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姓朱,為什麼賜國姓為“鄭”(如鄭和、鄭成功)?

靜靜de看著你裝B


明朝的國姓就是朱。鄭和不是賜國姓,只是賜姓鄭;鄭成功確實是賜國姓,所以他應該叫朱成功,只是後世更熟悉鄭成功這個名字而已。

大家都知道,在帝制的時代,天下為一家一姓之天下,皇帝的姓氏不僅代表了皇室,而且代表了朝廷、國家,那麼,賞賜姓氏的最高表現就是賜予國姓了。

霸上孤軍勢莫支,鴻門一劍事尤危。射陽(項伯)不與留侯(張良)舊,楚漢興亡未可知

例如漢高祖封項伯等四人為列侯, 賜姓劉氏。項伯大家都知道,這個二五仔為了自己的私交在鴻門宴上保護了劉邦,所以能被賜國姓,還封為射陽侯。

但賜姓並不總是賜國姓的,也可以把其他比較好的姓氏作為賜姓。

本以休屠作金人為祭天主,故因賜姓金氏雲

例如漢朝被俘虜的匈奴休屠王子,因為休屠部喜歡用金人祭天,故被賜姓金,改名金日磾;唐朝的桓彥範,賜姓韋。因為韋在唐朝時,是極為尊貴的大姓。

鄭和為什麼賜姓鄭,史書上並沒有記載,有一種說法是靖難之役時,建文帝的大將李景隆圍攻北京,大軍駐紮在鄭村壩,時為燕王府宦官的馬三保為朱棣擊潰李景隆立下大功,因此以鄭村壩的”鄭“賜名。



眾所周知,鄭和是回族人,姓馬,鄭則是漢族姓氏中比較古老尊貴的,源於姬姓,以國號為氏。出自周宣王之弟姬友的封地鄭國,在宋朝的《百家姓》中排名第七。鄭和雖然立下很多功勞,到底是個宦官,賜予國姓不大合適,因此朱棣改為賜姓鄭。

鄭成功的情況又有不同,他的老爹鄭芝龍是南明隆武帝能夠當皇帝的頭號軍事支柱,但鄭芝龍對隆武帝並無忠心,反倒是其長子鄭森忠心耿耿。隆武帝嘆息說:“惜無一女配卿,卿當忠吾家,勿相忘也!”為了表示對鄭森的寵愛,順便分化鄭家,隆武帝賜給國姓,並將原名森改為成功。從這時起,鄭森的名字就成了朱成功。

鄭成功像

但隆武帝還是被鄭芝龍出賣,死在清軍手裡。鄭成功反對父親降清,在永曆帝即位三年後,改奉永曆年號為正朔,永曆帝即冊封其為延平郡王,從此亦有人稱成功為“鄭延平”。為什麼不叫朱延平,說明其實永曆帝對隆武帝這個賜姓就不承認。

注意這副反映收復臺灣的現代畫作裡,大旗上寫的是“鄭”,畫家顯然不知道鄭成功當時應該姓朱



而鄭成功死後,他兒子鄭經頗有野心,只想割據一方,也沒有繼承這個國姓。加上滿清怕老百姓反清復明,除了對明朝皇族大殺特殺之外,還把“朱”都改稱“硃”,那就更不會承認鄭成功姓朱了。所以後世都稱其為鄭成功,而非朱成功。


海軍史研究會員


看過鄭成功相關作品的朋友或者聽說過的朋友都知道,鄭成功被稱為國姓爺,而鄭成功又姓鄭。就理所應當的以為“鄭”是明朝的國姓。

其實這是一個誤區,明朝的開國皇帝是朱元璋,所以朱是所謂的國姓!並非鄭。下面我們分別來說一下這兩人:

鄭成功

鄭成功原名鄭森,人家一家本就姓鄭。明朝末年,當時崇禎已死。當時中原北方已經被滿清佔領,明朝聚集了一些遺老遺少跑到南方雲南稱帝建朝,也就是歷史上的“南明”。

此時鄭志龍與鄭成功一家已經成為南海附近勢力最強的一夥海盜,得知明朝唐王就在福州,於是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便公開擁戴唐王朱聿鍵稱帝,朱聿鍵繼位後,年號改為“隆武”。

