟,舉兵伐齊。
(樂毅畫像)
五國聯軍在濟水以西擊敗齊軍,並一路攻下了齊國72城,齊國只剩莒和即墨兩座城池堅守。此時,楚國想趁火打劫,楚王於是派淖齒以救齊的名義來到了齊國,實則是想和燕瓜分齊國。淖齒來到齊國後,被齊湣王任命為相,企圖憑藉楚軍收復失地。
但是一心瓜分齊國的淖齒髮兵抓住了齊湣王,要求齊湣王割地,可是齊湣王寧死不從。於是兇性大發的淖齒居然抽掉了齊湣王的筋,並用他的筋把他吊在房樑上,齊湣王最終哀嚎了兩天兩夜而死。
最後齊人雖然在將領田單的帶領下收復了所有失地,只是齊國也就此衰落,而由秦國一家獨大。而在此役中,燕、秦、趙、魏皆為齊國之仇人,而楚人更是抽了齊王的筋,使其悲慘而死,更是為齊國所不容。由此以後,在秦國收拾其他五國的時候,齊國均視而不見,隔岸觀火,最終秦國也得以順利滅六國,統一全國!
小祁說歷史
這個問題有著很大的漏洞,因為自凡是知道戰國曆史的都清楚齊國是七雄中最後一個被秦果滅掉的。不過這裡提到了最強的齊國,想來題主可能是想問戰國中後期曾經最強大的齊國是如何被打成一條鹹魚的。
確實,自從威王中興之後,齊國的國力變得日益強大。到了齊閔王的時候,齊國的國力已經達到了戰國最強諸侯國的水平。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齊國科技發達,重工商。另一方面是因為齊國寬仁對待天下士人,創造了天下奇才半數在齊的局面。
在軍事上,齊閔王南敗楚相唐眛於重丘,奪得淮北良田千里。西摧三晉於觀津,助趙滅中山,在中原地區樹立了威信。向西還曾攻破函谷關,大敗秦軍。向北攻破了燕國,使得燕國向齊國稱臣。在各個方面都有建樹的齊閔王日漸變得嬌縱開始輕視其他諸侯國,這也就為日後的險些滅國埋下了伏筆。
公元前288年,秦昭王和齊愍王相約共同稱帝,秦昭王為西帝,齊愍王為東帝。這一舉動引起了諸侯國們的不滿。在幾年以前,燕國為報國仇,特使蘇秦為間諜前去搞垮齊國。
此外,蘇秦還離間齊趙關係,並且鼓動齊國攻打宋國,以緩解燕國的軍事壓力。
因為怕齊國同秦國聯合後強強聯手不利於燕國復興,蘇秦極力反對齊閔王稱帝,並說服齊閔王合眾五國伐秦,然後自己攻下宋國。
結果自然是秦國頂不住六國壓力,只得放棄帝號,割地求和。而齊閔王在這裡也變得目光短淺,草草的結束了伐秦,繼續計劃獨吞宋國。
同年,齊國攻打宋國,之後還有兩次伐宋,通過三次兼併戰爭,宋國割地投降。但是齊國的舉動遭到了秦國和楚國的反對,於是秦昭襄王準備派兵阻止齊國進攻宋國,後經蘇秦從中斡旋才作罷。
當齊軍與宋軍即將決戰時,秦國卻又違背諾言,暗地裡阻止齊軍的軍事行動。為爭取趙國的支持,齊閔王派公孫衍到趙國去見專權的趙相李兌,以齊軍滅宋後給李兌早就垂涎的宋國的陶邑為條件,勸李兌支持齊國。李兌答應齊國的請求。在趙國的支持下,齊閔王舉兵伐宋,以不可阻擋之勢吞併宋國。但事後齊國卻反悔了約定,惹得李兌勃然大怒,從此齊趙開始離心離德。
