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趙惠文王趙何的一生?

我喺村姑


諡號是後人根據死者生前事蹟所做出的帶有褒貶的評定,從而賦予稱號。有言謂“諡者,行之跡。”帝王之諡,多由禮官議論,繼位帝王認可而得出。寬裕慈民曰“惠”,慈惠愛民、經邦定域曰“文”。“惠”“文”二字,皆是褒揚之諡。

那麼,曾經圍困沙丘宮三個月之久,餓死父親趙武靈王的趙何(即趙惠文王),明明做出如此悖逆人倫之事,為何死後還能諡號惠文?<strong>

<strong>

要弄清這件事,我們不妨先來理理趙惠文王圍困沙丘宮這件事。史料記載說:“主父(即趙武靈王)及王(即趙惠文王)遊沙丘,異宮,公子章即以其徒與田不禮作亂,詐以主父令召王。肥義先入,殺之。高信即與王戰。公子成與李兌自國至,乃起四邑之兵入距難,殺公子章及田不禮,滅其黨賊而定王室。公子成為相,號安平君,李兌為司寇。公子章之敗,往走主父,主父開之,成、兌因圍主宮。公子章死,公子成、李兌謀曰:‘以章故圍主父,即解兵,吾屬夷也。’乃遂圍主父。令宮中人‘後出者夷’,宮中人悉出。主父欲出不得,又不得食,探爵鷇而食之,三月餘而餓死沙丘宮。主父定死,乃發喪赴諸侯。”

從上面這段記載我們可以看出,當趙惠文王和其父遊沙丘時,公子章和田不禮發動暴亂,殺死了趙惠文王的輔佐之臣肥義,還想謀害趙惠文王。公子成和李兌救趙惠文王於危難之中,於是都得升遷。這邊,公子章逃到趙武靈王那裡尋求庇護,趙武靈王還真答應了。所以公子成和李兌就派兵圍困住趙武靈王住的沙丘宮,並殺死了公子章。但圍困一國之君已經是大罪了,公子成和李兌擔心解圍之後自己會人頭落地,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繼續圍困,且不給衣食,直到趙武靈王最終餓死。這樣看來,似乎做出這種大逆不道之事的主謀是公子成和李兌,而趙惠文王也許不知情,也許是默許,但具體如何,這裡筆者也不敢妄加揣度。

再看一眼事情發生的時代,趙惠文王,東周戰國時期趙國國君,趙武靈王次子。戰國時期,正是諸侯群起而爭奪天下的時候,也是周室衰微,禮崩樂壞的時候,這樣想來,圍困其父,致其死亡,也許在當時也不算非常大逆不道,至少是可以以功相抵的。

那麼,趙惠文王在位時期,有哪些功績呢?

一是為君。作為一國之君,趙惠文王有樂毅、藺相如、廉頗和趙奢等良臣輔佐,內政外交得當,著名的“完璧歸趙”就是其中一例。這些都使得趙國“國賦大平,民富而府庫實。”當然,這不僅得益於有識之士的輔佐,還因為趙惠文王自身善納忠言,從善如流,而歷史上的聖明君主,大都也以此聞名。他也善於識人用人,賞罰分明,藺相如便是最為人熟知的一個例子。

二是武功。戰國時期,“拳頭”越硬,一個國家才能發展越好。先有五國(趙、燕、秦、韓、魏)伐齊,擊潰強齊。戰後,秦國卻調回大軍轉而攻打三晉。趙國是秦東擴道路上的最大障礙,故秦多次派兵攻趙,但都被廉頗化解。秦被迫與趙講和,聯合攻齊。趙惠文王二十年(前278),伐齊。趙惠文王二十二年(前276),再度伐齊,攻陷九座城池。可以說,

趙國在趙惠文王在位時期,實力十分強盛,秦國有十年未敢攻趙。這固然離不開大將廉頗的功勞,但作為一國之君的趙惠文王,也發揮著作用。譬如在抵抗強秦上,趙惠文王深諳進退之術,“完璧歸趙”與“澠池之會”,在個人安危與國家利益面前,趙惠文王總能找到最優的解決方式,也能夠虛心納諫,以國事為重,可以說十分有風度了。

以上種種,我們不難理解為什麼趙惠文王曾經困死父親趙武靈王有違人倫,死後還能諡號惠文。趙惠文王作為趙國國君,在位期間使政治清明,國力日盛,在與強秦的較量中立於不敗之地,實是可堪稱道。


鄧海春


首先亮明觀點:趙惠文王是一個嚴重被低估的君王!