由於鄭成功一家擁護有功,並且鄭家海盜是整個南明最強勁的水師,南明皇帝出於依靠和拉攏的目的,賜鄭森國姓為朱,改名成功,也就是朱成功。但是當時鄭成功說此時國難未除,滿清鐵騎肆虐中原,他願只保留“成功”的名,等到國家一統之日,在使用朱姓。所以鄭成功保留了皇帝的賜名,而沒有使用國姓“朱”,同時也被稱為國姓爺。

這就是鄭成功國姓的來歷。

鄭和

鄭和原名馬三保,原本是朱棣府中的太監,從小可以說是與朱棣一起長大,對朱棣忠心耿耿,由於在靖難之役中立下大功,朱棣任命為內官監太監,官至四品。鄭和七次下西洋,也一直使用的是正使的官位。

而鄭和被朱棣賜姓是因為在鄭村壩作戰勇敢,保護了朱棣,朱棣鑑於其忠心耿耿,殺敵護駕有功,但是由於他是太監,無法賜朱姓,於是就地取材,賜“鄭”姓。這才有了鄭和這個名字。

其實在朱明王朝中,賜姓最多的皇帝當屬朱元璋,他是開國皇帝,所以明朝開國後,很多在他手下帶兵打仗,戰功赫赫的將領都被賜姓,除此之外,就是明成祖朱棣了。


丫丫說史


解密:三寶太監從小就被閹G做了太監,為什麼最後被賜性鄭而不是賜姓朱,老龍不得不講出一個殘忍的原因!

解密:在朱棣清君側的造F活動中非常勇猛立了不小的功勞的馬三保被朱棣賜姓鄭,朱元璋收了二十來個義子都隨了自己姓朱?為什麼差距這麼大?


答密:為什麼賜姓鄭而不姓朱?


1:朱元璋雖然讓自己二十個義子都姓朱,可是後來還是讓他們改回了本姓,第一朱元璋賜姓朱是在自己打天下的時候,朱棣賜姓是在自己做皇帝后,朱是國姓不得輕易賜於臣子,而且朱元璋後來又讓義子們改回了本姓,說明賜姓朱一般沒有天大的功勞不能得到此殊榮,而這個時候的三寶太監還沒有這麼大的功勞!




2:而且有一個非常殘忍的原因老龍不得不說,那就是三寶太監畢竟是太監,皇帝和太監一個姓是不可能得,皇D賜國X有一層含義就是你從此和我是一個家族的,我待你如父如兄,而且在那個社會這是不可能得,讓皇帝怎麼可能和太監一個姓,如果賜姓朱那不是說朱家有個人是太監,朱棣是一個太監的父兄,當然這不是不可能,說到底還是皇帝沒有覺得三寶太監有這個影響力!



殊榮:大明朝的皇D喜歡賜姓這是在歷史上都有名的,明末朱芝龍就被唐王賜姓朱(那是因為此時明朝已經被滅,朱芝龍建立南明,而唐王必須要拉攏的人),明朝的賜姓是非常多的,可是被大家熟知的又有幾個,鄭和因為這個特殊的賜姓反而被後世熟知,所謂世事難料啊。



最後介紹一個三寶太監的背景故事希望能夠幫助大家瞭解這個了不起的男人。


1背景:朱鄭和一生的轉折點就是的被朱棣賜姓三寶太監,他本名叫馬三保,小時候家庭困難被父親送入宮中閹割之後做了太監又被分配到燕王朱棣宮中伺候,朱棣歸封地他也跟著去了,後來朱棣決定清君側,他又跟隨他四處征戰,在“靖難之役”三寶太監雖是個太監打起戰來非常勇猛,朱棣入主京都後,封賞群臣。

由於當年三寶太監在鄭村壩戰鬥中的表現突出,就想要好好獎勵一下這個從小就跟在自己身邊為自己出生入死的小太監,於是他學起了自己老爸親筆題寫了一個的“鄭”字賜給三寶太監為姓,同時封三寶太監為內官監太監,這可把鄭和(和字為名是三寶太監自己選的)高興壞了,要知道皇帝親自賜姓是作為臣子的莫大榮譽。於是他死忠於朱棣,甚至為了報答朱棣七次冒險遠洋海外!