因為齊國吞併了宋國,成為了最強的諸侯國,再加上與其他諸侯國關係惡劣,自然是成了眾矢之的。於是前285年,秦國聯合其他五國共同伐齊。然後在蘇秦的操作下,齊國同燕趙對峙的北線連吃敗仗。而河東一線也被秦軍擊破,最後齊軍退縮到濟水一線,齊將觸子率齊軍與五國聯軍對峙於濟水旁邊。齊閔王敦促決戰,派人面見觸子,辱而呵斥道:"你如果不盡力作戰,我就滅絕你的族類,掘平你的祖基!"觸子為此十分傷心,準備讓齊軍戰敗。兩軍剛一交戰,觸子就鳴鑼收兵,齊軍敗退,聯軍乘勝追擊。觸子駕一輛車而去,不知去向。接著,齊閔王又派另一位將領達子統帥殘兵在齊城門秦周之地迎戰五國聯軍。情勢危急但無物犒賞戰士,為了激勵戰士,達子派人向閔王請求賞金。閔王大發其怒說:"你們這些無用的東西,怎能給你們金錢!"結果齊軍與燕軍一交戰就敗下陣來,達子戰死沙場。樂毅抓住時機,乘勝進軍,一舉攻下七十餘城。而齊閔王在逃亡途中因為過於驕橫,變成了過街老鼠,最後被楚將淖齒殺害。
雖然後來有田單復齊,但是齊國已經元氣大傷,而且此次劫難之後,齊人開始畏戰,也失去了稱霸的心思,只希望苟活於世。
火器工坊
齊國是最後一個被滅的
當時秦王滅六國的順序是:韓、趙、魏、楚、燕、齊
最後滅齊,因為齊國最遠,實力又很強,所以秦王和齊王商量說我滅其他國的時候你先不要管,贏了之後咱們平分天下,我是西帝,你做東帝。田建一聽開心了,不用費一兵一卒就能穩固住地位還晉升了,也考慮到秦國打五國,戰力一定會削弱,到那時我齊國再去乘機佔點便宜吧,但是他有多高興,下場就有多悽慘。其他國家在求助的時候齊王都不支援,最後五國一完蛋,他就成了最後一塊肥肉,根本沒有什麼東帝之說,都是騙局啊,齊王田建最後是餓死了,很慘一男的,齊國滅亡,秦實現統一。
所以唇亡齒寒,更不要相信掉下的餡餅~
更是佩服秦始皇的戰略,天時地利人和,秦國實現統一是必然了~
喵大餅子
筆者熱愛歷史,尤其是研究戰國曆史,很榮幸回答這個問題。首先,齊國是公元前221前滅亡 是七雄中最後一個滅亡的國家。秦軍滅燕之後,駐紮在燕國故地,也就是齊國的北面。秦軍佯攻齊國西部,吸引齊軍主力駐紮在西部,而王翦率燕地的秦軍南下直撲齊都臨淄,齊王建不戰而降,田齊就此滅亡。當時齊國的國力在七雄中已經算不上強國,而且多次被趙國擊敗,但齊國離秦國最遠,所以秦國採取了遠交近攻的策略,最後滅齊。
齊國有兩個巔峰時期,第一個姜齊的巔峰是在春秋時期的齊桓公執政時期,齊國憑藉自身的地理和軍事優勢,打出‘尊王攘夷’的稱號稱霸諸侯,不僅使得小國臣服,就連晉楚等大國也避其鋒芒,史稱齊桓公九合諸侯。但齊桓公死後,姜齊在春秋時期內亂百年,強大的國力收到損耗,逐漸退出爭奪中原霸主的序列,長期被晉國與楚國脅迫,步入下坡路。第二個是戰國田齊時期,由齊威王崛起,齊宣王守成,齊閔(可作湣)王達到巔峰的3代人的霸業。當時自魏文侯開國以來長期獨霸中原的魏國在與齊人的作戰中兩次敗北。齊威王與魏惠成王之間的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使得魏國大敗,實力受到重創,西部又受制於秦的入侵,魏自身再也無力東擴。