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為什麼要殺岳飛,是出於什麼樣的利益考慮?

飛馳吧段哥


說起南宋名將——岳飛,可以說是家喻戶曉,有書君從小就被他的精忠報國的事蹟、萬夫莫敵的武藝、神出鬼沒的用兵所傾倒,他被後人稱為民族英雄。但奈何生於那個不幸的朝代,也落下了可悲、可嘆的結局。

宋高宗在“靖康之變”後,在南京繼承大統,創建了南宋王朝。他稱帝初期,還是有所作為的,主要任用主戰派,力保南宋政權。

但是隨著局勢的變化,宋高宗開始驅逐主戰派,逐步解除岳飛兵權,並和姦臣秦檜一同以“莫須有”的罪名加害大英雄岳飛。

那宋高宗既然知道岳飛是一位傑出的將領,為何又要殺害他呢?有書君覺得主要是出於以下三點原因:

一、重文輕武、中央集權是宋朝的基本國策

宋朝從建國初期開始,最重要的國策是——重文輕武。從宋太祖“杯酒釋兵權”開始,就是文官節制武將。朝廷特設三司使,地方設轉運處,分節度使權。所以岳飛就算是沒犯錯誤,在宋朝的這種體制下,也是呆不下去的。

另一方面,岳家軍基本不受宋高宗掌控,戰場上連戰連捷,戰無不勝,這也是宋高宗最害怕的。因為這岳家軍,並不是官方部隊,而是岳飛在南征北戰期間,收容的民間部隊,經過岳飛的多年調教,戰鬥力和規模都非常強大,巔峰時期兵力佔到當時南宋總兵力的七分之四。

如果岳飛想要像當年的宋太祖趙匡胤一樣,再上演一幕“黃袍加身”,自己皇位將不保,所以宋高宗對岳飛戒備心和疑心都很重。

二、政治覺悟太低,制定錯誤的“直搗黃龍,迎回二聖”的戰略目標

“靖康之變”後,徽欽二帝被金軍擄走到北方,過著非人的生活。正因為群龍無首,所以宋高宗才有機會當皇帝。而岳飛連戰連捷的時候,卻經常把“收復失地,迎回二聖”放到嘴邊。他從來沒想過一個國家是不能有三個皇帝的。宋高宗的父兄一回來,高宗自然皇位不保。

更何況,岳飛還建議高宗立太子,這些舉動都讓宋高宗非常生氣,都關係到自己皇位能否穩定。其種種事端,使得岳飛更加不被高宗信任,被認為不是自己的人,堅定了除去岳飛的決心。

第三,投降派為保自身利益,推波助瀾

岳飛在軍事上的成就過大,導致樹大招風,開始在朝廷中招人嫉恨。岳家軍先後收復鄭州、洛陽,在郾城、潁昌大敗金軍後,開始進軍朱仙鎮,這時候以朝廷中秦檜為首的權臣,開始煽風點火,各類謠言四起,在高宗身邊不斷詆譭岳飛。

而當時高宗正好在擔心二聖迴歸後的皇位問題,各方一拍即合,最終導致了岳飛以“莫須有”的罪名,被殺於風波亭。

綜上所述,有書君認為雖然岳飛英勇善戰,但性格弱點也多,比如過於執著,政治覺悟不高,性格倔強,多次說不該說的話等等。而宋高宗趙構也從喜歡、重用岳飛,到後來討厭岳飛、猜疑岳飛,最後起殺心,導致了一代名將死於風波亭。這也是中國封建王朝制度化的一種必然。

有書君語:有書君送福利啦!!私信有書君,回覆“福利”即可【免費領取52本】高分好書,限時福利,不容錯過哦~


有書共讀


岳飛被殺,有幾點原因:

一是軍事上與偏安的國策不相符。當時皇帝無大志,並沒有掃清寰宇、收復山河、一統江山的雄心壯志,而是選擇偏安一隅,惟願能享受暫時的富貴,保住卿卿性命。因此實行的國策就是消極防禦,偶爾的軍事勝利在皇帝與朝廷看來,也只是增加了談判的一點發碼和談資。軍事上的主動進攻更是為朝廷所忌諱,生怕惹怒外敵被報復。

二是政治上的口號確實為皇帝所忌諱。嶽帥提出的口號中有這麼一句:迎回二聖,甚至還很為高宗考慮,說即使迎接回二聖高宗也還是皇帝。其實,恰恰這些是不能說的,一說不就把高宗的內心戳穿了嗎?

