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有哪些不為人知的對外侵略戰爭?

京鹿子SAMA


第一、西漢時攻擊大宛



當時漢武帝得知大宛有種寶馬,很是喜歡便派使者去出使大宛,當時當時大宛首領不領情,還把使團給殺掉,漢武帝知道後大怒,便讓李廣利帶領大軍去攻打首戰失利,漢武帝便很生氣,命令軍隊不能過玉門關,於是軍隊全部從敦煌度過春節,後召集很多奴隸組成軍隊,再一次發動攻擊,最後贏得了勝利,獲得了自己想要的汗血寶馬。

第二、曹操攻打烏桓

曹操在官渡之戰中打敗了袁紹,不久後袁紹就因此病死,他的兒子帶領剩下的殘兵敗將投奔了烏桓,曹操為了以絕後患,便發兵烏桓,烏桓大敗。


第三、清朝派遣福康安攻打尼泊爾

當時的廓爾喀以賦稅太重為由,進攻西藏區,是乾隆派遣福康安去攻打廓爾喀,於是福康安在尼泊爾地區,開始了激戰,但是戰爭之後福康安和將士們有了輕敵的念頭,於是敵軍趁虛而入清軍損失慘重,廓爾喀也退出西藏地區,並且發誓永不侵犯。

第四、唐明皇攻打南詔

唐玄宗在位期間前期政治比較清明,後期的政治十分的昏暗腐敗,尤其到天寶後期,當時楊國忠和李林浦擾亂國家朝政,當時楊國忠多次請求攻打南詔國,但均以失敗告終,前後損兵折將共計20多萬,地方百姓更是苦不堪言,田地因沒有人去種也荒蕪了下來,許多家庭妻離子散。


歷史小呆呆


有歷史學家做過統計:從秦至今,自秦始皇統一中國至1979年共2240年,中國發生戰爭的年份有1492個,平均0.67年就有戰爭。

先說下主動對外侵略吧!

漢朝:攻大宛之戰、滅朝鮮之戰、佔領越南

隋朝:高句麗戰爭(結局大家都知道)

唐朝:新羅戰爭、高句麗戰爭、對西域諸國戰爭、突厥戰爭

明朝:明錫蘭國戰爭(鄭和下西洋時發生的戰爭)、明朝侵越戰爭

清朝:中緬戰爭、中越戰爭

還有元朝初年對日本、越南、南亞的侵略。(元對日本、越南的用兵有消耗漢人新附軍的意圖)

兩千年的對外侵略兩隻手就數清了!!!!

發生最多就是中原王朝與遊牧民族之間的侵擾與反侵擾戰爭了,橫貫兩千餘年的中國歷史,可能是世界上綿延時間最長的衝突。

縱觀中國歷史,歷朝歷代都會發生草原民族入侵事件,規模或大或小,但從未停止過,然而一旦中原抵擋不住草原入侵,便會發生慘絕人寰的屠殺事件,從五胡亂華一直到滿清入關,都是如此。有學者做過統計,每十年便會入侵2.52次(結論來自《中國王朝戰爭年表》),每次戰爭的背後,大部分都是草原年景不好的時候,而災害便是爆發戰爭的主要原因,這個原因是不是很簡單,沒有吃的只能出去搶,要不然就是餓死,現實就是如此殘酷,襲掠周邊的農業民族,似乎成了遊牧部落唯一的求生方案。

中原王朝也會對遊牧民族的發起反攻,但由於中原王朝需要相當的時間來調動軍事力量和物資,而且在大多數時候都缺少大量的戰馬,漢人雖然某些武器先進,但畢竟形成不了代差級的優勢,加上農業社會在運輸、集結、推進上的落後,自然是毫無優勢的。

說到這裡,我們來橫向對比一下這顆星球上的強勢民族吧!

我們兩千年了還在秦漢開拓這個圈子裡打轉(還丟了交趾、樂浪),多了個西藏。

看下俄羅斯立國六百年領土擴了多少倍?

看下美國立國二百年領土擴了多少倍?

