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蒙古為什麼一直遵循庫裡臺大會制度?

狼的影子716


庫裡臺大會,又稱為忽裡勒臺大會。蒙古語“聚會”音譯。

先說說這是做什麼的?

一、 推舉汗王。形式上,蒙古大汗需要經過庫裡臺大會的確認才能生效。

二、 決定征戰,分派征戰任務。例如,1235年窩闊臺汗召開忽裡臺,決定遣以拔都為首的諸王、將領遠征欽察草原和斡羅思等國,開始了著名的長子西征。

三、 宣佈新定製度

最初的忽裡臺大會是各個部落貴族之間召開的會議。

鐵木真在完成蒙古草原的統一後,在斡難河源頭召開忽裡臺大會,建立蒙古汗國,被尊稱成吉思汗。

這應該是第一次召開忽裡臺大會。但此時參會的人員還包括各個部落的貴族首領。而之後因為成吉思汗樹立的崇高威望,忽裡臺大會完全演變為黃金家族諸王與主要功臣的內部會議。

接下來的一次忽裡臺大會,應該是在第一次西征之前。成吉思汗確立了窩闊臺的繼承權,並分封四個嫡子。程序上,由成吉思汗指定。再由忽裡臺大會確認。

由此開始,忽裡臺大會的功能演變為,確認繼承人的會議。

1229年,拖雷召集諸王大臣在克魯倫河上游的大斡耳朵舉行忽裡勒臺大會,選舉新大汗。這次大會召開了四十多天,拖雷作為幼子繼承了成吉思汗大部分財產。但沒有堅決擁戴窩闊臺,是在耶律楚材的勸說下,才和察合臺一起決定擁戴窩闊臺。此時朮赤已死。

1241年窩闊臺去世,把闊出的兒子失烈門作為繼承人。但乃馬真皇后支持長子貴由。貴由遠征,皇后拖延召開忽裡臺大會。自己臨朝攝政。支持拖雷系的朮赤繼承人拔都建立金帳汗國,與貴由分庭抗禮。畢竟也是西征時,自己的手下。不再聽從號令。

1248年,貴由去世後,拔都再次支持拖雷系的蒙哥。而貴由皇后海迷失之子忽察和忽腦相爭,給了拖雷系機會。朮赤家族的拔都作為諸王之張支持蒙哥,武力脅迫召開忽裡臺大會,蒙哥由此成為大汗。窩闊臺和察合臺兩系的親王及權貴,也逐漸被排擠出權力中心。

1257年,蒙哥親征,死於釣魚城。當時忽必烈在另一條線上淮河流域進攻。認為無功而返有損威信,就沒回漠北。

在草原的幼弟阿里不哥便利用這個時間差,搶先召開忽裡勒臺大會,並徵召忽必烈參加。

忽必烈在1260年召開自己的忽裡臺大會,在上都開平(內蒙多倫),登上汗位。第二個月,阿里不哥也在哈喇和林召開忽裡臺大會,繼位大汗。

此後四年,出現兩汗並立。

忽必烈獲得東道諸王(成吉思汗兄弟們)和部分西道諸王(成吉思汗兒子們)支持。並最終戰勝阿里不哥,成為蒙古唯一的大汗。

忽必烈召開的忽裡臺大會,並不正規。重要宗王也沒有出席。就連忽必烈自己都猶豫,是不是要在這樣的大會上,繼承汗位。但在謀士的勸說下,宜早不宜遲,才果斷上位。

可見,忽裡臺大會已經失去了原本的作用。只要有實力,誰都能召開。而即使被忽裡臺大會承認。也不一定能坐穩。忽裡臺大會只是統治者表演的工具,要走的過場。

尤其是忽必烈即位之後,忽裡臺大會的作用更加被弱化,成為諸王朝拜元朝皇帝的“大朝會”。不再具有任何決定性作用。但蒙古汗國也早已分裂為元朝與四大汗國,各自為政。知道元成宗時期,其他汗國才表面上承認了元朝皇帝的權威性。

也就提不到“一直遵循”了。


參習處


庫裡泰會是蒙古族的傳統,在成吉思汗之前就已存在。成吉思汗當時在眾人面前指定了窩闊臺為繼承人,但仍然強調不能違反庫裡泰會傳統,窩闊臺必須經過此會議確認才是合法的。也正因為這樣,後來忽必烈撇開庫裡泰會自任蒙古大汗位,是不合法的,才會引起蒙古內戰。元朝只是中國的王朝,脫離蒙古。

一般來說,成吉思汗這個安排是漏洞。


TonyDeng


忽裡勒臺,又譯作庫里爾臺。塔塔爾語:Qorıltay;阿塞拜疆語:Qurultay;Kurulmak在突厥語的意思是「聚集」,而在蒙古語的Khural可解作「會議」。 它是古代蒙古的一個政治及軍事議會,負責推舉部落的首長及可汗。蒙古帝國的所有大汗,例如成吉思汗及窩濶臺汗都是由庫里爾臺所推選出來的。時至今日,「庫里爾臺」在突厥民族裡有了新的意思,用來指現代的議會或國家的國會。1206年,鐵木真(成吉思汗)建蒙古帝國,召開忽裡臺,即大汗位。[2]此後,歷朝大汗即位,都由忽裡臺推戴。蒙古沒有固定的嫡長繼承製,汗位繼承權或由先朝大汗生前指定,或通過明爭暗鬥強取,但形式上總要召開忽裡臺,由諸王、貴戚推舉,才能即汗位。新大汗在忽裡臺召開期間,照例向諸王大臣頒發大量賞賜,籠絡人心,因而忽裡臺也成了蒙古顯貴瓜分帑藏的一種形式。入元以後,忽裡臺即大朝會的形式依舊保存下來,歷朝皇帝即位都要召開忽裡臺,舉行儀式,頒發賞賜。但忽裡臺遠非決定帝位繼承的具有實權的議事會,元朝大多數皇帝都是通過權臣擁立、武力爭位或流血政變即位的。忽裡臺又是決定和宣佈重大軍事行動,分派征伐任務,宣佈新定製度的會議。如1235年窩闊臺汗召開忽裡臺,決定遣以拔都為首的諸王、將領遠征欽察草原和斡羅思等國,開始了著名的蒙古帝國的西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