三是嶽帥樹大招風,將相不和歷來就是對在外統兵很不利,所統帥的岳家軍戰鬥力彪悍,先後收復鄭州、洛陽等地,在郾城、潁昌大敗金軍,進軍朱仙鎮,這時以秦檜為首的權臣開始煽風點火,各類謠言四期,以致十二道金牌。剛開始高宗可能並無殺嶽帥的心思,但當十幾道金牌都招回嶽帥時,那位經歷多次政變而內心十分脆弱的人,再也經不住秦檜等人的汙衊。





麒麟歷史閣


殺岳飛是多種因素影響下的結果。首先來談談高宗其人,少時出使金國還頗有英氣,及至北宋滅亡南渡,卻被嚇出了生理問題,再被搜山檢海趕到了海上,心理陰影不可謂不大,所以之後一直搖尾乞憐也在情理之中,金國若有亡宋之意還可奮起反抗,而稍有松和便又極力巴結,毫無骨氣。因為在趙構看來宋軍雖偶有勝利,但徹底打敗金國絕無肯能,如果徹底激怒金國宋朝便岌岌可危,所以從頭到尾趙構都是個投降派;

而岳飛,從某種角度來說,他更多的是為宋朝為民族而不是為趙構而戰,直搗黃龍,迎回二聖,我想趙構倒不怎麼擔心二聖影響自己的皇位,倒是岳飛完成此舉功高蓋主,要造反的話反而更加棘手,有人要說岳飛肯定沒有造反之心,但當權者最怕的就是有人威脅自己的統治,可能威脅也無法容忍,更何況岳飛並不是很聽話,不說中途撂挑子的幾回,單說十二道金牌召回,何以用發十二道,從側面也說明岳飛多多少少已有不受控制的趨勢,軍隊受百姓愛戴號稱 岳家軍,而軍隊統帥卻不怎麼受約束,換成是哪個統治者都會心有芥蒂,殺伐之心頓起,假設岳飛聽趙構的話令行禁止,指哪打哪,我想趙構是不會起殺心的,令一方面岳飛品格高尚,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表現的無慾無求,不愛惜錢財地位,要麼是真的為國為民,要麼是想要更大的,比如龍袍,倘若岳飛能自汙,結局可能也會不一樣。

總之,趙構沒有雄才大略,沒有信心或者能力統御岳飛,倘若換成秦皇漢武,斷沒有殺岳飛的道理,而岳飛呢,又太過完美,倘若學學王翦,統帥全國軍隊仍能獲boss信任,我想也不會留下這千古奇冤。

所以岳飛之死可以概括為下屬太過優秀又不是很聽話,老闆不放心而將之殺死。



羨故劍書生


宋高宗殺岳飛,就是為了自己的政權穩定。

高宗的父親宋徽宗和同父異母的哥哥宋欽宗被金人擄走,高宗才得以繼位。從內心裡,他不願意父親和哥哥回來,因為那樣他就必須要再讓出王位。但是高宗是個孝子,當年同父兄一起被擄走的還有高宗生母韋賢妃,高宗希望迎回母親以盡孝道,因此在徽宗死後宋朝和金商定讓韋賢妃扶徽宗靈柩回到宋朝。臨行前,欽宗哭求韋賢妃,拜託回去後向弟弟求情來救他,他不會爭王位,只想結束屈辱的流亡生活。但是高宗不理會欽宗的請求,不願迎他回朝。

1140年,金人攻打宋朝,岳飛抗金有望成功,高宗表面高興,內心卻非常惶恐,如果岳飛得勝必然迎回欽宗,那麼他的皇位必定會動搖。

在這種情況下,為保皇位岳飛不能贏,所以岳飛會被召回並殺害。

與其說秦檜在高宗面前進讒言陷害岳飛,不如說秦檜看穿了高宗的心思,替高宗說出了心裡話。

岳飛之死,秦檜替高宗背了千古罵名,但是最想讓岳飛死的,是高宗,岳飛其實是皇權鬥爭的犧牲品。




夢迴殷商


在中國古代,國家權利如何進行切割分配?這是無數君臣都想解決的大問題。在魏晉南北朝、五代十國等亂世,死於非命的皇帝兩隻手都數不過來。在其它王朝,皇權受到的約束過低,能定人生死存亡,因此在君臣互動的遊戲中,權臣、能臣為了自保,玩盡了花樣,但是能形成良性互動的少,能臣如秦朝王翦、漢初蕭何的自汙法還能保全自身,權臣霍光死後家族被連根拔起起了一個很壞的頭,從此皇權與權臣的鬥爭就沒有下限了,彼此互動都把對方往惡意裡揣摩。以後的權臣如果不能取而代之,就都沒有好結果。歷史上的曹操、司馬懿敢把權力交給皇帝,自己退休嗎?劉禪把自己的皇權約束在皇城之內,治權交給諸葛亮,這幾乎是歷史上皇帝與權臣和諧相處的唯一範例了,可見有多難得!但是後世的人都罵劉禪無能!你說冤不冤?