這些我們比不了就比下越南吧!越南獨立千年領土擴了四倍,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羞死人啊! 

再說下人口吧!西漢時漢族就有近七千萬啊!到現在兩千多年了,就按百分之十的自然增長率今天應該有多少?對比下西班牙裔、盎格魯-撒克遜人。人家的民族人口幾百年內擴張多少倍?

還對外侵略呢,能守住祖宗基業就不錯了!



華夏一老卒


有人說中國是個愛好和平的國家,但真相總是讓人大跌眼鏡。作為三大古典軍事強國之一的中國,他能從黃河邊上的小部落成長成一個幾乎佔據了整個東亞的陸路的大帝國,自然不可能說是一路有神佛相助,地盤都是充話費送的。相較於和平,中國人其實是非常好戰的,至少在每個王朝的早期,都是一部中華帝國的對外擴張史。

這裡需要先提出一個觀點,即看待歷史一定要戰爭當時的角度去看待歷史,而不是以今天的立場,不然這樣即是對古人的不尊重和懈怠,也不符合唯物的歷史觀。

中國歷史上對外侵略規模最大的戰爭,當屬隋帝國和唐帝國對今天東北地區的高句麗王國的征服。從當時的國家環境來看,高句麗王國是一個獨立的地域王國,他不屬於中國,也不是今天高麗人的祖宗(高句麗王室再被唐軍消滅後盡數遷往了大唐腹地)。可以說高句麗本是一個獨立的民族和國家,後來被強大的中華帝國強行併入了帝國大家庭,而其族人也被同化。這場戰爭曠日持久,從南北朝時的北魏北齊開始,就已經展開。後來隋王朝一統中國,二代皇帝隋煬帝為了彰顯功績,三次派遣大軍征討高句麗,前後耗盡國家財政,最後導致帝國破滅。一直到後世的唐帝國,也是經歷了高祖、太宗和高宗三代,才最終將高句麗滅國,將東北地區變成了帝國的東北疆域。


在宋代,宋元交兵之計,蒙古人曾聯合占城國(今越南北)合力攻宋,雖然宋軍打蒙古軍比較費事,但是對法佔城還是綽綽有餘的,但是宋庭從兩淮地區調走三支部隊,直奔廣西大後方,一舉擊敗了占城,還入侵到占城國境內,強行讓占城繼續侍奉大宋為宗主國,可以說也是牛氣了一回。

元朝消滅宋朝之後,對外戰爭更是不勝其數,在南方先後出兵攻佔占城和安南,後來在和高棉還有爪哇作戰時因為水土不服加上交通不便,被迫撤軍。向東三次征討日本,但是因為天氣原因和蒙古將領不懂海戰,最終也是鎩羽而歸。

明初永樂大帝為了彰顯功績,也曾一度出兵攻佔安南。萬曆時期緬甸的東籲王朝窺伺大明的雲南地區,結果被劉綎、鄧子龍等人率數萬大軍剿滅,一路打到今天的曼德勒地區,使東籲王朝大片北方領土納入大明帝國囊中。

清帝國在康雍乾三代不斷的對西北的準格爾汗國用兵,雖然中途有些許戰敗的挫折,但是最終還是憑藉強大的國力,在乾隆二十年將汗國消滅,乾隆皇帝將佔領地命名為新疆,意為帝國新的疆土,這也是中國正式的將西北的新疆地區劃為直接統轄區域。



火器工坊


唐滅石國之戰——大唐最可恥的侵略戰爭!

安史之亂前的盛唐,曾與阿拉伯帝國之間在中亞地區爆發過一場大戰,這便是著名的怛邏斯戰役。

說到怛邏斯戰役,想必大家都不會陌生。但關於這場戰役的起因,恐怕知道的人就不多了。其實,怛邏斯戰役的直接起因,正是由於大唐對一個西域小國發起了滅國級的侵略戰爭,這個悲催的小國叫石國。

石國乃西域古國,是昭武九國之一。它位於中亞地區,大致就是今天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干市一帶。當時的石國雖然不大,但由於是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居民善於經商,而且農業發達。因此,石國可謂富甲西域的。