趙惠文王名叫趙何,是趙武靈王的次子,他11歲始為王,在位33年。在《史記·趙世家》裡,對趙惠文王的描寫只有寥寥數筆,以至談起戰國的有為君王,很少有人會提及趙惠文王這個人。

有意思的是,在《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對趙惠文王的描寫卻多次的出現。令人驚奇的是,他的每一次出現,做出的每一個決定,事後都證明是正確的。為此,我通過該文,歸納出了趙惠文王的四大優點:

其一,寬厚待人

請看下面這段文字:

對曰:“臣嘗有罪,竊計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語曰:‘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原結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謂臣曰:‘夫趙彊而燕弱,而君幸於趙王,故燕王欲結於君。今君乃亡趙走燕,燕畏趙,其勢必不敢留君,而束君歸趙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質請罪,則幸得脫矣。’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

藺相如在受到趙王重用之前,謹是趙國宦者令繆賢的一個門客。以上這段文字這是繆賢向趙惠文王推薦藺相如時說的一段話。大意是繆賢曾犯了罪,認為自己與燕王私交好,因此想逃到燕國去。藺相如則認為他和燕王交好是因為在趙國身居要職,現在沒有了職務,且趙強燕弱,燕國勢必不敢留下,或許還會將他押回趙國,因此勸他向趙惠文王主動承認錯誤。他聽從了藺相如的話,後趙惠文王果然赦免了他。

藺相如因完璧歸趙被重用

從這段話裡,我們可以看出趙惠文王是一個寬厚之人,對於能夠主動承認錯誤的人,可以寬恕,不予計較。

其二,慧眼識人

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伐齊,大破之,取陽晉,拜為上卿(注:這時的廉頗還未到30歲)。
相如既歸,趙王以為賢大夫使不辱於諸侯,拜相如為上大夫。(注:完璧歸趙)
既罷歸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注:澠池之會)
趙惠文王賜奢號為馬服君,以許歷為國尉。趙奢於是與廉頗、藺相如同位。(注:瘀與之戰)

在戰國時期的趙國,上卿相當於宰相一職,大夫也是高級別的行政官員。

趙惠文王在啟用廉頗、藺相如、趙奢等人之前,他們一沒有名氣,二則出生低微。但趙惠文王只要看準了就敢堅決委以重任;只要立了功,就毫不吝惜的加官進爵。這種不看出身、“有為就有位”的用人理念在那個年代殊為難得。

將相和其實是由趙惠文王促成

其三,剛毅果決

瘀與之戰前,趙惠文王連續問了三年個人對這場戰爭的看法:

“可救不?”對曰:“道遠險狹,難救。”又召樂乘而問焉,樂乘對如廉頗言。又召問趙奢,奢對曰:“其道遠險狹,譬之猶兩鼠鬥於穴中,將勇者勝。”王乃令趙奢將,救之。

初看這段文字,會覺得趙惠文王下不了與秦國一戰的決心,於是按照將軍的排名次序,連續問了三個人,只是在得到趙奢的回答後,才下定決心,並派趙奢與秦國一戰。

但仔細琢磨,就會發現其實並不是這樣。

當時,作為趙國排名第一、第二的名將廉頗、樂乘都堅決說打不贏,如果他真的是優柔寡斷、下不了決心的話,還會再去徵求趙奢的意見嗎?要知道,當時趙奢除了在趙惠文王十九年帶兵打過一次對齊國小的戰役外,十年來根本沒有帶兵打過戰,可以說名氣並不大,他的話趙惠文王真的聽得進去嗎?