在以上所述的歷史大框架下,再說南宋高宗和岳飛這對君臣所處的形勢:金國和宋國經過前期的互鬥,已經發現誰也吃不下誰,硬著頭皮打下去,也不過是在淮河南北拉鋸,對雙方都沒好處,這是議和的大前提,也是兩國君王的共識。岳飛在這個大背景下,一力主戰,和皇帝唱反調,屬於不明形勢,但是迎還二聖,還我河山的口號天然正確,高宗也沒辦法!再者,宋朝得國就是宋太祖軍權在手,因此高宗對軍方大佬天然就有戒心,怎樣解決?有太祖成例:杯酒釋兵權。岳飛的軍隊號稱岳家軍,後勤供應半自主,已經有了軍閥化的苗頭,在高宗眼裡,就是岳飛不肯交權升官所以主戰。還有其它一些事,比如要高宗立太子,不管岳飛初衷如何,高宗肯定往惡意裡琢磨:我雖然現在沒孩子,但聖體還很康健,岳飛你是幾個意思?想建擁立之功?想另外站隊?

綜上,君臣互動中,岳飛的表現,高宗給打了個不及格的分數,就是岳飛的死因。


讀出歷史中的不得已


宋高宗為什麼要殺岳飛?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一,宋高宗忌憚岳家軍,當時南宋總兵力岳家軍就佔了一半,正所謂有兵就有權,岳飛手握重兵再加上朝廷奸臣當道,宋高宗偏信於秦檜,久而久之難免會犯錯誤,最終錯殺岳飛。二,岳飛大家都知道他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將領,而且文武雙全,他帶兵打仗就不用說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這已經是當時兒童的一句口頭禪,可見當時金兵將領是多麼的怕岳飛,怕岳家軍,而且岳飛才華橫溢,他的那首千古名詞《滿江紅》傳承至今,再加上岳飛執意北伐收復故土,這就更加引起宋高宗的猜忌了,因為宋高宗擔心一旦收復故土,他的那些父輩兄弟會和他爭皇位,所以這個對岳飛來說也是致命的,三,就是立嗣之爭,岳飛向宋高宗建議立趙伯琮為太子,這讓生性多疑的宋高宗更加不快,認為岳飛干涉朝廷和他身邊的事物了,所以也讓宋高宗最終動了殺機,四,就是岳飛的性格問題,岳飛才華橫溢,能文能武,精忠報國,堅持自己正確的戰略主張不妥協,再加上岳飛又手握重兵,當時朝廷也黑暗,皇帝昏庸無能,奸臣當道,宋高宗聽信饞言,所以說岳飛生錯了時代,這是他的不幸,也是當時南宋老百姓的不幸!


用戶97839631440


至於宋高宗為什麼要殺岳飛

宋朝是中國曆代防武將最嚴重的朝代,江山怎麼得來的就害怕怎麼失去,所以當岳飛勢大以後,南宋朝廷絕對不會感到高興,生怕將來岳飛造反。雖然岳飛一直對中朝廷忠心,像趙匡胤黃袍加身一樣

公元1127年《靖康二年》金兵俘徽、欽二宗北去後,趙構於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重建了宋朝,史稱南宋。趙構拒絕派兵抗金,隨後南逃至臨安府《今浙江杭州》定都,建立南宋政權。

 趙構統治期間,雖迫於形勢岳飛、韓世忠等大將抗金,但大部分時間重用主和派的黃潛善、汪伯彥、王倫、秦檜等人,並處死岳飛,罷免李綱、張浚、韓世忠等主戰派大臣。精於書法,善真、行、草書,筆法灑脫婉麗,自然流暢,頗得晉人神韻。著有《翰墨志》,傳世墨跡有《草書洛神賦》等。