而且,石國對大唐也一直很恭順。據《冊府元龜》,石國一直對唐朝朝貢不斷。然而,大唐的邊帥高仙芝卻垂涎於石國的財富,居然誣告石國“無蕃臣禮”,於是率軍攻打石國。看到唐軍壓境,石國國王那俱車鼻施便主動找高仙芝和談。高仙芝表明上答應,背後卻突然出兵掩襲,攻滅石國,俘虜石國國王及王后。

高仙芝肆意發動侵略戰爭還不算,滅了石國後,還幹了兩件很不人道的事。第一,是縱兵大肆搶掠殺戮,甚至連老弱病殘都不肯放過。而且,搶掠石國所得之財物,大部分都進了自己的腰包裡。史料記載:高仙芝掠石國,得“瑟瑟十餘斛,黃金五六橐駝,其餘口馬雜貨稱是,皆入其家。”

第二,高仙芝不僅殺人越貨,而且還搶佔王女!他居然把石國公主金絲凱亞,私自納為自己的小妾。高仙芝對石國的侵略,實則是出於自己的私利,然後就調動大唐軍隊發動不義之戰,典型的“公器私用”。

而高仙芝侵略石國的戰爭,也引起了連鎖反應。石國滅亡後,石國王子先是投靠大食,之後又轉投更為強大的阿拉伯帝國,最終引發了史上最著名的怛邏斯戰役。戰爭的結果是高仙芝大敗,唐軍幾乎全軍覆沒。而石國王子得以接任王位,從此石國便仇視和痛恨大唐。

明徵安南戰爭——大明鼎盛時期發動的侵略戰爭!

公元1399年(建文元年),安南(今天的越南)陳朝國相黎季犛弒君奪位,立其子胡漢蒼為帝,自稱太上皇,並改名為胡一元。靖難之役後,胡漢蒼上表明成祖,詭稱陳朝子孫絕滅,自己受百官推戴,請求受封安南國王。於是,明成祖便冊封他為安南國王。

誰知不久後,前安南王之孫陳天平進入明朝,嚮明成祖哭訴黎季犛父子謀朝篡位之事。之後,明成祖果斷派人調查清楚,並派遣都督黃中率兵5000護送陳天平歸國。結果,途中遭黎季犛伏兵襲擊,黃中敗還。

黎季犛的舉動徹底激怒了明成祖命,於是命朱能為徵夷將軍,張輔,沐晟為副將軍,率大軍征討安南。次年,即永樂五年正月,明軍追擊安南兵至黃江,一舉攻破其江中兵寨,最終俘虜黎季犛父子。

攻滅安南後,明朝政府在當地設立布政司,將安南納入大明的版圖。然而,明朝對安南的統治很不順利,當地百姓反叛不斷。最終,明朝不得不放棄安南,改封黎利為安南國王......



這些歷史要讀


孫權打菲律賓馬來西亞以及印尼爪哇島!三國裡看似最窩囊的就是孫權了,在位幾十年卻只發動了兩次北伐還是灰溜溜的滾回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的,孫權最大的功勞就是把南海變成南中國海。

在當時,孫權建立了歷史上第一支海軍部隊,這個在傳統陸權國家裡很是難得,一直到明朝永樂皇帝時期才重新擁有。孫權的這支海軍部隊大約有戰船2000多艘商糧船3000多艘,總兵力30000人,艦隊司令部就設在現在的廣東。

逍遙津戰役之後,張遼的騎兵部隊讓孫權見識了北方健騎的威風,這使得缺馬少騎兵的孫權認為北上與曹魏爭奪控制權很難,南方部隊在平原地區根本擋不住曹魏的弓馬騎射,所以孫權便把目標鎖定南方,他想要向南爭奪土地用來拓展自己的實力,同時也希望通過以戰養戰來減少養兵花費。

公元229年,孫權稱帝后的第一年便派兵南下,孫權的部隊從夷州出發(某灣)首先登陸的是菲律賓,吳軍佔領了菲律賓把菲律賓變成吳國殖民地;吳軍又繼續向南進發攻佔了馬來半島把馬來西亞併入吳國領土;接著吳軍一路向南攻佔爪哇島,一路向西攻佔越南。


優己


中國有過侵略嗎?