而擊敗了強大魏國的齊國則自然而然地取代魏國成為中原的強國。新興的秦國還不夠強大,而三晉中的趙、韓相對弱小,楚國正致力於恢復春秋時期楚莊王的霸業,也弱於齊,燕國長期是齊的附庸。當時良好的國內國外環境使得田齊取代魏成為中原霸主。齊威王一生都在執著於恢復春秋時期齊桓公號令諸侯的霸業,並沒有統一的野心,齊國需要的只是各國的遵從。就當時來講,齊威王在位時是整個齊國最有機會統一的時期。
可惜的是齊威王死後, 齊宣王志在守成而已,浪費大好的國力與形勢,並無開疆之功。齊國的霸業都受到諸侯的覬覦,而齊國國君卻再也沒有出現齊威王式的人物,齊對燕國的戰爭又樹立了新的敵人。齊閔王時期,為了擴大霸業與其他諸侯國發動了滅宋的戰爭,但當時的國際環境已經不容齊國出兵:秦國奪取魏國河西,迅速崛起;楚威王厲兵秣馬,對齊國虎視眈眈;趙國取代了魏國成為三晉中的領袖。而且齊國的敵人宋國雖然只有800裡,但其軍力並不弱,宋康王執政時號稱五千乘之勁宋,為了守住國土,宋軍與齊軍進行了血戰。長期處於和平狀態下的齊軍戰鬥力低下。滅宋之戰,齊國雖然得到了富裕的宋地,但齊軍遭到重創,齊國外強中乾的本質暴露出來。
齊閔王的後期,燕國趁著齊國衰弱之機,為了報羞辱之仇,勾結各國伐齊,燕軍一改過去羸弱之態,大破齊軍。齊閔王南逃,也被楚人所殺,齊國幾乎因此滅亡。後來,燕國政局出現變故,田單趁機復齊之後,雖然還延續了齊國的宗廟,但齊國自身早已經千瘡百孔,實力無法與之前相比。齊王室對東方各國合縱攻齊懷恨在心,逐漸與秦國相交好,而這正好切合了秦國遠交近攻的方略。長平之戰,強大的趙國被秦國擊敗後,弱小的齊國居然想要趁火打劫,多次入侵趙國,不但沒有佔到便宜,脆弱的齊軍被驍勇的趙國軍隊打得毫無還手之力。
齊國的滅亡與齊國自身有關係,在秦已經發動統一戰爭過後,齊國依然不僅放不下與東方各國的恩怨,不但不出兵,反而支持秦國。秦每滅一國,齊國便遣人祝賀,當趙與楚這兩個硬骨頭被秦人吃掉後,燕國弱小不成氣候,統一就只是時間問題了。齊國怎麼也沒想到,昔日的盟友滅燕居然把刀刃對準了自己。大齊國這個曾經春秋首霸的姜齊,曾經擊破強魏的田齊,在國破家亡之際,既 沒有趙國那樣頑強抵抗的姿態,也沒有楚國那樣鮮血流乾的決心,在秦軍兵臨城下之下,毅然選擇了屈辱的不戰而降。
歷史的荒野
首先,齊國是公元前221前滅亡 是七雄中最後一個滅亡的國家。秦軍滅燕之後,駐紮在燕國故地,也就是齊國的北面。秦軍佯攻齊國西部,吸引齊軍主力駐紮在西部,而王翦率燕地的秦軍南下直撲齊都臨淄,齊王建不戰而降,田齊就此滅亡。當時齊國的國力在七雄中已經算不上強國,而且多次被趙國擊敗,但齊國離秦國最遠,所以秦國採取了遠交近攻的策略,最後滅齊。
image.png
