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不同角度出發,淺析南明不能像南宋一樣維持江南半壁江山的原因

公元1127年,北宋滅亡,南宋朝廷在風雨飄搖之中和蒙古人拉鋸到1271年,直到1279年徹底失敗,這一百多年南宋一直維持著江南半壁,而1644年清軍入關,南明朝廷只堅持了一段時間就匆匆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從不同角度出發,淺析南明不能像南宋一樣維持江南半壁江山的原因

南宋版圖

在統治環境較為優越的情況下,南明卻不能夠較好地綿延國祚,而是成為了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短命王朝(只存在了不到四十年)。相比較之下,生存條件略為遜色的南宋卻堅持了一百五十多年。這其間必然存在一些原因,而本文也將由此展開,探討為何南宋不能像南宋一樣維持半壁江山。

首先先來觀察南明和南宋政權的產生背景。

南明政權產生於明代皇都順天府被攻破陷落以後,由皇室的宗族所創立。這裡就有一個非常值得注意的現象,南明統治階層內部政權更迭速度實在太快,弘光政權、魯王監國、隆武政權、紹武政權、永曆政權及明鄭時期,粗粗估計,每個政權平均存活不到五年。而這背後所顯露出來的繼承人問題恰恰就是南明短命而亡的重要原因。南宋則大為不同,靖康之恥後,宋徽宗、宋欽宗一行人都被金人擄到金人自己的地界去了,北宋隨著統治者的被俘虜而宣告覆滅。

從不同角度出發,淺析南明不能像南宋一樣維持江南半壁江山的原因

趙構(劇照)

在這樣的狀況下,流落在外的趙構成為了一個意外,他是當時唯一一個沒有被金人抓住的皇室男性成員,因此只有他具備登上皇帝寶座的法定和社會認可的資格,也由此他開創了南宋。通過對這兩者的創立條件的分析,可以發現南明存在一個致命的缺陷,就是統治階層內部權力傾軋的現象極為嚴重,這嚴重地損耗了自身的國力。在“外患”侵擾嚴重的情況下,“內憂”如此紮根深入,南明如此短命也就不足為奇。

從不同角度出發,淺析南明不能像南宋一樣維持江南半壁江山的原因

南明的各方面條件其實比南宋要優越許多的。這首先就體現在軍事實力。眾所周知,宋朝“以文官治天下”,軍事佈局呈現出“外強中乾”的特點,且官員隊伍過於龐大、軍費開支巨大,“冗官冗費”的局面也由此產生。日積月累之後,宋朝的兵力削弱,軍隊實力一落千丈。南宋也不能例外,雖然湧現了初年的驍勇善戰的四大將軍、岳飛等,也無法大幅度彌補本身的基礎薄弱。明朝則依託衛所制度極大地豐富和拓展了軍隊實力。在這裡對衛所制度做一個簡單的介紹。衛所制度是明朝最基本的軍事制度,由明太祖設立並推行,其前身和溯源是唐朝時期的府兵制度。按照“衛——千戶所——百戶所”的順序依次構成軍隊單位,人數逐下遞減。條目分明、官員精簡、地域劃分清晰是其鮮明的優點。南明的軍事實力遠勝於南宋。

從不同角度出發,淺析南明不能像南宋一樣維持江南半壁江山的原因

岳飛(劇照)

再一點就是南明的政府管理體系完整性高,在明朝崇禎皇帝自縊後,逃難形成的南明政權帶去了完整的政府管理系統班子,減去了重新設置和分配的麻煩。這樣能夠極大地減少統治者操心政府架設的時間,也能使政權機構高效地儘快運行起來。而南宋卻無這樣的便利,趙構本身不是作為皇帝來培養的,對朝廷事宜沒有駕輕熟路,且金人帶走了幾乎全部的原先北宋的政府官員,機構和官員都消失殆盡,因此搭建新的政府班子就成為迫在眉睫的緊要大事。在領導班子成立方面,南明再一次以壓倒性的優勢勝出。

從不同角度出發,淺析南明不能像南宋一樣維持江南半壁江山的原因

李定國抗擊清兵

而在對立勢力方面,南宋的境況十分糟糕,南明則擁有較好的態勢。南明初期,敵對勢力沒有十分喪心病狂。這體現在兩個方面,李自成作為農民起義的領袖,在攻入北京都城之後,沒有立志要當皇帝的強烈意願,甚至向崇禎帝請願甘心只做西北王。心頭大患清朝軍隊入關後,也沒有出現後期的“揚州十日”的慘絕人寰的大屠殺,這些個貝勒、王爺只是簡單地進行一些搶掠活動,滿足了便重返北方。

當時的環境還是較為穩定的,多爾袞雖然佔據北京,但沒有十足的把握能夠一舉攻破黃河以南地區因此採取觀望態勢。由此,南明能夠擁有一段較為安樂的時光。而南宋的對手是金朝,這是個極其強悍的對手,每一次出擊都旨在滅亡南宋。南宋就在東奔西逃的流亡生涯中苦苦煎熬,最終雖然找到了可以偏安一隅的臨安落腳,但是威脅總是像懸在南宋統治者頭上的一把刀,這種緊迫感和壓力可想而知有多恐怖。且南明在封貢體系的良好積累下,周邊的國家都變成了盟友,並提供了一定的支持。而南宋周圍則都是虎視眈眈的想要分一杯羹的虎狼國家。如此,孰上孰下,一目瞭然。

從不同角度出發,淺析南明不能像南宋一樣維持江南半壁江山的原因

南宋社會

總結以上,在多個方面,南明的存活環境都比南宋好得多。可是究竟是為什麼,最後卻造成如此差距顯著的情況呢?這背後的原因要從南明的自身活動分析。

正統血脈繼承問題。

嫡長子繼承製一經確立,就解決了皇室乃至整個國家的十分棘手的統治權歸屬問題。而通看南明此起彼伏的政權更迭現象,不難發現南明在統治者繼承方面罔顧了先前的慣例,造成了亂象,也極大地消耗了有較好基礎的國力。國家財政收入用來揮霍,用來解決“內憂”。其實“內憂”和“外患”並沒有必須先解決哪個的固定套路,這一切必須依據當時的國情來進行特殊化的處理。

從不同角度出發,淺析南明不能像南宋一樣維持江南半壁江山的原因

而具體到南明,當時的主要矛盾應該是與以多爾袞為代表的滿族勢力的抗爭,這時候應該朝廷內部團結一致、統一對外。這是為何呢?當時的滿族勢力尚處於成長階段,如果這時候有致命一擊,之前的基礎就會蕩然無存,滿族勢力勢必要重新積累、從頭開始,而這對於南明來說是個極為樂觀的消息,將賦予其極為寶貴的休整時間,再利用這個時間來調整內部問題,“裡”與“外”相應發展,就將收穫良好的局面。可惜,歷史不能重來,也無法改寫。繼承人方面的問題,在南明的短命結局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南明的“南京太子案”就說明了政權的合理性在統治者進行統治時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崇禎帝自縊後,他的三個皇子未能到達南京。身為崇禎帝的堂兄的福王朱由崧繼位,史稱“弘光帝”。

從不同角度出發,淺析南明不能像南宋一樣維持江南半壁江山的原因

但是如果要讓弘光政權不被人非議的話,前提條件是沒有崇禎帝的三個兒子。可惜按照繼承順序,這三位皇子是擁有合法地位的繼承人。政敵便在這樣的有利局勢下,讓他人假扮太子,試圖動搖弘光皇帝的皇帝寶座。之後左良玉打著“清君側、迎太子”的旗號,起兵造反。這一內戰的直接後果就是江北防線空虛,這也給了清軍以難得的機會,之後繼位的皇帝都是皇室的遠方親戚,號召力和認可度都不高,且都是塊狀分佈,因此無法連成一個整體,南明的國力就這樣四分五裂,最後被逐一擊破、最終滅亡。反觀南宋,趙構一脈毫無懸念、名正言順地成為了國家的主宰。由此可見,政權的正統性可以極大地給予一個朝代以安全感。

統治者的自身的能力。

史料記載,弘光帝實在是難當大任,他在十分嚴峻的時局下,居然廣修宮殿、蒐羅各地的美女以供自己玩樂,甚至賣官鬻爵。《拉郎配》這個戲劇也由此而生,諷刺了弘光帝不顧國情、為了個人私慾而濫用國家資源進行全國範圍的選妃活動。

後來的隆武帝雖然頗為英明,制定了“撫賊抗虜”的政策,但是周遭的情況實在是難以靠個人的能力力挽狂瀾,於是在皇帝繼承位置爭議頗大、鄭芝龍的挾持和清軍的難以阻擋的南下趨勢下,最後只能早早一年便結束了政權。而之後的魯監國實在可笑,為了和隆武帝爭奪皇帝之位,居然帶兵攻打杭州,旋即失敗。而再之後的永曆帝是崇禎皇帝的堂弟,其登上帝位十分名正言順,但是最終永曆政權也難逃短命的命運。

從不同角度出發,淺析南明不能像南宋一樣維持江南半壁江山的原因

清兵入關

其間有幾個原因,一是即位時間晚,當時最為富庶的江南地區已經落入敵手。二是政權鬥爭導致內耗嚴重。永曆帝即位後,與隆武帝弟弟紹武帝進行了對抗,最終兩敗俱傷、國力消耗。三是永曆帝個人沒有明確的計劃,政治手段也較為稚嫩。他甚至沒有建立起屬於自己的中央軍隊,在軍隊內部也沒有培養起自己的心腹班底。

其對外軍隊組建先是倚賴在湖廣、雲貴、兩廣的地方政權,後則是倚賴歸順的大西軍。而宋高宗趙構則顯得睿智許多,他依託自己的鐵腕手段,一步步收拾殘局、重新構建軍隊,且剝奪了岳飛、韓世忠等人手中的軍事權力,主張與金人議和。由此觀之,朝代的延續也是頗受統治者的個人才況的影響。

將視野轉向朝廷內部,這也是矛盾重重的一個地方,黨爭正“如火如荼”地進行。明朝對知識分子極為嚴苛,他們的生存環境十分惡劣,真可謂“前怕虎後怕狼”。明初的“四大案”便足以顯現明朝締造者朱元璋對知識分子的苛刻處置。知識分子不僅俸祿輕薄,任職期間還得時刻擔心自己的一言一行,稍不留心就會落得個滿門抄斬、梟首示眾的結果。許多官員最後連買棺材的錢都沒有,只能早早安葬。如此境地,怎能不令人心痛。

從不同角度出發,淺析南明不能像南宋一樣維持江南半壁江山的原因

崇禎皇帝(劇照)

這還不夠,明朝統治者還是放心不下知識分子,派遣東西兩廠進行對官員的監視。衍生到明朝後期變成了閹黨和東林黨的不斷紛爭,最終知識分子離心離德,有一部分大儒甚至在清軍南下後便直接投降,併入其朝廷做官。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宋代,其一直奉行“文治天下”,極為善待知識分子。最後的南宋四臣子便是這種良好氛圍中培育出來的忠志之士。

南明的優勢無外乎是客觀環境締結的產物,而南宋雖然先天不夠充足,但信奉勤能補拙,最終依靠能力在慌亂之中穩住陣腳,最終綿延一百五十餘年。南明在人才和政局方面沒有進行大刀闊斧的變革,反而安於現狀、甚至助力不良勢力發展,內亂不斷、戰爭頻發、流失人才,最後造成積重難返的局面。這也可以看出,南明最後的結局也是無法怨天尤人,要怪只能怪自己不爭氣。

如此看來,南明最後如此的造化,也是情有可原了。也難怪,一個朝代的興衰不僅僅要看前期的積累條件,更要看後期的自身舉措。俗話說的好,“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難”。要將一個國家系統持續不斷地良好運營下去,得靠多方的努力和共同協作。從南明的令人扼腕嘆息的結局來看,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如果缺少,就需要通過自身的舉措來促進有利狀況的形成。


參考文獻:

孫曉龍《南明黨爭論述》

高振華《南明弘光政權黨爭研究》

楊光歧《南明抗清失敗原因初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