何為侵略戰爭?攻入別國的領土,侵佔別國的主權,最終滅其文化,滅國家的行為,就是侵略。

在古代,侵略一般是靠武力來實現的,我們來看看古今中國版圖的對比:

古代中國其實就是中原這一帶,周邊地區皆為鄰邦——東夷,西狄,南蠻,北戎,這是古中國對它們的稱謂。

但是,現代這些地區全成為中國的一部分,這是中國侵略來的嗎?

當然不是。相對中原而言,這些地區政治,經濟,文化都極為落後,他們對中原抱有極強的羨慕之心。

有一部分是主動向中原靠攏,成為中國一部分;有的經常冒犯中國邊疆,被中原朝廷反攻戰敗而稱臣,心悅誠服地歸順著中國。

說到這,你會問,

中國到底有沒有對外侵略戰爭呢?還真有。

西漢,衛青,霍去病攻打北邊匈奴,又派軍隊南下滅了南海國。

三國曹操徵烏桓;隋煬帝擊敗了契丹、土谷渾,三徵朝鮮;唐朝打突厥,攻西域,徵朝鮮;元朝更不用說了,蒙古騎兵令亞歐非都聞風喪膽;滿清時,入侵緬甸等等,這些都是古中國侵入他國的戰爭。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隋煬帝三徵高句麗(朝鮮)的事情。

隋煬帝,這個皇帝挺逗的。後人對他的評價除了開鑿京杭大運河是好評外,其它都是差評。隋煬帝對內鎮壓農民起義,屢次失敗;對外徵高句麗,三徵兩敗。總之,口碑很差。

(楊廣劇照)

隋文帝時,高句麗就已經是東北地區比較大的國家。

590年,高句麗平原王“治兵積穀,為守拒之策”並多次小規模襲擊隋朝邊境。高句麗與隋維持著緊張而和平的關係,繼北朝之後,受隋文帝冊封為“高麗王”。

由於高句麗多次對襲擊遼北進行試探,隋文帝大怒“王謂遼水之廣,何如長江?高麗之人,多少陳國?朕若不存含育,責王前愆,命一將軍,何待多力!”。

597年,高麗王勾結粟末靺鞨攻擊隋在冀州道的軍事駐地。

第二年,高句麗又率領粟末靺鞨騎兵攻擊遼西地區,並且“往歲為高麗不供職貢,無人臣禮”,這直接影響到了隋朝的中央集權。

於是,隋文帝派王世積和楊諒出軍三十萬徵高麗,但是以失敗告終,但是高麗王卻以“遼東糞土臣元”上表謝罪。

(隋朝初立)

607年,高麗王又勾結突厥,隋煬帝遂傳旨於高麗王:“朕以啟民誠心奉國,故親至其所,當往涿郡,爾還日,語高麗王知,宜早來朝,勿自疑懼,存育之禮,當同於啟民。如或不朝,必將啟民巡行彼土”。

但是,高麗王不從,隋煬帝大怒。


黃門侍郎裴矩奏告隋煬帝:“高麗之地,本孤竹國也,周代以之封於箕子,漢世分為三郡,晉氏亦統遼東”。

隋煬帝決定東征高句麗。隨後612年--614年隋煬帝親自帶軍連續三年三徵高句麗。

612年,隋煬帝徵集的一百一十萬士兵,被分為左、右十二路大軍。

(大軍出征)

第一支軍隊出發,次日每日發一軍,前後相隔四十里,四十天後才出發完畢。相鄰兩隊之間首尾相接,鼓角相聞,旌旗相連960裡,隋煬帝親率的御營最後出發,又連綿80裡,史稱“近古出師之盛,未之有也”。

為了避免個人英雄主義,隋煬帝下令:“今者弔民伐罪,非為功名。諸將或不識朕意,欲輕兵掩襲,孤軍獨鬥,立一身之名以邀勳賞,非大軍行法。公等進軍,當分為三道,有所攻擊,必三道相知,毋得輕軍獨進,以致失亡。又,凡軍事進止,皆須奏聞待報,毋得專擅”。

所以,當隋軍即將攻陷遼東城將時,城中的高句麗軍隊準備投降,然而隋朝諸將不敢繼續進攻,原地待命,等待隋煬帝的旨意。

由於戰線過長,待指令到達時,城裡的高句麗軍早已再次已經準備好了防禦,開始了二次抵抗。

反覆幾次,隋軍仍然沒有攻下遼東城。此時,高句麗因詐降計策,使隋軍將領來護兒、宇文述皆鎩羽而歸。隋煬帝第一次出征高句麗,以失敗告終。

613年,隋煬帝二次出征高句麗。這次隋煬帝吸取了第一次失敗的教訓,允許諸將領“便宜從事”。隋煬帝再次帶軍親征,隋煬帝徵高句麗時,命令楊玄感督運。

楊玄感之父楊素曾為隋煬帝繼位立下大功,所以,時常居功自傲,言行舉止失禮,隋煬帝心生惡感,並暗生殺戮之心。

楊素死後,楊玄感恐隋煬帝遲早會迫害楊氏家族,所以反叛之心暗起。當隋煬帝二次出征高句麗時,楊玄感便集結朝中反叛大臣,召集平民百姓起義。

此時,隋煬帝正處於進攻的關鍵時刻,驚聞楊玄感謀反,連夜撤兵回朝鎮壓。二徵高句麗失敗。

614年,隋煬帝三次出征高句麗。來護兒在畢奢城險勝一支高句麗軍,遂決定向平壤進軍,高麗王連忙遣使請降,隋煬帝大喜,便命來護兒率軍班師回朝。

但是來護兒卻認為此時正是攻破高句麗的絕好機會,想繼續進攻,無奈隋煬帝有令在先,被迫回朝。隋煬帝這次勉強算凱旋。

(回師)

三次東征高句麗時,國內都民不聊生,農民起義此起彼伏,隋煬帝為何會一而再,再而三的進攻高句麗呢?是隋煬帝昏庸無道,還是他愛好殺戮?其實都不是。


從前面我們所講的歷史背景可以看出,不是隋煬帝好戰,而是高句麗多次冒犯我邊疆領土,我中國為了維護國家安定統一而被迫出征的。

借用唐太宗的一句話來說就是“今天下大定,唯遼東未賓,後嗣因士馬盛強,謀臣導以征討,喪亂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遺後世憂也。”

這樣看來,隋煬帝三次出征高句麗,雖然造成了國內民不聊生,但卻是維護國家的大義之舉,這一點是值得後人點讚的。好樣的,楊廣!

借用電影《戰狼》中的一句臺詞: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

主要參考文獻:

1. 《資治通鑑》

2. 《隋書》


剛日讀史


中國的對外侵略戰爭要數漢武帝遠征大宛國了。漢武帝時期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對大宛國出產的汗血寶馬羨慕不已,這種馬體格高大健碩,耐力持久,適合騎兵部隊長途遠征。漢武帝得知這個消息之後,派遣使臣攜帶重金前往大宛國準備購買幾十匹汗血寶馬,用來改良國內的馬種。但是大宛國對漢朝購買寶馬的要求不屑一顧,拒絕了漢朝使臣,而且還把漢朝使臣的金銀搶掠一空,並把使臣全部殺死了,這讓漢武帝十分震怒,發誓要把大宛國夷為平地。

大宛國身處中亞腹地,和漢朝有著上萬公里的距離,為了報仇雪恥漢武帝以李廣利為將軍從全國徵調六千精銳騎兵以及數萬步兵浩浩蕩蕩遠征大宛國。當時沿途國家看到漢朝軍隊都緊閉城門,不與漢軍交往,這就導致漢軍的飲水和糧草很難得到持續供應,等到漢軍騎兵趕到大宛國鬱城的時候將士由於遠途跋涉,糧草不濟,各個餓的面黃肌瘦,疲憊不堪,雖然發動了幾次對鬱城的進攻但都是無功而返,反而是漢軍損兵折將,傷亡慘重,李廣利不得已只好率軍回撤。