齊國有兩個巔峰時期,第一個姜齊的巔峰是在春秋時期的齊桓公執政時期,齊國憑藉自身的地理和軍事優勢,打出‘尊王攘夷’的稱號稱霸諸侯,不僅使得小國臣服,就連晉楚等大國也避其鋒芒,史稱齊桓公九合諸侯。但齊桓公死後,姜齊在春秋時期內亂百年,強大的國力收到損耗,逐漸退出爭奪中原霸主的序列,長期被晉國與楚國脅迫,步入下坡路。第二個是戰國田齊時期,由齊威王崛起,齊宣王守成,齊閔(可作湣)王達到巔峰的3代人的霸業。當時自魏文侯開國以來長期獨霸中原的魏國在與齊人的作戰中兩次敗北。齊威王與魏惠成王之間的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使得魏國大敗,實力受到重創,西部又受制於秦的入侵,魏自身再也無力東擴。而擊敗了強大魏國的齊國則自然而然地取代魏國成為中原的強國。新興的秦國還不夠強大,而三晉中的趙、韓相對弱小,楚國正致力於恢復春秋時期楚莊王的霸業,也弱於齊,燕國長期是齊的附庸。當時良好的國內國外環境使得田齊取代魏成為中原霸主。齊威王一生都在執著於恢復春秋時期齊桓公號令諸侯的霸業,並沒有統一的野心,齊國需要的只是各國的遵從。就當時來講,齊威王在位時是整個齊國最有機會統一的時期。
可惜的是齊威王死後, 齊宣王志在守成而已,浪費大好的國力與形勢,並無開疆之功。齊國的霸業都受到諸侯的覬覦,而齊國國君卻再也沒有出現齊威王式的人物,齊對燕國的戰爭又樹立了新的敵人。齊閔王時期,為了擴大霸業與其他諸侯國發動了滅宋的戰爭,但當時的國際環境已經不容齊國出兵:秦國奪取魏國河西,迅速崛起;楚威王厲兵秣馬,對齊國虎視眈眈;趙國取代了魏國成為三晉中的領袖。而且齊國的敵人宋國雖然只有800裡,但其軍力並不弱,宋康王執政時號稱五千乘之勁宋,為了守住國土,宋軍與齊軍進行了血戰。長期處於和平狀態下的齊軍戰鬥力低下。滅宋之戰,齊國雖然得到了富裕的宋地,但齊軍遭到重創,齊國外強中乾的本質暴露出來。
image.png
齊閔王的後期,燕國趁著齊國衰弱之機,為了報羞辱之仇,勾結各國伐齊,燕軍一改過去羸弱之態,大破齊軍。齊閔王南逃,也被楚人所殺,齊國幾乎因此滅亡。後來,燕國政局出現變故,田單趁機復齊之後,雖然還延續了齊國的宗廟,但齊國自身早已經千瘡百孔,實力無法與之前相比。齊王室對東方各國合縱攻齊懷恨在心,逐漸與秦國相交好,而這正好切合了秦國遠交近攻的方略。長平之戰,強大的趙國被秦國擊敗後,弱小的齊國居然想要趁火打劫,多次入侵趙國,不但沒有佔到便宜,脆弱的齊軍被驍勇的趙國軍隊打得毫無還手之力。
齊國的滅亡與齊國自身有關係,在秦已經發動統一戰爭過後,齊國依然不僅放不下與東方各國的恩怨,不但不出兵,反而支持秦國。秦每滅一國,齊國便遣人祝賀,當趙與楚這兩個硬骨頭被秦人吃掉後,燕國弱小不成氣候,統一就只是時間問題了。齊國怎麼也沒想到,昔日的盟友滅燕居然把刀刃對準了自己。大齊國這個曾經春秋首霸的姜齊,曾經擊破強魏的田齊,在國破家亡之際,既 沒有趙國那樣頑強抵抗的姿態,也沒有楚國那樣鮮血流乾的決心,在秦軍兵臨城下之下,毅然選擇了屈辱的不戰而降。
