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風華》婆媳原型都是女中豪傑,不過婆婆比兒媳略勝一籌

《大明風華》裡的朱家五個男人著實“可愛”,男人幫之外當然還有女人幫,我們來看看女主孫若微和婆婆張妍。朱高熾、朱瞻基父子創造了大明盛世,史稱“

仁宣之治”。然而父子總共在位僅僅11年,這樣他們背後的女人被推上了前臺,展示了別樣的風采。

《大明風華》婆媳原型都是女中豪傑,不過婆婆比兒媳略勝一籌

朱家五子

明太祖朱元璋為防止外戚干政,嚴格控制後族的勢力,明朝的皇后大多來自民間。因此明朝的皇后出身普遍較低,加上封建時代重男輕女,即使貴如皇后連名字都沒有留下

仁宗皇后張氏

仁宗皇后張氏,指揮使張麒之女。孝謹溫順,侍奉朱棣夫婦盡心周到,所以很得公婆的歡心。仁宗登基後,張皇后對朝中內外政事,她都瞭如指掌

《大明風華》婆媳原型都是女中豪傑,不過婆婆比兒媳略勝一籌

張皇后

朱瞻基即位後,張氏對兒子說:“張輔雖是一名武臣,卻通曉大義。蹇義忠厚小心,但辦事優柔寡斷。楊士奇非常正直,說起話來直言不諱,先帝有時很不高興,但最終還是聽從他的建議。” 由此可見其識人之明。

朱瞻基英年早逝,皇太子朱祁鎮才九歲,宮中訛傳將立襄王朱瞻墡(也是張氏的兒子)為皇帝。張氏馬上召集諸大臣到乾清宮,指著太子哭道:“這就是新天子啊!” 群臣高呼萬歲,流言得以平息。大臣們讓她臨朝聽政,她拒絕了,但朝廷大事全都由張太皇太后做主。

《大明風華》婆媳原型都是女中豪傑,不過婆婆比兒媳略勝一籌

太監王振奸猾狡詐,諂媚英宗,當上了司禮監掌印太監,常有越權之舉。張氏當著皇帝和重臣的面,突然對王振厲聲喝道:“你侍候皇帝不循規矩,應當賜死!” 說罷侍衛們把刀架到了王振的脖子上,王振嚇得屁滾尿流,不住求饒。朱祁鎮、張輔、楊士奇、楊榮、楊溥等都跪下為王振講情,才饒了他。從此,王振再也不敢囂張了。

張氏倚重楊士奇、楊榮、楊溥、張輔等賢臣名將,君臣之間關係融洽,延續了仁宣以來的繁榮。另外有效遏制了王振,雖有寵於英宗,卻不能達到專權擅政的程度。

宣宗皇后孫氏

朱瞻基皇后孫氏,出身就更低了,永城縣主簿孫忠之女。朱瞻基的原配皇后是胡氏但無子,孫氏為貴妃,生下了長子朱祁鎮後,愈發受寵。

朱瞻基以胡皇后無子為理由,逼胡皇后上表遜位,改立孫氏為皇后。

《大明風華》婆媳原型都是女中豪傑,不過婆婆比兒媳略勝一籌

張太皇太后死後,王振再也不用裝孫子了。英宗稱之為先生,公卿大臣稱之為翁父,爭相攀附

。1449年,蒙古瓦剌大舉入侵,王振慫恿朱祁鎮親征,又臨陣畏懼急忙撤軍。撤軍途中,為了顯擺讓皇帝繞道自己老家,行至土木堡時被瓦剌兵追至,全軍覆沒,英宗被俘,王振被殺,史稱“土木之變”。

也先趁機兵臨北京城下,關鍵時刻孫氏作為太后支持于謙的建議,由鋮王朱祁鈺稱帝,尊奉朱祁鎮為太上皇,立朱祁鎮之子朱見深為太子,迅速穩定了局勢。

明英宗朱祁鎮還朝之後,被朱祁鈺幽禁在南宮。宮門不但上鎖,並且灌鉛,食物僅能由小洞遞入。朱祁鈺的皇位穩固後,廢黜了侄子朱見深的太子之位,改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孫氏作為太后,雖然不情願,但也無可奈何。只能偶爾探望下自己的親生兒子,盡力保證親孫子的安全而已。

《大明風華》婆媳原型都是女中豪傑,不過婆婆比兒媳略勝一籌

朱祁鈺

可惜朱祁鈺的兒子與妻子杭皇后相繼死去,且再無子嗣。朱祁鈺不甘心,以自己年輕還能生兒子為由,拒絕復立侄子朱見深的建議。

朱祁鈺病重,石亨、徐有貞和太監曹吉祥為謀擁立之大功,發動“奪門之變”,擁戴太上皇朱祁鎮重新稱帝。《明史》記載,“石亨謀奪門,密白於太后,許之”,可見孫氏事先就已知曉,畢竟朱祁鎮才是自己的親生兒子嘛,私心那是難免的。

《大明風華》婆媳原型都是女中豪傑,不過婆婆比兒媳略勝一籌

太祖朱元璋恢復了殘酷的人殉,一旦皇帝駕崩,後宮嬪妃都要上演一出人間悲劇。藉著兒子起伏跌宕的人生經歷,孫氏督促明英宗下詔,廢除了嬪妃殉葬制度,這是一大歷史貢獻

不過在政治上,和婆婆張氏相比,孫氏還是略遜一籌,特別是在王振的問題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