思考:一個人取得多大的成功和他跟著什麼人有關,三寶太監一個太監都能名垂青史!

2家族延續:鄭和有後人嗎?他由於是太監是沒有自己直系親屬的,不過他過繼了哥哥馬文銘的大兒子馬恩來到自己膝下,經過繁衍發展為鄭氏家族。




贈語:一個人無論出身如何,都應該付出努力去改變生活,君不見三寶太監都名垂青史也是一個小人物在比諸君更艱難的條件下的逆襲!


老龍史社


首先糾正一個錯誤,鄭成功的“鄭”姓,並不是大明皇帝所賜的姓,而是他自己本來的姓氏。

鄭成功,原名鄭福松,後來讀書時老師給他改名鄭森,等到南明弘光政權滅亡時,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趁機在福州擁戴唐王朱聿鍵稱帝,並改年號為“隆武”,即隆武帝。

隆武政權成立後,鄭芝龍將兒子鄭成功引薦給隆武帝,隆武帝非常欣賞鄭成功的才華,不由嘆息說:“惜無一女配卿,卿當忠吾家,勿相忘也!” 翻譯一下就是可惜我現在沒有女兒許配給你,但你當忠於我們朱家,不要忘記啊!



在古代,皇帝將自己女兒許配給某個人做妻子,相當於是給他的最高榮譽,但當時隆武帝膝下並沒有女兒,所以為表示對鄭成功的寵愛,隆武帝將當朝最尊崇的國姓“朱”賜給鄭成功,並將他的原名森改為成功。從這時起,鄭森的名字就成為朱成功,當時將士和百姓則尊稱他為國姓爺。

只不過,當時大明風雨飄搖,國難未除,鄭成功怕有負皇恩,就只保留“成功”這個名字,並沒有公開使用“朱”姓,他是希望等到恢復大明江山時,再公開使用“朱”姓。但可惜的是,老天沒有給他這個改姓朱的機會。

後來,鄭成功的兒子鄭經,在臺灣公開自稱國主,他使用的身份,是鄭經,而非朱經,這也就等同於他放棄了“朱”姓。也正因為此,在後來的史書和各類文獻上,都是以鄭成功這個名字來記述他的生平事蹟,而不是朱成功。



至於鄭和,原名馬三保,雲南人。在公元1381年,也就是朱元璋當皇帝的第十四年,朱元璋派養子沐英與傅友德、藍玉率兵三十萬徵雲南。而在明軍平定雲南後,鄭和作為俘虜中的一員,被明軍帶回南京。隨後按照慣例,他被施以宮刑後進宮當差,後因聰明機智被燕王朱棣看上,並收留在身邊。

其後,靖難之役爆發,鄭和跟隨朱棣一同南下作戰,當時鄭和雖然是太監,但作戰特別英勇,尤其是在鄭村壩一戰立下頭功。對於朱棣來說,鄭和在鄭村壩的這一戰,不僅解除了建文帝軍隊對北平的包圍,消還滅了建文帝軍隊大量的有生力量,使得燕王軍隊轉守為攻,為奪取最終勝利奠定了基礎。

也正因為這場戰役的重要性,在朱棣登基後,就決定賜鄭和一個國姓作為獎賞。但問題是,鄭和是個太監,從皇室的尊嚴和禮法上來說,朱棣自然無法將“朱”姓賜給他,因為把國姓賜給一個太監,會有損皇家顏面,不要說在朝廷上通不過,就是皇室成員內部也不會同意。

在這種背景下,朱棣就想了一個折中的辦法,一方面是考慮到鄭和當年是在鄭村壩立下的赫赫戰功,所以就以此作為紀念,賜姓他“鄭”;另一方面,也是取“和朕同姓”之意,給他取名“鄭和”。由此,馬三保正式更名為鄭和。


我是趙帥鍋


先來簡單介紹一下明朝這個朝代。它是由漢族人建立的統一的王朝,一共歷經十六個皇帝,國祚延續二百七十六年。疆域也較為遼闊,漢地盡是它的所屬之地,初年疆域擴展至日本海、外興安嶺,後期後退至縮遼河地帶;北邊到達陰山山脈,後來演變成為明長城;西邊則到了新疆哈密,後來退居嘉峪關;西南角臨近孟加拉灣,後來折回今雲南境內。

