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踹劉盈下馬車的事,為什麼特別不合常理?或許是劉盈有意為之

漢高祖劉邦彭城兵敗抱頭鼠竄之際的「常蹶兩兒欲棄之」的記載中,存在著一些不合理和詭異的地方。


我們先來看整件事的出處。

(項羽)乃取漢王父母妻子於沛。置之軍中以為質。當是時,諸侯見楚強漢敗,還皆去漢復為楚。塞王欣亡入楚。……漢王之敗彭成而西,行使人求家室,家室亦亡,不相得。敗後乃獨得孝惠,六月,立為太子,大赦罪人。令太子守櫟陽,諸侯子在關中者皆集櫟陽為衛。

上邊這段記載來自於劉邦的傳記。

(劉邦)欲過沛,收家室而西;楚亦使人追之沛,取漢王家;家皆亡,不與漢王相見。漢王道逢得孝惠、魯元,乃載行。楚騎追漢王,漢王急,推墮孝惠、魯元車下,滕公常下收載之。如是者三。曰:“雖急不可以驅,奈何棄之?”於是遂得脫。求太公、呂后不相遇。審食其從太公、呂后間行,求漢王,反遇楚軍。楚軍遂與歸,報項王,項王常置軍中。

上邊這段記載出自項羽的傳記。

至彭城,項羽大破漢軍。漢王敗,不利,馳去。見孝惠、魯元,載之。漢王急,馬罷,虜在後,常蹶兩兒欲棄之,嬰常收,竟載之,徐行面雍樹乃馳。漢王怒,行欲斬嬰者十餘,卒得脫,而致孝惠、魯元於豐。

上邊這段記載出自樊噲、酈商、夏侯嬰、灌嬰四人的合傳。

以令史從降沛,為太僕,常奉車,為滕公,竟定天下,入漢中,全孝惠、魯元,侯,六千九百戶。常為太僕。

上邊這段記載出自《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記錄的是夏侯嬰被封侯的原因。

仔細比對原文,我們能夠發現,整件事情當中透露著三處不合理和兩處詭異。

劉邦踹劉盈下馬車的事,為什麼特別不合常理?或許是劉盈有意為之

首先,劉邦多次把一雙子女推下或踹下馬車,為何卻沒有兩個孩子受傷的記載,莫非當時十歲左右的魯元公主和六歲的漢孝惠帝都是天選之子,擁有不壞之身?這的第一處不合理的地方。

其次,劉邦多次把一雙子女推下或踹下馬車,夏侯嬰又多次把兩個孩子抱上馬車,一踹一抱之間,定然耽誤許多時間,為什麼劉邦和一雙子女仍舊能夠神奇地躲過項羽的楚軍?莫非劉邦、劉盈和魯元公主三人都是天選之子,無論三人多耽誤時間,項羽的楚軍都追不上?這是第二處不合理的地方

最後,夏侯嬰最後把兩個孩子抱在身上,緩慢地趕著馬車,為什麼劉邦和一雙子女仍舊能夠順利地躲過楚軍的追殺,莫非劉邦、劉盈和魯元公主三人果真是天選之子,不管夏侯嬰馬車趕得有多慢,項羽的楚軍依舊追不上?這是第三處不合理的地方。

說完三處不合理,我們再說兩處詭異。

第一處詭異,漢孝惠帝和魯元公主為何會跟母親呂后及其他家人分開,為何獨獨二人能夠遇到抱頭鼠竄的漢高祖劉邦,而呂后和劉太公則只能在審食其的保護下遇到項羽的楚軍?莫非漢孝惠帝和魯元公主是天選之子,他們的使命是被劉邦找到所以必須跟呂后及其他家人分開?

第二處詭異,劉邦把一雙兒女推下或踹下馬車時到底在思考什麼?劉邦在整件事情中為何好似一言不發?是劉邦真的沉默著,還是史書為尊者諱,沒把劉邦的人性之惡照單全收?

即便整件事有三處不合理和兩處詭異,我仍舊堅持認為,此事基本上是真實的,只是有一些水分罷了。

劉邦踹劉盈下馬車的事,為什麼特別不合常理?或許是劉盈有意為之

我們設身處地地來想一下,當時的劉邦前路未知後有追兵,定然是很絕望的。絕望之際的劉邦,有四種可能:

①劉邦和孝惠、魯元都能平安無事,這也是我們後來看到的歷史事實。

②劉邦和孝惠、魯元悉數被抓,然後一起被項羽砍殺。

③劉邦拋棄孝惠、魯元之後,劉邦被抓旋即被殺,孝惠、魯元僥倖逃脫或是死於戰亂。

④劉邦拋棄孝惠魯元之後,劉邦僥倖逃脫,孝惠、魯元被抓到楚軍中做人質,後隨呂后等人一起被放歸。

按當時的情形來看,劉邦應當不敢奢望三人全部平安無事,他最寄希望的應當是他們父子三人中能逃掉一個半個,最好能逃掉的是他本人。

要知道,魏王豹被俘後,魏王豹的姬妾全被送到漢王的後宮為奴,但魏王豹仍舊堅持著要活;九江王英布投靠漢王劉邦之後,被項羽的大司馬龍且擊敗,放棄部隊從小路趕赴滎陽,妻子兒女悉數被項羽的左令尹項伯所殺;項羽兵敗垓下之時,與虞美人上演了一出深情綿綿的戲份,而後拋下虞美人,獨自帶著八百勇士突圍東竄。