  宋高宗趙構是宋徽宗趙佶的第九子,母顯仁皇后韋氏,生於大觀元年五月乙巳日(1107年6月12日),同年八月丁丑日,賜名為趙構,授定武軍節度使、檢校太尉,封蜀國公。

 大觀二年(1108年)正月庚申日,封為廣平郡王。宣和三年(1121年)十二月壬子日,進封為康王。趙構天性聰明,知識淵博,記憶力很強,他每日能讀誦書籍千餘言,博聞強記。

  趙構的臂力也很強,史書記載他能拉動一石五斗(約二百斤)力的弓(岳飛能拉動三百斤力的弓)。[2]南宋期間重用黃潛善、汪伯彥、王倫、秦檜等奸臣,迫害打擊抗金將領和忠臣良將,但是在位期間生活比較節儉。






彬彬侃歷史


關於這個問題,大侃有幾點想說,為什麼高宗要殺岳飛呢,可以從以下三點來分析:

一、宋高宗的政治策略一直以來都是以和為貴,能用割地賠款解決的爭端,絕不使用武力,屬於求和派。

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通過陳橋兵變取得皇位後,對手下的武將就一直不放心,後來又搞了一個杯酒釋兵權,把武將的兵權解了,並且還實施各種手段,限制武將對軍隊的掌控力。宋朝各代皇帝也是重文輕武,搞得宋朝一向兵力羸弱,處處被外敵欺壓。

到了宋欽宗時期,更是發生了可恥的“靖康之恥”,兩位皇帝都被金人擄走,做了人質。

這樣高宗才當上皇帝,稱為宋高宗,高宗繼位後,金國還不消停,把高宗攆的四處躲藏,丟光了臉面。估計高宗也是被打怕了,登基後,不但沒有整頓軍馬,積極備戰,以免再發生“靖康之恥”一樣的悲劇,反而重用汪伯彥、黃潛善等投降派。



迫於形式,高宗啟用韓世忠、岳飛等主戰派將領,也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紹興十年,好不容易,各路宋軍在對金戰爭節節取勝時,高宗擔心將領功大勢重,尾大不掉,於是下令各路宋軍班師回朝。

所以說,宋高宗的治國思想之一就是求和,不願意與金國打仗,所以,像韓世忠、岳飛、張俊等主戰派將領都不受高宗待見。

二、宋徽宗、宋欽宗二帝迎回問題上,宋高宗態度曖昧,而岳飛等人卻極力主張迎回二聖,二人的分歧是造成岳飛被殺的重要原因。

宋高宗的皇位怎麼來的,想必各位都知道,高宗本來已經外放封王,結果金國軍隊一下打進了開封府,擄走了徽欽二帝,趙構奉命出任河北兵馬大元帥,令他救援京師,結果這位仁兄,移屯大名府,然後又轉移到山東,反正就是避開金軍,不去救援開封,眼瞅著皇帝被擄走。等到第二年,趙構在南京繼位,建立南宋政權,自己做了皇帝。

大家說說,他這皇帝來的本就名不正言不順,當然不願意讓岳飛等人把徽欽二帝接回來,所以在抗金這件事上一點都不積極,能拖一天是一天。

可岳飛哪有這麼彎彎繞,只想著皇帝被人擄走,大片河山淪為失地,作為一名有志青年,必要做出一番作為,保家衛國,收回河山。

因此岳飛一二再再而三的高喊要打到黃龍府,徹底的惹怒了趙構,最後落得個莫須有的罪名殺頭洩憤!

三、岳飛性格耿直,不知變通,不懂為官之道,最終招來橫禍。

岳飛性格耿直,有啥說啥,史料記載,岳飛先後三次參軍又歸隱,都是因為他看不慣上級的做法,感覺自己的抱負不能施展,一怒之下就罷官回家,顯的一點都不成熟。

還有岳飛和他的岳家軍,天天高喊“盡忠報國,收復河山”,老百姓聽了肯定高興,可讓那些奸佞小人聽了,又在趙構面前進讒言,說岳飛功高震主,忠國不忠君。



岳飛不僅僅不懂官場之道,還越權犯忌,有一次,岳飛面見高宗時,勸說高宗即早立儲,還搬出國不可一日無君,不可一日無太子長篇大論,把趙構氣個半死,把岳飛哄了出去。

岳飛的種種行為使的他與宋高宗的間隙越來越來,終於在紹興十一年全面爆發,此時抗金戰事已經打到朱仙鎮,收回中原失地指日可待,可宋高宗更是坐立不安了,一天之內連發十二道聖旨把岳飛叫了回來,並讓秦檜捏造罪名將岳飛下獄處死了。