明朝為了更好地掌控青藏地區,設置了羈縻衛所進行相關事宜的管理,還曾經收復過安南地區。可以說,明朝這個時代十分的具有探究價值,畢竟它的疆域就進行額多次更改。

再來說說它的經濟方面的狀況,它的手工業和商品經濟都十分地繁榮,還曾出現過商業集鎮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現象。在文化層面上,則顯示出趨近世俗化的態勢。經濟和文化等方面的發展進步也體現在人口方面,據《明實錄》記載明朝人口最多的時候曾到達7185萬,這個數字十分了得,也側面烘托出明朝當時的國力強盛。曾有人這樣評價明朝,說她是繼漢唐之後的黃金時期。

話鋒轉回來,今天筆者索要談論的並不是進行對明朝的繼續探討,而是想探究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明朝皇帝姓朱,為什麼賜國姓為“鄭”(如鄭和、鄭成功)?

眾所周知,中國古代如果想要表示對某位臣子的喜愛,會賜予他與皇帝同姓,也就是國姓。例如,唐朝的開國功臣徐世勣,李淵為了表彰他赫赫的功績,在武德二年封他為曹國公,加授右武侯大將軍,賜予他李姓。此後,徐世勣成為了李氏宗族的一員。

如此可見,賜國姓似乎是司空見慣的一件事情。那麼明朝的創始人為朱元璋,賜臣子為朱姓應該是不容質疑的一件事情,那究竟為何鄭和、鄭成功二人卻被賜予鄭姓呢?

其實這是對於皇帝賜姓有所誤解。這是怎麼一回事呢?且聽筆者一一道來。先來介紹一下鄭和此人,他就是著名的七下西洋的主角。鄭和,原名馬和,世稱“三保太監”。有關他的幼年時代記載不詳,無法進行合理地推測。僅限於的瞭解就是他在明朝發動的平雲南戰役中被俘虜。傅友德、藍玉班師回朝後,馬和也跟隨軍隊一同進入當時的皇都——南京,隨後入宮服役。之後因緣巧合之下,他變成了燕王朱棣的人。並在燕王朱棣發動的朝廷政變——靖難之役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建文元年,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後,馬和捨命追隨。朱棣深受感動,為了表示對馬和的嘉獎,用毛筆寫了一個大大的“鄭”字,於是馬和被賜姓為鄭,從此改名為鄭和。從這裡的歷史細節中可以發現,原來當時朱棣只是單純地給鄭和賜了個姓,並非是國姓。

那麼鄭成功的姓氏來源又是怎麼一回事呢?鄭成功此人為人所熟知是因為他激勵推崇反清復明。其實他原名叫做鄭森,字明儼、大木,他的姓氏並不是皇帝所賜予的,他與鄭和的狀況有區別。先來簡單介紹一下鄭成功的家庭背景,他的父親是明末海商及走私團伙的首領鄭芝龍,母親是日本女子田川氏。

南明弘光政權滅亡後,鄭芝龍成為當時有權有勢的將軍,成為了隆武帝依靠的主要軍事力量。鄭芝龍借勢將自己的兒子鄭森推薦給自己的主子。隆武帝對鄭森十分滿意,從他對鄭森說的話中可窺見一斑:“可惜我沒有女兒能嫁給你,但你要忠於我大明,不要忘記!”

隆武帝對鄭森實在是太喜歡了,就將國姓朱賜給鄭森,並將他原名中的“森”改為“成功”。鄭森就改名成為朱成功,民間百姓尊稱他為“國姓爺”。那筆者不禁疑惑,這樣說來,他還是應該叫做朱成功,為何歷史上一致稱他為鄭成功呢?主要有三方面的因素。其實,這與家族的勢力有關,那鄭成功可是家族的驕傲,名垂千古,可是不得了,鄭家自然要大書特書,因此恢復了他本來的姓氏。

第二點與清朝統治者的心理有關,假若叫做朱成功,是否會喚起更多人對清朝的反對,這樣十分不利於清朝的國運延綿。因此,清朝進行刻意地修改了鄭成功的姓氏。

由此可見,歷史上總有些巧妙的誤會,但是這些誤會背後的深層次原因是值得我們進行進一步拓展和研究的重要材料。


無筆


答:明朝皇帝姓朱,賜三寶太監馬和姓鄭,其實一點都不奇怪。

中國姓氏本身就是一門學問。

大家想過沒有?