後來,魏王豹被劉邦的御史大夫周苛誅殺,魏王豹徹底失去翻身的機會,魏王豹的姬妾中有一位姓薄的美女成了劉邦的側室,還為劉邦生下漢文帝劉恆;九江王英布後來成功翻身,不但拿回了九江,而且得到了更大的封地,也有了新的伴侶,估計也會有新的子女;項羽最後沒能逃回江東,只得自刎於烏江岸邊,永遠地失去了翻身的機會,項羽死後,項氏一族向劉邦投降,被賜姓為劉。

劉邦踹劉盈下馬車的事,為什麼特別不合常理?或許是劉盈有意為之

倘使劉邦在把一雙兒女推下馬車後成功逃脫,最後也如我們見到的那樣,在垓下擊敗項羽,或許劉邦在司馬遷的筆下就跟魏王豹、梁王彭越一樣,是合格的君王,懂得惜身報名以圖東山再起:

懷畔逆之意,乃敗,不死而虜囚,身被刑戮,何哉?中材已上且羞其行,況王者乎!彼無異敵,智略絕人,獨患無身耳。得攝尺寸之柄,其雲蒸龍變,欲有所會其度,以故幽囚而不辭雲。

我們能夠注意到,在司馬遷的筆下,魏豹和彭越的超強求生欲是值得肯定的,這也反應出,司馬遷與眾不同的生死觀。

當此之時,見獄吏則頭槍地,視徒隸則心惕息。何者?積威約之勢也。及已至此,言不辱者,所謂強顏耳,曷足貴乎!且西伯,伯也,拘牖里;李斯,相也,具五刑;淮陰,王也,受械於陳;彭越、張敖,南向稱孤,繫獄具罪;絳侯誅諸呂,權傾五伯,囚於請室;魏其,大將也,衣赭、關三木;季布為朱家鉗奴;灌夫受辱居室。此人皆身至王侯將相,聲聞鄰國,及罪至罔加,不能引決自財,在塵埃之中,古今一體,安在其不辱也!此言之,勇怯,勢也;強弱,形也。審矣,曷足怪乎?

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絮絮叨叨地說了這麼大一堆,無非是說,榮辱和顏面不重要,重要的是保住命,只有保住命才能東山再起。

當我們瞭解了司馬遷的生死觀之後,我們就能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劉邦為了活命而拋棄一雙子女是正確的。

草創未就,適會此禍,惜其不成,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僕誠已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僕償前辱之責,雖萬被戮,豈有悔哉!然此可為智者道,難為俗人言也。

套上司馬遷這段邏輯,我們還能得出一個更加勁爆的結論:劉邦為了活命而拋棄一雙子女只可為智者道,不能為俗人言。

劉邦踹劉盈下馬車的事,為什麼特別不合常理?或許是劉盈有意為之

但是,站在漢孝惠帝和魯元公主的立場,則事情是完全不一樣的。

沒錯,時為漢王的劉邦很重要,但作為漢王劉邦嫡子的劉盈就不重要了嗎?

我前邊講過,我認為劉邦「常蹶兩兒欲棄之」的記載有水分。我之所以說記載有水分,是我懷疑漢孝惠帝劉盈為了凸顯自己的重要而對此事進行了誇大。

劉邦的確是給兩個孩子弄下馬車了,但到底是推的還是踹的或者是哄的呢?很有可能是連哄帶騙外加動手,所以兩個孩子才沒受傷也就沒有兩個孩子受傷的記載。

但是,如果這麼記錄,就無非突出劉盈的天命所歸了。於是,劉盈把整件事進行了誇大,以突出他劉盈是天選之子,是理所當然的皇位繼承人:多次被踹下馬車依舊毫髮無損還能神奇地甩開項羽的追兵,不是天選是什麼呢?

在加工劉邦「常蹶兩兒欲棄之」一事之後,劉盈還用尊異夏侯嬰的方式堵夏侯嬰的口。

嬰自上初起沛,常為太僕,竟高祖崩。以太僕事孝惠。孝惠帝及高後德嬰之脫孝惠、魯元於下邑之間也,乃賜嬰縣北第第一,曰“近我”,以尊異之。

夏侯嬰總不能對外宣稱,其實當時的情況沒有那麼誇張。

劉邦踹劉盈下馬車的事,為什麼特別不合常理?或許是劉盈有意為之

參考資料:《史記·項羽本紀》、《史記·高祖本紀》、《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史記·魏豹彭越列傳》、《史記·樊酈滕灌列傳》、《報任安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