這一篇問答應該問的是樂毅伐齊那一段吧。首先不得不說當時的齊國確實強大。在那個時候,秦國曾經邀請齊國一起稱帝,秦國成為西帝,而齊國被稱為東帝,當然,秦國這一舉動的最終目的咱們尚且放下。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齊國從那一刻起,便成為了天下的眾矢之的,雖然與此同時,秦國也成為了眾矢之的,但是秦國那些年一直在招事兒,惹事兒也對這點什麼些許的罪名也不在意了。
第二就是齊國當年造下的一筆孽債。當初,燕國內亂,燕王派遣使臣邀請齊國派遣軍隊過來平叛,但是哪裡知道這一次舉動竟然是引狼入室,受邀而來的齊國軍隊並沒有幫助燕國評判,反倒在燕國土地上大肆的劫掠與屠戮燕國百姓。這一系列的舉動就導致了後期燕國不惜一切代價伐齊。這是後話,咱們以後再講。
image.png
當時天下列國,在進入戰國了以後,魏國首先稱霸,魏國通過李梩變法,並且通過了一系列的軍事改革和軍隊的擴建。首先邁入了強國的行列。但是由於其四處招事惹事。所以後來很快就被齊國,秦國,趙國,韓國,楚國幾個國家一起打壓下去了。
魏國的倒下,很大一部分都得歸功於其國在馬陵和桂陵兩戰勝了齊國。而魏國的衰弱,有空出來大批的生存空間。使得齊國能夠心安理得的接受這一批魏國的饋贈,所以,齊國開始步入了爭霸之路。與此同時,各國也在厲兵秣馬,準備備戰。楚國楚威王,秦國的秦惠文王,趙國的趙武靈王,這一段時間裡,天下諸國的實力都處於上升期。但是經歷過常年的征戰各國的國力都已經很疲乏了,急需通過一些便是還有一些能言會道者,幫助國家贏取利益。這一段時間裡,張儀呀!公孫衍啊,這一些大才就登上了歷史舞臺。當然,這一切都與騎過我關因為無論是聯行還是合縱。齊國都是受益者,或者說是可以把自己置身於這些風暴的之外。因此齊國安心的發展,實力也漸漸比肩甚至超過了通過戰爭掠奪而壯大起來的秦國。天下漸漸的被封為兩強格局,但是大家要清楚,秦國一直處於戰時,秦國的軍隊不怕打仗,但是齊國的發展卻是以一種平和的姿態發展下去的,因此齊國士兵的作戰能力也是遠遠低於其餘諸侯的,這也就造成了齊國國力雖強,但他是兵怕死這一奇怪的特點。
好,這一切的一切都可以略過不談接著一個重要的人物出現了,那就是蘇秦。
對於蘇晴這個人歷史書上記載的很混亂,有人說他是貪淫好色著,或者說是貪圖小利的小人,也有人說他是燕國派到齊國的間諜。總之,眾說紛紜,但是他卻做到了一點,那就是讓齊國尤其是齊王過於的揮霍,齊國的國力。並且讓齊國四處樹敵,尤其是攻下宋國那一站,不僅宋國的士兵給了齊國軍隊以眾創,而且奪下宋國這塊肥肉更是天下由忌憚但改為恐懼。大家都害怕騎過突然將怒火撒到自己頭上。因此大家也就慢慢的被抱成一個團。公孫衍曾經一直推行合縱這個策略。和宋這個策略呢?其原本的初衷就是對付秦國,但是與此同時,這個策略也剛好可以對付齊國,因此,有燕國進行主導組織了一場伐齊聯盟。一切都進行的很順利,以至於讓人懷疑這是一場陰謀。就在此時,天下最為的強大的兩支軍團也一起加入了伐齊聯盟。一隻就是秦國的軍團,一隻是趙國胡服騎射的勇士。再加上殺紅了眼的燕國士兵。齊國焉能不敗?