中國現在各家姓氏是怎麼來的呢?

追根溯源,查《續文獻通考》卷二0七《氏族考》,其中有談到:“炎帝姓姜,太皞所賜也;黃帝姓姬,炎帝所賜也。”即在古父系氏族部落,姓氏是從部落首領那兒受賜而來的。

當部落向國家形態轉化,部落首領成了國家政治首領“王”或“天子”,王或天子對部落臣民所擁有的褒貶賞懲和生殺予奪和的權力中,也包括了賞賜姓氏,所謂“天子賜姓賜氏”、“姓非天子不可以賜”也。

而由“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的記載可知,以地名作為賜姓姓氏,是早期姓氏賜予的顯著特徵之一。

《續文獻通考》卷二0七《氏族考》也記:“居於姚墟者賜以姚,居於嬴濱者賜以嬴。”

明成祖朱棣賜馬和姓鄭,就屬於以地名為姓。

據《皇明大政記》載,鄭和本是雲南昆陽(今昆明市晉寧縣)人,為回人賽典赤·贍思丁五子馬速忽的兒子,洪武四年(1381年),被攻入雲南的明軍俘虜,被送燕王藩邸閹割,做了一名小宦官。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發起“靖難之役”,馬和在鄭村壩(今北京市東壩)展開的戰鬥中表現突出,得賜姓“鄭”。

這,就是鄭和得賜姓“鄭”的由來。

話說,自秦始皇橫掃宇內、一統天下後,歷代帝王都把天下視為自己一家一姓之天下,君主的姓氏和國名開始連為一體,如劉漢王朝、隋楊王朝、李唐王朝、趙宋王朝、朱明王朝等等,君主的姓氏被尊稱成國姓。

為了籠絡人心,歷代君主屢有賜功臣國姓的舉止。

如漢高祖賜婁敬姓劉;隋文帝賜尉遲義臣姓楊;唐高祖賜徐世勣姓李;宋徽宗賜馬植姓趙;明隆武帝賜鄭成功姓朱……都是歷史上著名的例子。

但歷朝歷代賜姓者中,名氣最大的就是鄭成功,因此,後世只要提起“賜姓”、“國姓爺”,人們都知道指的就是他。


覃仕勇說史


皇帝賜姓會被視作一種特別的殊榮,賜姓和賜國姓是兩個概念。

問題中所舉的例子不太好,首先鄭成功人家本來就姓鄭,本名森,又名福松,父親是大名鼎鼎的打海盜鄭芝龍。鄭成功因其強有力的武裝力量和對明王朝無比忠誠,受隆武、紹武政權信賴,並被後來的永曆政權所倚重。隆武帝賜鄭成功國姓,也就是朱姓,賜名成功,因此鄭成功被的名字應該是朱成功,顧名思義從他的名字可以看出南明王朝對鄭氏武裝的期許和倚重。因此大家又稱他“國姓爺”、“鄭賜姓”、“鄭國姓”等,永曆時封其為延平郡王,又有稱其為“鄭延平”的。

鄭和原姓馬,他父親馬哈只的墓誌銘有載及鄭和的內容,《馬公墓誌銘》:

“子男二人,長文銘,次和,女四人。和自幼有材志,事今天子,賜姓鄭,為內官太監。”

洪武十五年,雲南蒙古梁王被明朝所滅,雲南歸入了明朝版圖,鄭和被明軍俘獲,在被閹割後送至燕王府邸。據蘇同炳先生研究當時他12歲,其還有小名叫“三寶”,當時也叫做“馬三寶”或“馬三寶奴”。燕王靖難起兵以後,建文元年(1399)二十五歲時的馬三寶在鄭村壩戰鬥中立功,永樂元年(1403)二十九歲時賜姓“鄭”。這樣,我們就知道了鄭和的賜姓“鄭”源於其作戰獲功的地方鄭村壩。

此外,鄭和再有才能也是一個宦官,太祖朝就對宦官立下了諸多規矩,用太監已經逾越了洪武時期的禁律,賜太監國姓是不可能的。

我們再舉一個愛賜國姓的皇帝來看,明武宗義子眾多,大多賜國姓,如江彬、許泰、錢寧都被賜為朱彬、朱泰、朱寧,但同時期同樣被信任的太監卻沒有賜姓,如我們熟悉的張永、張忠等。


孝陵衛小校


皇帝姓朱,國姓當然就是朱姓了。鄭和原名是馬三寶,後來明成祖朱棣賜“鄭”姓,這並非賜國姓。而鄭成功原名叫鄭森,南明隆武皇帝賜他“朱”姓,也就是國姓,併為其改名叫成功。

第一,賜姓乃是彰顯皇恩浩蕩

賜就是恩賜,皇帝賜姓,就是彰顯皇恩浩蕩。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就多次賜姓給一些親信,比如名將沐英,朱元璋最早賜其國姓,稱為“朱英”,後來又賜“沐”姓,意為永沐皇恩。朱元璋收入不少義子,都賜“朱”姓,但是後來都取消了。畢竟朱氏是皇家,要是賜那麼多國姓,難保不會出亂子。

因此,明成祖朱棣給馬三寶賜姓時,也沒有賜“朱”姓,而是賜“鄭”姓。為什麼賜“鄭”姓呢?據說是因為馬三寶在鄭村壩之戰中表現英勇,遂以“鄭”為姓,後來便以鄭和之名聞名天下。

第二,鄭成功賜國姓始末

鄭成功一生有很多稱謂,他使用過許多名字,小時候在日本叫“福松”,回國後改名為“鄭森”,在南京求學時,老師錢謙益給他起名“大木”。可是最廣為人知的名字還是“鄭成功”,這是南明隆武皇帝為他起的名字,同時還把皇室的“朱”姓賜給他,故而他又以“國姓爺”這個稱呼聞名天下。

隆武皇帝是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所立。鄭成功第一次晉見隆武帝,隆武帝問道:“江山危矣,你何從我乎?”鄭成功回答說:“文不貪財,武不怕死,江山可保矣。”這個回答讓隆武帝十分感動,於是撫鄭成功之背道:“只恨朕沒有女兒可許配給卿家,卿當盡忠吾家,無相忘也。”於是皇帝賜他“朱”姓,並改名為“成功”,鄭成功的名字便是由此而來。

第三,有沒有“朱成功”的稱呼呢?

按理說,隆武皇帝賜國姓外,應該稱為“朱成功”,為什麼我們很少聽到這樣的叫法呢?現在大家說到鄭成功都曉得,你要說朱成功,恐怕所有人都沒聽過。

其實,朱成功這個叫法是存在的。大家看下面一張圖,這是鄭成功發行的漳州軍餉銅幣,幣面花押是由“朱成功”三個字組成的。在鄭成功死後,1700年,康熙皇帝下了一道詔書,裡面有這麼一句:“朱成功系明室遺臣,非朕之亂臣賊子。”這裡康熙用的就是“朱成功”的叫法。

不過,在絕大多數史料裡,很少有“朱成功”的稱呼,這又是為什麼呢?



第四,明代賜國姓,僅賜給個人,後代是不能繼承這個國姓的

明代皇帝的賜國姓,基本上都只是恩及個人,屬於一個榮譽,是不能傳給後代的。

比如說,鄭成功是可以稱為“朱成功”,但他的兒子鄭經,就不能稱為“朱經”。“朱”是國姓,只賜給鄭成功一人,不及子孫的。因此,賜國姓並不是真的把皇家姓氏賜給你這個家族,受賜人死後,國姓就不能再用了。因此,我們只能把賜國姓當作一種榮譽稱號。我們知道,姓氏在中國是很重要,中國人講傳宗接代,講光宗耀祖,所以鄭成功自己的姓氏是不能丟的,他兒子、孫子都得姓“鄭”,不能姓“朱”的。