可憐一代戰神未死在沙場上,卻死在內鬥中。

好了,大侃要講的就這些,出於這三方面的原因,宋高宗最終處死了岳飛,保全了自己的皇位。

但是大侃認為,這其中一點最直接的原因,其實是岳飛自己造成的,古代社會是皇權社會,皇帝的尊嚴和權威勝過一切,岳飛不知變通,處處惹宋高宗生氣,最後身陷牢獄而死,實際上是必然得結局。


大侃聊歷史


怒髮衝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滿江紅》 岳飛

宋高宗,南宋第一位皇帝,“靖康之變”後,在大臣們的擁立下,在南京繼承大統創建了南宋王朝,稱帝初期,任用主戰派,力保南宋政權,但是隨著局勢的變化,宋高宗開始驅逐主戰派,解除岳飛兵權,並和姦臣秦檜一同以“莫須有”的罪名加害大英雄岳飛,為自己的人生留下了恥辱的一筆。

岳飛、字鵬舉,祖籍今河南湯陰人。南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詩人、書法家,被列為南宋“中興四將”之首,一生戰績輝煌,兩度北伐,大敗金軍,收復大片失地,為南宋後來百年穩定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後被“十二道金牌”催回以“莫須有”之罪名被害,成為千古冤案,歷史上的岳飛注重團結民眾,軍紀嚴明,是一位傑出的軍事統帥,岳家軍素有”憾山易,憾岳家軍難“之稱,令金軍無不膽寒。

宋高宗加害岳飛的原因:

  • 一、岳飛主張迎回“徽欽二帝”

  • “靖康之變”後,徽欽二帝被金軍擄走到北方,過著非人的生活,正因為群龍無首,所以高宗才有機會當皇帝,而岳飛經常把“收復失地,迎回二帝”放到嘴邊,高宗心裡其實肯定是不願意他的父兄回來,一個國家不能有三個皇帝,他的父兄一回來,自己的地位肯定就不保了。


  • 二、岳家軍實力龐大,中央無法控制

  • 說起岳飛,不得不說”岳家軍“,這岳家軍並不是官方部隊,而是岳飛在南征北戰期間收容的民間部隊,這裡面有江洋大盜、綠林好漢、土匪民團、起義農民軍等等,所以”岳家軍“只聽岳飛的號令,而不服從皇權,當時的岳家軍實力要遠超於南宋官方軍隊,所以宋高宗必須要殺他,我們都知道宋朝的建立就是趙匡胤武將專權割據而擁兵自立,所以大宋王朝一直都是重文輕武,就是怕武將專權顛覆皇權。


  • 三、岳飛經常不聽從皇帝的號令,碰觸皇帝底線

  • 從“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飛就可以看出,皇帝要是想讓大臣迅速回朝,哪裡有頒佈“十二道金牌”,一道就夠了,這件事可以看出,岳飛將軍平時經常抗命,而且高宗還有一個毛病,就是不能生育,而岳飛經常勸高宗早早立儲,這就是碰觸高宗的底線。

  • 四、奸臣秦檜等在推波助瀾

  • 秦檜據說是金國放在大宋的內奸,秦檜左右逢源,溜鬚拍馬,岳飛手握兵權,位高權重,是秦檜上位的絆腳石,所以在皇帝對岳飛心生怨恨之後,秦檜加緊在皇帝身邊讒言陷害。

宋高宗對待岳飛由最開始的喜愛到不滿、到失望、最後到憤恨,甚至因為討厭”嶽“這個字把嶽州都給改名變為池州了,可見皇帝的態度。

我們從岳飛死後岳家軍並沒有謀反,反而繼續活躍在抗金事業中可以看出,岳飛是忠臣,他手下的岳家軍也是忠臣,如果岳飛死,岳家軍起義報仇,那麼就說明岳飛擅權,擁兵自立,可是岳家軍並沒有這麼做,可見大英雄岳飛死的太冤枉了,嗚呼,惜哉!



鴻涵先生


這個問題是個難答的題目,真實的歷史現實是那麼的血淋淋!