李廣利在率領殘軍回撤途中上疏漢武帝以距離遙遠,補給困難為藉口希望漢武帝停止征伐大宛國,聽到李廣利大敗而歸漢武帝震怒不已,下令李廣利率領軍隊在敦煌駐紮,不得踏進玉門關一步,否則就地正法,李廣利心驚膽戰只好在敦煌駐紮下來。經過一年的準備漢武帝再次調遣了6萬精銳騎兵,徵集牛馬駱駝十三萬頭用來運送糧食,再次以李廣利為統帥遠征大宛國。

這次大軍出征沿途各國看到漢軍浩浩蕩蕩沿途各國一改先前的態度紛紛對漢軍加以支援,但是隻有一個輪臺國還是緊閉城門不對漢軍進行補給,李廣利這次憑藉大軍準備對沿途國家進行威懾,就先對輪臺國動手了,輪臺國全國被屠戮殆盡,消息傳開其他國家心驚膽戰,從此漢軍一路暢通直達大宛國都城下,大宛國軍隊出城迎戰被漢軍一舉擊潰,城中貴族害怕城破遭到漢軍報復就殺掉了大宛國王,獻城出降。就這樣漢武帝為了幾匹馬對外遠征,漢軍在沿途還滅亡了一個無辜的輪臺國,不知道這算不算是對外侵略戰爭?


微風書房


確實有不少鮮為人知的對外戰爭,接下來我們就來盤點一二:

1.漢平南越之戰

發生於公元前113年,西漢滅南越,當時南越不僅包括兩廣、海南,也包括了越南北部、中部地區,兩年之後,漢朝軍隊將之納入漢朝版圖之中。


2.漢滅朝鮮之戰

發生在公元前109年至前108年之間,西漢對衛滿朝鮮國王發動進攻,結果毫無疑問是漢朝軍隊取得勝利,不過衛滿朝鮮跟現代的朝鮮不同,當時是叫古朝鮮,結果被漢朝滅國了。

3.唐滅高句麗之戰

發生於公元645年,高句麗被滅後,其他各小國紛紛聯合起來對付唐朝,不過最終被唐朝掃滅,唐朝攻滅了百濟、高句麗,安東都護府從平壤搬到遼東。


4.唐朝新羅戰爭

發生於公元668年,當時,唐高宗立安東都護府,想要控制整個朝鮮半島,不過遭到曾經的盟友新羅的抵抗,結果就爆發唐朝新羅戰爭,這也是算是唐朝主動侵略當時的朝鮮半島了。

5.明錫蘭山國戰爭

明朝時期,中國主動入侵他國的情況也不少,像明錫蘭山國戰爭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鄭和下西洋的時候佔領了錫蘭山國,攻佔其首都,並將其國王擒獲,作為囚徒送往中國。


6.明朝哈密爭奪戰

1404年明朝軍隊占強了哈密,並把這裡改為哈密衛,史稱明朝哈密爭奪戰。

此外,十三世紀的蒙古大軍就更猛了,直接打到了歐洲那塊地方,在建立元朝後,也曾兩次東征日本,只可惜最後以失敗告終。


金兔歷史


諸位說了很多中國歷史上所謂的對外侵略戰爭,然而毫無例外都是中國從黃河流域擴張到當今960萬平方公里的歷次戰爭,確切地說這些都不能算對外侵略戰爭,因為這些擴張的土地都成了當今中國的領土,是國際上所承認的,只能叫做內部紛爭或內戰而己。

而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對外侵略戰爭,必須是當今世界聯合國所承認的主權國家當中,中國曆朝歷代對其所征討而未能將其征服的戰爭才叫對外侵略戰爭。比如:中國曆朝對朝鮮半島的征服戰爭,最終中國未能將其納入自己版圖,朝鮮半島最後形成了朝鮮和韓國,此兩國可以在其教科書中宣稱中國是侵略國。

同樣,中國曆朝對越南的征服戰爭中,甚至都統治越南達數個世紀,最終越南成了當今聯合國的成員國即主權國家,越南就有資格在教科書中稱中國是侵略國家。

另外還有蒙古,無論是成吉思汗的鐵騎攻滅了西夏、金、吐蕃、南詔、南宋等中國大地,還是皇太極的八旗軍攻滅所有蒙古部落,以及北洋的徐樹錚將軍收復獨立出去的蒙古,但最終中國和蒙古分離成當今聯合國所承認的兩個主權國家,兩國在教科書中可以互稱對方為侵略國,不過中國博大胸懷,將蒙古和元朝納入自己的歷史,稱成吉思汗為中國的民族英雄。不過寡肚雞腸的蒙古就不這麼認為,堅稱滿清和北洋政府是侵略國。

日本也加逃不了,蒙元鐵騎橫掃歐亞大陸後,忽必烈派二十萬水軍征服日本,然而那場該死的風(日本稱神風)導至元朝大軍全軍覆沒。當今主權國家日本在教科書中大書特書,消滅了元朝侵略軍。

此外還有緬甸、尼泊爾。清朝時,乾隆帝派清軍進攻緬甸,然而戰爭進行得很艱苦,雙方都打不下去了,最後以緬甸稱臣納貢而結束。同時,廓爾喀(尼泊爾)入侵西藏,福康安、海蘭察率領清軍收復西藏,並乘勢攻入廓爾喀,逼使其稱臣納貢。當今緬甸、尼泊爾這兩個主權國家在教科書中堅稱中國在歷史上侵略了他們。



清朝福康安將軍

如果中國在歷史上將朝鮮、韓國、越南、蒙古、日本、緬甸、尼泊爾、爪哇(今印尼)統統滅國,納入自己版圖,當今國際上沒有哪一個國家稱中國發動了侵略戰爭,是侵略國。因此所謂的侵略戰爭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


張飛腦殼全世界亂飛


據我所知,中國歷史上,一是對外侵略,擴疆奪土只有幾次。二是大多數是周圍國家、部落粘上的,也就是不斷侵犯中國,中國為了消除後患而消滅和驅趕過程中,達到了擴疆守士的效果。

一、幾次主要的主動擴疆奪土

1、黃帝、炎帝、蚩尤之間誰對誰錯,己無從考證,結果是黃帝勝了,合併了三大部落聯盟,為一個更大的部落聯盟。奠定了中國的基本盤。應該包括陝西、甘肅(青海、寧夏)、山西、河南、山東及河北、江蘇、安徽、湖北、湖南。

2、秦始皇統一七國後,命趙佗帶幾十萬大軍徵嶺南,實際上就是廣東、廣西、海南、越南這一帶。直到漢朝才正式歸附中華。後來陰差陽錯使越南獨立。

3、三國時期,劉備為了尋找生存空間佔領了四川等地,吳國為了抵抗魏國,而在其東南擴疆奪土不少,如浙江、福建等地,當時吳國國土還有菲律賓、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在內。

4、元朝擴疆不少。一是奪土來了雲南(歷史上的大理國)、貴州、西藏。應該還有緬甸,後來丟了。二是把自己也搭進來了,即內外蒙古。後來丟了外蒙。

二、幾次主要的被動擴疆奪土

1、漢朝屢受來自西部的國家和民族侵擾,漢武帝時期解決這個問題,才打下了新疆歸中國。另外,包括唐朝的類似戰爭,曾經佔領過西亞的阿富汗、烏茲別克斯坦等國。後來丟了。

2、隋朝及唐朝為了解決東北方向高句麗的不斷侵略,打下了東北局部及朝鮮半島。後來朝鮮半島一直是我們的附屬國。

3、宋朝被元軍一百年打的走投無路情況下,部分人去了無主的臺灣和南海諸島,也就是擴疆。

4、清朝原屬明朝附屬國,後入主中原後,也就貢獻了東北三省剩餘部分,本來還有遠東地區貝加爾湖、海參崴一帶幾百萬平方公里國土,後來無知的拱手相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