第五,鄭成功以“國姓”代替“朱”字

鄭成功有時也會稱為“朱成功”,但是這種情況比較少見。但這並不代表他不用國姓,相反,他很巧妙地用“國姓”代替“朱”字。

也就是說,不叫“朱成功”,而是叫“國姓成功”。清代幾本關於鄭成功的重要史料,如《海紀輯要》、《鄭成功傳》、《臺灣外記》等都寫:“自是中外稱國姓雲。”我們再結合荷蘭人的史料,可以看到,荷蘭人的記錄裡,也把鄭成功稱為“國姓爺”,而不是稱他“鄭成功”或“朱成功”。在清朝官員的奏稿中,往往稱呼鄭成功為“國姓”、“鄭國姓”或“偽國姓”。在明末清初的史料裡,不僅“朱成功”的叫法少,“鄭成功”的叫法也是比較少的。

我們來看看夏琳的《海紀輯要》裡寫的:“明延平王招討大將軍晉潮王國姓成功殂於東都。”大家看到沒有,當時不是稱他“鄭成功”或“朱成功”,正確的叫法是“國姓成功”。


君山話史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皇帝為了拉攏大臣,除了賞賜禮物、聯姻等方式外,還有一種重要途徑,那就是賜姓。能得此殊榮的大臣,也委實不多。如唐朝開國名將徐世勣,投靠唐朝後,唐高祖李淵為了拉攏他,就賜他“李”姓。從此徐世勣就改名為李世勣,後來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諱又改名為“李勣”。但是明朝皇帝的賜姓很多人就看不懂了,為何皇帝明明姓朱,賜的姓卻是“鄭”呢?比如鄭和、鄭成功等人。其實這裡面有個很大的誤會,聽爆史君給大家慢慢道來。

咱們先來說一下鄭和被賜姓的經過。鄭和原本姓馬,是回族人,在明平雲南之戰中被明軍所擄。洪武十七年,傅友德、藍玉從雲南班師回朝,鄭和作為俘虜也被帶了回去。後來鄭和入宮服刑,別人稱他為“三寶太監”,因此他之前的名字為馬三寶。洪武十八年,傅友德、藍玉奉旨調鎮北平府,馬三寶也奉旨隨行,並進入北平燕王府服役。

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初期,實力並不是很強,建文帝派來的大將李景隆都打到了北京城下。但因為北京城久攻不下,所以李景隆就退守鄭村壩。在這個時候,朱棣從寧王那搬救兵回來,在外圍擺開陣勢與李景隆對戰。因為馬三寶曾在南京宮中服役,對李景隆有所瞭解,所以便給朱棣獻了個誘敵深入之計。在這場戰爭中,朱棣的燕軍大敗李景隆的南軍,斬首敵人兩萬餘,繳獲戰馬兩萬匹。

鄭村壩之戰的獲勝,是朱棣起兵以來取得的第一場大的勝利,對朱棣意義非凡。為了表彰馬三寶,朱棣便想到了賜姓的方式。但因為鄭和是太監,朱棣無法將國姓“朱”賜給他,所以便將他們共同戰鬥過的地方,鄭村壩的村姓“鄭”賜給馬三寶,以此來紀念他的功績。後來鄭和幾次下西洋,被世人所熟知,而他原本的名字卻幾乎沒人知道了。

而鄭成功被賜姓為“鄭”,則完全是個誤會了。鄭成功本來就姓鄭,他的父親是明末海盜首領鄭芝龍,後被明政府招降,母親是日本平戶藩女子田川氏。他自幼出生在日本,在6歲之前一直與母親住在日本平戶。直到父親鄭芝龍被明朝授官,鄭成功才被接回泉州讀書。當然,鄭成功小時候也不叫這個名,他當時叫鄭福松,字明儼。

崇禎十七年,鄭成功被父親送往南京國子監深造,鄭芝龍還為他請了名儒錢謙益授課。錢謙益在開始教鄭成功時,第一課就是給他改名。當時錢謙益為鄭成功取名為“森”,寓深沉整肅,叢眾茂盛之意,還給他取了個表字“大木”。李自成入京後,崇禎帝在煤山自縊而亡,明朝遺臣在南京擁立福王朱由崧登基,次年改元“弘光”。但弘光政權因為派系林立,群臣間勾心鬥角,所以僅僅存在8個月便滅亡了。

弘光政權滅亡後,鄭芝龍、鄭鴻逵兄弟又在福州擁戴唐王朱聿鍵稱帝,並於1645年7月改元“隆武”,即隆武政權。隆武帝極其依賴鄭芝龍的勢力,所以鄭芝龍便趁勢把自己兒子鄭森推薦給他。隆武帝看鄭森一表人才,也非常欣賞他的才華,遺憾地說:“可惜我沒有女兒能嫁給你,但你一定要忠於我家,不要忘了!”