因此我認為,趙惠文王其實早就下定了與秦國一戰的決心,只是需要一個人付諸實施而已。

瘀與之戰一戰成名的趙奢

同時,派遣趙奢去,還有一個很大的優勢,那就是他的能力大於名氣。名氣小,才容易麻痺敵人,能力強,才能在敵人被麻痺的情況下擊敗敵人。果然,後來秦軍將領麻痺輕敵,被趙奢長途奔襲打了一個措手不及,結果大敗而歸。以至於我都懷疑,趙奢的戰法是不是事先和趙惠文王商量好了的,要不然,他在邯鄲城外紮營28天不前進一步,趙惠文王怎麼會一點反應都沒有?

這樣的用人,是不是非常巧妙。

其四,以大局為重

在赴澠池會之前,廉頗擔心趙惠文王被秦國扣留,廉頗對趙惠文王說:

“……還,不過三十日。三十日不還,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

趙惠文王的答覆是:

王許之,遂與秦王會澠池。

按理說,這時候廉頗說這樣的晦氣話,趙惠文王應該十分不爽才是。但意外的是,他很爽快的答應了廉頗的請求。這樣就消除了兩個後患,一則明確了太子是接班人,趙國不至於為了爭奪王位而禍起蕭牆;二則有了新王,就斷了秦國以此要挾趙國的念頭。這充分體現了趙惠文王置自己生死於不顧的以大局為重的優秀品格。

以上就是趙惠文王在《廉頗藺相如列傳》展現出的四大優點,不知道大家是否認可。

另外,在《史記·趙世家》中,雖然沒有對趙惠文王事蹟的直接記載。但這個時期的趙國與秦國、魏國、齊國等強國的戰爭幾乎都是以勝利告終,說明此時趙國的軍事實力更是空前強大,這雖然得益於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但恐怕與趙惠文王的英明果決也有著很大的關係吧。

不得不說,我們真的嚴重低估了趙惠文王。


老羅侃史


如果用兩個字來形容趙惠文王的一生,那就是:憋屈。

趙何同志,是戰國時期趙國的國君,如同清朝嘉慶帝,他在位期間,親眼見證了趙國由盛轉衰,東壓齊國,西抗強秦,要說乾的也還可以,要說乾的也還可以,可是他最為人熟知的,卻是餓死自己的父親和大哥,成為了洗刷不掉的汙點。

趙何同志的父親是大名鼎鼎的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建立了強大的趙國軍隊,四面出擊,誰不服氣就打誰,還此次都打贏,可以說是風頭無兩,要超越自己的父親,難度係數可想而知。本來作為趙武靈王的第二個兒子,王位按說與他無緣,可是自己的母親比較受寵,又成為了趙國的王后,按照周朝的宗法,趙何同志又成為了嫡長子,是名正言順的繼承人。

趙武靈王盛年退位,自稱主父,趙何成為了名義上的國君,可是真正掌握權力的,還是自己的父親,我說我不當,你非要我當,勉為其難繼位了,老爹又覺得對不起自己的大兒子,於是又給大兒子開小灶,升官封地拉偏架,大哥也不甘心失敗,聯合大臣搞叛亂,失敗之後又跑去找父親告狀,趙何同志也是一時衝動,兵圍沙丘宮,活活餓死了自己父親和大哥。

拋開沙丘宮變不談,趙惠文王其實還算比較合格的君主,在位三十年,提拔了很多有才能的人,如廉頗和藺相如,都是他麾下的能臣,對外戰爭也是勝多敗少,連兵強馬壯的秦國也佔不到他的便宜,多次出兵伐齊,都取得了勝利。可是比起自己的父親來,終究是稍遜一籌。

作為兒子,他餓死了自己的父親,作為兄弟,他解決了自己的大哥,或許這些都不是他的本意,可作為君主,他難當國勢衰頹,卻是要負一定的責任。如果自己的父親不死,或許真的能出奇兵滅秦,完成統一的就是趙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