首先要說,宋朝殺岳飛是一種國策的體現。中央集權政治的需要

從來沒有一個簡單的一兩個因素導致一個重要事件的產生,它從來都是一個複雜體第的派生物,所以此事就很難簡單來說。

我們從人的角度來理解別人才是合適的。

先看四個案例:

1、岳飛在趙構還活著的時候平反的。1178年平反,趙構死時1187,就是說宋孝宗是在高宗同意的條件下平反岳飛的。

2、趙構對待功臣:1173年,采石之戰的總指揮,虞允文遭到御史蕭之敏的彈劾。宋孝宗經過德壽宮(太上皇趙構住所)時,特地向太上皇詢問意見,太上皇說:“虞允文在採石立功時,蕭之敏在哪裡?不要聽任虞允文去職。“,說明趙構是知道誰對國家有功,要有對好的。

3、宋朝文武之爭:趙構與秦檜說起岳飛時:”岳飛還是個忠臣吶“,秦檜的回答:”當年太祖皇帝也是忠臣“,而北宋年間,宋仁宗與文彥博論名將狄青被眾多文臣彈劾時:”狄青還是有忠心的“,但文彥博回答:”當年太祖皇帝也是忠臣“。可見朝廷對於武將的戒備心理之強,不獨於趙構所有。

4、岳飛的史料:岳飛的很多史料已不可信,大部分是其孫岳珂所編造,如朱仙鎮大捷就沒有這回事,而且岳珂本人人品也不正,他是靠岳飛平反而上路的,所著的書籍都是為岳飛平反的,引用的史料大多為岳珂一家之言,與宋史一樣,只能做部分採信。


下面我們看看岳飛是如何一定被解除兵權,到最後殺身成仁的原因。

一、宋朝國策重文輕武:文官集團治國

1、宋朝國策是重文輕武、中央集權,杯酒釋兵權釋的是武將之權,朝廷特設三司使,地方設轉運處,分節度使權,都是宋朝國策。宋朝國策是基於唐後期及五代二百年多的因家動亂而設計。不僅在宋代,即使是元明清都是按些制度執行。

所以岳飛就算是沒犯錯誤,在宋朝朝廷也是待不下去的。更不能超過武將職權而干預朝廷用人、立太子、戰和大計等事宜,

2、文官集體認為岳飛有罪,即便是主戰派著名將領楊沂中,也沒有提出異議,反而可笑的是成為岳飛的監斬官。朝中重臣無一提出異議。只有參與審訊的二位官員因知其無罪,剛早不阿,提出反對,但級別太低。可見當時文官對於中央集團,強幹弱枝,防範兵權旁落的國策是沒有異議的。

所以,岳飛悲劇大部分是受國策之影響。

二、南宋急須重建。

我們先看看一場戰場在當時的消耗力:1206年韓侂胃開禧北伐失敗,造成的劇烈通貨膨脹,北伐前貨幣總量一千萬貫,北伐後,貨幣總量被迫上升到一億四千萬貫(《中央帝國的財政秘碼》)。從此南宋的金融體系從此開始崩潰直到滅亡,再也沒能夠恢復到高宗時水平。

1、現在無法得出南宋巨大的軍費壓力,但從開禧北伐看出,南宋對金國戰爭的成本是極其高昂的。一戰把高宗孝宗朝所有的國庫收入打光。

2、北宋的國庫被金軍一搶而空,當時的情況是湖廣在平定叛亂,四川發生叛亂,在中原又與金國對峙,海上貿易沒有建立,從宋高宗為什麼那麼節約,也說明當時的財政,已經到了老百姓無法支撐的局面。如果不培養元氣,是無法再戰的。

3、漢武帝打匈奴,是靠著高祖文景四代人所積累的財富,而且還有河套馬政區在手。連武帝自已國庫打空,還想出“告緡令“這種政策,讓老百姓互相檢舉誰家有錢,去抄家的程度。他自已晚年發罪已詔,告訴兒子昭帝“後繼之君,習朕所為,乃沿亡秦之路耳”。問題是這樣打匈奴並沒有被滅掉,直到東漢時期匈奴還很強大。

4、當時的金國已完全不同於之前的匈奴和突厥,而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國家,金朝是有皇帝的,同時也是延襲漢制,國力強大,遊牧民族天生的戰爭成本低。中原廣大地區還在金國手裡,實行的是一國兩制,幽州中原用漢制,除了河南、安徽區域相對比較穩定。實力與匈奴完全不在一個層次上。

所以,從這裡看國家重建優先還是打仗優先是能看出一些端倪的。

三、宋朝有沒有可能象岳飛說的打到黃龍府?