可以說,齊國的率先倒下,其原因就是因為齊國一家獨大的最終後果,雖然此時此刻有更為強大的秦國,但是列國卻拿秦國毫無辦法。而此時的列國急於想要攫取更多的利益,為自己保存自己的國家。所以此時有人提出來伐齊之策,那就顯得太好。
image.png
齊國亡國不是指秦始皇統一六國,而是五國合縱樂毅伐齊,齊國僅剩二城名存實亡。
孟子曰: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
戰國七雄實力雄厚的國家,秦最強、楚最大、齊最富!秦經商鞅變法國力大增軍隊戰鬥力爆表,楚佔據長江以南地盤最大,齊國東臨大海有漁鹽之利,土地肥沃、風調雨順。
戰國時期民眾支持度和幸福指數我敢說齊國毫無疑問排行第一,商鞅變法同時期秦國百姓溫飽不能解決,戰爭內亂不斷,在生死線上掙扎。齊國自第一位桓公稱霸工農業發展成為七國之冠,全民奔小康!齊國臨淄百姓到處聲色犬馬...
軍事和經濟其實背道而馳,秦國軍隊在戰爭和環境中磨練了意志,民風彪悍勇憾喜戰鬥。齊國經濟繁榮,生活水平高端,百姓也不願用性命去打仗。單憑軍隊戰鬥力,齊軍士不如魏武卒,魏武卒不如秦甲士。
齊國不是被六國攻伐,最初是五國,後來楚國才加入。其次,齊國並未滅國,樂毅聯合其他戰國攻打幾年佔領70多座城,但仍有即墨和莒未攻克,齊襄王出逃,田單在即墨堅守抵抗,最後使用火牛陣大敗燕軍,隨之收復所有被占城池。因此談不上滅國。六國中齊是最後一個滅亡的。
樂毅伐齊,齊軍如同山崩一般一潰千里...
戰國初,趙魏韓三家分晉,讓東邊的齊,西邊的秦都得以拓展疆域,最後形成東齊西秦的兩強局面。齊以趙以合縱基地,幾次組成合縱聯軍想要滅親秦。秦以燕,宋為合縱基地圖謀滅齊。在歷史上看,似乎合縱都是三晉作為主導,但背後的主謀的是齊。燕國長期和齊國作對,何嘗不得到秦國的大力支持。扶持宋國,也是秦國壓制齊國的重要措施。
齊國數次組織合縱進攻秦國都失敗,秦國以燕國出面組成合縱一次就攻破齊國。關鍵原因在於齊國因為合縱的關係,過少攻打別的國家,失去了戰力心。
齊國是最後一個,但是其他幾國被滅時候,齊國一直不願幫忙,其他幾國被滅之前差點滅了齊國,所以齊國肯定痛恨其他幾個國家,趙國四戰之地,農業肯定被破壞,趙國長平之戰時候,幾十萬軍隊的後勤跟不上,最能幫忙的其實是齊國,但齊國不聞不問,逼的趙軍主動出擊 ,如果有糧食的話,拖也把秦軍拖死,那歷史可能改寫。
帝王攻i8
濟西之戰,樂毅率領燕、趙、韓、魏、秦五國聯軍討伐齊國。在濟西打敗齊軍,隨後乘勝追擊,連下齊國七十餘城。齊國後來雖有田單復國,卻從此一蹶不振。
濟西之戰,齊國的處境其實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危險。齊國在濟西之戰前夕,國力達到了巔峰。即使是秦國都無法獨立面對齊國的鋒芒。齊國之前屢戰屢勝,乘勝之師,士氣遠遠高於樂毅率領的燕軍。沒有一個國家能單獨抗衡齊國,所以在蘇秦的運作下,組成聯軍諸侯共同討伐齊國。但是當時齊國的國力是戰國七雄第一,秦國屈居第二,第三則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的老牌強國楚國。戰爭初期,楚國是和齊國一邊的。也就是說老大老三聯手對抗老二加一群小弟。同時,當時“鄒、魯之君,泗上諸侯”都已經臣服齊國。