為了表示對鄭森的寵愛,隆武帝便賜他國姓“朱”,並給他改名為“成功”,從此鄭森就更名為“朱成功”。這也是民間稱他為“國姓爺”的來源。那為何後來人們都叫他“鄭成功”,而非“朱成功”呢?主要是滿清政府刻意為之。滿清在入主中原後,引起漢人的普遍不滿,很多人從事反清復明的活動。而鄭成功便是帶領大家反清最重要的一股力量。

後來清朝雖平定臺灣,降服了鄭家勢力,但“朱成功”一直在民間有著很大的影響力,大家也在等待著復明的那一天。為了將這一苗頭掐滅,清朝統治者從各方面入手,其中一項措施便是給朱成功改回本來姓氏,所以朱成功又變成了鄭成功。因此鄭成功真的被明朝皇帝賜過國姓“朱”,而鄭則是他本來的姓氏,並非賜姓。


Boss爆史


是什麼樣的人才能問出這樣無知的問題呢?我真的想不出來。

明朝是朱家天下,國姓當然是“朱”。怎麼可能是“鄭”呢?

鄭和與鄭成功,之所以姓鄭,是因為人家本來就姓鄭。


鄭和,本來就姓鄭。

《明史‧鄭和傳》僅載:“鄭和,雲南人,世所謂三保太監者也。”

還有一種說法,鄭和原本姓,小名三保。10歲的時候,被明軍俘虜,成了太監。後來成了朱棣的親隨。

因為他在朱棣爭奪帝位的靖難之役表現勇敢,在一個叫鄭村壩的地方立有戰功。朱棣就賜他姓鄭。

這只是一種小編亂造的野史,沒有任何歷史根據。翻遍二十四史,從來沒有任何一個皇帝這樣給臣下賜姓的。要麼就是賜國姓,要麼就是把某塊地方作為封地賜給功臣。哪有把村子名賜給功臣做姓氏的,這簡直就是侮辱人嘛!

所以說,鄭和,本來就姓鄭。明史記載的清清楚楚。


再說民族英雄鄭成功

鄭成功他爹叫鄭芝龍。鄭成功子承父姓,當然也姓鄭。

鄭芝龍年輕的時候富有冒險精神,在海上闖蕩。1621年,鄭芝龍18歲時,到澳門跟隨舅父學習經商,並且澳門接受天主教洗禮,成了天主教徒。但是我感覺他並不虔誠,可能只是為了利用天主教的勢力。

之後往來東南亞各地,後到日本九州,並追隨於日本平戶島的大海盜商人李旦,初時擔任翻譯,逐漸成為李旦的得力助手。1624年初,鄭芝龍,前往澎湖擔任荷蘭人的翻譯及通事。慢慢建立自己的勢力。

1624年7月14日鄭芝龍妻子於平戶島千里濱產下兒子鄭成功。不久,鄭芝龍帶著老婆孩子回到中國。

到了1627年,鄭芝龍已有船700艘。橫行中國沿海。儼然海上王國。

他兒子鄭成功更加了不起。

鄭成功,原名鄭森。字,大木。是要他成為國家棟梁的意思。

鄭成功雖然是中日混血,六歲以前居住在日本平戶。但是六歲以後回到中國,接受系統的儒家教育,還考了秀才,並進入南京國子監深造。他的思想是典型的中國士大夫思想,他當然是純正的中國人了。

清兵入關以後,南明小朝廷內訌不斷。後來隆武政權建立。鄭森覲見隆武帝。隆武帝非常欣賞他,說到,可惜沒有女兒可以許配給他。所以把象徵最高榮譽的國姓賜給他,並賜名“成功”!

從此,鄭森就被成為“朱成功”,或者國姓爺。當然也有叫鄭成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