1、從開禧北伐來看,財政力不夠。何況當時的南宋還是一片亂麻,急須治理,國庫空虛。高宗登基以來就沒有停止過戰爭。

2、從河南與湖北交界要打到黃龍府(黑龍江會寧)是多遠的戰略。至少二千多公里。岳飛在時打過十多年也一直僵持在湖北與河南、安徽一線。當時宋軍總兵力不到十五萬人。這個可能性有多少,從時間上來說的話,至少要50多年,象蒙元打南宋那種戰力五十年。是不可能實現的。

3、當時岳飛在時,不止是一個戰場,有四個戰場,有四川戰場,吳玠兄弟也三次大敗金軍,有江蘇戰場,黃世忠、楊沂中,有中原戰場岳飛、劉琦,這些都是名將。不止是岳飛一個人在作戰,如果吳玠兄弟不擋住四川金軍的話,那南宋同樣沒戲。因為四川是南宋最重要的糧倉。同時讓朝廷支持四路大路同時上前線,財政上支不支持?如果只讓岳飛北上,那是否是孤軍深入,岳飛自已也知道要劉琦配合他北上。

4、從順昌開始向北,基本就是華北平原,不再是之前的江南水網丘陵地帶。岳飛主要以步兵為主。如此的深入,可行性有多大?宋太宗朝兩次傾國之力北伐都是大敗而歸,以一將之力要光復中原,估計高宗自已墊量過幾次的吧。

如果說答案是否的話,岳飛決意北上就有點一相情願。

三、趙構是個什麼樣的人?按以下做為應該看出還是個不錯的皇帝。

我們從人的角度來思考一下趙構,趙構早年不畏生死,受命去金營為質,因膽略過人,同行的張邦昌卻嚇得發抖,導致金將完顏斡離不相信其是皇子,要求皇四子來替代。說明趙構並不懼怕,也並不膽小。

趙構本人與金人是有著國恨家仇,還有他自已的受辱,作為一個正常人分析,他一定不是一個投降派。

趙構一身勤儉,無論是賞賜還是宮殿建設都極為省儉,獎群臣常常是半匹馬,他在臨安拓宮殿才十幾個屋子,往往還要一殿多用,也是一個屋子掛幾個牌,象金鑾殿,在接受朝賀時要換成”大慶殿“,太后皇室過生日要改成”紫宸殿“,要考試了唱名了叫”集英殿“。和議之後,朝臣提議加建300間,高宗大筆一揮減去三分之二。這說明趙構是一個勵精圖治之主。

在內政建設上,經過不斷努力,解決了農民暴動、兵變、遊寇等棘手的問題,1842年殺岳飛當年,推行經界法,規定“南逃漢人(歸正人)可以在朝廷領到耕地,再貸款買到耕牛,本金八年還清,前三年免除租稅;一無所有的流民(被虜之家)則可以在朝廷貸款,去買種子、買農具、安家置業,紹興三十年前免除一切租賦”,就是說,終高宗一朝三十四年,始終未對這些流民收取租賦。

從貨幣來看,交子紙幣的推行,貨幣總量一千萬貫,第一次大貶值卻發生在開禧北伐時,在高宗朝就從未貶過值,說明當時的老百姓在南宋和平後生活大幅提高。

由此來看,高宗也是一個對國家負責的主。

四、高宗對武將的心理陰影

高宗一生被武將反過多次,心理影響也不可不思,早期的苗劉兵變,後來的肥西兵變,差點命喪武將之手。

對於武將來說宋朝本來防範之心就強,更何況高宗受到過如此多的創傷。

由此來說,高宗認為即使要北征,也必須由他本人權力都集權到手之後才能北伐吧。

五、岳飛英勇善戰,但性格弱點也多

1、干預朝廷立太子。岳飛說立孝宗為太子,此事在歷朝歷代都不是在外統兵大將所應說的話,同行的薛弼勸他不要說,岳飛還固執的認為自已沒錯。而且此處還涉及到高宗沒有生育能力,當時還想再生。據秦檜回憶說,由此事件,高宗再也不喜歡岳飛了。這種事屬於武將干預朝政,是死罪。

2、肥西兵權之事:由於肥西軍的兵權沒有給到岳飛,岳飛一氣之下就上了廬山,朝廷三次詔命,國家有難,居然不理,雖然最後李若虛勸他回來,但這也給高宗極大的怨氣。不尊聖命,在明清也是死罪。

3、性格問題,喜獨斷任性,不考慮他人感受,

抗金名將王彥是有名的八字軍首領,一貫抗金,卻因為在合作期間,本屬王彥直屬,但岳飛常自作主張,從此王彥一生拒絕與岳飛合作。這樣也是岳飛如果要北伐必須要解決的團結問題。