再說,趙、韓、魏三國只不過是想要趁火打劫,並不會全力以赴。這種情況下,齊國即使同時面對秦、燕、趙、韓、魏五國聯軍,並非沒有勝算。這樣看來五國聯軍看似聲勢浩大,可齊國真正的對手,只有秦燕倆國而已。
當是時,齊閔王強,南敗楚相唐眛於重丘,西摧三晉於觀津,遂與三晉擊秦,助趙滅中山,破宋,廣地千餘里。與秦昭王爭重為帝,已而復歸之。諸侯皆欲背秦而服於齊。——《史記》
及愍王,奮二世之餘烈,南舉楚、淮,北並巨宋,苞十二國,西摧三晉,卻強秦,五國賓從,鄒、魯之君,泗上諸侯皆入臣。——《鹽鐵論》
夫齊,霸國之餘業而最勝之遺事也。練於兵甲,習於戰攻,王若伐之,必以天下圖之。與天下圖之,莫若結於趙。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欲也。趙若許而約四國攻之,齊可大破也。——樂毅,《與燕王書》
昌國君樂毅。為燕昭王合五國之兵而攻齊,下七十餘城,盡郡縣之以屬燕。——《史記》
當時齊軍精銳部隊被秦國拖住,濟西戰場上大雖然有二十萬大軍,卻大多數都是老弱殘兵,臨時拼湊的部隊戰力遠遠比不上與秦軍對峙的主力部隊。但是齊軍是本土作戰,而聯軍卻是孤軍深入遠道而來。齊軍由於被達到家門口了,守土之戰自然會全力以赴。而聯軍各懷鬼胎,除了燕國因為國仇家恨而盡力作戰,而燕、趙、韓、魏四國軍隊基本上是觀望態度。聯軍雖眾,不過烏合之眾,齊軍打敗鬆散的諸侯聯軍不難。濟西戰場,主將觸子主張堅守濟水,以逸待勞,避開聯軍的鋒芒等他們自己撤退再反攻。可是高傲的齊湣王拒絕了觸子的建議,而強令齊軍主動出擊,力求拒敵於國門之外。
其實觸子的建議才是正確的,因為齊軍一旦堅守,諸侯聯軍一時半會難以攻克濟西防線。大軍都想保存實力,除了燕軍,也沒那個國家軍隊願意損兵折將去強渡濟水。戰爭一旦進入相持階段,將士越打士氣越低落,諸侯聯軍孤軍深入糧草供應會越來越困難。而楚國的援軍也會及時趕到支援齊國。(戰爭初期,楚國是和齊國一邊的,只不過是齊軍敗的太快了,楚國才倒戈,趁火打劫)用不了多久,燕、趙、韓、魏、秦五國軍隊都會撤退,只留下樂毅率領的燕軍。就憑樂毅孤軍,縱然他有再強的軍事才能,如何抗衡齊軍?
除了拒絕觸子的建議以外,齊湣王還做了另一件更作死的事情。觸子建議齊湣王開放國庫財寶,獎勵將士,以此激勵士氣。可是自作聰明的齊湣王居然反其道而行之,為了迫使將士實戰,以最快速度擊潰諸侯聯軍。居然以挖將士祖墳、不奮力向前就殺光等嚴峻的處罰來威脅將士,反而適得其反,讓將士離心離德,不願意為齊湣王效命。很快,主將觸子對齊湣王徹底失望,離開軍隊不知所蹤,副將達子無力迴天,齊軍一潰千里,退守臨淄。
如果齊湣王能夠接納觸子的建議,以賞代罰,激勵士氣。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濟西之戰,同仇敵愾的齊軍怎麼可能戰勝不了各懷鬼胎的諸侯聯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