4、手下眾多武將只聽岳飛,而不聽朝廷。犯大忌。

眾多武將中過於桀傲不馴,岳飛被解除兵權升任樞密副使(相當於軍委副主席),其他將領是將部隊交與朝廷,而岳飛政治覺悟太低,卻命其部將張憲接班,又遲遲不能明白朝廷意思。這種固執也是導致殺身之禍的一個重要問題。

5、迎回二聖對皇權政治的影響

岳飛多次提出的迎回二聖,後雖然改為”天眷“,但此時也不應多提,這本應是皇帝決定的是,武將在這種事上應當迴避。事實上,在明朝就出現了這種事情,如明英宗被瓦剌俘獲,後被 迎回,卻通過奪門之變,復辟稱帝,讓明景帝病死,事關中央集權之事。這種擔心高宗不能說沒有道理。

6、奪兵權後,仍然多次上書

多次上書說要抗金,而且語帶諷刺與刺激朝廷之意。戰和大忌至現代也從來不是一個武將能公開說的。再借此機會諷刺高宗,更讓高宗不殺不足以服眾將。剛開始高宗本來只是想治韓世忠,但韓世忠立馬就退,求田問舍,不問戰事,保得身家性命。但這時候,岳飛說是撞在槍口之上了。

就別說十二道金牌抗旨之事,以上岳飛的這些性格問題,隨便一條就夠殺頭之事。

五、高宗收回軍權的重要性是中央集權的必然性。

由於各位武將在南宋草創之時,都賦予了較大的權利,自由調度兵權,在北宋朝,武將指揮部隊作戰,必須要按皇帝的命令,否則是抗旨。與金兵打了十五年仗,朝廷財政無法支持,收復效果不甚明顯,反而每一個武將都已經是重兵在握。

作為中央集權的皇帝,安內勝於攘外。除非他不想搞中央集權。

高宗朝名將多,韓世忠、吳玠、劉琦、楊沂中等都是能征善戰的,這也讓高宗殺岳飛的顧慮小了很多。

由以上可以看出。

1、罷免岳飛,是中國傳統王朝制度化的一種必然,

2、高宗與金議和有著重建國家的合理性,而且高宗朝後來的治理也是南宋時期最好的時代。

3、長年的戰爭不利於建設國家,有利於武將做大。

4、岳飛的計劃在當時來看,可行性不大。

5、岳飛的能力並沒有小說裡的那麼強,南宋的江山坐穩有著眾多將領的功勞。

這樣,對於釋兵權,治武將就成了一個時勢所必然

而導致岳飛殺身之禍的在於,他的執著性,政治覺悟不高,多次說不該說的話,尤其在立太子、戰和大計上多次犯上,讓趙構從喜歡、重用岳飛,到後來討厭岳飛、猜疑岳飛,最後起殺心,成了一條必然的心理線索。


二戰時,美軍的巴頓將軍作戰英勇,戰功卓著,但總是嘴巴不牢,甚至說要攻擊蘇聯,多次受處分。而雍正朝的年羹堯並無造反意象,僅僅是使用器物逾制,口無遮攔,導導致殺身之禍,也有與岳飛同樣的悲劇道理。

而象後來的左宗棠,同樣是火爆透頂的脾氣,但卻在皇權問題(光緒繼位)與和戰問題上往往三緘其口,曾國藩更是一個知退知進之人。也許就是岳飛的悲劇造成的制度性影響,導致千年的傳承。


只是有一點。巴頓為什麼沒有被殺,而中國這樣的將軍往往導致殺身之禍。完全是中央集權制度在宋代成型的頑固體現。

但趙構與岳飛的國家戰略不同,雙方同樣堅持自已的路線,認為只有走自已的路才是對的,再加上岳飛過激的性格,造成激烈的碰撞。岳飛的死可以說南宋當時的政治環境有密切關聯。

古代政治發展,南宋初年的環境時勢的必然性雖然如此必行,但卻不能給岳飛一個公道!

可笑的是,趙構在生前居然還同意了岳飛張憲的平反,他不怕打自已臉嗎?其實就是因為對皇權沒有任何威脅時,個人損失點面子那就無所謂。


這對於高宗而言,岳飛的死確實讓兵權重歸中央,各將領從此俯首貼耳,為後來南宋初年的政治經濟穩定發展帶來了好處。也為後世推進中央集權提供了堅強依據


分享到:


相關文章: